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一1 】「大流士王第二年八月,耶和華的話臨到易多的孫子、比利家的兒子先知撒迦利亞,說:」
【亞一2】「『耶和華曾向你們列祖大大發怒。」
【亞一3】「所以你要對以色列人說,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轉向我,我就轉向你們。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 「大流士王」(1節),又譯為「大利烏王」,指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Achaemenid Empire,主前550-330年)的大流士一世(Darius I,主前522年9月-486年10月在位)。
- 「八月」(1節)在猶太歷中被稱為「瑪西班月 Cheshvan」,是住棚節之後開始耕耘、播種的季節。猶太傳統認為,挪亞大洪水始於瑪西班月十七日(創七11);如果瑪西班月十七日之前沒有降下秋雨,百姓就要舉行求雨禱告。
- 「大流士王第二年八月」(1節),始於陽歷主前520年10月底。此時第一批百姓回歸已經過了19年,聖殿奠基已經過了18年,但卻仍未建成。這時,神同時興起哈該和撒迦利亞兩位先知,一起作神話語的出口。
- 「撒迦利亞」(1節)的意思是「耶和華記念」。「易多」(1節)可能是被擄回歸的祭司(尼十二4),撒迦利亞很可能是易多族的祭司族長(尼十二16)。
- 「列祖」(4節)指被擄之前的百姓,神首先讓百姓回想「列祖」悖逆的結局,從歷史中學到教訓。
- 神一直與祂的百姓同行,已經「回到耶路撒冷」(16節),但人心只有真正「轉向」神、完全地順服在神的權柄下,才能讓神在我們身上自由地做成祂所要做的工。神在八十多年後,再次借著先知瑪拉基呼籲「你們要轉向我,我就轉向你們」(瑪三7)。
- 人若「轉向」(3節)神,神當然會「轉向」人。但百姓「使臉剛硬過於磐石,不肯回頭」(耶五3),不可能主動「轉向」神,所以信實憐憫的神就主動「轉向」祂所揀選的人。這樣,神的義「惟有蒙揀選的人得著了;其余的就成了頑梗不化的」(羅十一7)。
【亞一4】「不要效法你們列祖。從前的先知呼叫他們說,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回頭離開你們的惡道惡行。”他們卻不聽,也不順從我。這是耶和華說的。」
【亞一5】「你們的列祖在哪里呢?那些先知能永遠存活嗎?」
【亞一6】「只是我的言語和律例,就是所吩咐我仆人眾先知的,豈不臨到你們列祖嗎?他們就回頭,說:“萬軍之耶和華定意按我們的行動作為向我們怎樣行,祂已照樣行了。”』」
- 「回頭」(4節)原文和「轉向」是同一個詞。人若要「轉向」神,就要「回頭離開你們的惡道惡行」,兩者合而為一:人不可能「轉向」神,卻不必「回頭」離開惡道惡行;也不可能「回頭」離開惡道惡行,卻不必「轉向」神。
- 「從前的先知呼叫他們」(4節),指耶利米、以西結等先知都曾反覆勸勉百姓「回頭」(耶十八11;二十五5;三十五15;結十四6;十八30),但「他們卻不聽,也不順從」(4節)。對於已經「死在過犯罪惡之中」(弗二1)的天然人,雖然有福音傳給他們,但「他們卻不聽從,不側耳而聽」(耶七24、26;十一8;十七23;四十四5),直到神照著他們的行為施行報應的時候才能醒悟過來(6節)。但現在已經到了神重建的時候,所以神將自己負責「叫你們活過來」(弗二1),親自帶領新一代的百姓「回頭」。
- 先知和他們傳道的對象都是會死的(5節),但神的話語卻是永存的。證明這些話永存的,就是這些話在百姓列祖身上的應驗(6節)。因此,百姓應當從歷史中學到教訓,讓神的話語在心里有準確的地位。但人從來都不能從失敗的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七11-12),正如黑格爾(G. W. F. Hegel,1770-1831年)所說的:「我們從歷史中學到的教訓,就是我們從來沒有從歷史中學到教訓。We learn from history that we do not learn from history」。因此,神要向先知啟示八個異象,表明重建聖殿的工程不會倚靠不可靠的百姓,「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四6)。
【亞一7】「大流士第二年十一月,就是細罷特月二十四日,耶和華的話臨到易多的孫子、比利家的兒子先知撒迦利亞,說:」
【亞一8】「『我夜間觀看,見一人騎著紅馬,站在窪地番石榴樹中間。在他身後又有紅馬、黃馬,和白馬。』」
- 從一7到六8,是先知在同一個晚上所看到的八個異象。每段異象都是先描寫先知看見的事,接著他請教天使這些事的意思,然後天使清楚地向先知說明。這八個異象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每個異象都應當放在聖殿重建的同一背景里理解。
- 「十一月」(7節)在猶太歷中被稱為「細罷特月 Shevat」,是冬末的雨季。細罷特月初一是摩西重申律法的時間(申一3)。而細罷特月十五日是猶太傳統的「樹木新年 Tu Bishvat」,是以色列的杏樹開花的季節。
- 「細罷特月二十四日」(7節),是陽歷主前519年的2月中旬,在撒迦利亞第一篇信息(1節)之後三個月、哈該最後一篇信息(該二20)之後整整兩個月,此時重建工程已經恢覆了整整五個月(該一15)。
- 「窪地」(8節)即山谷,可能是耶路撒冷東邊的汲倫溪谷或南邊的欣嫩子谷。
- 「番石榴樹」(8節)是一種常綠的香桃木(Myrtle tree),是住棚節四祥植物(Four species,利二十三40)之一(尼八15)。
- 「紅馬、黃馬,和白馬」(8節)原文都是覆數,表明這是三種顏色的騎兵隊。他們剛剛完成任務,準備回來報告(11節)。「黃」原文是「紅褐色」。
【亞一9】「我對與我說話的天使說:『主啊,這是什麽意思?』他說:『我要指示你這是什麽意思。』」
【亞一10】「那站在番石榴樹中間的人說:『這是奉耶和華差遣在遍地走來走去的。』」
【亞一11】「那些騎馬的對站在番石榴樹中間耶和華的使者說:『我們已在遍地走來走去,見全地都安息平靜。』」
- 主前520年,大流士平定了各地的反叛勢力,恢覆了波斯帝國境內的和平;然後經過猶大地、進軍埃及,於主前518年平定了埃及王子帕圖巴斯特三世(Petubastis III,主前522-520年在位)的叛亂。
- 五個月前,百姓恢覆了重建工程(拉四21),河西總督向大流士奏告了此事(拉五3-6),大流士下令遍查典籍(拉六1-2),此時應該還沒有等到回音。在這段政治敏感的期間,百姓心中可能忐忑不安。所以天使「在遍地走來走去,見全地都安息平靜」(11節),宣告神已經改變了環境,國際局勢不會影響聖殿的重建。
【亞一12】「於是,耶和華的使者說:『萬軍之耶和華啊,你惱恨耶路撒冷和猶大的城邑已經七十年,你不施憐憫要到幾時呢?』」
- 此時天下太平,「全地都安息平靜」(11節),但耶路撒冷卻一片荒涼,沒有聖殿與城墻。因此,天使求神憐憫以色列(12節)。
- 耶利米預言猶大將要被擄「七十年」(12節;耶二十五11)。如果從主前597年約雅斤王被擄(王下二十四12)開始算,此時已經過了78年;如果從主前586年聖殿被毀開始算,此時已經過了67年。因此,現在已經到了神重新「安慰錫安,揀選耶路撒冷」(17節)的時候了。
【亞一13】「耶和華就用美善的安慰話回答那與我說話的天使。」
【亞一14】「與我說話的天使對我說:『你要宣告說,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我為耶路撒冷為錫安,心里極其火熱。」
【亞一15】「我甚惱怒那安逸的列國,因我從前稍微惱怒我民,他們就加害過分。」
【亞一16】「所以耶和華如此說:現今我回到耶路撒冷,仍施憐憫,我的殿必重建在其中,準繩必拉在耶路撒冷之上。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亞一17】「你要再宣告說,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我的城邑必再豐盛發達。耶和華必再安慰錫安,揀選耶路撒冷。』」
- 「火熱」(14節)原文是「狂熱、熱心、嫉妒」,與「忌邪」(出二十5)的神和耶和華的「熱心」(賽九7)字根相同,用擬人的方法表達神豐盛的愛和強烈的情感。
- 雖然外邦列國被神使用來管教百姓,但那些充當管教的器皿卻大肆暴虐、「加害過分」(15節),幾乎滅絕神的子民,所以神「甚惱怒那安逸的列國」(15節),必要懲罰他們。
- 在被擄之前,百姓陷在偶像崇拜中不能自拔,神的榮耀就離開了聖殿和聖城(結十一24)。現在聖城已被潔凈,惹動神怒氣的因素不存在了,所以神又「回到耶路撒冷,仍施憐憫」(16節;結四十三5)。天使所說的「不施憐憫」(12節)原文是單數,但神所說的「仍施憐憫」(16節)原文卻是覆數,表明神將對自己的百姓多方施行憐憫。
- 「準繩」(16節)就是鉛垂線,用以測量建築物是否垂直,檢查新墻是否合格,勘察老墻是否需要拆毀。過去,神「吊起準繩在我民以色列中」(摩七8),是為了檢查以色列這墻是否還保持正直,拆毀過於歪斜的舊墻。現在,神的「準繩必拉在耶路撒冷之上」(16節),是為了重建聖殿(耶三十一38-40),恢覆自己在地上的見證。
- 16-17節譯文中的四個「必」字,準確地表明神恢覆的應許是無條件的,並非根據百姓是否「轉向」(3節)神,而是神「親口應許,親手成就」(王上八24)。神既已親自拆毀,也將親手重建(16節),百姓的失敗和仇敵的幹擾都不能阻擋祂的計劃。重建的聖殿將於四年後完工,然後尼希米將重建城墻,使百姓重回耶路撒冷居住。
- 7-17節是第一個異象,神宣告重建的時間已經到了。信實守約的神始終記念與祂立約的百姓(12-14節),國際局勢的變化(11節),背後的屬靈原因正是神「為耶路撒冷為錫安,心里極其火熱」(14節)。祂將刑罰壓制百姓的仇敵(15節),重新「回到耶路撒冷」(16節),重建聖城和聖殿(16節),重新揀選耶路撒冷做祂的見證(17節)。
【亞一18】「我舉目觀看,見有四角。」
【亞一19】「我就問與我說話的天使說:『這是什麽意思?』他回答說:『這是打散猶大、以色列,和耶路撒冷的角。』」
【亞一20】「耶和華又指四個匠人給我看。」
【亞一21】「我說:『他們來做什麽呢?』他說:『這是打散猶大的角,使人不敢擡頭;但這些匠人來威嚇列國,打掉他們的角,就是舉起打散猶大地的角。』」
- 「角」(18節)是牛羊力量的代表,「四角」(18節)代表四圍對付神百姓的政治與軍事力量(21節),不一定是四個特定的國家。
- 「猶大、以色列」(19節)分別指南國和北國。
- 這位「天使」(11節)又被稱為「耶和華」(20節),可能因為天使是代表神來說話,也有人認為這位天使就是道成肉身的聖子。
- 「匠人」(20節)指熟練的技工。「四個匠人」(20節)代表被神用來摧毀猶大仇敵的力量,不一定是四個特定的國家。
- 18-21節是第二個異象,神宣告祂必預備重建的環境。神是歷史的掌權者,雖然現在神的百姓還被周圍的仇敵轄制,但神將「打掉他們的角」(21節),把神百姓里面的、外面的難處都挪去,好讓神所定意的重建工程順利地進行。
《撒迦利亞書》背景
《撒迦利亞書》的希伯來名是「撒迦利亞 זכריה / Z’kharyah」,是《十二先知書》(תרי עשר / Trei Asar)中的第十一篇。在希伯來文聖經《塔納赫》(תנ״ך / Tanakh)中,《十二先知書》是一整卷書,《撒迦利亞書》被放在《哈該書》之後。神借著《哈該書》宣告重建聖殿的時間已到(一2),百姓應當憑信心恢覆重建工程,跟上神重建的計劃;又借著《撒迦利亞書》宣告神將怎樣預備建殿的環境、怎樣把這殿帶進榮耀之中。
「撒迦利亞」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耶和華記念」。這個書名非常貼切,因為本書的信息,就是萬軍之耶和華記念與祂立約的百姓,要轉向他們(一3)、重建他們,一直把他們領進榮耀的「那日」(十四9)里去。
在《十二先知書》中,何西阿、約珥、阿摩司、俄巴底亞、約拿和彌迦生活在北國即將滅亡之前,那鴻、哈巴谷和西番雅生活在南國即將滅亡之前,哈該、撒迦利亞和瑪拉基生活在猶大被擄回歸以後。神在這三個多事之秋,密集地差派先知發表信息,啟示祂永遠的救贖計劃。
傳統認為,《撒迦利亞書》的作者是先知撒迦利亞,他是猶大被擄回歸之後第二位發表預言的先知,很可能是一位祭司的族長。時間從主前520年開始,對應於中國春秋末年,從伍子胥投奔吳國到吳越爭霸的時代。
主前597年,猶大王約雅斤被擄到巴比倫( 王下二十四15)。主前586年,巴比倫軍隊攻陷耶路撒冷,聖城和聖殿被毀,百姓被擄巴比倫,猶大淪為新巴比倫帝國的行省。約雅斤被囚三十七年後獲釋,終身享受巴比倫王的供應( 王下二十五27-30),讓被擄的百姓看到了希望。
又過了二十二年,主前539年,巴比倫城被瑪代-波斯聯軍攻陷。波斯王古列、即居魯士二世(Cyrus II,主前539-530年在位)建立了疆土空前廣大的波斯帝國,猶大又成為波斯帝國的行省。古列王采取宗教寬容政策,允許被擄巴比倫的各民族回歸故土,並下令資助猶太人重建聖殿(拉一1-4)。古列元年七月,約雅斤的孫子所羅巴伯帶領四萬多被擄百姓的後裔回到耶路撒冷(拉二1-三1),第二年二月聖殿奠基(拉三8-13)。回歸的百姓一時信心滿滿、熱情高漲,但心中所倚仗的,實際上是古列王的勢力(拉四3)。
神允許波斯王出資重建聖殿,但卻不允許把榮耀歸給人。因此,祂允許重建工程不斷地受到周圍敵對民族的幹擾(拉四1-5)。主前530年,古列王戰死,亞達薛西王、即岡比西斯二世(Combyses II,主前530-522年在位)繼位。聖殿的重建工程因仇敵控告,被下令停工(拉四7-22)、等候調查(拉四21)。但岡比西斯二世先是忙著征服塞浦路斯、埃及和古實,後來又面臨內亂,此事就被擱置起來。聖殿停工了九年多時間(《猶太古史記》卷11第2章第30節),百姓起初的信心和熱心也逐漸消退和冷淡。
主前522年,岡比西斯二世在從埃及回國平叛的途中去世,王室遠親大流士一世(Darius I,主前522-486年在位)、即大利烏王通過政變登基。主前520年,大流士一世平定了各地的反叛勢力,波斯帝國進入三十多年的政治穩定時期。此時聖殿已經奠基18年,竣工卻遙遙無期。百姓倚靠勢力和熱心所開始的建造,眼看就要成為屬靈的爛尾工程。
當百姓經歷了各種挫折,暴露了真實的屬靈光景,對所倚靠的勢力完全絕望以後,神才借著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向百姓說話(拉五1),勸勉百姓剛強壯膽、恢覆重建。百姓被先知們的信息所激勵,繼續重建工程,但周圍的仇敵卻再次告狀。這一次,神親自幹預環境,大流士一世恢覆了古列王的宗教寬容政策,繼續資助猶太人重建聖殿(拉六6-12)。四年半後,聖殿重建完成(拉六15),向我們顯明:雖然神可以使用外邦君王的金銀來重建聖殿,但神所定意的建造「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亞四6)。
這年六月,神借著先知哈該向被擄回歸的百姓發表了第一篇信息(該一1),七月又發表了第二篇信息(該二1),八月借著先知撒迦利亞呼召百姓回頭(一1),然後九月繼續借著哈該發表第三、四篇信息(該二10),十一月再借著撒迦利亞發表了八個異象(一7)。哈該和撒迦利亞的事奉截然不同、相輔相成:哈該可能是一位年老的先知,他事奉的時間集中在大流士王第二年;而撒迦利亞則是年輕的祭司族長(尼十二4、6),他事奉的時間一直持續到大流士王第四年九月(七1),甚至可能到幾十年後(九-十四章)。《哈該書》就像一位工匠,搭起了聖殿的架構;而《撒迦利亞書》則像一位藝術家,為聖殿加上華美的裝飾,讓我們得見神榮耀的「那日」(十四20)。
《撒迦利亞書》是《十二先知書》中最長的一篇,前八章是重建聖殿期間發表的信息,後六章是聖殿重建後、可能是撒迦利亞晚年發表的信息。盡管前八章中充滿了異象,但後六章才是《十二先知書》中最費解的部分,因為先知所啟示的信息遙指五百多年後的彌賽亞來臨,一直延續到幾千年後的新天新地。《撒迦利亞書》在舊約書卷中最突出彌賽亞主題,是《以賽亞書》之外對彌賽亞的預言最多一卷書。在《四福音》的受苦敘述和《啟示錄》中,《撒迦利亞書》被大量引用,超過所有其他舊約書卷。因此,我們應當仔細研讀這卷書。
神借著先知哈該,糾正了百姓拖延重建的錯誤心思。而神借著先知撒迦利亞,不但宣告了祂將怎樣預備重建聖殿的環境,更宣告了祂將怎樣把這殿帶進榮耀之中;不只是為了改變當時的百姓(一-八章),更是為了預備末世的百姓(九-十四章)。因此,《撒迦利亞書》站在天上遙望未來、俯瞰全地,啟示了彌賽亞來臨、建立國度、一直到進入新天新地的偉大進程。神要我們清楚地認識屬靈建造的最終目的,也要我們清楚地看見祂是歷史的主宰,全地的狂濤駭浪都在祂的掌控之下、為要成就祂的旨意。因此,我們可以安心凡事信靠、交托,「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四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