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六1】「凡在軛下作仆人的,當以自己主人配受十分的恭敬,免得神的名和道理被人褻瀆。」

【提前六2】「仆人有信道的主人,不可因為與他是弟兄就輕看他;更要加意服事他;因為得服事之益處的,是信道蒙愛的。你要以此教訓人,勸勉人。」

  • 六1-2a是「對地上仆人的指示」,與四6-16「對基督仆人的指示」前後呼應。
  • 第1節的「仆人 doulos 」原文與四6的「執事 diakonos」是同義詞,使六1-2與四6-16在四1-六10的交錯對稱結構中對稱。四6-16是指示提摩太如何作「基督耶穌的好執事」(四6),六1-2是指示信徒如何「在軛下作仆人」(1節),所以只強調仆人「當以自己主人配受十分的恭敬」(1節),並沒有教導主人應當如何(弗六9;西四1)。對待四6-六2所提到的各種人,共同的要求就是尊重(四12;五1-2、3、17;六1)。
  • 羅馬帝國實行奴隸制,「仆人」就是奴隸,「主人」(1節)就是奴隸的主人。假師傅可能教導作仆人的信徒不必再受制於奴隸的身份,以致擾亂了社會秩序,使「神的名和道理被人褻瀆」(1節)。對於信徒來說,避免神的名和福音因自己的行為被人褻瀆(二2;三7;五14;六1;賽五十二5),永遠都比改良社會更重要。因為「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加五1),「主的靈在哪里,那里就得以自由」(林後三17),這是不受環境影響的內心「真自由」(約八36),不是靠著改變環境而得到的外表自由。所以信徒蒙召的時候是什麽身分,仍要在神面前守住這身分」(林前七24),無論哪種身分都能自由地順服神,「甘心事奉,好像服事主,不像服事人」(弗六7)。所以,「當恭敬的,恭敬他」(羅十三7)。
  • 「不可因為與他是弟兄就輕看他」(2節),指信徒以為自己的主人、上司、老板也是主內的弟兄,所以就不把對方當作主人、上司、老板來尊重,以致工作輕忽馬虎。保羅的教導是:不但不能因此偷懶,反而「更要加意服事他;因為得服事之益處的,是信道蒙愛的」(2節),這樣的「服事」是做在基督面前,能使主人和仆人雙方都得著益處。

【提前六3】「若有人傳異教,不服從我們主耶穌基督純正的話與那合乎敬虔的道理,」

【提前六4】「他是自高自大,一無所知,專好問難,爭辯言詞,從此就生出嫉妒、紛爭、毀謗、妄疑,」

【提前六5】「並那壞了心術、失喪真理之人的爭競。他們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

  • 六2b-10是「假師傅是貪財之人」,與四1-5「假師傅是說謊之人」首尾呼應。這部分組成一個交錯對稱結構:
    • A. 假師傅的特點(3-5節);
    •  B. 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6-8節);
    • A1. 貪財者的結局(9-10節)。
  • 第3節的「道理 didaskalia」與四1的「道理 didaskalia」原文相同,第5節的「真理 aletheia」與四3的「真道 aletheia」原文相同,第10節的「引誘 apoplanao」與四1的「引誘 planos」是同義詞,第10節的「真道 pistis」與四1的「真道 pistis」原文相同。這些關鍵詞使六3-10與四1-5在四1-六10的交錯對稱結構中對稱。
  • 3-5節總結了假師傅的四個特點:
    1. 在真理上,他們「傳異教,不服從我們主耶穌基督純正的話與那合乎敬虔的道理」(3節)。只有真理才會帶來敬虔,錯謬一定會導致道德敗壞。
      • 「異教」可譯為「別的教義」(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指不正確的、引起分歧的教導(一3),並非不同的宗教信仰(弗四14)。
      • 「純正的話」直譯是「健全的話語」(英文ESV譯本)。
      • 「敬虔」,意思是「像神」,里面有像神的實際,外面有敬畏神的態度。
      • 「道理」,原文就是「教義 doctrine」。
    2. 在態度上,他們「自高自大,一無所知」(4a ),雖然很自負,但「按他所當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林前八2)。
    3. 在表現上,他們「專好爭辯,擅於舌戰,因而生出嫉妒、紛爭、毀謗、惡意猜疑,和心術不正與喪失真理的人不停地爭吵」(4b-5a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
      • 假師傅「專好爭辯」,直譯是「病態地渴望爭辯」(英文ESV譯本),與主耶穌基督「健全的話語」形成對比。
      • 假師傅「擅於舌戰」,常常把爭論的責任推給堅持真理的人,指責「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地爭辯」(猶3)的人「沒愛心、不合一」。
      • 假師傅的錯謬教導,在教會產生了「嫉妒、紛爭、毀謗、惡意猜疑」,那些「心術不正與喪失真理的人」也會因為分黨而彼此「不停地爭吵」。
    4. 在動機上,他們「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5節),把敬虔當作表演,把福音當作搖錢樹,用講台來討好人,博取名利地位,滿足個人的理想和成就感。
  • 「你要以此教訓人,勸勉人。 若有人傳異教,不服從我們主耶穌基督純正的話與那合乎敬虔的道理,他是自高自大,一無所知」(2b-4a),這句話示範了教導神學的方法。「神學就是透過基督向神而活的教義」(Petrus van Maastricht,1630-1706年),我們應當從四個層面來教導:
    1. 聖經層面(scriptural):「以此」,就是根據使徒的全部教訓,純正的教義都應當建立在聖經的基礎上。
    2. 教義層面(doctoral):「教訓人」,就是對教義進行闡釋,識別、定義和澄清其聖經根據,指出教義之間的區別。
    3. 護教層面(polemical):並非人人都認同聖經所啟示的教義,有些人會拒絕真理、扭曲真理、教導錯謬的教義。「若有人傳異教,不服從我們主耶穌基督純正的話與那合乎敬虔的道理,他是自高自大,一無所知」,應當教導信徒學會區分真理與謬誤,懂得如何駁斥謬誤。 
    4. 實踐層面(practical):純正的教義都是「合乎敬虔的道理」,旨在帶來敬虔的實踐。如何信、就會如何活,我們不能只在理性上「教訓人」,還要「勸勉人」殷勤地將真理應用在生活中。 

【提前六6】「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

【提前六7】「因為我們沒有帶什麽到世上來,也不能帶什麽去。」

【提前六8】「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

  • 6-8節從正面教導什麽才是「大利」。假師傅「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但對於真敬虔的人來說,「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6節)。雖然敬虔」並不能帶來物質的利益,但卻會給有「知足的心」的人帶來屬靈的「大利
    • 「知足」不是自給自足,而是在基督里的滿足,滿足於神的同在,感謝神所賜予的一切(腓四13)。這種「知足」不是因為得著了世界,而是因為得著了基督里「神本性一切的豐盛」(西二9)。
    • 「知足」不是禁欲主義,因為神「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17節),「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謝著領受,就沒有一樣可棄的」(四3)。
    • 「知足」不是擁有了想擁有的東西,而是「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8節)。信徒和教會都應當過簡樸的生活,不追求奢華和虛浮、不被財富纏累(太六11;箴言三十8)。
  • 信徒應當「知足」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沒有帶什麽到世上來,也不能帶什麽去」(7節)。每個人都是今生的短暫過客,物質只是在時間旅行里使用的行囊,並不能帶進永恒,所以智慧人應當輕裝前進(腓四11-12),無知的人才會為自己在地上積攢財寶(太六19;路十二20),結果「叫人沈在敗壞和滅亡中」(9節)。

【提前六9】「但那些想要發財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網羅和許多無知有害的私欲里,叫人沈在敗壞和滅亡中。」

【提前六10】「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

  • 9-10節指出貪財者的結局。「那些想要發財的人」(9a)以物質財富為人生目標,將面臨三大危險,一步一步地走向毀滅:
    1. 「陷在迷惑」(9b)里,錢財就像撒但的誘餌。
    2. 「落在網羅和許多無知有害的私欲里」(9c),信徒就是魔鬼的獵物。
    3. 「叫人沈在敗壞和滅亡中」(9d)。全世界臥在那惡者手下」(約壹五19),用財富的多寡來衡量一個人的身分、地位和成功,許多信徒也身陷其中,體貼自己「無知有害的私欲」,結果是「沈在敗壞和滅亡中」,在錢財中找到的只有幻滅與失望。
  • 「貪財是萬惡之根」(10a),並不是說「錢財是萬惡之根」,也不是說每一種罪惡都起源於「貪財」,而是說「貪財」會導致各種罪惡。貪婪不會止於貪婪,對基督以外的任何人、事、物的「貪心」(弗五5),都會成為我們生命的破口,讓萬惡趁虛而入。這並不是理論,而是以弗所教會的現實:「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10b),而且為此飽嘗苦果,「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10c)

【提前六11】「但你這屬神的人要逃避這些事,追求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

  • 六11-21a的主題是「為真道打美好的仗」,與一3-20「為正道打美好的仗」前後呼應。這部分組成一個交錯對稱的結構:
    • A. 當逃避的事(11節);
    •  B. 對提摩太的囑咐(12-16節);
    •  B1. 對富足人的囑咐(17-19節);
    • A1. 當躲避的事(20-21節)。
  • 12節的「美好的仗 kalos agon」與一18的「美好的仗 kalos strateia」是同義詞,20節的「交托 paratithemi」就是一18「托付 paratheke」的字根再加上「信心、愛心」(11節;一4)、「永生」(12節、一16)、「囑咐」(13、17節;一3)、「不能看見」(16節;一17)、「真道」(12、21節;一19)等諸多的關鍵詞,使六11-21a與一3-20在本信的交錯對稱結構中對稱。
  • 11節是保羅對提摩太的要求,包括兩個方面:
    1. 在消極的方面,「你這屬神的人要逃避這些事」(11a),與傳播謬誤(3節)、追逐錢財(5節)的假師傅完全相反。「屬神的人」原文就是舊約七十士譯本中的「神人」,這個特殊的稱呼,使提摩太有別於那些自稱屬靈、生活卻不屬神的假師傅。
    2. 在積極的方面,要「追求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11b),作群羊的榜樣。這六項美德都是基督生命的果子,只有「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羅八4),才能得著基督;有了基督,就不會給貪婪留下空間。

【提前六12】「你要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你為此被召,也在許多見證人面前,已經作了那美好的見證。」

【提前六13】「我在叫萬物生活的神面前,並在向本丟‧彼拉多作過那美好見證的基督耶穌面前囑咐你:」

【提前六14】「要守這命令,毫不玷污,無可指責,直到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顯現。」

【提前六15】「到了日期,那可稱頌、獨有權能的萬王之王、萬主之主,」

【提前六16】「就是那獨一不死、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里,是人未曾看見、也是不能看見的,要將祂顯明出來。但願尊貴和永遠的權能都歸給祂。阿們!」

  • 12-16節是對提摩太的囑咐。
  • 保羅囑咐提摩太「要守這命令,毫不玷污,無可指責」(14節),這命令是:
    1. 在真理上,「你要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12a),對抗假師傅和他們的錯謬教義。「打 agonizomai」原文意思是「比賽、打鬥」,「仗 agon」原文意思是「競賽、爭鬥」,比喻競技場上的運動員與對手對決,與一18「打那美好的仗」的戰爭比喻不同。
    2. 在經歷上,要「持定永生」(12b),就像競技場上運動員要持定桂冠,信徒的桂冠就是永生(提後四8),現在已經得著、將來才能完全。
  • 「我在叫萬物生活的神面前,並在向本丟‧彼拉多作過那美好見證的基督耶穌面前囑咐你」(13節),這是本信中語氣最強烈的囑咐(五21)。
    • 提摩太「為此被召,也在許多見證人面前,已經作了那美好的見證」(12c),可能指被捕的時候(來十三23)在官府面前表白信仰,所以保羅特地提到「向本丟‧彼拉多作過那美好見證的基督耶穌」。
    • 「叫萬物生活的神」,可譯為「賜生命給萬物的神」(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主耶穌已經在地上的權勢面前「作過那美好見證」(13節),每個屬神的人也當效法基督。而信徒之所以能不畏懼死亡、公開認信,盼望在於那「賜生命給萬物的神」,「並知道祂向我們這信的人所顯的能力是何等浩大」(弗一19),那正是使基督覆活、掌權的能力(弗一20-22)。
  • 「到了日期」(15a),指主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太二十四36)。「你要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12節),這場屬靈爭戰要等到基督再來才會止息。一個沒有感覺到每天需要屬靈爭戰的信徒,可能早就在這場爭戰中投降了。
  • 15b-16節是對神的頌讚,當基督再來的時候,神自己「要將祂顯明出來」(15節)。

【提前六17】「你要囑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也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只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

【提前六18】「又要囑咐他們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舍,樂意供給(或譯:體貼)人,」

【提前六19】「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預備將來,叫他們持定那真正的生命。」

  • 17-19節是對富足人的囑咐。用關鍵詞「囑咐」(17、13節)、「美好」(18、19、12、13節)、「持定」(19、12節)、「生命」(19、12節)與12-16節在11-21a的交錯對稱結構中對稱。
  • 「今世富足的人」(17a),不是「那些想要發財的人」(9節)。保羅並沒有責備富人,而是責備貪財的人。富足不是罪,但卻容易使人陷入試探,所以保羅要提摩太「囑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17a),應當以什麽樣的態度面對錢財:
    1. 「不要自高」(17b),以為成功是靠自己的努力、財富是靠自己的本事(申八12-14)。
    2. 「也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17c),錢財不但靠不住,而且會妨礙我們「誠實倚靠耶和華」(賽十20),「失去那向基督所存純一清潔的心」(林後十一3)。
    3. 「只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17d)。神不但是「賜生命給萬物的神」(13節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也是「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信徒並不需要禁欲、苦修,而要把豐富的受造物當作神的禮物來享用。
    4. 神「厚賜百物給我們」,不是讓我們自私享受,而是要我們成為分享賜福的管道,「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四10)。因此,富足的信徒有責任「行善,在好事上富足」(18節),也就是「甘心施舍,樂意供給人」(18節)。真正的「富足」不在於擁有,而在於分享;與別人分享今生的財富,才能得到真正的「富足」。因為這是「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預備將來」(19a),用不能存留的錢財,換取不能朽壞、真正有價值的天上財寶(太六20;路十二33;十八22)。
  • 「持定那真正的生命」(19b),與「持定永生」(12節)前後呼應。世人認為積攢財富是通向幸福之門,信徒卻把施舍財富當作「持定那真正的生命」的正路。錢財所帶來的幸福,只是生命的虛假替代(太十六24-26),並不能讓人得著真正的生命、也就是基督自己(約十四6;十七3)。信徒若要「持定那真正的生命」,就必須在物質生活上持定四個原則:
    1. 知足(6節),以免自己陷入貪婪。
    2. 簡樸(8節),以免自己陷入誘惑。
    3. 感恩(17節),以免自己陷入自義。
    4. 慷慨(18節),以免自己陷入自私。

【提前六20】「提摩太啊,你要保守所托付你的,躲避世俗的虛談和那敵真道、似是而非的學問。」

【提前六21】「已經有人自稱有這學問,就偏離了真道。願恩惠常與你們同在!」

  • 20-21a是對提摩太最後的要求,與11節首尾呼應。
    • 在積極的方面,「你要保守所托付你的」(20a)。這是繼續錢財的比喻,保羅把對抗假師傅的使命托付給了提摩太(12節),就像把貴重的財物放在他手中保管。
    • 在消極的方面,要「躲避世俗的虛談和那敵真道、似是而非的學問」(20b)。對抗假師傅的方法,是在教會用真道「教訓人,勸勉人」(2節),而不是主動去和假師傅「對話、交流」。因為假師傅「自高自大,一無所知」(4節),不值得浪費時間;他們的學問只是「世俗的虛談」,應該保持距離。真理不一定越辯越明,假師傅「專好問難,爭辯言詞」(4節),擅長用「敵真道、似是而非的學問」否定福音、擾亂心思;辯論正中其下懷,容易在教會「生出嫉妒、紛爭、毀謗、妄疑」(4節)。所以,我們應當遠離試探,也不要對自己的分辨能力太有把握。這並不是理論,而是以弗所教會的現實(一3-6),因為「已經有人自稱有這學問,就偏離了真道」(21a)。
  • 六21b是祝福,與一1-2的問候首尾呼應。「願恩惠常與你們同在」(21b),這個結尾就像《加拉太書》一樣簡潔(加六18)。以弗所教會和加拉太教會同樣面臨假師傅的攪擾,保羅也同樣在信中對假師傅作出最後一擊,然後立刻收筆。「你們」包括以弗所教會的會眾,表明保羅希望本信在教會中誦讀。當假師傅拆毀教會的時候,真信徒惟有在真道上合一、靠著神的「恩惠」,才能使教會在潔凈之後得著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