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三1】「耶穌又進了會堂,在那里有一個人枯幹了一只手。」

早期教會有傳統認為這個人是一個泥水匠,因此能靈活使用雙手非常重要。

【可三2】「眾人窺探耶穌,在安息日醫治不醫治,意思是要控告耶穌。」

猶太拉比禁止人在安息日醫治不存在死亡危險的疾病。如果主耶穌醫治了,他們就說主犯了律法。如果主耶穌不醫治,他們又會說祂沒有「憐恤」。這些人如此「窺探」 ,表明他們相信主耶穌一定能行神跡醫治,但醫治的神跡並不能改變剛硬的心。

【可三3】「耶穌對那枯幹一只手的人說:『起來,站在當中。』」

這個人肯在會眾面前站出來,說明對主耶穌有信心。

【可三4】「又問眾人說:『在安息日行善行惡,救命害命,哪樣是可以的呢?』他們都不作聲。」

【可三5】「耶穌怒目周圍看他們,憂愁他們的心剛硬,就對那人說:『伸出手來!』他把手一伸,手就覆了原。」

  • 在主耶穌的眼里,不是「行善」(4節)就是「行惡」(4節),不是「救命」(4節)就是「害命」(4節),沒有中間的道路。因此我們不肯「行善」就等於「行惡」,不肯「救命」就等於「害命」。「他們都不作聲」(4節)他們若回答說可以,就不能控告主耶穌,若回答說不可以,則違背良心。因此故意不回答主的問題,「心里剛硬」(5節)。
  • 那人勇敢地伸出本不能動彈的那只手,就是信心的表現。「怒目周圍看」(5節)指忿怒地向四周瞪目,主耶穌這些細微的感情很可能是被彼得注意到的。這是馬可福音中頭一次提及耶穌遭到有人「心剛硬」,自以為義的人比稅吏和罪人更容易「心剛硬」。

【可三6】「法利賽人出去,同希律一黨的人商議怎樣可以除滅耶穌。」

「法利賽人」是熱心猶太遺傳規條的教派,不喜歡羅馬帝國;「希律一黨」則支持希律安提帕政權,間接為羅馬帝國效力。法利賽人只懂為律法的字句熱心,忽略了律法的真意,竟然不惜與宿敵同謀,以致殺人還以為是事奉神(約十六2)。這里第一次提到法利賽人策劃殺掉主耶穌。

【可三7】「耶穌和門徒退到海邊去,有許多人從加利利跟隨祂。」

主耶穌沒有繼續與法利賽人與希律一黨爭辯律法與字句,而是隱藏神兒子的權柄和力量,離開他們「退到海邊去」,按著神差遣祂的目的在加利利海沿岸繼續服事。

【可三8】「還有許多人聽見祂所做的大事,就從猶太、耶路撒冷、以土買、約旦河外,並推羅、西頓的四方來到祂那里。」

主耶穌被猶太教官方棄絕,卻得到眾人的歡迎。「猶太」指南國猶大的故地,在加利利和撒馬利亞的南方;「耶路撒冷」是猶太的首邑,猶太教的中心;「以土買」指猶太南面的南面山地,以東人亡國後遷到此地,以土買人希律在主耶穌降生時被羅馬帝國封為猶太地的王;「約旦河外」指約旦河的東面,又名比利亞;「推羅、西頓」是加利利西北腓尼基人的海港,在今黎巴嫩境內。主耶穌的影響吸引了除撒馬利亞以外的整個前以色列地區的人,因此引起猶太政教人士的焦慮。

【可三9】「祂因為人多,就吩咐門徒叫一只小船伺候著,免得眾人擁擠祂。」

雖然門徒已經撇下工作來跟隨主了,但他們的工作技能和工具仍經常被主使用,或上船講道,或乘船渡海,或釣魚得銀,或下網捕魚。我們只要跟隨主,一切正當的工作、技能都可以被主所用。

【可三10】「祂治好了許多人,所以凡有災病的,都擠進來要摸祂。」

【可三11】「污鬼無論何時看見祂,就俯伏在祂面前,喊著說:『你是神的兒子。』」

「禰是神的兒子」污鬼竟然比法利賽人更認識主,鉆研聖經的文士與法利賽人反而把主耶穌趕鬼的能力歸諸於鬼魔的權勢(22節)。

【可三12】「耶穌再三的囑咐牠們,不要把祂顯露出來。」

雖然污鬼說的沒有錯,但主耶穌卻拒絕接受邪靈為祂作見證,因為這見證的源頭不是出於神。污鬼的見證再有力量,也不能使榮耀歸於神,不能把人領到神面前,反而會迷惑人,甚至說主耶穌是靠著鬼王趕鬼(22節)。我們不能隨便拿異教、異端的東西來見證神,一定要注意那見證的源頭是否出於神。「囑咐」原文意思是「吩咐,責備,斥責,嚴詞警誡」。

【可三13】「耶穌上了山,隨自己的意思叫人來;他們便來到祂那里。」

【可三14】「祂就設立十二個人,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

【可三15】「並給他們權柄趕鬼。」

  • 主耶穌可能是到加利利的丘陵區,而不是迦百農附近的小山。主耶穌「整夜禱告神」(路六12),才慎重地挑選了「十二門徒」,這「十二門徒」都是經過神的手安排的,包括賣主的猶大。
  • 主耶穌帶門徒的榜樣,是「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14節),把自己生命和生活都開放在他們面前,讓他們與自己有密切的交通,並且有機會與祂同工。我們如果要與主同工,必須先常和主同在。
  • 主耶穌在地上的服事擴展了,從一個人服事,變成十二個人服事。主所差遣的,祂必然會「給他們權柄」(15節)。主的差遣與托付,從不會超過祂所賜的恩典和能力。

【可三16】「這十二個人有西門(耶穌又給他起名叫彼得),」

「彼得」是亞蘭文「磯法」的希臘文,意思是「石頭」。主耶穌傳道、與門徒說話都是用猶太人在被擄回歸之後通用的亞蘭文,而不是希伯來文。這十二使徒在人看都是普通的小人物,除了彼得在使徒行傳有所記載之外,聖經中很少提到他們的豐功偉績,因為神所注重的不是他們的工作,而是聖靈如何借著他們工作。「十二個使徒」將來要「坐在十二個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支派」(太十九28)。

【可三17】「還有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又給這兩個人起名叫半尼其,就是雷子的意思),」

「半尼其」意思是「躁怒之子,大聲疾呼者」,是由亞蘭文轉變來的希臘文。雅各和約翰名叫「雷子」,可見他們的脾氣非常大,暴躁如雷的人,也能為主所用。

【可三18】「又有安得烈、腓力、巴多羅買、馬太、多馬、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和達太,並奮銳黨的西門,」

「巴多羅買」又名拿但業(約一45)。「奮銳黨」是一個猶太的革命組織,以武力反抗羅馬帝國的統治。

【可三19】「還有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

「加略」是以法蓮支派的城,距撒馬利亞很近。賣主的猶大居然也身列十二門徒之一,表明主和任何人配搭相處都是為了神的旨意成就,也提醒我們,為主做工的人也可能賣主。

【可三20】「耶穌進了一個屋子,眾人又聚集,甚至祂連飯也顧不得吃。」

主耶穌呼召了十二門徒,但祂自己的服事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忙到「連飯也顧不得吃」。因為祂所留意是神的旨意有沒有成就,只有神的旨意成就了,祂才有滿足。

【可三21】「耶穌的親屬聽見,就出來要拉住祂,因為他們說祂癲狂了。」

當主耶穌在地上服事的時候,連祂在地上至親至近的人都誤解祂,以致說祂「癲狂」了。但主耶穌被釘十字架以後,祂的肉身兄弟雅各卻成了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這正證明祂覆活的事實。「癲狂」指害了宗教狂熱,連吃飯的時間都騰不出來(20節)。

【可三22】「從耶路撒冷下來的文士說:『祂是被別西卜附著』,又說:『祂是靠著鬼王趕鬼』;」

對主耶穌的這個控告很嚴重,因為實行巫術是該當死罪的。「別西卜」是以革倫的蒼蠅神巴力西卜(王下一2),猶太人稍加變音後用於稱呼「鬼王」。「耶路撒冷」當時是南方的猶太教中心。「文士」大部分都是法利賽人,這些文士是被派到加利利來窺探主耶穌的。

【可三23】「耶穌叫他們來,用比喻對他們說:『撒但怎能趕出撒但呢?」

【可三24】「若一國自相紛爭,那國就站立不住;」

【可三25】「若一家自相紛爭,那家就站立不住。」

【可三26】「若撒但自相攻打紛爭,牠就站立不住,必要滅亡。」

【可三27】「沒有人能進壯士家里,搶奪他的家具;必先捆住那壯士,才可以搶奪他的家。」

「壯士」指剛強、有力的人,象征撒但;「壯士家」指撒但的國度;「他的家具」指被撒但所利用的工具,亦即被牠利用的世人。

【可三28】「我實在告訴你們,世人一切的罪和一切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

【可三29】「凡褻瀆聖靈的,卻永不得赦免,乃要擔當永遠的罪。』」

主耶穌靠著聖靈趕鬼,法利賽人卻說是靠著「鬼王」(太九34),所以是「褻瀆聖靈」(29節)。人沒有一樣行為上的罪是得不著赦免的,但若存心敵對聖靈,剛硬到底,就沒有被赦免的可能。法利賽人明明看見了聖靈的權柄,卻存心拒絕接受,拒絕在恩典里悔改,所以「永不得赦免」(29節),「要擔當永遠的罪」(29節)。這是新約聖經中最嚴肅的宣告與警告。

【可三30】「這話是因為他們說:『祂是被污鬼附著的。』」

【可三31】「當下,耶穌的母親和弟兄來,站在外邊,打發人去叫祂。」

主耶穌的親屬誤解了祂的服事,以為「祂癲狂了」(21節),準備拉祂回家。

【可三32】「有許多人在耶穌周圍坐著,他們就告訴祂說:『看哪,禰母親和禰弟兄在外邊找你。』」

【可三33】「耶穌回答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

【可三34】「就四面觀看那周圍坐著的人,說:『看哪,我的母親,我的弟兄。」

主耶穌宣告了神國里新的親屬關系、新的族類的誕生。

【可三35】「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

神國里的關系不是建立在肉身生命關系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屬天新造生命的基礎上。只有那些有神生命的人才可能遵行神的旨意,所以「凡遵行神旨意的人」,無論是猶太人還是外邦人,里面都有從神而來的新造的生命,這生命使他們都成為神兒子的親人,帶來了新的親屬關系,所以基督徒彼此都稱「弟兄姐妹」。

讀經有感:憂憤交集(5節)

耶穌到世上來,做事,是要叫人得益,讓人從經歷中認識祂;為人,是要活出見證,讓人從觀察中認識祂。顯然,「看」本身無善惡可言。但為何看、怎麽看,卻存在著該不該、對不對、好不好的存心問題。非常可惜,許多人因為自己預存的偏見,所以用「窺探」的心去看耶穌,結果非但不能從祂身上領略得益,反而越來越把祂視為該被定罪、該上十架的惡人。耶穌有正義感,面對心里剛硬的群眾,非常忿怒,所以怒目看著他們。從經文的記載,祂發怒並不是因為自己受了委屈羞辱,而是因為看到他們心硬到了一個地步,無可救藥,必死無疑,所以為他們心里憂愁難過之故,就像父母看著孩子硬心幹壞事,把大好前程都給葬送了,心里憂憤交集一樣!仁愛和正義都是主的性情,也應該是信徒的性情。主待人既有聖愛又有聖義,信徒待人也應該如此。耶穌自己被藐視欺侮,默默無聲,不動肝火,仁愛不絕。但當祂看到別人被藐視欺侮,卻自然挺身而出,不怕得罪人而招惹麻煩,大義凜然——在愛神愛人的前提下。信徒當然也都應該如此!

默然自問:我是否以主的心為心,以主的事為念,除了永生和永義,連吃飯都顧不得了?(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