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一1】「當猶大王亞們的兒子約西亞在位的時候,耶和華的話臨到希西家的玄孫,亞瑪利雅的曾孫,基大利的孫子,古示的兒子西番雅。」
- 「西番雅」(1節)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耶和華隱藏、保護、珍愛」。
- 「約西亞」(1節)是「希西家」(1節)的曾孫,西番雅是「希西家」的玄孫。因此,先知西番雅是約西亞王的侄子輩。
- 「約西亞」於主前640-609年在位,他八歲登基,十二年後開始「潔凈猶大和耶路撒冷」(代下三十四3)。本書提到猶大偶像泛濫的光景,表明本書很可能寫於約西亞王覆興之前。
【番一2】「耶和華說:我必從地上除滅萬類。」
【番一3】「我必除滅人和牲畜,與空中的鳥、海里的魚,以及絆腳石和惡人;我必將人從地上剪除。這是耶和華說的。」
- 神透過先知西番雅宣告的,不是普通的刑罰,而是「從地上除滅萬類」(2節);不但「除滅人和牲畜」(3節),還將除滅「海里的魚」(3節),比挪亞時代的大洪水還要徹底。這個預言最終將應驗在進入新天新地之前的最後審判,一切舊造「都要被烈火熔化」(彼後三12),新造的人「照祂的應許,盼望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彼後三13)。
- 「絆腳石」(3節)的意思不能確定,原文是「石堆」,可能指偶像的祭壇。
【番一4】「我必伸手攻擊猶大和耶路撒冷的一切居民,也必從這地方剪除所剩下的巴力,並基瑪林的名和祭司,」
【番一5】「與那些在房頂上敬拜天上萬象的,並那些敬拜耶和華指著祂起誓,又指著瑪勒堪起誓的,」
【番一6】「與那些轉去不跟從耶和華的,和不尋求耶和華也不訪問祂的。」
- 在「耶和華的日子」(7節),「審判要從神的家起首」(彼前四17),猶大將首先受到審判。
- 「巴力」(4節)是古代迦南人和中東各國普遍敬拜的風暴之神。「瑪勒堪」(5節)是亞捫人的偶像(耶四十九1)。
- 「基瑪林」(4節)是亞蘭文「眾祭司」的譯音,可能指巴力的祭司。「祭司」(4節)指偶像的祭司。
- 古代中東房子的屋頂是平的,猶大人效法外邦人「在房頂上」(5節)敬拜太陽、月亮和星星。
- 今天也有許多自稱基督徒的人,和當時的猶大百姓一樣信仰摻雜,一手抓住神,一手抓住世界和偶像。「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什麽,收的也是什麽」(加六7),將來祂必要從自己的國度中剪除三種假信徒:
- 「那些在房頂上敬拜天上萬象的」(5節),他們明目張膽地敬拜偶像,公然悖逆神;
- 「那些敬拜耶和華指著祂起誓,又指著瑪勒堪起誓的」(5節),他們一面敬拜神,一面敬拜偶像,心持兩意;
- 「那些轉去不跟從耶和華的,和不尋求耶和華也不訪問祂的」(6節),他們表面上敬拜神,但卻沒有敬拜的實際,生活中既不尋求神、也不順服神。
【番一7】「你要在主耶和華面前靜默無聲,因為耶和華的日子快到。耶和華已經預備祭物,將祂的客分別為聖。」
【番一8】「到了我——耶和華獻祭的日子,必懲罰首領和王子,並一切穿外邦衣服的。」
【番一9】「到那日,我必懲罰一切跳過門檻、將強暴和詭詐得來之物充滿主人房屋的。」
- 「耶和華的日子」(7節),指神介入歷史,施行審判和毀滅的日子,包括對個別城市和國家局部的審判,以及對全世界終極的審判,最終將應驗在基督再來「審判的日子」(太十一24)、「主耶穌的日子」(林前五5;林後一14)或「主的日子」(帖前五2;彼後三10)。
- 先知西番雅把「耶和華的日子」稱為「耶和華的大日」(14節)和「耶和華發怒的日子」(18節),首先應驗在南國猶大亡於巴比倫的時候,最終應驗在主耶穌再來審判、以及進入新天新地的時候。
- 對於神的百姓來說,「耶和華的日子」是一個審判的日子(一8-三8),也是一個盼望的日子(三9-20)。這是神施行公義和覆興的日子,一切以神為中心,所以是「耶和華的日子」。
- 過去,摩西要以色列人「靜默,不要作聲」(出十四14),是要注意神為他們爭戰;現在,神也要西番雅「靜默無聲」(7節),是要留意神即將到來的審判。
- 「祭物」(7節)指猶大。「祂的客」(7節)指猶大的仇敵。神「將祂的客分別為聖」(7節),指神使用仇敵來管教猶大。
- 神首先要懲罰的是百姓中的領袖和貴族,包括「首領和王子,並一切穿外邦衣服的」(8節)。「穿外邦衣服的」(8節)指有錢人、或是敬拜外邦偶像的祭司。
- 「跳過門檻」(9節)的意思不能確定,可能指效法非利士人不踏大袞廟門檻的迷信行為(撒上五4-5)。
- 「主人房屋」(9節)的意思不能確定,可能指假神的廟宇。
【番一10】「耶和華說:當那日,從魚門必發出悲哀的聲音,從二城發出哀號的聲音,從山間發出大破裂的響聲。」
【番一11】「瑪革提施的居民哪,你們要哀號,因為迦南的商民都滅亡了!凡搬運銀子的都被剪除。」
【番一12】「那時,我必用燈巡查耶路撒冷;我必懲罰那些如酒在渣滓上澄清的;他們心里說:耶和華必不降福,也不降禍。」
【番一13】「他們的財寶必成為掠物;他們的房屋必變為荒場。他們必建造房屋,卻不得住在其內;栽種葡萄園,卻不得喝所出的酒。」
- 「魚門」(10節)位於耶路撒冷城的北面(代下三十三14),是推羅人運魚入城的地方(尼十三16)。
- 「二城」(10節)指耶路撒冷北面的第二區(王下二十二14),是希西家和瑪拿西在耶路撒冷北部原有城墻之外新建的區域(代下三十二5;三十三14)。
- 「大破裂的響聲」(10節),指城墻被攻破的聲音。
- 耶路撒冷其他三面都是陡坡,只有北面最容易受到攻擊,第10節是預言敵人將從北方攻入城中。
- 「瑪革提施」(11節)的意思是「深洞」,可能是錫安山西坡、西羅亞池北邊的提拉帕谷(Tyropoeon Valley),是耶路撒冷的商業區。
- 「搬運銀子的」(11節)指商人。當時還沒有發明錢幣,商人們使用金銀交易。錢幣是小亞細亞的呂底亞(Lydia)人於約主前660年開始鑄造使用的。
- 「如酒在渣滓上澄清的」(12節),原文是「如酒浮在渣滓上的」。「渣滓」指酒發酵以後的沈澱物(耶四十八11),這些沈澱物會繼續發酵,慢慢凝成膠狀、沈澱瓶底不動,比喻生活安逸、對神冷淡的人。他們雖然承認神的存在,但卻否認神會幹預歷史,認為神「必不降福,也不降禍」(12節)。因此,神要特別「用燈巡查耶路撒冷」(12節),從祂的百姓中間仔細找出並懲罰這些人,讓他們所看中、追求的財寶房屋,最終成為白白辛苦的一場虛空(13節)。因為最妨礙神的計劃的,並非仇敵的攻擊,而是百姓的冷漠;鋪成通往地獄之路的主要材料,並非「壞人」的胡作非為,而是「好人」的無動於衷。
【番一14】「耶和華的大日臨近,臨近而且甚快,乃是耶和華日子的風聲;勇士必痛痛地哭號。」
【番一15】「那日是忿怒的日子,是急難困苦的日子,是荒廢淒涼的日子,是黑暗幽冥、密雲烏黑的日子,」
【番一16】「是吹角吶喊的日子,要攻擊堅固城和高大的城樓。」
- 「吹角吶喊」(16節),指爭戰。
- 15-16節原文重覆了六次「日子」(14節),對應於創世記第一章神創造的六日(創一1-31),表明神的審判實際上是創造的逆轉。
【番一17】「我必使災禍臨到人身上,使他們行走如同瞎眼的,因為得罪了我。他們的血必倒出如灰塵;他們的肉必拋棄如糞土。」
【番一18】「當耶和華發怒的日子,他們的金銀不能救他們;祂的忿怒如火必燒滅全地,毀滅這地的一切居民,而且大大毀滅。」
- 17-18節所描述的審判,已經超出了南國猶大的範圍,要「燒滅全地,毀滅這地的一切居民」(18節),是對人類的最後審判。
- 神與挪亞立下彩虹之約,「凡有血肉的,不再被洪水滅絕,也不再有洪水毀壞地了」(創九11),所以將來的審判用的是火(18節;三8;彼後三10)。
- 神審判人的原因,是「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三23),所以得罪了賜生命的神(17節),以致生命變得像「灰塵」和「糞土」一樣毫無價值(17節)。
- 「他們的金銀」(18節),可能指財富,也可能指用金銀鑄造的偶像。當審判的時候,無論是財富還是偶像,都不能拯救人脫離刑罰。人若只是用捐錢行善來賄賂神,生活卻「如酒在渣滓上澄清的」(12節)、對神不冷不熱,結果也是得罪神;神必要「用燈巡查耶路撒冷」(12節),將他們一一尋找出來,「而且大大毀滅」(18節)。
《西番雅書》背景
《西番雅書》的希伯來名是「西番雅 צְפַנְיָה /Ṣəfanyā」,是《十二先知書》(תרי עשר / Trei Asar)中的第九篇。在希伯來文聖經《塔納赫》(תנ״ך / Tanakh)中,《十二先知書》是一整卷書,《西番雅書》被放在《哈巴谷書》之後。神借著《哈巴谷書》讓百姓預備接受即將到來的管教,又借著《西番雅書》宣告迫在眉睫的「耶和華的日子」(一7)、以及那日真正的覆興(三15)。
「西番雅」的意思是「耶和華隱藏、保護、珍愛」,這個書名非常貼切,因為本書的信息,就是呼召神所揀選的人「當尋求公義謙卑,或者在耶和華發怒的日子可以隱藏起來」(二3),等待神親自覆興他們。回應先知的呼召隱藏起來的,包括年輕的但以理和以西結,他們是神所隱藏、保護和珍愛的,將在被擄期間成為神話語的出口、覆興的火種。
在《十二先知書》中,何西阿、約珥、阿摩司、俄巴底亞、約拿和彌迦生活在北國即將滅亡之前,那鴻、哈巴谷和西番雅生活在南國即將滅亡之前,哈該、撒迦利亞和瑪拉基生活在猶大被擄回歸以後。神在這三個多事之秋,密集地差派先知發表信息,啟示祂永遠的救贖計劃。
傳統認為,《西番雅書》的作者是南國的先知西番雅,他是王室的成員、希西家王的玄孫。從烏西雅王到希西家王的時代,神密集差派了先知何西阿、約珥、阿摩司、約拿、那鴻、彌迦。但在希西家和瑪拿西年間,只有以賽亞在南國做先知。到了約西亞王的時代,神再次差遣西番雅、耶利米和哈巴谷一起向南國猶大說話,好預備百姓迎接被擄巴比倫、接受被神徹底拆毀。
本書寫成的時候,約西亞王(主前640-609年執政)在位(一1),但亞述帝國還沒有滅亡(二13),先知也沒有提到約西亞第十二年「潔凈猶大和耶路撒冷」(代下三十四3)。因此,西番雅發預言的時間可能是在約西亞王的早期,即主前640-628年之間,對應於中國春秋五霸之秦穆公、晉文公的時代。在西番雅之後事奉的先知有耶利米(耶二十五3)和哈巴谷。
約西亞在位早期,由於瑪拿西和亞們王長達五十七年的惡劣影響,國中的偶像崇拜猖獗。八歲登基的約西亞王於在位第十二年開始潔凈猶大和耶路撒冷,修覆聖殿,恢覆逾越節。但約西亞的屬靈榜樣並沒能帶起百姓的真正覆興,他們只不過是跟隨人、並不是跟隨神。主前609年約西亞戰死之後,猶大國迅速敗壞,繼位的猶大王全部都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直到南國被擄。在西番雅發出預言四十多年後,耶路撒冷果然被毀,《耶利米哀歌》中記錄的細節(哀四14),正是西番雅預言的應驗(一17);而聖經之外的歷史和考古資料也證明,非利士、摩押、亞捫、古實、亞述也照著西番雅的預言遭到了審判。
百姓的全然敗壞,壞王的影響只是外因,內因是人的肉體本相;惡王只是引動了百姓的罪性,好王也不能改變他們的本相。因此,雖然約西亞王領導覆興二十年,但百姓「從早起來就在一切事上敗壞自己」(番三7),不可能倚靠自己的立志和努力來悔改、回轉或成聖。所以,先知的信息並不是號召百姓奮起覆興,也不是勸人用悔改換取得救(二3),而是宣告「耶和華的大日臨近」(一14),神要親自施行審判和拯救,那時才會有真正的覆興(三15)。
西番雅書的信息是告訴我們:雖然人必然失敗,但神卻絕不失敗。祂不但要在「耶和華的日子」施行審判和拆毀(一8-三8),也必在「耶和華的日子」實行拯救和重建(三9-20)。因此,信靠神的人「不要懼怕」(三16),因為神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十二9)。正因為只有神才能真正覆興百姓、使失敗者重新「在地上的萬民中有名聲,得稱讚」(三20),因此,「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林前一29),應當把榮耀單單歸給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