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廿一1】「耶穌和門徒將近耶路撒冷,到了伯法其,在橄欖山那里。」

「伯法其」意思是「初熟無花果之家」,位於耶路撒冷東郊,橄欖山之東南坡,伯大尼西北1公里(17節),再往前走不到一公里,耶路撒冷城就在眼前了。成千上萬的猶太人沿此路線湧往耶路撒冷守逾越節,主耶穌將在前呼後擁的人群中入城,以天國之王的身份進入祂的京城,但卻沒有登上寶座,而是上了十字架。十字架的陰影雖是濃重,但卻不能掩蓋天國之王的權柄。本章中天國之王向祭司長、法利賽人和民間的長老們宣告什麽人才能進入神的國,話中滿了從天上來的權柄。

【太廿一2】「耶穌就打發兩個門徒,對他們說:『你們往對面村子里去,必看見一匹驢拴在那里,還有驢駒同在一處;你們解開,牽到我這里來。」

「驢」是溫馴的動物,曾被用作君王的座騎(士十4;十二14;撒下十六2)。它不像戰馬那樣威風,騎驢代表謙和、溫柔(亞九9-10)。四福音中只有馬太福音提到有兩匹驢。「你們往對面村子里去」主耶穌在伯法其打發門徒去對面的村子(1節),所以「對面村子」指伯大尼。主耶穌和門徒當天晚上出城往伯大尼住宿(可十一11節),可以順便把驢駒歸還主人。

【太廿一3】「若有人對你們說什麽,你們就說:“主要用它。”那人必立時讓你們牽來。』」

伯法其距離耶路撒冷大約兩公里,其實並不需要騎驢,而是「主要用它」,因為主耶穌要特意安排一個謙卑的天國之王的入城儀式。

【太廿一4】「這事成就是要應驗先知的話,說:」

「先知的話」是指神借先知撒迦利亞所說的預言(亞九9)。

【太廿一5】「『要對錫安的居民(原文作女子)說:“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里,是溫柔的,又騎著驢,就是騎著驢駒子。”』」

主耶穌第一次來的時候是謙謙卑卑地騎著驢駒,在順服祂的天國子民心中作王掌權,但祂並不願勉強人來順服,人若無心尊主為大,祂就任憑他們。主耶穌第二次來的時候,卻將騎著爭戰的白馬來施行審判(啟十九11)。本節引自賽六十二11和亞九9。

【太廿一6】「門徒就照耶穌所吩咐的去行,」

【太廿一7】「牽了驢和驢駒來,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穌就騎上。」

主耶穌騎的是驢駒(可十一7)。那匹驢駒因從未被人騎過(可十一2),須有其母陪伴在旁,亦步亦趨。

【太廿一8】「眾人多半把衣服鋪在路上;還有人砍下樹枝來鋪在路上。」

「眾人多半」原文是「非常大的群眾』,因逾越節將至,有極多的人從各地前來耶路撒冷過節。「把衣服鋪在路上」和「砍下樹枝來鋪在路上」都是向君王表示效忠致敬的舉動(王下九13)。

【太廿一9】「前行後隨的眾人喊著說:『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和散那原有求救的意思,在此乃稱頌的話)!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

「和散那」是希臘語對希伯來詞的音譯,意思是「求你立刻拯救」(詩一百一十八25),亦可轉用作稱頌的話,含有「你有大能,惟你是配」之意。「大衛的子孫」代稱神所差來拯救以色列的彌賽亞(詩一百三十二10-11)。群眾如此向主耶穌歡呼稱頌,是因為他們心中的彌賽亞將解放以色列民族,率領猶太人反抗羅馬帝國的統治,在地上建立彌賽亞國。「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這個頌詞原是向朝聖者祝福的話(詩一百一十八26),此處指那要來的彌賽亞。「高高在上和散那」指因彌賽亞的來臨而將榮耀歸給天上的神,願那些天使天軍也從天上高唱「和散那」。詩一百一十八是六篇哈利路篇(Halle)的最後一篇,以色列人每逢盛大節日,便用哈利路篇來應答對唱,其中25-26兩節更是讚美的高潮。主耶穌和門徒在結束最後晚餐的時候唱了詩一百一十八(二十六30)。

【太廿一10】「耶穌既進了耶路撒冷,合城都驚動了,說:『這是誰?』」

當年東方博士們來尋找新生的天國之王的時候,「耶路撒冷合城的人」都不安(二3),如今天國之王即將上十字架,「合城都驚動了」,耶路撒冷的居民們始終不認識主、不知道如何應對天國之王的造訪。從本節開始,一直到二十七章主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為止,是祂在世為人的最後一周,被稱為「受難周」。

【太廿一11】「眾人說:『這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穌。』」

「眾人」中可能有許多上耶路撒冷守節的加利利人,他們向耶路撒冷的居民介紹了主耶穌,但只能認識主耶穌到「拿撒勒的先知」的地步,而不是「大衛的子孫」。

【太廿一12】「耶穌進了神的殿,趕出殿里一切作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

這是天國之王入城儀式的結局和高潮,主耶穌在猶太人視為最神聖的聖殿顯明祂天國之王的權柄。當時聖殿的祭司允許商人在聖殿的外邦人院售賣獻祭用的牛羊鴿子及其他祭品;又因聖殿不收希臘和羅馬的錢幣,猶太人繳納丁稅或奉獻必須用指定的推羅舍客勒,所以有兌換銀錢的人提供方便。這類「買賣」表面似乎並無不妥,實際已成為「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提前六5),玷污了聖殿。「殿」原文是「神聖的處所」,包括聖殿本身及四圍和院子的全部地區;「殿里」指聖殿開放給外邦人敬拜用的外邦人院子。先知已預言,主要忽然進入自己的殿中潔凈那里的敬拜和事奉(瑪三1-4),聖殿里不再有做買賣的人(亞十四21)。主耶穌進殿和潔凈聖殿之間有一夜的間隔(可十一11-15),表明祂的行動不是一時沖動,而是事先計劃的,讓人看到「有一人比殿更大」(十二6)。

【太廿一13】「對他們說:『經上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

主耶穌在開始地上的工作之時,曾潔凈過一次聖殿(約二13-17),這是祂在地上的工作即將結束時第二次潔凈聖殿。第一次祂稱殿為「我父的殿」(約二16),因祂是以神兒子的身份來潔凈聖殿;此時祂稱「我的殿」,因祂是以「大衛的子孫」天國之王的身份來潔凈聖殿,祂不僅是「拿撒勒的先知」(11節),祂就是神自己。本節引自賽五十六7和耶七11。

【太廿一14】「在殿里有瞎子、瘸子到耶穌跟前,祂就治好了他們。」

「在殿里有瞎子、瘸子」這些瞎子和瘸子應該是在聖殿的門口或外院,因為不準他們進入殿內(利二十一16-24)。

【太廿一15】「祭司長和文士看見耶穌所行的奇事,又見小孩子在殿里喊著說:『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就甚惱怒,」

天國之王一進入聖殿,就驅趕了在聖殿中不該有的,又把在聖殿中該有的顯明出來,醫治瞎子瘸子,使聖殿里再有向神讚美的聲音。主耶穌進入我們的靈里,也照樣帶來罪惡被除、心靈得愈、衷心讚美。這里把「祭司長和文士」放在一起提是不尋常的。過去反對主耶穌的人主要是法利賽人和文士,現在主耶穌潔凈聖殿,使作為撒都該人的祭司長們也和文士聯合起來了。文士大都是法利賽人,撒都該人和法利賽人宗教見解不同,平時彼此敵對。

【太廿一16】「對祂說:『這些人所說的,你聽見了嗎?』耶穌說:『是的。經上說“你從嬰孩和吃奶的口中完全了讚美”的話,你們沒有念過嗎?』」

「你從嬰孩和吃奶的口中,完全了讚美的話」引自詩八2,但其中「能力」一詞,被譯成「讚美」。主引用詩八2,表明祂就是詩八所預言的那位道成肉身的救主(來二6-10),祂的身份比「大衛的子孫」更高。

【太廿一17】「於是離開他們,出城到伯大尼去,在那里住宿。」

「伯大尼」意思是「無花果之家,苦難之家」,位於耶路撒冷東郊,橄欖山之東南麓。主耶穌在受難周里,每天晚上都出城到伯大尼去住宿(可十一11,19;路二十一37,二十二39)。那里有清心愛主的馬大、馬利亞和拉撒路三姊弟一家人(約十一1-5,18),還有長大麻風的西門一家(二十六6),馬利亞就在他家里用香膏膏了耶穌(二十六10;約十二3)。

【太廿一18】「早晨回城的時候,祂餓了,」

「回城」指從伯大尼回耶路撒冷城。

【太廿一19】「看見路旁有一棵無花果樹,就走到跟前,在樹上找不著什麽,不過有葉子,就對樹說:『從今以後,你永不結果子。』那無花果樹就立刻枯幹了。」

「從今以後,你永不結果子」是預言徒有儀文外表、沒有敬虔實際的猶太教將被棄絕,而白占地土沒有見證功用的教會,神也會把那「燈台從原處挪去」(啟二5)。主耶穌一生行的神跡都顯明了祂的慈愛,只有這一次是顯明祂的忿怒,卻又行在樹而不是人身上,在祂的忿怒中仍是滿了憐憫,向人預作警告。無花果樹在陽歷二月份開始結果,然後發芽長葉,四、五月份綠蔭茂密,葉子下面有果子,大多數果子必須等到六月份才成熟。此時已經靠近逾越節(二十六2),大約是陽歷三、四月間,因此那棵無花果樹不應該光有葉子沒有果子。舊約常常用無花果樹來代表以色列,所以有人認為這是對以色列的咒詛,但主耶穌並不是說猶太人「永不結果子」,使徒時代的信徒大部分是猶太人,今天在以色列也有許多猶太基督徒。

【太廿一20】「門徒看見了,便希奇說:『無花果樹怎麽立刻枯幹了呢?』」

門徒的注意力沒有在咒詛無花果樹的警告意義上,他們驚訝的是主耶穌話語的力量。無花果樹染上班嵌病毒(mosaic virus)會容易落果,染上根黴菌(rhizopus)會使果實不熟而落,現代農夫如果發現無花果樹感染到這些病毒,也會立刻連根砍除,以免感染其他果樹。因此主耶穌讓這棵無花果樹枯幹是正確的。

【太廿一21】「耶穌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無花果樹上所行的事,就是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

主耶穌咒詛無花果樹並不是根據祂自己,乃是根據神的定意。因此禱告是要禱告進神的旨意里去,而不是用禱告去改變神的旨意。如果對神的旨意「有信心,不疑惑」,連移山填海這樣不可能的事也會成為可能。

【太廿一22】「你們禱告,無論求什麽,只要信,就必得著。』」

「信」是對神的旨意的信心,不是自信,也不是相信神一定會照著禱告者的意願成就。我們禱告時「無論求什麽」,都要禱告進神的心意里去,當我們對神的旨意「有信心,不疑惑」(21節)的時候,「就必得著」,因為我們在禱告中已經知道是神自己要做那事。

【太廿一23】「耶穌進了殿,正教訓人的時候,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來問祂說:『你仗著什麽權柄做這些事?給你這權柄的是誰呢?』」

「祭司長」是猶太教的領袖,「民間的長老」是百姓的領袖。祭司長和長老再加上文士共同組成猶太最高公會,掌管民事和宗教事務。

【太廿一24】「耶穌回答說:『我也要問你們一句話,你們若告訴我,我就告訴你們我仗著什麽權柄做這些事。」

對於這些硬著心故意不認識主的領袖,主不正面回答他們的問題,而是用拉比在論戰時常常使用的反問法來回覆他們。

【太廿一25】「約翰的洗禮是從哪里來的?是從天上來的?是從人間來的呢?』他們彼此商議說:『我們若說從天上來,祂必對我們說:“這樣,你們為什麽不信他呢?”」

主耶穌的意思是,施洗約翰的權柄來源,也就是祂的權柄來源。主的回答已經清楚地宣告:祂的權柄「是從天上來的」,這個屬天的權柄是為了建立天國。施洗約翰憑著這權柄宣告「天國近了」,主耶穌憑著這權柄使天國降臨到地上。

【太廿一26】「若說從人間來,我們又怕百姓,因為他們都以約翰為先知。』」

【太廿一27】「於是回答耶穌說:『我們不知道。』耶穌說:『我也不告訴你們我仗著什麽權柄作這些事。』」

人若存心拒絕天上的權柄,主就不再向他們說話。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明知答案,卻推說「不知道」,這是撒謊;主知道而「不告訴」,這是誠實。因為他們對屬天權柄的態度,已經使他們在神的計劃中被棄絕了。

【太廿一28】「又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他來對大兒子說:“我兒,你今天到葡萄園里去做工。”」

【太廿一29】「他回答說:“我不去”,以後自己懊悔,就去了。」

大兒子先頂撞父親不肯去,後來卻悔改,比喻悔改的罪人。

【太廿一30】「又來對小兒子也是這樣說。他回答說:“父阿,我去”,他卻不去。」

小兒子只用嘴唇尊敬父,心卻遠離父(十五8),比喻祭司長、文士、法利賽人和民間的長老等人。

【太廿一31】「你們想,這兩個兒子是那一個遵行父命呢?』他們說:『大兒子。』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稅吏和娼妓倒比你們先進神的國。」

遵行神的話比光會說神的話更重要,只有遵行神的話的人,才能進入天國、享用天國的一切豐富。「倒比你們先進神的國」指「稅吏和娼妓」有優先進神的國的權利,並未指明祭司長、文士、法利賽人和民間的長老能否進入神的國,但從43節看,他們將被取而代之。馬太在這里使用了「神的國」,而不是他慣用的「天國」,可能是為了強調這些人與「神」的關系出了問題。這些答話的「他們」是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他們回答了問題,就等於宣告自己有罪。

【太廿一32】「因為約翰遵著義路到你們這里來,你們卻不信他;稅吏和娼妓倒信他。你們看見了,後來還是不懊悔去信他。」

主耶穌在本節的話,實際上回答了祂自己在25節提出的問題。

【太廿一33】「你們再聽一個比喻:有個家主栽了一個葡萄園,周圍圈上籬笆,里面挖了一個壓酒池,蓋了一座樓,租給園戶,就往外國去了。」

「壓酒池」指在巖石中鑿成一個壓酒、存酒的地方,分成上下兩層,上層用來踩壓葡萄,上層巖石穿有一小孔,擠出的葡萄汁可以流入下層。「樓」指用木頭搭建的瞭望台,在葡萄成熟時看守葡萄園。本節很像賽五2,那里也講了一個葡萄園的故事,祭司長和長老(15節)一聽就知道園主就是賽五里所說的神。葡萄園是「租」給園戶的,主權仍歸園主,神把神的群羊交給祂的仆人們管理,但群羊的主權仍在神的手中。

【太廿一34】「收果子的時候近了,就打發仆人到園戶那里去收果子。」

神將祂屬靈的產業交托(租)給我們,是要我們按時交果子,把神的生命和見證活出來。

【太廿一35】「園戶拿住仆人,打了一個,殺了一個,用石頭打死一個。」

「用石頭打死」是猶太人對付假先知的方法(申十三5)。

【太廿一36】「主人又打發別的仆人去,比先前更多;園戶還是照樣待他們。」

【太廿一37】「後來打發他的兒子到他們那里去,意思說:“他們必尊敬我的兒子。”」

「他的兒子」就是神的獨生子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猶太人中間。

【太廿一38】「不料,園戶看見他兒子,就彼此說:“這是承受產業的。來吧,我們殺他,占他的產業!”」

「園戶」比喻猶太教的領袖,他們認出了神兒子的身份,卻拒絕祂,起意要殺祂。「使產業歸於我們」根據猶太律法,地主不住在產權所在地時,園戶可以要求他們所耕種之地的所有權(《他勒目 Talmud》, Baba Bathra, 35b, 40b)。如果土地的所有權不清楚,凡是曾經使用那塊地三年的人,可以在繼承人不在的情況下自行擁有它(《密西拿 Mishnah》, Baba Bathra 31)。這些園戶可以把殺害繼承人說成是自衛,他們只是在抵抗一個想來奪取他們土地的強盜。

【太廿一39】「他們就拿住他,推出葡萄園外,殺了。」

「推出葡萄園外,殺了」主耶穌被釘死在耶路撒冷城外(約十九17;來十三12)。園戶們不能在葡萄園內殺人,因為屍體會玷污他們的地,他們就很難賣出園中所出的果子了。

【太廿一40】「園主來的時候要怎樣處治這些園戶呢?』」

【太廿一41】「他們說:『要下毒手除滅那些惡人,將葡萄園另租給那按著時候交果子的園戶。』」

這些答話的「他們」還是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他們回答了問題,等於宣告自己有罪。

【太廿一42】「耶穌說:『經上寫著:“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這是主所做的,在我們眼中看為希奇。”這經你們沒有念過嗎?」

「匠人」指祭司長、文士、法利賽人、長老等;「石頭」指主耶穌。主耶穌被猶太教的領袖棄絕,且被釘在十字架上,神卻叫祂覆活,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詩一百一十八22-23;徒四11),就是用以建造教會最基本、最重要、連絡全體的房角石(賽二十八16;弗二20-21;彼前二4-7)。「兒子ben 」和「石頭eben」在希伯來文中是諧音詞。本節引自逾越節所唱的詩篇一百一十八22,與主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時群眾所呼喊的「和散那」(9節)出自同一篇。主耶穌引用詩篇來告訴我們,轉租葡萄園的計劃不是新的,乃是神做工的永恒法則,「因我耶和華是不改變的」(瑪三6)。「這經你們沒有念過嗎」,是對那些研讀聖經卻不認識神旨意的人的諷刺。

【太廿一43】「所以我告訴你們,神的國必從你們奪去,賜給那能結果子的百姓。」

「所以我告訴你們」表明這是天國之王十分嚴肅的宣告。「你們」是指拒絕主耶穌的猶太教領袖,「那能結果子的百姓」並非專指外邦人,而是指神從各族類中揀選的教會,是包括猶太人和外邦人在內的「聖潔的國度、屬神的子民」(彼前二9)。因著猶太教領袖棄絕主耶穌,神國的實際便轉到教會,神的國仍然繼續,天國子民不但要與神立約(「租約」),而且要在神面前結出生命的果子、活出屬天生命的見證。

【太廿一44】「誰掉在這石頭上,必要跌碎;這石頭掉在誰的身上,就要把誰砸得稀爛。』」

對於不信的人,主耶穌是絆跌人的石頭(賽八14-15;羅九32-33)。當主再來的時候,祂要「打碎滅絕那一切國」(但二44)。

【太廿一45】「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聽見祂的比喻,就看出祂是指著他們說的。」

「比喻」原文是覆數詞,指上述兩個比喻。猶太教領袖明白了主的話語,卻沒有悔改的心。讀聖經若沒有願意遵行的心,讀了也是沒有益處。

【太廿一46】「他們想要捉拿祂,只是怕眾人,因為眾人以祂為先知。」

「他們」指「祭司長和法利賽人」(45節),祭司長是撒都該人,撒都該人與法利賽人平時彼此敵對,但在除掉天國之王的事上卻非常齊心,一起密謀。眾人對施洗約翰和主耶穌都很支持,所以他們需要收買叛徒猶大,以便暗暗地動手。之前法利賽人已經準備除滅主耶穌(十二14),現在則是祭司長和法利賽人第一次合謀除掉主耶穌。

讀經有感:非不知也

本章說到耶穌,以象征君王的形象騎驢進入耶路撒冷、為神殿心里焦急而采取潔凈的行動、以施洗約翰所仗之權柄點出自己權柄的根源、用兩個比喻說明在上帝眼里誰才是遵行主道、忠於所托的人。作為當時猶太教飽學之士的領袖們,照理說應該比誰都先知先覺,對上述諸事一看就清楚、一聽就明白。但究其實,聖經倒背如流、上台講經傳道的人未必真明白聖經、未必真相信上帝!耶穌所一再重覆「在前、在後」的道理,以及聖經與歷史無數鮮明的例證,都在在說明人對真道是否聽得進去、對真神是否信得堅決,完全不取決於上帝有否給他聽和看的機會,反而取決於每個人是否選擇帶上有色的眼鏡、是否關上心靈的耳朵——善用或濫用選擇性的聽和看!顯然,耶穌救不了定意掩耳不聽的人,救不了明知耶穌「是指著他們說的」卻「惱怒、商議、想要捉拿祂」的祭司長或法利賽人!不知者未必無罪,但知者當然罪不可恕!

默然自問:我當怎樣恨惡離棄稅吏和娼妓的敗壞,卻渴慕效法他們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