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十一1】「耶穌在一個地方禱告;禱告完了,有個門徒對祂說:『求主教導我們禱告,像約翰教導他的門徒。』」

【路十一2】「耶穌說:『你們禱告的時候,要說:我們在天上的父(有古卷:父啊):願人都尊禰的名為聖。願禰的國降臨;願禰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有古卷沒有願禰的旨意……)。」

【路十一3】「我們日用的飲食,天天賜給我們。」

【路十一4】「赦免我們的罪,因為我們也赦免凡虧欠我們的人。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有古卷沒有末句)。』」

  • 1-13節的主題是「教導門徒禱告」,與十1-24「主耶穌的禱告」平行。
  • 主耶穌在每個關鍵的時刻都禱告。祂受洗之後禱告(三21),揀選門徒時禱告(六12);祂獨自禱告(五16;九18),也和周圍的人一起禱告(九28-29);祂為自己禱告(約十七5),也為彼得禱告(二十二32;約十七11);祂被賣前在客西馬尼園禱告(二十二40-44),一直到十字架上還在禱告(二十三34、46)。現在,有個門徒被主的禱告深深吸引,便求主教導他們如何禱告
  • 主耶穌並沒有教導禱告的時間、禱告的地點,也沒有教導禱告的姿勢、禱告的語言,而是教導了三個方面:
    1. 禱告的內容(2-4節);
    2. 禱告的態度(5-8節);
    3. 禱告的根據(9-13節)。
  • 2-4節是禱告的內容。主耶穌並不是讓我們機械地背誦禱告詞,而是讓我們領會什麽是合神心意的禱告。
  • 這個禱告的前言是「我們在天上的父」(2節)。整段禱文都提到「我們」,表明這是一個基督身體里的禱告;「在天上的」,提醒我們神的超越和崇高;而「父」這個親密的稱呼,表明祂又與我們相近,我們「所受的,乃是兒子的心,因此我們呼叫:『阿爸!父』」(羅八15)。所以,我們當存敬畏(詩九十五6)和確信的心(弗三12)親近神,如同兒女親近一個能隨時隨地幫助自己的父親一樣(賽六十四8;羅八15),又當與弟兄姊妹一起禱告,也為眾聖徒代禱(弗六18)。
  • 禱告的內容包括六個部分: 
    1. 第一祈願「願人都尊禰的名為聖」(2節),以敬拜開始,承認神是聖潔榮耀、配得敬畏的,祂獨特的聖名應當在自己的兒女身上彰顯(出二十八36),讓人把神配得的地位獻給祂,而不是按著人的想象去造神。因此,我們當求神使我們與別人都能夠因祂的自我啟示而榮耀祂(詩六十七1-3;帖後三1),也願神為自己的榮耀,使用萬有、運作萬事(羅十一33-36)。
    2. 第二祈願「願禰的國降臨」(2節),當禱告者的注意力脫離了自己的處境,降服於神的權柄和救恩計劃以後,才能看到自己的真正需要。因此,我們當求神使撒但的國度敗亡(羅十六20;約壹三8),願神恩典的國度得以擴展(林前十五24-25),將我們與別人都帶入其中、永留其中(羅十1;帖後三1-5),也願神榮耀的國度速速臨到(彼後三11-13;啟二十二20)。
    3. 第三祈願「願禰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2節),禱告者首先不能成為阻擋神旨意在地上成全的障礙,而要作體貼神心意的兒子、順服神旨意的仆人。因此,我們當求神借著祂的恩典,使我們都能夠、也都願意在凡事上知道祂的旨意、順服祂的旨意(詩一百一十九33-36;來十三20-21),如同在天上的天使一樣(詩一百零三19-22;來一14)。
    4. 第四祈願「我們日用的飲食,天天賜給我們」(3節),不但承認只有神是我們的供應(詩一百四十五15-16),也當每天都仰望祂的供應(出十六4),免得因為吃得飽足而心高氣傲(申八11-14)。因此,我們當求神使我們能夠白白領受從祂而來、綽綽有余、今生所需的美好事物(箴三十8-9;腓四11、19;提前六6-8),享受祂的恩福(箴十22;傳三13;提前四4-5)。
    5. 第五祈願「赦免我們的罪,因為我們也赦免凡虧欠我們的人」(4節),禱告者每天都當向神承認自己的罪債,祈求與神與人都恢覆正常的關系。因此,我們當求神因基督的緣故,白白饒恕我們一切的過犯(詩五十一1-2;羅三23-25;約壹一7);而且確知我們之所以能如此釋然地求神饒恕,乃因我們心里已能借著祂的恩典饒恕別人(弗四32;西三13)。
    6. 第六祈願「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4節),禱告者當向神承認軟弱、不敢主動靠近試探,免得給世界、肉體和魔鬼留地步。但如果神領我們進入試探,我們就當專心仰望祂的拯救、不要自命剛強。因此,我們當求神或保守我們免受罪惡的試探(詩十九13;約十七15),或當我們在受試探時,扶助我們、拯救我們(詩五十一10-12;林前十13;林後十二7-9;來二18)。

【路十一5】「耶穌又說:『你們中間誰有一個朋友半夜到他那里去,說:“朋友!請借給我三個餅;」

【路十一6】「因為我有一個朋友行路,來到我這里,我沒有什麽給他擺上。”」

【路十一7】「那人在里面回答說:“不要攪擾我,門已經關閉,孩子們也同我在床上了,我不能起來給你。”」

【路十一8】「我告訴你們,雖不因他是朋友起來給他,但因他情詞迫切地直求,就必起來照他所需用的給他。」

  • 5-8節是教導禱告的態度。
  • 「半夜到他那里去」(5節),可能因為當地白天炎熱,許多人夜間行路,很晚才到達。而款待客人,是當時社會的基本禮節。
  • 「情詞迫切」(8節),原文是個貶義詞,意思是「不知羞恥、厚著臉皮」。
  • 「我沒有什麽給他擺上」(6節),是這人「情詞迫切」、不知羞恥的動力,因為他知道自己的需要,也知道自己無法解決需要。不管我們怎樣自以為有,神總會借著環境,把我們帶到一無所有的地步,顯明我們的無能、無助和敗壞,逼著我們放下自己、回轉向神。
  • 「孩子們也同我在床上了」(7節),表明第二個家庭也是一個窮人,全家老小都擠在一張床上,半夜起來必定會驚動全家,所以很不情願。
  • 這個比喻並不是說神不願垂聽禱告,必須反覆禱告;而是說連心不甘、情不願的普通人,尚且經不住別人厚著臉皮直求,「照他所需用的給他」(8節),何況是從不打盹、樂意施恩的天父(9-13節)呢?我們禱告最大的難處,不是神不願垂聽,而是人不知道自己的需要,所以禱告只是堆砌文章、敷衍了事。真正的禱告,是在神面前「傾心吐意」(詩六十二8;賽二十六16),承認自己一無所有、一無所能,只能「誠實倚靠耶和華」(賽十20)。

【路十一9】「我又告訴你們,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路十一10】「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

【路十一11】「你們中間作父親的,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拿蛇當魚給他呢?」

【路十一12】「求雞蛋,反給他蠍子呢?」

【路十一13】「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天父,豈不更將聖靈給求祂的人嗎?』」

  • 9-13節是禱告的根據。
  • 主耶穌之所以鼓勵我們禱告,是因為神不像那個已經睡覺、不願開門的人(7節),祂「也不打盹也不睡覺」(詩一百二十一4),並不需要我們苦苦哀求。相反,「耶和華必然等候,要施恩給你們;必然興起,好憐憫你們」(賽三十18),所以「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9節)。
  • 神的回應總是立刻臨到、並不延遲(但十12),所以說「叩門的,就給他開門」(10節);如果我們好像沒有看到開門,一定是因為有我們所不知道的屬靈爭戰(但十13)。但神的回應不一定總是「是」,也許是「否」、也許是「等」,因為神總是按照最好的方式、照著我們真正「所需用的」(8節)來給我們。主耶穌所教導的禱告(2-4節),並不是為了搖動神的手,讓自己的心意行在天上;而是為了抓緊神的手,讓神的旨意行在我們的身上(太二十六39)。因此,當我們「祈求、尋找」的時候,神必然會讓我們「得著、尋見」自己真正「所需用的」。
  • 「餅」和「石頭」(11節)、「魚」和「蛇」(11節),「雞蛋」和「蠍子」(11節),都是外形相似、實際相反的東西。「石頭」長得像圓餅,「蛇」長得像鯰魚,卷曲的「蠍子」可能像「雞蛋」。我們都可能求錯,但天父絕不會給錯,祂所給我們的都是「好東西」(13節;太七11),也就是「將聖靈給求祂的人」(13節),讓聖靈工作在我們身上。「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舍了,豈不也把萬物和祂一同白白地賜給我們嗎」(羅八32)?禱告就是求神把這個心意成就在我們身上。因此,當神沒有照著我們所要的給我們的時候,我們應當感謝神,因為祂要把更好的給我們、讓我們得著「那上好的福分」(十54);相反,如果主耶穌照著彼得的禱告離開他(五8),那才是最可怕的審判。

【路十一14】「耶穌趕出一個叫人啞巴的鬼;鬼出去了,啞巴就說出話來;眾人都希奇。」

【路十一15】「內中卻有人說:『祂是靠著鬼王別西卜趕鬼。』」

【路十一16】「又有人試探耶穌,向祂求從天上來的神跡。」

  • 14-54節是「耶穌應對質疑」,整體是一個交錯對稱的結構:
    • A. 耶穌被質疑(14-16節);
    •  B. 反駁文士(17-23節);
    •   C. 反駁法利賽人(24-26節);
    •    D. 遵守神道才是真福(27-28節);
    •     E. 責備選民聽而不行(29-32節);
    •    D1. 心眼了亮才能見光(33-36節);
    •   C1. 法利賽人的三禍(37-44節);
    •  B1. 文士的三禍(45-52節)。
    • A1. 耶穌被盤問(53-54節)。
  • 14-16節是「耶穌被質疑」,與53-54節「耶穌被盤問」首尾呼應。
  • 連污鬼都承認主耶穌是「神的聖者」(四34),精通律法的文士(可三22)卻指控主耶穌是「靠著鬼王別西卜趕鬼」(15節)。「別西卜」可能就是以革倫的蒼蠅神「巴力·西卜」(王下一2),被猶太人用來稱呼「鬼王」。
  • 主耶穌剛剛「趕出一個叫人啞巴的鬼」(14節),這正是彌賽亞的標志性神跡(賽三十五6)。但有人卻還要再求一個「從天上來的神跡」(16節),以證明祂的確是從神來的基督。這些人的目的只是「試探耶穌」(16節),不知不覺地成了魔鬼的工具(四9)。

【路十一17】「祂曉得他們的意念,便對他們說:『凡一國自相紛爭,就成為荒場;凡一家自相紛爭,就必敗落。」

【路十一18】「若撒但自相紛爭,牠的國怎能站得住呢?因為你們說我是靠著別西卜趕鬼。」

【路十一19】「我若靠著別西卜趕鬼,你們的子弟趕鬼又靠著誰呢?這樣,他們就要斷定你們的是非。」

【路十一20】「我若靠著神的能力趕鬼,這就是神的國臨到你們了。」

【路十一21】「壯士披掛整齊,看守自己的住宅,他所有的都平安無事;」

【路十一22】「但有一個比他更壯的來,勝過他,就奪去他所倚靠的盔甲兵器,又分了他的贓。」

【路十一23】「不與我相合的,就是敵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

  • 17-23節是「反駁文士」,與45-52節「文士的三禍」前後呼應。
  • 「凡一國自相紛爭,就成為荒場」(17節),指耶穌若是借著鬼王趕鬼,說明鬼王的國度發生了內戰,並不能長久。
  • 法利賽人也趕鬼,他們自以為是靠神趕鬼,卻批評主耶穌是靠鬼王趕鬼。「他們就要斷定你們的是非」(19節),指法利賽人質疑耶穌、就是審判自己。
  • 「神的國」(20節),就是神施行權柄的範圍。主耶穌是「靠著神的能力趕鬼」(20節),也就是把神的國度帶到地上,表明「神的國」勝過了撒但的國。
  • 「壯士」(21節)比喻撒但,「自己的住宅」(21節)比喻撒但的國度。「勝過他,奪去他所倚靠的盔甲兵器」(22節),引自賽四十九25,比喻主耶穌將在十字架上打破撒但的頭(創三15),敗壞了牠擄掠人的能力。「又分了他的贓」(22節),引自賽五十三12,比喻主耶穌將「釋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為奴仆的人」(來二15),「叫我們得以自由」(加五1)。
  • 「不與我相合的,就是敵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23節),這是主耶穌向旁觀百姓的呼籲。神國的工人在事奉的做法上可以有所不同,「不敵擋我們的,就是幫助我們的」(九50)。但在基本的真理上,世上只有「神的國」和「撒但的國」之分,並沒有第三國。在基本的真理上,一個人不是站在神一邊,就是站在撒但一邊,沒有中間的立場。因此,對於主耶穌的身分和能力來源,每個人都要選定立場,沒有人能作壁上觀。

【路十一24】「『污鬼離了人身,就在無水之地過來過去,尋求安歇之處;既尋不著,便說:“我要回到我所出來的屋里去。”」

【路十一25】「到了,就看見里面打掃幹凈,修飾好了,」

【路十一26】「便去另帶了七個比自己更惡的鬼來,都進去住在那里。那人末後的景況比先前更不好了。』」

  • 24-26節是「反駁法利賽人」,與37-44節「法利賽人的三禍」前後呼應。
  • 「污鬼」(24節),就是邪靈,牠們可能以水為住處,若不附在別的物體上,在幹地上就不得安息。
  • 「另帶了七個比自己更惡的鬼來」(26節),表示這人被撒但完全控制。
  • 法利賽人自稱可以趕鬼(19節),卻又拒絕神的國度(20節),因此,他們趕鬼的果效只是暫時的,「那人末後的景況比先前更不好了」(26節):
    1. 個人若是只注意道德行為的改進,「打掃幹凈」(25節)內心,又用各種儀文教條來「修飾」(25節)自己,卻沒有因信接受基督住在心里(弗三17),結果反而會被撒但牢牢轄制,比先前不注重道德時更加可憐(26節)。因為他們自以為道德高尚、不覺得自己有罪,所以鬼住在自以為義的「好人」里面更加安全。
    2. 猶太教也像這個被暫時趕鬼的人。在被擄巴比倫之前,百姓被拜偶像之鬼轄制;被擄回歸之後,百姓不再敬拜偶像,屋子已經「打掃幹凈,修飾好了」(25節),但卻拒絕接受基督(約一11;五43),以致家里空虛。將來,那污鬼會「另帶了七個比自己更惡的鬼來」,「假基督、假先知將要起來,顯大神跡、大奇事,倘若能行,連選民也就迷惑了」(太二十四24)。

【路十一27】「耶穌正說這話的時候,眾人中間有一個女人大聲說:『懷禰胎的和乳養禰的有福了!』」

【路十一28】「耶穌說:『是,卻還不如聽神之道而遵守的人有福。』」

  • 27-28節是「遵守神道才是真福」,與33-36節「心眼了亮才能見光」前後呼應。
  • 「懷禰胎的和乳養禰的」(27節),指主耶穌的肉身母親馬利亞(一42)。這個女人的話,表明她承認主耶穌是彌賽亞,因為猶太婦女都盼望被神使用成為彌賽亞的母親。
  • 但是,神國里的關系並不是血緣的關系,而是屬靈的關系(八20-21)。福音並非只賜給以色列人,而是賜給所有信靠基督的人。主耶穌並未否定馬利亞是有福的,但若只是作主耶穌的肉身母親,「卻還不如聽神之道而遵守的人有福」(28節)。因為只有「聽神之道而遵守的人」,才能進入神的國(太七21)。

【路十一29】「當眾人聚集的時候,耶穌開講說:『這世代是一個邪惡的世代。他們求看神跡,除了約拿的神跡以外,再沒有神跡給他們看。」

【路十一30】「約拿怎樣為尼尼微人成了神跡,人子也要照樣為這世代的人成了神跡。」

【路十一31】「當審判的時候,南方的女王要起來定這世代的罪;因為她從地極而來,要聽所羅門的智慧話。看哪,在這里有一人比所羅門更大。」

【路十一32】「當審判的時候,尼尼微人要起來定這世代的罪,因為尼尼微人聽了約拿所傳的就悔改了。看哪,在這里有一人比約拿更大。』」

  • 29-32節是「責備選民聽而不行」,這是14-54節交錯對稱結構的中心。
  • 主耶穌已經回應了「靠著鬼王別西卜趕鬼」(15節)的指控,現在,祂開始回應「向祂求從天上來的神跡」(16節)的試探。
  • 「約拿怎樣為尼尼微人成了神跡」(30節),表明約拿這個人本身就成了神跡,他的死而覆活就是神跡(拿二10)。
  • 「人子也要照樣為這世代的人成了神跡」(30節),將在十字架上死而覆活的主耶穌,才是「這世代的人」所真正需要的神跡。「約拿的神跡」(29節)預表主耶穌的死而覆活,這個世代的人所需要的是接受死而覆活的生命,才能解決難處,而不是用更多的神跡來滿足自己無休止的好奇心。
  • 「南方的女王」(31節)就是示巴女王,她不遠千里地到耶路撒冷來「聽所羅門的智慧話」(31節;王上十1-10);神的百姓卻自作聰明,不肯聽比所羅門更大(31節)的基督的話。
  • 「尼尼微人」(32節)就是以殘暴聞名的亞述人,他們一聽見約拿所傳的信息,立刻就認罪悔改(拿三5-8);神的百姓卻自以為義,不肯聽從比約拿更大(32節)的基督。
  • 不認識神的外邦人尚且付出代價尋求智慧、聽了真道就立刻悔改,選民卻對神的話語聽而不行,還再繼續要求用「從天上來的神跡」來證明基督。因此,當審判的時候,聽了就行的外邦人「要起來定這世代的罪」(31、32節)。

【路十一33】「『沒有人點燈放在地窨子里,或是鬥底下,總是放在燈台上,使進來的人得見亮光。」

【路十一34】「你眼睛就是身上的燈。你的眼睛若了亮,全身就光明;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

【路十一35】「所以,你要省察,恐怕你里頭的光或者黑暗了。」

【路十一36】「若是你全身光明,毫無黑暗,就必全然光明,如同燈的明光照亮你。』」

  • 33-36節是「心眼了亮才能見光」,與27-28節「遵守神道才是真福」前後呼應。
  • 「地窨子」(33節),代表隱密之處。
  • 「鬥」(33節)是木頭器具,用以量取糧食。
  • 「眼睛就是身上的燈」(34節),比喻亮光通過眼睛進入人體。
  • 「了亮」 (34節),原文是「 專一、無偽、真摯」。
  • 主耶穌「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一9)。正如人點燈是為了照明,主耶穌也沒有把光藏起來,而是明明地照在人的眼前,「使進來的人得見亮光」(33節)。因此,一個人能不能接受光照,問題並不在於光的強弱,而在於自己屬靈的「眼睛」是否「了亮」。人若閉上眼睛,拒絕光照,即使身在大光之中,里面仍然一片黑暗。因此,我們要時時「省察」(35節)自己是否專一地定睛在主身上,否則恐怕「里頭的光或者黑暗了」(35節),不但不能因著主的話語和作為來認識主,而且還會像法利賽人一樣,外面看似光明、里面充滿黑暗(39節)。
  • 33-36節與27-28節前後呼應。聽而不行的百姓在看到主耶穌的許多神跡之後,還要再「求從天上來的神跡」(16節),原因不是因為光照不夠強,而是因為他們的心眼昏暗,所以「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卻不接受光」(約一5)。而他們之所以缺乏屬靈的領受能力,是因為不肯「聽神之道而遵守」(28節)。所以主耶穌說:「人若立志遵著祂的旨意行,就必曉得這教訓或是出於神,或是我憑著自己說的」(約七17),里面也「必全然光明,如同燈的明光照亮你」(36節)。

【路十一37】「說話的時候,有一個法利賽人請耶穌同他吃飯,耶穌就進去坐席。」

【路十一38】「這法利賽人看見耶穌飯前不洗手便詫異。」

【路十一39】「主對他說:『如今你們法利賽人洗凈杯盤的外面,你們里面卻滿了勒索和邪惡。」

【路十一40】「無知的人哪,造外面的,不也造里面嗎?」

【路十一41】「只要把里面的施舍給人,凡物於你們就都潔凈了。」

【路十一42】「『你們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蕓香並各樣菜蔬獻上十分之一,那公義和愛神的事反倒不行了。這原是你們當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

【路十一43】「你們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喜愛會堂里的首位,又喜愛人在街市上問你們的安。」

【路十一44】「你們有禍了;因為你們如同不顯露的墳墓,走在上面的人並不知道。』」

  • 37-44節是「法利賽人的三禍」,與24-26節「反駁法利賽人」前後呼應。
  • 法利賽人飯前「洗手」(38節),並不是為了把手洗幹凈,而是象征性的洗濯禮。律法規定祭司進聖所供職前必須「洗手洗腳」(出三十19),但法利賽人卻把這個規定擴大到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 「洗凈杯盤的外面」(39節),指法利賽人不但洗手,而且把洗濯禮擴大到杯盤。當時的法利賽人有兩個最重要的派別,沙瑪伊學派(House of Shammai)認為,杯子外面的潔凈比里面的潔凈更重要;而希勒爾學派(Houses of Hillel)則認為,杯子里面的潔凈比外面的潔凈更重要。
  • 「里面卻滿了勒索和邪惡」(39節),指法利賽人外表吹毛求疵、謹守教條,但卻放縱私欲、任憑內心污穢。
  • 「造外面的,不也造里面嗎」(40節),指神不但關心外面的形式,也關心里面的態度。人的行為源於里面的生命,里面先潔凈了,外面才能潔凈(太十二35;十五18-19);里面的基督長大成形(加四19),外面的行為才能彰顯基督(腓一20)。
  • 「只要把里面的施舍給人」(41節),指把心里所貪戀的施舍給人,讓心思不再被「勒索和邪惡」的意念轄制,就能有真正的潔凈,不需要行洗濯禮,「凡物於你們就都潔凈了」(41節)。
  • 主耶穌向法利賽人宣告了三禍:
    1. 本末倒置:他們熱衷於遵守繁瑣的教條細節,卻忽略了基本的律法精意律法規定了什一奉獻(利二十七30),但「薄荷、蕓香」(42節)只是數量很少的調味香料,連猶太口傳律法都規定蕓香(即蒔蘿 Anethum graveolens)不必什一奉獻(《密西拿 Mishnah》Sheviit 9: 1),這些法利賽人卻矯揉造作、刻意「獻上十分之一」(42節)。但只要是教條沒有規定的,他們就不行「公義和愛神的事」(42節)。「這原是你們當行的」(42節),指「公義和愛神」的內心;「那也是不可不行的」(42節),指「獻上十分之一」的行為。
    2. 驕傲自高: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貪戀人前的榮耀,「喜愛會堂里的首位,又喜愛人在街市上問你們的安」(43節)。世人總是介意名分地位,喜歡被人高舉、奉承;而信徒雖常常放下了世上的地位,但卻撿起了屬靈的「高位」。
    3. 假冒為善:他們不但沒有正確地引導百姓,反而假冒為善、像「不顯露的墳墓」(44節),使跟從他們的人潛移默化地受到敗壞的影響。「不顯露的墳墓」(44節)沒有標記,人若誤踏其上,「就要七天不潔凈」(民十九16)。因此,猶太人會在每年逾越節前刷白郊外的墳墓,免得被人不小心踩到。

【路十一45】「律法師中有一個回答耶穌說:『夫子!禰這樣說也把我們蹧蹋了。』」

【路十一46】「耶穌說:『你們律法師也有禍了!因為你們把難擔的擔子放在人身上,自己一個指頭卻不肯動。」

【路十一47】「你們有禍了!因為你們修造先知的墳墓,那先知正是你們的祖宗所殺的。」

【路十一48】「可見你們祖宗所做的事,你們又證明又喜歡;因為他們殺了先知,你們修造先知的墳墓。」

【路十一49】「所以神用智慧曾說(用智慧:或譯的智者):“我要差遣先知和使徒到他們那里去,有的他們要殺害,有的他們要逼迫”,」

【路十一50】「使創世以來所流眾先知血的罪都要問在這世代的人身上,」

【路十一51】「就是從亞伯的血起,直到被殺在壇和殿中間撒迦利亞的血為止。我實在告訴你們,這都要問在這世代的人身上。」

【路十一52】「你們律法師有禍了!因為你們把知識的鑰匙奪了去,自己不進去,正要進去的人你們也阻擋他們。』」

  • 45-52節是「文士的三禍」,與17-23節「反駁文士」前後呼應。
  • 「律法師」(45節)就是「文士」(53節),指那些精通希伯來聖經和猶太口傳律法的人,他們大都是法利賽人。
  • 「禰這樣說也把我們蹧蹋了」(45節),意思是主耶穌批評恪守教條的法利賽人,捎帶也侮辱了研究教條的專家。
  • 主耶穌並沒有放過這些律法師,祂立刻向文士也宣告了三禍:
    1. 生活虛假:他們用嚴苛的教條來要求別人,自己卻置身事外、只做表面功夫。「你們把難擔的擔子放在人身上」(46節),比喻律法師在神的誡命之外,又添加了許多人的遺傳,編纂成一套繁瑣的口傳律法,成為百姓的可怕重擔。「自己一個指頭卻不肯動」(46節),比喻他們的生活並不誠實,一面用專業知識來告訴人怎樣恪守教條,一面用這些知識來鉆教條的空子。
    2. 不思悔改:他們熱衷於「修造先知的墳墓」(47節),通過尊崇先知來自我安慰、自我標榜。但他們卻不肯悔改,和「殺了先知」(48節)的祖宗一樣漠視先知的信息,實際上是「又證明又喜歡」(48節)祖先的惡行。希伯來聖經的第一卷是《創世記》、最後一卷是《歷代志》。亞伯是《創世記》中第一個記載的被殺義人(創四8-11),祭司耶何耶大的兒子撒迦利亞是《歷代志》中最後一個記載的被殺義人(代下二十四20-22)。從亞伯的血到撒迦利亞的血(51節),代表舊約時代所有流眾先知之血的罪,都要報應到這個拒絕彌賽亞的世代身上。
    3. 阻擋真理:他們「把知識的鑰匙奪了去」(52節),用各種繁瑣的教條和靈意的解釋,讓普通人無法領會真理,把聖經變成是一本難以明白的謎語書,只有專家才能講解。但這些專家沈迷於自己發明的各種深奧教條,卻忽略了律法的精意,還把尋求真理的百姓帶上了歪路,「自己不進去,正要進去的人你們也阻擋他們」(52節)

【路十一53】「耶穌從那里出來,文士和法利賽人就極力地催逼祂,引動祂多說話,」

【路十一54】「私下窺聽,要拿祂的話柄。」

  • 53-54節是「耶穌被盤問」,與14-16節「耶穌被質疑」首尾呼應。
  • 「文士」(53節)就是「律法師」(45節)。
  • 「引動他多說話」(53節),可譯為「盤問祂許多事」(和合本修訂版)。
  • 「私下窺聽,要拿祂的話柄」(53節),可譯為「伺機要抓祂的話柄」(和合本修訂版)。
  • 主耶穌吃了法利賽人的筵席(37節),卻在餐桌上毫不客氣地責備了文士和法利賽人(39-52節)。因為祂是真光(33節),不會用筵席來交換神的真理。文士和法利賽人殷勤地和主耶穌說話,但卻不是為了尋求真理,而是想伺機抓主的把柄、密謀陷害。因為他們的眼睛昏花(34節),在真光面前也是一片黑暗。今天,當我們發現越讀聖經、越鉆牛角尖的時候,「你要省察,恐怕你里頭的光或者黑暗了」(35節)。

讀經有感:賜你聖靈(13節)

  「賜你聖靈」這話,對無神論而言,一定是牛鬼蛇神,所以嗤之以鼻。對異教徒而言,大概是另一個宗教,所以河水不犯井水,各走各的。對基督徒而言,可能是個深奧玄秘的事,所以讓神學家和牧師們去研究探討好了。其實「賜你聖靈」是天父對祈求祂的人最最珍貴的應許。信徒當然可以向天父求今生短暫之餅和魚的需要,但絕不可忽略主所提及的聖靈。人有了聖靈就有了聖靈所應許的一切,以及聖靈本性中的一切。聖靈所以至為珍貴,因為祂不是當一件禮品賜給我們,使我們豐足光鮮;不是當一個仆人賜給我們,使我們有助有伴;而是當我們的向導賜給我們,使我們一生在祂的光照、指引、扶持下,可以邁向高峰,至終得以豐豐富富進入上帝的國。

默然自問:

  1. 禱告的神聖意識,對古今普遍世人、選民、信徒而言,究竟指的是各人在怎樣的情況下、為了什麽目的而毅然仰頭對天的呼喚?(1節)
  2. 為什麽耶穌在回答門徒所問如何禱告時,必須以尊崇天父之聖名、聖國、聖旨為前提?(2節)
  3. 究竟自己在禱告中所最在意的祈求是飲食得供應之事、罪過得赦免之事、或兇險得免除之事?(3-4節)
  4. 究竟如何就耶穌所設的比方,確認自己是真信得過主所說祈求就得著、尋找就尋見、叩門就開門的應許?(5-10節)
  5. 耶穌把父親絕不會在兒子簡單求餅、求魚、求蛋之事上出亂子的比方,以及天父必將聖靈賜給凡向祂祈求祂之人的應許聯系到一起,是否自然引出自己心里許多理解不來、逾越不了的疙瘩和困惑?為什麽?(11-13節)
  6. 能否確認身體上哪些情況下的病痛是出於魔鬼或邪靈的攻擊或困擾?(14節)
  7. 為何在神國里和鬼國里自己人絕不打自己人的硬道理,顯然並不適用於今生世界的國度里、團體里、家庭里,也不適用於今生名為「歸主為聖」的教會里、團契里、機構里?(15-19節)
  8. 究竟耶穌所說靠神能力趕鬼所示神國臨到之事,指的是當前階段性的事實?對世人和信徒而言,知不知道這事是否存在什麽意義上和價值上的差別?(20節)
  9. 究竟這披褂整齊卻只能相對性守住自己財物的壯士,指的是怎麽樣的人?(21-22節)
  10. 為什麽人在是否與主合一、為主收聚的事上,總感覺撲朔迷離,難以確定?但在人是否與鬼合一、為鬼收聚的事上,為何卻似乎都昭然若揭,一目了然?(23節)
  11. 是否曾信過耶穌、罪得赦免、鬼被趕離的人,後來要重信耶穌、重得赦免、重得潔凈,一般都必面對錯綜覆雜、難上加難的問題?(24-26節)
  12. 是否耶穌對天下信徒所真誠啟示、期許、渴望的是他們都成為比祂肉身母親馬利亞更為有福的人?何以見得自己是個真相信、真願意、真委身成為如此有福的人?(27-28節)
  13. 是否對心靈的瞎子或聾子而言,再大權能性的神跡也看不見,再大智慧性的講論也聽不見?是否對心靈眼睛明亮、心靈耳朵敏銳的人而言,其實每天一丁點兒權能性的神跡也看的清楚,一丁點兒智慧性的講論也聽的明白?如何確知自己心靈眼睛與心靈耳朵分別在視覺上和聽覺上的層次?(29-32節)
  14. 究竟我怎麽覺察心靈里有從主而來照亮自己的光?(34-37節)
  15. 耶穌對法利賽人的講論是否也都指向每一個尚還活著的信徒?究竟主所論的哪些情況是特別對我一語中的責備?如何分辨自己的感覺是從聖靈而來的感覺,或從血氣而來的感覺?我到底應當以怎樣心靈誠實的態度來具體面對、處理、解決這些問題?(38-44節)
  16. 耶穌對文士的講論是否也都指向每一個尚還活著的信徒?究竟主所論的哪些情況是特別對我一語中的責備?如何分辨自己的感覺是從聖靈而來的感覺,或從血氣而來的感覺?我到底應當以怎樣心靈誠實的態度來具體面對、處理、解決這些問題?(45-52節)
  17. 教會是否許多人都在處處尋找不肯隨從其意思行事之人的把柄,也都在天天尋找聖經中能賴以攻擊別人的合理依據?我究竟是經常站在攻擊別人或被別人攻擊的位置上?(53-54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