【哈二1】「我要站在守望所,立在望樓上觀看,看耶和華對我說什麽話,我可用什麽話向祂訴冤(向祂訴冤:或譯回答所疑問的)。」

  • 「站在守望所,立在望樓上觀看」(1節),是比喻等待神的指示,不一定是真的站在城墻上的守望台。
  • 先知不確定神是否真的要使用迦勒底人來審判猶大,他的心思混亂,還帶著許多的疑惑,所以要「看耶和華對我說什麽話」(1節)。

【哈二2】「祂對我說:將這默示明明地寫在版上,使讀的人容易讀(或譯:隨跑隨讀)。」

【哈二3】「因為這默示有一定的日期,快要應驗,並不虛謊。雖然遲延,還要等候;因為必然臨到,不再遲延。」

【哈二4】「迦勒底人自高自大,心不正直;惟義人因信得生。」

  • 2-4節是神對先知的第二次回答:迦勒底人也將受罰 。
  • 先知等待神的結果,是聽到了神更清楚的回答,並且要他「將這默示明明地寫在版上,使讀的人容易讀」(2節),好幫助百姓預備好接受神的拆毀。神在聖經里的預言,並不是為了滿足我們的好奇心,讓我們等著看看預言會不會真的應驗;而是要我們自己預備好、也是要我們幫助別人預備好迎接神。
  • 「版」(2節)指石版或木版,可以長久保存下來,直到七十年後預言應驗的時候作為證明。
  • 「使讀的人容易讀」(2節),原文是「使讀的人可以跑」,意思不明確,可能指方便迅速地閱讀,或者是把信息四處宣揚。
  • 神做事都「有一定的日期」(3節),總是按著祂自己的時間和方式。「雖然遲延,還要等候」(3節),因為神做工的目的不是為了解決事,而是為了得著人。人肉體的傾向,對神必成就的事,總是希望可以再等等;而對於自己所要的事,卻總是希望不要「遲延」。因此,我們的禱告一定要注意不要教神做什麽、怎麽做、何時做,而要「肅敬靜默」(20節)地聽神要我們做什麽。
  • 「快要應驗,並不虛謊」(3節),指七十年後神對迦勒底人的審判。希伯來書引用第3節和賽二十六20的七十士譯文,應用在基督的身上(來十37)。
  • 「惟義人因信得生」(4節),既是回答「惡人圍困義人」(一4),也回應了「惡人吞滅比自己公義的,禰為何靜默不語呢」(一13)。先知眼中的「義人」和「惡人」,是根據他們是否謹守律法、顯明公理(一4);但實際上,地上沒有一個人能「行全律法」(加五3),「沒有一個人靠著律法在神面前稱義」(加三11)。人被神稱為義的唯一途徑,就是效法「亞伯拉罕信神,這就算為他的義」(羅四3;創十五6)。因此,「義人」不是行為公義的人,而是忠心信靠神的人,他們「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義,乃是有信基督的義,就是因信神而來的義」(腓三9),他們必在神的管教中「因信得生」。
  • 神使用迦勒底人來管教猶大,並不是因為他們比猶大更加謙卑、正直,也不是讓他們來教導猶大人怎樣做「好人」,更不是讓他們把猶大改造成一個「好社會」,而是為了把百姓帶到困苦絕望、無可倚靠的地步,好讓祂所揀選的「義人因信得生」,重新回到祂的權柄下。因此,雖然受管教的猶大亡國了,但並不是所有的百姓都要滅亡,那些忠心等候神(3節)的人必能在「自高自大,心不正直」(4節)的迦勒底人中間得著活路,因為「困苦的百姓,禰必拯救;高傲的眼目,禰必使他降卑」(詩十八27)。
  • 新約多次引用第4節說明因信稱義的真理(羅一17;加三11;來十38-39)。希伯來文的「信 אֱמוּנָה」原文意思是「堅固、忠誠、堅定不移、穩固」,而希臘文的「信 πίστις」原文意思是「堅信、相信、忠貞、忠實」。因此,「信心」和「忠心」在英文里幹脆就是同一個詞(faith),「信心」也意味著「忠心」,真正的「信心」是對神持續的「忠心」,而不是只有剎那間的相信。所以,主耶穌反覆宣告:「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十22;二十四13;可十三13)。

【哈二5】「迦勒底人因酒詭詐,狂傲,不住在家中,擴充心欲,好像陰間。他如死不能知足,聚集萬國,堆積萬民都歸自己。」

【哈二6】「這些國的民豈不都要提起詩歌並俗語譏刺他說:禍哉!迦勒底人,你增添不屬自己的財物,多多取人的當頭,要到幾時為止呢?」

【哈二7】「咬傷你的豈不忽然起來,擾害你的豈不興起,你就作他們的擄物嗎?」

【哈二8】「因你搶奪許多的國,殺人流血,向國內的城並城中一切居民施行強暴,所以各國剩下的民都必搶奪你。」

【哈二9】「為本家積蓄不義之財、在高處搭窩、指望免災的有禍了!」

【哈二10】「你圖謀剪除多國的民,犯了罪,使你的家蒙羞,自害己命。」

【哈二11】「墻里的石頭必呼叫;房內的棟梁必應聲。」

【哈二12】「以人血建城、以罪孽立邑的有禍了!」

【哈二13】「眾民所勞碌得來的被火焚燒,列國由勞乏而得的歸於虛空,不都是出於萬軍之耶和華嗎?」

【哈二14】「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

  • 5-20節是神向迦勒底人宣告的五禍。6-14節和15-20節在原文中各是一段十節的詩,14、20節分別是這兩段的總結。
  • 迦勒底人的前三禍包括:
    1. 擄掠別人、施行強暴的人有禍了(6-8節),因為搶奪者必被「搶奪」(8節);
    2. 倚靠錢財、仰仗勢力的人有禍了(9-11節),因為犯罪者必然「自害己命」(10節);
    3. 以人血建城、以罪孽立邑的有禍了(12-13節),因為不義的所得必然「歸於虛空」(13節)。
  • 神並沒有像哈巴谷所以為的「靜默不語」(一3、13),祂不但對迦勒底人的罪惡明察秋毫,對猶大的罪惡也洞若觀火(一13)。神洞察一切,祂使用迦勒底人來管教猶大,在先知看來是「惡人吞滅比自己公義的」(一13),但神「若究察罪孽,誰能站得住呢」(詩一百三十3),猶大和迦勒底人一樣滿了「強暴」(8節;一2)。因此,全地的人、包括哈巴谷在內,都不可自以為義,而應當在神面前「肅敬靜默」(20節)、反省自己為什麽落到管教里,因為「慈愛的人,禰以慈愛待他;完全的人,禰以完全待他。清潔的人,你以清潔待他;乖僻的人,禰以彎曲待他」(詩十八25-26)。
  • 「這些國」(6節),指巴比倫所征服的國家。
  • 「當頭」(6節),指抵押物,指迦勒底人如同敲詐人的債主,不斷搶奪他人的抵押物。
  • 「墻里的石頭必呼叫;房內的棟梁必應聲」(11節),意思是:就算沒有證人,連沒有生命的東西也要出聲控告他們。
  • 大約七十年後,瑪代和波斯聯軍於主前539年攻陷巴比倫,消滅了迦勒底人的王朝。本書的預言是主前605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在迦基米施戰役(Battle of Carchemish)中打敗亞述和埃及聯軍之前,新巴比倫帝國的國勢還沒有到達巔峰,神就宣告了她在七十年後的末日。因此,當這個預言應驗的時候,將讓「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14節),使全地的人都能認識神、歸榮耀給祂(拉一2)。
  • 14節引自賽十一9,最終將在千年國度里應驗。

【哈二15】「給人酒喝、又加上毒物、使他喝醉、好看見他下體的有禍了!」

【哈二16】「你滿受羞辱,不得榮耀;你也喝吧,顯出是未受割禮的!耶和華右手的杯必傳到你那里;你的榮耀就變為大大地羞辱。」

【哈二17】「你向黎巴嫩行強暴與殘害驚嚇野獸的事必遮蓋你;因你殺人流血,向國內的城並城中一切居民施行強暴。」

【哈二18】「雕刻的偶像,人將它刻出來,有什麽益處呢?鑄造的偶像就是虛謊的師傅。制造者倚靠這啞巴偶像有什麽益處呢?」

【哈二19】「對木偶說:醒起!對啞巴石像說:起來!那人有禍了!這個還能教訓人嗎?看哪,是包裹金銀的,其中毫無氣息。」

【哈二20】「惟耶和華在祂的聖殿中;全地的人都當在祂面前肅敬靜默。」

  • 迦勒底人的後兩禍包括:
    1. 羞辱人的有禍了(15-17節),因為羞辱人的必受羞辱;
    2. 敬拜偶像的有禍了(18-19節),因為倚靠偶像的必然落空。
  • 「顯出是未受割禮的」(16節),指露人下體羞辱別人的(15節),自己也要被人露下體而受羞辱。
  • 「遮蓋」(17節)原文的意思是「傾覆、淹沒、壓倒」。
  • 「耶和華右手的杯」(16節),指神憤怒的審判。
  • 「肅敬靜默」(20節)原文是「靜默」,人在閉嘴以後,才能看得清楚、想得明白;哈巴谷安靜下來思想神的話,才明白自己眼中的「義人」和「惡人」,在神眼中都是全然敗壞的罪人,所以整個心思都改變了。他不再爭辯、不再替神出主意,而是甘心接受神的徹底拆毀,進入第三章的敬拜頌讚。「肅敬靜默」,也是每一個信徒在敬拜、禱告時所應有的態度。
  • 不管世人如何熱鬧地抵擋神、對付神「祭司的國度」(出十九6),他們所依靠的偶像和勢力最終都將成為虛無,唯有又真又活的神始終穩坐在「祂的聖殿中」(20節),也住在祂的百姓中間,掌管人類的歷史、執行對全地的審判。神絕不姑息罪惡,對猶大人和迦勒底人都一樣。因此,在神的審判面前,「全地的人都當在祂面前肅敬靜默」(20節),而不是自以為義地質疑神(一13);不必抱怨審判遲延、或者審判不公,而要省察自己在神面前是否活得準確,思想自己在審判面前能否站立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