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一1】「作神和主耶穌基督仆人的雅各請散住十二個支派之人的安。」

  • 「作神和主耶穌基督仆人的雅各」(1節),是主耶穌的肉身兄弟雅各(加一19)。「神和主耶穌基督仆人」,表明主耶穌基督與神同等(腓二6),兩者可以相提並論。在主耶穌覆活以前,雅各並不相信祂(約七5;可三21、31);但主耶穌覆活以後,雅各卻成了門徒(林前九5),承認覆活的主耶穌就是那位彌賽亞基督,從此一生由主耶穌基督支配掌管,不再以主耶穌的兄弟自居,而是自稱「主耶穌基督仆人」。
  • 「散住十二支派之人」(1節),指居住在羅馬帝國各地的猶太基督徒(二1;徒十一19)。主前722年左右,北國以色列被亞述擄去(王下十七23);主前586年左右,南國猶大被擄到巴比倫(王下二十五21);主前63年,又有一批猶太人被羅馬將軍龐貝擄到羅馬為奴。而幾百萬希臘化的猶太人則是為尋求更好的生活而定居於敘利亞(如安提阿、大馬士革)、埃及(如亞歷山大)、小亞細亞(如以弗所)和地中海沿岸的各大城巿,主要從事貿易。根據古希臘史學家、地理學家斯特拉波(Strabo,主前64–23年)的記載:「在整個世界里,很難找到一個地方沒有猶太人,或在經濟上不受他們控制的。」(W. Roscher, The Status of the Jews in the Middle Ages, Historia Judaica, 1944年4月刊第17頁)正因為如此,福音通過散居的猶太人很快傳遍了羅馬帝國。今天,信徒也是「散住」在世界上的屬神百姓,要在世人中顯明我們是「世上的鹽」和「世上的光」(太五13-14)。
  • 「請……安 chairo」是希臘書信典型的問候方式(徒十五23;二十三26),原文在別處又被譯為「喜樂」(帖前五16)、「平安」(太二十八9)。

【雅一2】「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

【雅一3】「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

【雅一4】「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

  • 2-8節的主題是「在試煉中忍耐禱告」。
  • 第2節的「喜樂 chara」原文源於第1節最後的「請……安 chairo」,兩者諧音,把兩個段落連接起來,表明2-4節所教導的內容,就是為了讓收信者得著喜樂。
  • 當時各地的猶太信徒正「落在百般試煉中」(2節),遭遇各種難處和逼迫,但雅各卻勸勉他們不要焦慮、沮喪、抱怨或灰心,而是滿有「大喜樂」(2節;約十六20;來十二11);不要把試煉當作懲罰、咒詛或羞辱,而要知道那是神用來熬煉我們信心的「試驗」(3節)。「試驗」原文指金銀被火熬煉的過程(彼前一7),可以煉凈雜質、驗明真偽。逆境的熬煉可以煉凈我們的信心,並且使我們認識到信心的真實性,從而得著強化,產生「忍耐」(3節),更加堅定、持久地面對困難。
  • 第4節可譯為「但要讓忍耐發揮完全的功用,使你們能又完全又完整,一無所缺」(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忍耐」只是讓我們得著屬靈益處的開始(羅五4-5),若要讓「忍耐」發揮完全的功用,我們就不能走捷徑,而要在「忍耐」中接受神恩典的訓練(多二11-12),讓患難使我們屬靈的視線更加清晰、視野更加寬闊(詩十八19)。人在困境中總是難免心亂如麻,盼望趕快熬過去,但神的心意卻是要我們的信心和生命在試煉中成熟到「又完全又完整,一無所缺」的地步。祂知道自己在做什麽,知道什麽時候開始、也知道什麽時候結束。
  • 信心的開頭是神的恩賜(弗二8),信心的成長是神的工作,而神做工的方法就是允許「百般試煉」臨到我們,讓我們的信心經過一次次的「試驗」,「訓練我們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欲,在今世過克己、正直、敬虔的生活」(多二12和合本修訂版),「本於信,以至於信」(羅一17)。

【雅一5】「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主就必賜給他。」

【雅一6】「只要憑著信心求,一點不疑惑;因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風吹動翻騰。」

【雅一7】「這樣的人不要想從主那里得什麽。」

【雅一8】「心懷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沒有定見。」

  • 第5節的「缺少 leipo」原文與第4節最後的「缺欠 leipo」是同一個詞,把兩個段落連接起來,表明5-8節所求的智慧,是為了「讓忍耐發揮完全的功用,使你們能又完全又完整,一無所缺」(4節和合本修訂版)。
  • 當我們面臨困境的時候,默然忍受已經很難了,怎麽還能把「落在百般試煉中」(2節)當作「大喜樂」(2節)呢?如果做不到,我們就應當向神承認自己是「缺乏智慧的」(5節),大膽地求神賜下能帶來喜樂的智慧(約十六24)、而不只是賜下「忍耐」。是「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5節),無論我們多麽失敗、多麽軟弱,只要我們回轉認罪、承認軟弱,祂都不會斥責我們,「因為祂知道我們的本體,思念我們不過是塵土」(詩一百零三14)。能幫助我們用喜樂面對試煉的「智慧」,不是更多的知識,而是屬靈的判斷力和正確選擇的能力(箴二10-19;三13-14;九1-6),使自己能「心意更新而變化」(羅十二2),讓主的喜樂使自己的喜樂可以滿足(約十五11;十七23);而主最大的喜樂,就是神的旨意在我們身上得以成就(路十一2)。
  • 「憑著信心求,一點不疑惑」(6節),是正確祈求屬靈智慧的態度。這「信心」既不是自信,也不是「正面、積極、肯定的思想」,而是根據神的應許。「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箴九10),「祂給正直人存留真智慧」(箴二7),主耶穌也應許:「向來你們沒有奉我的名求什麽,如今你們求,就必得著,叫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約十六24)。因此,我們若憑信心求智慧,神必賜給我們,讓我們的「喜樂可以滿足」。
  • 相反,「那疑惑的人」(6節)對神的應許並沒有把握,態度「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風吹動翻騰」(6節)。「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來十一6),因此,沒有信心的人「不要想從主那里得什麽」(7節)。
  • 「心懷二意的人」(8節),一面想跟隨神,一面又留戀世界;一面想得著益處,一面害怕試煉。結果既被神厭惡,又被世界拋棄;就像在曠野飄流的以色列人,既不能回到埃及,又不能進入迦南,結果死在曠野,不能進入屬靈的安息。反過來,神允許我們「落在百般試煉中」(2節),也可以使我們嘗到「心懷二意的人」的惡果,因此學會專一地信靠神。

【雅一9】「卑微的弟兄升高,就該喜樂;」

【雅一10】「富足的降卑,也該如此;因為他必要過去,如同草上的花一樣。」

【雅一11】「太陽出來,熱風刮起,草就枯幹,花也雕謝,美容就消沒了;那富足的人,在他所行的事上也要這樣衰殘。」

  • 9-11節的主題是「不要陷入財富的試探」。10-11節引自賽四十6-7。
  • 第9節原文的最後一個詞是「他 autos 」,第8節原文最後一個詞也是「他 autos 」,把兩個段落連接起來,表明9-11節所描述的物質貧富、人生起落,既是「百般試煉」(2節)之一,也最容易使我們成為「心懷二意的人」(8節)。一個人若要做到「憑著信心求,一點不疑惑」(6節),首先不能「被自己的私欲牽引誘惑」(14節),一面事奉神、想得天上「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17節),一面事奉瑪門(太六24)、隨從世界的貧富價值觀(弗五5;提前六10)。
  • 第9-10節可譯為「卑微的弟兄要因高升而誇耀,富足的卻要因被降卑而誇耀,因為富足的人要消逝,如同草上的花一樣」(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意思是被降卑的富足者要像被升高的卑微者那樣高興,因為這樣可以讓富足者看透財富的虛幻,以免陷入財富的試探。
  • 第11節可譯為「太陽出來,熱風刮起,草就枯幹,花也雕謝,它美麗的樣子就消失了;那富足的人在他一生的奔波中也要這樣衰殘」(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以色列的東風來自幹燥的沙漠,炎熱的程度可使花草在一日之間枯萎。同樣,人的生命也和「草」一樣脆弱,地上的財富就像「花」的美麗一樣短暫。

【雅一12】「忍受試探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經過試驗以後,必得生命的冠冕;這是主應許給那些愛祂之人的。」

  • 12-25節的主題是「從上頭來的真道幫我們忍受試探」。在原文中,12節的「有福 makarios」和25節的「得福 makarios」是同一個詞,15b的「生出 apokueo」和18節的「生了 apokueo」是同一個詞。這兩個關鍵詞在本書中只出現在這里,提示12-25節是一個完整的交錯對稱結構:
    • A. 神借著試驗賜下祝福(12節);
    •  B. 人的私欲是試探的源頭(13-15節);
    •  B1. 神是恩賜和賞賜的源頭(17-18節);
    • A1. 人借著行道領受祝福(19-25節)。
  • 第12節原文的第一個詞「有福 makarios」,與第11節原文的最後一個詞「衰殘 maraino 」諧音,把兩個段落連接起來。神允我們「忍受試探」(12節),不是為了讓我們「衰殘」,而是為了讓我們「有福」。
  • 人若要對試煉有正確的態度,首先必須看見試煉的益處(2-4節);人若看不出試煉的益處,可以向神求智慧(5-8節);若是憑著信心求,神必會賜下智慧,讓他能用大喜樂去面對試煉(2節),並且因著「忍受試探」而「必得生命的冠冕;這是主應許給那些愛祂之人的」(12節)。
  • 「生命的冠冕」,比喻生命成熟的喜樂(啟二10),就像運動員忍受鍛煉的壓力而使身體的耐力增強一樣。「冠冕」原文可以指運動會中頒給得勝者的花冠,也可以指在筵席中給客人戴上的花冠,表示快樂之情。

【雅一13】「人被試探,不可說:『我是被神試探』;因為神不能被惡試探,祂也不試探人。」

【雅一14】「但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牽引誘惑的。」

【雅一15】「私欲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

  • 神允許我們「忍受試探」(12節),但「試探」的源頭不是神,而是人內心的私欲
    1. 被試探的人不可說「我是被神試探」(13節),把失敗的責任推諉給神(創三12),這實際上是試探神(民十四22)。「神不能被惡試探,祂也不試探人」(13節),不會用任何犯罪的欲望來引誘人。在原文中,「試煉 trial」(2節)和「試探 trial」(12節)是同一個詞,「試驗 test」(3、12節)則是另一個詞。神的「試驗」是要把我們的雜質煉凈,而「試探」是要引誘人犯罪;「試驗」是要把人帶向神,「試探」是要把人推離神。
    2. 「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牽引誘惑的」(14節),本質上是自己引誘自己,所以要為自己的犯罪負責。受試探並不是犯罪(來四15;林前十13),屈服於試探才是;因為人不能阻止飛鳥從頭頂飛過,但卻能拒絕它在頭上搭窩。來自撒但和世界的誘惑,只有被人接受為內心的私欲,才會「牽引誘惑」我們。我們若體貼肉體、任憑私欲決定我們的抉擇和行為,私欲「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15節)。

【雅一16】「我親愛的弟兄們,不要看錯了。」

【雅一17】「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里降下來的;在祂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

【雅一18】「祂按自己的旨意,用真道生了我們,叫我們在祂所造的萬物中好像初熟的果子。」

  • 16節可譯為「我親愛的弟兄們,不要被欺騙了」(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意思是在試探中不要自欺欺人、諉過飾非,而要承認自己的罪(14-15節)、仰望神的「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17節)。因為神不是試探的源頭,而是「各樣美善的恩賜」的源頭;祂不會給我們犯罪的意念,而會給我們「各樣全備的賞賜」。但受試探的人總是害怕有所失去、渴望有所得著,不確定神的供應是否符合我們的所需。
  • 不試探人」(13節)。人的私欲是生出罪來、生出死來」(15節),使我們成為轉瞬衰殘的草上的花」(10節)。神卻是「用真道生了我們,叫我們在祂所造的萬物中好像初熟的果子」(18節),所以也會在試煉中賜下聖靈(路十一13)、出路(林前十13)和能力(林後十二9),讓我們能「忍受試煉」(12節)、得著「生命的冠冕」。
  • 日月星辰會改變、轉動,但創造它們的「眾光之父」(17節)卻「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17節),對我們的旨意不會前後不一。神不會一面用真道重生我們(18節),一面用試探毀滅我們(13節)。祂若允許我們「落在百般試煉中」(2節),也會賜下夠用的恩典(林後十二9)和忍受的出路(林前十13)。

【雅一19】「我親愛的弟兄們,這是你們所知道的。但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

【雅一20】「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

【雅一21】「所以,你們要脫去一切的污穢和盈余的邪惡,存溫柔的心領受那所栽種的道,就是能救你們靈魂的道。」

【雅一22】「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

【雅一23】「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

【雅一24】「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

【雅一25】「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 既然神不是試探的源頭(13-15節),而是恩賜和賞賜的源頭(16-18節),並且已經「用真道生了我們」(18節),「落在百般試煉中」(2節)的人就應當「存溫柔的心領受那所栽種的道」(21節)、結出行道的果子,好讓人能「忍受試探」(12節),「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25節)。
  • 領受真道的正確態度是:
    1. 「快快地聽」(19節),積極地「領受那所栽種的道」。
    2. 「慢慢地說」(19節),仔細思想,不要急於對面臨的困境和神的旨意下結論。
    3. 「慢慢地動怒」(19節),「存溫柔的心」,謙卑順服聖靈的管理,不屈服於試探。
  • 「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20節),「人的怒氣」去替神做工,是信徒揮之不去的一個試探。但神所喜悅的公義,絕不是靠著人肉體里出來的「怒氣」實現的。神用真理光照人,用恩典挽回人,而「人的怒氣」只是體貼肉體、不順從聖靈的表現,只會惹動別人的肉體、敗壞弟兄的生命;只能發泄情緒,把人推離神,對於神的工作毫無幫助。
  • 「你們要脫去一切的污穢和盈余的邪惡」(21節),可譯為「你們要除去一切的污穢和累積的惡毒」(和合本修訂版)。也就是除去「自己的私欲」(14節)和私欲生出的罪(15節)。因為「擔負罪惡,被各樣的私欲引誘」(提後三6)的人,「常常學習,終久不能明白真道」(提後三7)。無法「領受那所栽種的道」。
  • 人若真正「領受那所栽種的道」,必然會將真道活出來,因為知道「聽神之道而遵守的人有福」(路十一28)。而「單單聽道」(22節)卻不「行道」的人,恐怕並沒真正重生得救,只是「自己欺哄自己」(22節)。
  • 許多人「聽道而不行道」(23節),並不是為了遵行神的旨意,而是為了多一點聖經的知識、多一些屬靈的感覺。因此,他們就像在鏡子里匆匆一瞥,並沒有時常「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25節),「道」並沒有紮根於心中,只有表面、暫時的印象,「隨即忘了」(24節)。
  • 「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就是使人重生(18節)、得救(21節)的福音真道。這律法是完美的(太五17),並不是為了約束人。相反,「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八32),人若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25節),使人能「忍受試探」。

【雅一26】「若有人自以為虔誠,卻不勒住他的舌頭,反欺哄自己的心,這人的虔誠是虛的。」

【雅一27】「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

  • 一26-三12的主題是「在試探中行道」。在原文中,26節的「勒住 chalinagogeo」和三2的「勒住 chalinagogeo」是同一個詞,27節的「保守 tereo」和二10的「遵守 tereo」是同一個詞。這兩個關鍵詞在本書中只出現在這里,提示一26-三12是一個完整的交錯對稱結構:
    • A. 要勒住舌頭(一26);
    •  B. 虔誠必然伴隨行為(一27);
    •  B1. 信心必定伴隨行為(二1-26);
    • A1. 要制伏舌頭(三1-12)。
  • 一方面,一個真正行道的人,首先在於內心的順服。一個人能否「勒住他的舌頭」(26節),是他內心光景的標志。因為人「心里所充滿的,口里就說出來」(太十二34):一個真正屬靈的人,說話帶著基督的恩典,能夠造就人;一個管不住口舌的人,言語里都是自己的意見和情緒,只會敗壞人。因為「這人的虔誠是虛的」(26節),里面並不順服聖靈的管理,只是「自以為虔誠」(26節)、「欺哄自己的心」(26節),實際上是一個「聽道而不行道的」(23節)。
  • 另一方面,「虔誠」的本質就是順服神、活出神的性情。因此,在神面前「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26節),必然會伴隨著外面的行為:首先是「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太二十二37),其次是「愛人如己」(太二十二39)。「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27節),代表「愛人如己」,不是根據人的同情,而是根據神的性情(詩六十八5)。「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27節),代表愛神、親近神,不「與世俗為友」(四4),因為「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來十二14)。
  • 信徒是蒙神保守的人(約壹五18;猶1、24),但神的保守並不是人放松懈怠的理由,反而是人保守自己的根據,而不「保守」自己必然被神管教,因為「人若在火炭上走,腳豈能不燙呢」(箴六28)。正因為信徒是「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彼前一5),對自己的「保守」才不會徒勞落空。所以,立約之民有責任守住蒙召的地位(出十九5),信徒有責任「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一27;約壹五21;猶21)。

《雅各書》背景

  《雅各書》的原文是希臘文,又被稱為「雅各的信 Epistle of James」。《希伯來書》、《雅各書》、《彼得前、後書》、《約翰壹、貳、叁書》、《猶大書》被稱為「一般書信 General Epistles」或「大公書信 Catholic Epistles」,因為這些書信都沒有指明特定的收信人,而且作者並非保羅。

  教會傳統認為,本書的作者是「主的兄弟雅各」(加一19)。他並不是十二使徒之一,而是主耶穌的肉身兄弟「公義者雅各 James the Just」(優西比烏《教會史》卷2第23章第4節),在猶太人占主體的耶路撒冷教會「被稱為教會柱石」(加二9)。因此,他有足夠的影響力勸勉「散住十二個支派的人」(1節)。大約主後62年,在羅馬巡撫非斯都去世、新巡撫到任之前,大祭司亞那二世(Ananus II )乘亂將雅各處死(《猶太古史》卷20第9章200-203節;優西比烏《教會史》卷2第23章3-16節)。

  本書的寫作日期可能比較早,內證是:

    1. 與舊約和猶太人的傳統智慧一致,除了兩節提到「主耶穌基督」的經文(一1;二1),所有的猶太人都能接受本書的教導。
    2. 「散住十二支派之人」這個稱呼,表明當時各地的教會以猶太人為主。
    3. 教會聚會的地方被稱為「會堂」(二2),表明猶太基督徒還可以在猶太會堂里聚會。
    4. 教會的組織比較簡單,只提到長老(五14)和教師(三1)。
    5. 特別提到猶太人的中心信條「神只有一位」(二19)。
    6. 沒有提到關於猶太禮儀方面的爭論,可能寫於主後49年耶路撒冷會議之前(徒十五13)。

  雖然本書可能是新約聖經最早寫成的書卷,但被接納為正典的過程很慢。羅馬帝國的東方是猶太人主要的散居地,所以東方的教會很早就接受了本書,但西方的教會比較慢,直到主後397年的第三次迦太基會議才確立本書的正典地位。

  本書最初的讀者是散居在羅馬帝國各地的猶太信徒。當時,他們正在面對各種艱難的處境,遭受逼迫(二6b-7)、生活貧困(二15-16)、被富人欺負(五1-6)、甚至被其他信徒歧視(二1-6a),以致教會中出現了許多紛爭(三14-16),信徒心懷二意(一8;四8),在神和世俗(四4)之間搖擺不定,信心無法轉化成行為(二14-26)。因此,本書的目的並非系統地教導福音的真理,而是要求信徒活出福音的實際,所以文風簡潔、貼近生活,用了五十多個命令句,反映出許多登山寶訓(太五至七章)和《箴言》的思想,被稱為「新約的箴言」。本書的文學結構也像《箴言》那樣,每段之間好像缺乏連貫性,實際上都有巧妙的內在聯系,整體組成一個交錯對稱的結構:

    • A. 問安(一1);
    •  B. 在試煉中忍耐禱告(一2-8);
    •   C. 不要陷入財富的試探(一9-11);
    •    D. 從上頭來的真道幫我們忍受試探(一12-25);
    •     E. 在試探中行道(一26-三12);
    •    D1. 從上頭來的智慧幫我們抵擋試探(三13-四12);
    •   C1. 富人容易陷入的試探(四13-五6);
    •  B1. 在試煉中忍耐禱告(五7-18);
    • A1. 結語(五19-20)。

  宗教改革時期,馬丁·路德質疑本信的重要性,認為《雅各書》與保羅「因信稱義」的教導對立;但加爾文和墨蘭頓卻不這樣認為。事實上,本信關於「因行為稱義」(二21、25)的教導,與保羅「因信稱義」(羅四11;五1;加三8、24)的教導是一個硬幣的兩面:雅各從正面肯定信心必然產生行為(二22),保羅從反面強調只有信心才能帶出行為(二8-9)。「因信稱義」的信心,乃是「使人生發仁愛的信心」(加五6),「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弗二10);因此,雖然行為並不能產生信心,但「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二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