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前五1】「弟兄們,論到時候、日期,不用寫信給你們,」
【帖前五2】「因為你們自己明明曉得,主的日子來到,好像夜間的賊一樣。」
【帖前五3】「人正說『平安穩妥』的時候,災禍忽然臨到他們,如同產難臨到懷胎的婦人一樣,他們絕不能逃脫。」
- 「論到時候、日期,不用寫信給你們」(1節),指保羅沒有必要教導初信者基督何時再來的細節,因為「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獨父知道」(太二十四36),信徒不應該妄加臆測,只能根據各種征兆,知道祂再來的日子近了(太二十四32-33),而最重要的是隨時警醒預備(太二十四42-44),「因為不知道你們的主是哪一天來到」(太二十四42)。
- 「因為你們自己明明曉得,主的日子來到,好像夜間的賊一樣」(2節),表明使徒早已教導過關於基督再來的事情,現在只是提醒他們。
- 「主的日子」,就是從主耶穌再來開始審判,到進入新天新地之前的那段時間(帖後二2;彼後三10)。舊約中的「耶和華的日子」(賽十三9-11;珥二28-32;番一7;亞十四),指神介入歷史,施行審判和毀滅的日子,包括對個別城市和國家局部的審判,以及對全世界終極的審判,最終將應驗在基督再來「審判的日子」(太十一24)、「主耶穌的日子」(林前五5;林後一14),也就是「主的日子」。
- 「好像夜間的賊一樣」,比喻基督再來的時間出人意料,讓世人措手不及。這個比喻並無貶義,主耶穌自己也這樣使用(太二十四43-44;路十二39-40;啟三3;十六15)。人若斷定主到某個時候才會再來,很容易到主來之前才追求成聖,其他的時候毫不在意,這是對屬靈生命的傷害。我們應當知道,雖然基督再來是一次發生的,但對於每個信徒來說,自己隨時可能會見主面、向祂交賬。因此,我們不需要臆測主何時再來,只需要「警醒謹守」(6節)。
- 基督再來的時候,特點是:
- 「人正說『平安穩妥』」(3a),世界洋溢著信心和樂觀,巨大的災禍突然從天而降。在新約時代,羅馬政府向那些臣服於羅馬統治和武力的人應許「平安穩妥」,但羅馬帝國最終滅亡了。到基督再來之前,可能敵基督將承諾「平安穩妥」,安排以色列與敵國締結盟約(但九27),但只有三年半的虛假安全感,就像舊約里的假先知所行的一樣(耶六14;八11;結十三10,彌三5)。
- 「災禍忽然臨到他們」(3b),指七年大災難的後三年半(但九27;十二11;啟十一2;十二14;十三5)。「驕傲在敗壞以先」(箴十六18),當世人放心地期待「平安穩妥」的時候,「那日子就如同網羅忽然臨到」(路二十一34)。
- 「如同產難臨到懷胎的婦人一樣」(3c),比喻那災禍將和產難一樣無法預料、突然爆發,但又像產難一樣早有陣痛作為預兆,也像產難一樣要有巨大的痛苦。
- 「他們絕不能逃脫」(3d),正如就像「懷胎的婦人」不能逃脫「產難」,世界也不能逃脫神忿怒的審判。
【帖前五4】「弟兄們,你們卻不在黑暗里,叫那日子臨到你們像賊一樣。」
【帖前五5】「你們都是光明之子,都是白晝之子。我們不是屬黑夜的,也不是屬幽暗的。」
【帖前五6】「所以,我們不要睡覺像別人一樣,總要警醒謹守。」
【帖前五7】「因為睡了的人是在夜間睡,醉了的人是在夜間醉。」
- 賊在夜間來到(2節),但信徒「卻不在黑暗里,叫那日子臨到你們像賊一樣」(4節)。因為與基督聯合的人活在光明之中(約八12;西一13;弗五8),所以隨時警醒預備,雖然不知道「那日子」什麽時候來到,但卻不會在「那日子」臨到的時候嚇了一跳,而是「一有這些事,你們就當挺身昂首,因為你們得贖的日子近了」(路二十一28)。
- 「你們都是光明之子,都是白晝之子」(5節),比喻信徒因為信從真光,成了生命中有光明的人(約十二35-36),「不是屬黑夜的,也不是屬幽暗的」(5節),所以應當按照所蒙的光照行事為人,預備迎接「主的日子」。「……之子」,是猶太人慣用的表達方式,表明某人有某種特性,比如「智慧之子」(箴言十5)就是「一個有智慧的人」
- 「不要睡覺像別人一樣」(6a),比喻不要像不信者那樣,在屬靈上昏睡和遲鈍。
- 「總要警醒謹守」(6b),就是靈里保持清醒、保持自律和節制,每天都預備迎接基督再來(太二十四42-43;二十五13;可十三33-37)。
- 「因為睡了的人是在夜間睡,醉了的人是在夜間醉」(7節),形容「屬黑夜的、屬幽暗的」不信者對主的再來既不醒悟、也不警覺,就像醉酒的人,不能做出正常的反應。
【帖前五8】「但我們既然屬乎白晝,就應當謹守,把信和愛當作護心鏡遮胸,把得救的盼望當作頭盔戴上。」
【帖前五9】「因為神不是預定我們受刑,乃是預定我們借著我們主耶穌基督得救。」
【帖前五10】「祂替我們死,叫我們無論醒著,睡著,都與祂同活。」
【帖前五11】「所以,你們該彼此勸慰,互相建立,正如你們素常所行的。」
- 「但我們既然屬乎白晝,就應當謹守,把信和愛當作護心鏡遮胸,把得救的盼望當作頭盔戴上」(8節),這是用預備作戰的羅馬士兵作比喻,解釋信徒怎樣「謹守」(8節)等候主來。
- 保羅經常使用軍裝的比喻(羅十三12;林後六7;十4;弗六13-17),但每次重點並不相同。這里是說,既然信徒的身分是「屬乎白晝」,「就應當謹守」、用「信、望、愛」作為自己屬靈的保護,迎接主的再來。
- 第一個保護,是「把信和愛當作護心鏡遮胸」。「護心鏡」是羅馬士兵用來保護胸部和背部的金屬盔甲(Lorica Segmentata),比喻信心和愛心可以保護我們的屬靈生命,「信和愛」是不可分割的兩項恩典。
- 第二個保護,是「把得救的盼望當作頭盔戴上」。羅馬士兵的頭盔(Galea)可以有效地保護頭部,對於生存至關重要,比喻確信神早已預定我們脫離忿怒的刑罰(9節)。
- 第9節可譯為「因為神不是預定我們受忿怒,乃是借著我們主耶穌基督得救」(英文ESV譯本)。信徒之所以應當「把得救的盼望當作頭盔戴上」,是神所「預定」給信徒的結局,不是承受「主的日子」臨到地上的忿怒(3節),而是借著基督「救我們脫離將來忿怒」(一10),讓我們「身體得贖」(羅八23)。
- 「祂替我們死,叫我們無論醒著,睡著,都與祂同活」(10節),這是解釋信徒怎樣「借著我們主耶穌基督得救」。
- 「衪替我們死」,也就是保羅寫本信時在哥林多傳講的「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林前二2)。這是保羅所傳福音的核心(二4),在本信中不需要再作詳細解釋。
- 「無論醒著,睡著,都與祂同活」,指基督替我們死的目的,就是要我們「與祂同活」、「和主永遠同在」(四17),這只取決於神的揀選(一4)、並不取決於人是否警醒。「醒著 gregoreuo」原文就是第6節的「警醒」,「睡著 katheudo」原文就是5-6節的「睡」,這兩個詞在本信中只出現在這兩處。而用來形容去世信徒的「睡了 koimao」(四13-15),原文是另外一個詞。
- 「警醒謹守」(6節)並不是遵守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的規條,並沒有明確的及格標準,所以誰也不敢自詡及格,但誰也不必憂慮不及格。因為信徒之所以能「把得救的盼望當作頭盔戴上」,是因為「得救的盼望」既不在於人的功德、也不在於人有多麽「警醒謹守」,完全在乎神的預定(9節)和基督已經成就的救恩(10節)。這樣的得救確據,不但不會使人懈怠,反而會讓信徒更有「警醒謹守」的信心。「所以,你們該彼此勸慰,互相建立,正如你們素常所行的」(11節),不斷溫習這個好消息,每天帶著對主再來的盼望、活出「屬乎白晝」的樣式。
【帖前五12】「弟兄們,我們勸你們敬重那在你們中間勞苦的人,就是在主里面治理你們、勸戒你們的;」
【帖前五13】「又因他們所做的工,用愛心格外尊重他們。你們也要彼此和睦。」
- 使徒對於初信者的第四個勸勉,是「全然成聖」(12-22節),這些都是「警醒謹守」(6節)的具體例子。
- 12-13節是信徒對待教會領袖的態度。
- 「敬重那在你們中間勞苦的人,就是在主里面治理你們、勸戒你們的」(12節)。「勞苦、治理、勸戒」原文有同一個冠詞,表明這是描述同一群人,也就是教會的長老們。當時的教會建立之後就選立了長老(徒十四23),負責「在主里面治理」、「勸戒」信徒。但帖撒羅尼迦教會的長老和信徒幾乎是同時信主的,所以有些信徒對他們可能缺乏尊敬,使他們無法有效行使應有的權柄。「敬重 oida」原文在本信中又被譯為「知道」(一4)、「認識」(四5),意思是態度上的「尊敬」。
- 「又因他們所做的工,用愛心格外尊重他們」(13a),信徒尊重教會的領袖,不是因為他們的身分、地位、資歷或成就,而是「因他們所做的工」;既是因為他們的工作是神所交托的,也是為了讓他們更好地完成工作。「尊重 hegeomai」原文的意思是「考慮、認為」。
- 「你們也要彼此和睦」(13b),指信徒與教會的領袖必須和睦相處,領袖的「治理」和「勸戒」工作才能按照神的旨意「在主里面」進行。
【帖前五14】「我們又勸弟兄們,要警戒不守規矩的人,勉勵灰心的人,扶助軟弱的人,也要向眾人忍耐。」
【帖前五15】「你們要謹慎,無論是誰都不可以惡報惡;或是彼此相待,或是待眾人,常要追求良善。」
- 14-15節是信徒對待彼此的態度:
- 「警戒不守規矩的人」(14b),那些懈怠的人,需要被喚醒起來做工。「不守規矩」可被譯為「懶惰」(英文ESV譯本)。
- 「勉勵灰心的人」(14c),已經灰心喪志的人,需要被勸勉、激勵,在天路上繼續前行。
- 「扶助軟弱的人」(14d),身心陷入軟弱的人,需要被扶持、守護,學習倚靠主。
- 「要向眾人忍耐」(14e),根據上下文,忍耐的對象是以上三種信徒(英文ESV譯本)。我們並不能分辨出哪些是神預定得救的人、哪些不是,也不知道讓自己也陷入懶散、灰心、軟弱的試探何時來到,所以不應該驕傲自誇、給人貼上標簽,而應該存心忍耐,竭力「警戒、勉勵、扶持」別人,把結果交托給神。
- 「要謹慎,無論是誰都不可以惡報惡」(15a),在原文中,「謹慎」是覆數、「以惡報惡」是單數,表示教會整體要監督信徒個人的行為,不但整個教會不報覆,也要留意個人不報覆(羅十二17-21;太五38-48)。
- 「或是彼此相待,或是待眾人,常要追求良善」(15b),不但不「以惡報惡」,反而要以德報怨。信徒在教會內外,待人的原則都是「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太七12;路六31)。
【帖前五16】「要常常喜樂,」
【帖前五17】「不住地禱告,」
【帖前五18】「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里向你們所定的旨意。」
- 16-18節是信徒對待神的態度:
- 「要常常喜樂」(16節),這是一道命令。信徒的喜樂是根據與神的正常關系,「因信祂就有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彼前一8;約十六22);這種喜樂與處境無關,甚至能「在大難之中,蒙了聖靈所賜的喜樂」(一6)。而陷入憂慮和沮喪的信徒,是因為與神的關系出了問題,不能信靠神的能力、供應和赦免。因此,使徒保羅經常提醒我們要喜樂(腓三1;四4),靠著主的恩典和能力,學會在喜樂中與憂患共存(羅五3;林後六10)。在希臘文新約聖經里,「要常常喜樂」是最短的一節。
- 「不住地禱告」(17節),指不但要有規律地禱告,而且要以禱告的精神從事日常一切活動、與神保持親密相交(約十五4-7)。保羅的書信中經常插進禱告,表明他就是以禱告的態度來寫信。這就像與神接通了電話,一直沒有掛斷,雖然有時並不說話,但我們知道神正在電話那頭聽,所以心思言行總是想著怎樣「討神的喜悅」(四1),「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西三2)。
- 「凡事謝恩」(18節),指在一切環境中向神謝恩,在一切大事和小事、好事和壞事上都感謝神,因為我們知道祂在掌管一切,要叫「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八28),使我們能「效法祂兒子的模樣」(羅八29)。
- 「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這是神向每個信徒「所定的旨意」(18節),是信徒在「在基督耶穌里」(18節)可以活出來的正常生活。禱告不但是信徒的責任,更是信徒的喜樂,關於禱告更多的教導,參見《禱告:從責任到喜樂》。
【帖前五19】「不要消滅聖靈的感動;」
【帖前五20】「不要藐視先知的講論。」
【帖前五21】「但要凡事察驗;善美的要持守,」
【帖前五22】「各樣的惡事要禁戒不做。」
- 19-22節是信徒對待聖靈的態度:
- 「不要消滅聖靈的感動」(19節),直譯是「不要熄滅聖靈」(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聖靈就像火焰(賽四4;太三11;徒二3-4)溫暖人心、啟迪思想,並且使人剛強。但信徒卻有可能抗拒聖靈的工作。我們若常常「順著聖靈而行」(加五16),聖靈的火就越挑越旺;我們若常常「體貼肉體」(羅八5-7),聖靈的火就會漸漸熄滅。
- 「不要藐視先知的講論」(20節),這是「不要熄滅聖靈」的具體例子。當時可能有許多關於基督再來的預言,許多假先知的預言落空,導致有些信徒「藐視先知的講論」,結果「消滅聖靈的感動」。「先知的講論」不是為了滿足人的好奇,而是為了「造就教會」(林前十四3-4),今天已經被聖靈保存在聖經中、被大公教會公認為權威。如果我們輕看讀經,或者把任何人的意見放在與聖經同等的地位,就是在「藐視先知的講論」。
- 「但要凡事察驗;善美的要持守,各樣的惡事要禁戒不做」(21-22節)。信徒不可「藐視先知的講論」,但不能只聽道、還要「凡事察驗」,把「先知的講論」與聖經做比較,以確定它是否來自神,因為屬靈的人有能力(林前二14;約壹二20、27)、也有責任「凡事察驗」。
- 若發現是符合聖經的「善美的」事,就要「持守」。若發現是不符合聖經的「各樣的惡事」,就要「禁戒不做」。
- 「善美」只有一種,就是基督,但「惡事」卻是形形色色、各式各樣。撒但會把「各樣的惡事」打扮得很屬靈,用假先知、假方言、假神醫和假冒的「聖靈的感動」來引誘我們。因此,我們要「慎思明辨」(林前十四29),根據聖經「試驗那些靈是出於神的不是」(約壹四1)。
【帖前五23】「願賜平安的神親自使你們全然成聖!又願你們的靈與魂與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時候,完全無可指摘!」
【帖前五24】「那召你們的本是信實的,祂必成就這事。」
- 五23-28是「禱告與問安」,與一1-10的「問候和稱讚」首尾呼應。
- 23-24節是「全然成聖」的禱告,與三11-13「成為聖潔」的禱告呼應。使徒所看重的不是初信者一時的火熱,而是盼望他們在基督再來的時候能「成為聖潔,無可責備」(三13)。
- 第一個禱告,是「願賜平安的神親自使你們全然成聖」(23a)。
- 「成聖 hagiazo」與「稱義 dikaioo」(羅三24)不同。稱義是法律上的地位,成聖卻是內在的光景;稱義是一次完成,成聖卻要持續一生;稱義完全是神的工作,成聖卻需要人的參與;稱義在今生已經完全,成聖卻在今生無法完全;稱義對所有的信徒都一樣,成聖卻是各人的長進不同。基督徒的生命成長,就是在成聖上持續地成長一生。
- 首先,成聖百分之百是三一神主動的工作。信徒不可能靠自己肉體的力量成聖,使徒對於初信者所有關於成聖的勸勉(四1-五22),人都無法靠著自己做到,只有「賜平安的神」才能使我們最終「全然成聖」(23節),在生活的各方面都分別出來歸給神。「成聖」的工作是聖父(23節;約十七17;來十二5-11;十三21;腓二13)、聖子(弗五26;林前一30;來十10;十三21)、聖靈(羅十五16;彼前一2;帖後二13;加五16、22-23、25)一起在我們身上做成的。
- 其次,成聖百分之百是蒙召信徒的責任(四3、7)。信徒有責任「成為聖潔,遠避淫行」(四3;林前六18;羅六13;約壹三3),順服神在心中的運行(腓二12-13)、主動「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羅八13),「潔凈自己,除去身體、靈魂一切的污穢,敬畏神,得以成聖」(林後七1),在基督的身體中成聖(彼前二5、9)。成聖既沒有捷徑,也不是某種神秘經驗,而是借著神的話語,正如主耶穌所禱告的:「求禰用真理使他們成聖;禰的道就是真理」(約十七17)。
- 第二個禱告,是「又願你們的靈與魂與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時候,完全無可指摘」(23b)。
- 成聖並不能在今生達到完全,「全然成聖」不是指全然無罪,「無可指摘」也不是指完美無缺,而是指信徒與神的關系正確,即使犯了罪,也會靠著基督的寶血潔凈(約壹一8-10)。正如律法意義上的「無可指摘」(腓三6),也包括在犯罪時正確地使用贖罪祭。
- 「靈與魂與身子得蒙保守」,「得蒙保守」原文是單數,意思是全人都「得蒙保守」成聖。保羅並不是說人是由「靈、魂、體」三部分組成的,而是用這三個詞來強調人性中的幾個不同方面:「靈 pneuma」是人與神溝通的部分,「魂 psuche」是人具有自我意識的部分,「體 soma」是人的物質部分。在新約聖經別的地方,人也被描述為「身體」和「靈」(林前七34;林後七1;雅二26)、「身體」和「魂」(太十28;路十二23)、或者「心、性、意、力」(可十二30)。希臘人無法理解身體的成聖,認為身體只是靈魂的監獄,人一死,靈魂就得釋放。但身體也是神所造的,雖然因著人的墮落必要朽壞,但將來卻要擁有重生的靈魂和榮耀的身體(林前十五12-54)。
- 成聖的第一個階段是開始。當我們重生的那一刻,靈里接受了「重生的洗和聖靈的更新」(多三5),使我們的生命從罪中得著釋放、方向完全改變(羅六17-18)。新的生命不會再習慣性地犯罪(羅六11),也無法忍受長期活在罪中(約壹三9)。這是一次完成的生命成聖,所以信徒也被稱為「一切成聖的人」(徒二十32),因為「你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並借著我們神的靈,已經洗凈,成聖,稱義了」(林前六11)。
- 成聖的第二個階段是增長。這是信徒持續一生的過程。雖然信徒心中仍然有罪殘存(約壹一8;雅三2),但「罪必不能作你們的主」(羅六14),所以信徒有責任「不要容罪在你們必死的身上作王,使你們順從身子的私欲。也不要將你們的肢體獻給罪作不義的器具;倒要像從死里覆活的人,將自己獻給神,並將肢體作義的器具獻給神」(羅六12-13),因為「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來十二14)。在成聖增長的過程中,我們將越來越像基督,漸漸「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林後三18);我們也將越來越像神,「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象」 (西三10)。
- 成聖的第三個階段是完成。信徒的成聖在今生永不停止、永無止境。一個成熟的信徒,雖然言行舉止可能無可指摘、足以「作信徒的榜樣」(提前四12),但人越靠近真光、就越看見和憎惡心思的罪污(賽六5;伯四十二5-6);越親近基督、就發現自己離祂越遠;越認識真理,就越發現自己有限。主耶穌教導門徒:「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太五48),是指出信徒追求成聖的標準,催促我們永不停止「潔凈自己,除去身體、靈魂一切的污穢,敬畏神,得以成聖」(林後七1),並不是指我們今生能達到完全。因為主耶穌也教導門徒禱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太六11-12),也就是像每天祈求日用的飲食,每天也要祈求罪得赦免。信徒靈魂的「全然成聖」,只有在我們的身體死亡、加入「被成全之義人的靈魂」 (來十二23)的總會時才能完成;身體的「全然成聖」,只有到主再來的時候才能完成(約壹三2)。
- 保羅的禱告是根據神的應許,是因為「那召你們的本是信實的,祂必成就這事」(24節)。神召我們,「乃是要我們成為聖潔」(四7)。
- 人是軟弱善變的,沒有人能永遠保持「全然成聖」。但神「本是信實」,「祂知道我們的本體,思念我們不過是塵土」(詩一百零三14),所以並不指望我們的努力,祂自己「必成就這事」,完成祂在信徒心里已經開始的工作(腓一6;羅八28-29)。神借著恩典呼召人、使人稱義,也借著恩典使人成聖(加三3)。當主再來的時候,「賜平安的神親自使你們全然成聖」,「那時,祂要按著那能叫萬有歸服自己的大能,將我們這卑賤的身體改變形狀,和祂自己榮耀的身體相似」 (腓三21;林前十五42-49)。
- 一個自信今生能夠勝過所有試探的人,只是因為真正的試煉尚未來臨;而一個自信今生已經「全然成聖」的人,已經踏入魔鬼驕傲的覆轍(賽十四13-14),難免落在「魔鬼所受的刑罰里」(提前三6)。
【帖前五25】「請弟兄們為我們禱告。」
【帖前五26】「與眾弟兄親嘴問安,務要聖潔。」
【帖前五27】「我指著主囑咐你們,要把這信念給眾弟兄聽。」
【帖前五28】「願我主耶穌基督的恩常與你們同在!」
- 25-28節是問安,包括三個囑咐和一個祝福。
- 第一個囑咐,是「請弟兄們為我們禱告」(25節)。患難中的初信者最容易陷於自憐之中,這時就更應該多為別的肢體代禱,當別人的重擔脫落的時候,我們自己的重擔也在主面前脫落了。保羅有很大的屬靈恩賜、口才和成就,但在許多書信中都要求弟兄們為自己代禱(羅十五30;弗六19;腓一19;西四3-4;帖前五25;帖後三1-2)。這不是為了博取對方的同情,也不是因為沒有代禱神就不會帶領,更不是代禱的人越多神就越垂聽。而是因為神所要得著的是基督的身體,而不是一個超級肢體,因此,保羅照著神的旨意,把自己和同工們擺進基督的身體里,盼望所有的肢體都借著同心禱告,活在基督的身體里,在靈里合一爭戰,「建立基督的身體」(弗四12)。
- 第二個囑咐,是「與眾弟兄親嘴問安,務要聖潔」(26節)。「親嘴」是新約時代主人向客人問安的方式(路七45),通常是男人對男人,女人對女人。希臘史家希羅多德說:「在古代一個人向尊長問安,是用嘴親手、胸、膝或腳,向朋友則親他的臉頰」。信徒們也以此表示彼此間的交通(羅十六16;林前十六20;林後十三12;彼前五14),現代的希臘東正教會在特殊場合仍沿用「親嘴」禮節。保羅鼓勵初信者把真實的愛心以當時的文化所能接納的方式表達出來,但「務要聖潔」,不能是出於激情或情欲。
- 第三個囑咐,是「我指著主囑咐你們,要把這信念給眾弟兄聽」(27節),語氣非常強烈。這是保羅個人特別要求收信者在主面前起誓,保證將這封信讀給全教會聽,以達到堅固初信者的目的(23-24節;三11-13)。古代世界只有不到10%的人有閱讀能力,所以全教會需要被招聚起來聆聽使徒的書信(提前四13;啟一3)。27-28節可能是保羅親筆書寫,其他部分由西拉代筆。
- 最後一個是祝福:「願我主耶穌基督的恩常與你們同在」(28節)。主耶穌基督的恩典總是常與信徒同在,但保羅所關心的是,每個初信者都應當親身體會、並且親自享受這浩大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