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前五1】「我這作長老、作基督受苦的見證、同享後來所要顯現之榮耀的,勸你們中間與我同作長老的人:」
【彼前五2】「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神的群羊,按著神旨意照管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也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
【彼前五3】「也不是轄制所托付你們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樣。」
【彼前五4】「到了牧長顯現的時候,你們必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
- 五1-7的主題是「在教會的生活」,與二11-三7「在世上的生活」前後呼應,勸勉教會的領袖(1-4節)和會眾(5-7節)。
- 第1節可譯為「所以,我這同作長老,作基督受苦的證人和分享將來所要顯現的榮耀的人,勉勵在你們中間的長老們」(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表明這是接續上文的思路:既然「審判要從神的殿起首」(四17),而滅命的天使又將「從殿前的長老殺起」(結九6),所以教會的長老更應當忠於職守。為了勸勉這些長老,彼得不提自己使徒的權柄(一1),而把自己稱為:
- 「同作長老」的人,借著共同的經驗和責任,勸長老們接納自己的勸勉。
- 「作基督受苦的見證人」,也就是為主作見證、傳福音的人(徒一8)。
- 「分享將來所要顯現的榮耀的人」,這是鼓勵他們:「因為你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使你們在祂榮耀顯現的時候,也可以歡喜快樂」(四13;一5)。
- 「長老」是在各個地方教會中牧養、治理、教導信徒的領袖(徒十一30),又被稱為「監督」(徒二十27-28)。使徒彼得、約翰都是長老(約貳1)。在摩西時代,長老就是以色列(出三16)和埃及(創五十7)社會中的重要角色,神在曠野里設立七十位長老幫助摩西(民十一16-17)。在王國時代,長老是先知的摯友(王下六32)、君王的謀士(王上二十8),與首領共同管理國事(拉十8),每城都有長老坐在城門口施行判斷(申二十五7)。到了新約時代,長老管理猶太會堂的事務,與祭司長和文士組成猶太公會(太十六21)。而在羅馬帝國的希臘文化社區里,長老的角色就像今天的市議員。將來到了天上,也有二十四位長老(啟四4)。
- 在教會里,長老的職責是「牧養在你們中間神的群羊,按著神旨意照管他們」(2節;徒二十28)。
- 「牧養」的職責,就像牧羊人為主人放牧羊群,必須用心喂養、關懷、帶領、引導和保護信徒,最終要向主人交賬。
- 這些羊是「神的群羊」(約十14-16、27-29),並非長老的個人財產。教會是神的家,並非是長老的私人國度,「主人派他管理家里的人,按時分糧給他們」(路十二42),而「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林前四2)。
- 這些羊是「神的群羊」,長老的職責是「牧養神的教會」(徒二十28),所以不能按著人的方法、而要「按著神旨意照管他們」。教會的領袖必須「持定元首」(西二19),單單根據基督、倚靠基督,而不是效法世界的行政管理學和市場營銷術。
- 「牧養」神的群羊,是主耶穌在提比哩亞海邊親自托付給彼得的責任(約二十一15-16)。長老的職分也是主「所托付」(3節)的,形式上可能是「設立」(多一5)或「選立」(徒十四23),實際上既不是眾人推舉、也不是毛遂自薦,而是聖靈借著人立他們「作全群的監督」(徒二十28)。因此,年老的彼得從正反三個方面,勸勉長老們怎樣「按著神旨意」照管信徒:
- 「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2節),事奉的動機既不是由於外界的壓力,也不是根據自己的志向、熱心、興趣、才幹或責任,而是甘心樂意地回應神恩典的呼召(林後五14)。因此,長老的事奉是滿足神、而不是討好人;不要期望從事奉和人得滿足,而要從神那里得喜樂。長老應當警惕的第一個試探是:疏於職守(結三十四2)。
- 「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2節),事奉的目標既不是為了錢財、名聲、地位,也不是為了虛榮、權力、成就感,而是因為渴望事奉神(提前三1)。因此,長老的事奉要任勞任怨、不圖回報。長老應當警惕的第二個試探是:貪愛名利(結三十四3)。
- 「不是轄制所托付你們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樣」(3節),事奉的方式既不是靠規條權力轄制群羊,也不是借關系手腕驅趕群羊,而是效法基督,用生命的見證和愛心的榜樣走在群羊前面(約十4)。「作群羊的榜樣」是仆人的事奉(可十42-44)、是在生命里的服事,不是在人前裝假,而是自己里面順服基督的權柄、讓基督活出來的結果。長老應當警惕的第三個試探是:濫用權柄(結三十四4)。
- 長老的屬靈領導力,來自屬靈的影響力;屬靈的影響力,來自真實和悔改。「作群羊的榜樣」,不是作楷模,而是當鏡子;不需要十全十美,但卻要真實。
- 長老不要叫人效法自己的恩賜、才幹,因為那些都是聖靈所賜的,只是「別人的東西」(路十六12),並不是自己的。
- 長老不要叫人效法自己的忠心、愛心和謙卑,因為一個自以為義、沾沾自喜的人,終究會淪為一個笑話(路六41;二十46-47;太六2)。
- 長老最重要的榜樣是悔改。因為人唯一真正擁有的是自由意志,而自由意志唯一當做的,就是認罪悔改(太三2;四17)。長老應當作背負十架、經歷破碎的榜樣,讓人觀看自己為人的結局(來十三7)。失敗的見證並不光榮,但十字架的終點卻是榮耀、悔改之後必得活水,做長老的有責任用榜樣幫助信徒明白這個屬靈原則。
- 只有徹底悔改的長老,才能帶出真正悔改的群羊。彼得用自己的見證證明(太二十六40;太二十六69-75),基督可以赦免最嚴重的罪,「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凈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一9)。因此,長老不可驕傲偽善、文過飾非。
- 長老不該因作榜樣而自鳴得意,反而更要恐懼戰兢、隨時認罪,時時想到:「這事誰能當得起呢」(林後二16)。「因為曉得我們要受更重的判斷」(雅三1),審判要從殿前的長老開始(結九6)。
- 「牧長」(4節),指眾牧人的首領。「群羊的大牧人」(來十三20)主耶穌基督(約十11、14),祂才是群羊真正的大牧人(結三十四11-24),教會的長老只是「與神同工的」(林前三9)。
- 「冠冕」(4節),原文可以指運動會中頒給得勝者的花冠,也可以指在筵席中給客人戴上的花冠,表示快樂之情。人的花冠不久就會枯萎,基督所賜的「榮耀冠冕」(4節)卻是「永不衰殘的」(4節)。信徒所盼望的獎賞是基督自己(腓三14),所以此處的「榮耀冠冕」不是一種獎賞,而是榮耀的喜樂。
【彼前五5】「你們年幼的,也要順服年長的。就是你們眾人也都要以謙卑束腰,彼此順服;因為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
【彼前五6】「所以,你們要自卑,服在神大能的手下,到了時候,祂必叫你們升高。」
【彼前五7】「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祂顧念你們。」
- 第5節原文以「同樣」(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開頭,表明同樣是「按著神旨意」(2節),教會中「年幼的,也要順服年長的」(5節)。
- 長老有責任按著神的旨意照管教會(2節),同樣,會眾也有責任按著神的旨意順服長老(5節),彼此同心配搭。「年長的」原文就是「長老」;「年幼的」與「年長的」相對,指教會中除長老之外的會眾。
- 不但會眾要順服長老的屬靈權柄,所有的信徒之間「也都要以謙卑束腰,彼此順服」(5節)。「彼此順服」,就是放下自己、「彼此洗腳」(約十三14),把別人放在第一位,「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二3)。謙卑是服事的前提,服事是謙卑的操練,這是主耶穌親自作出的榜樣(約十三4-15)。
- 信徒「彼此順服」的原因,是為了效法基督,也是「因為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5節;箴三34);驕傲就是與神為敵,謙卑是人承受恩典的條件。
- 6-7節原文是一句話:
- 信徒一旦認識到神對驕傲者和謙卑者的態度(5節),就應當「彼此順服」,而且謙卑自己、「服在神大能的手下」(6節),順服神手的工作。不但順服神手的保守和供應,也順服神手所量給的苦難(三17)。因為神允許我們現在降卑受苦,是為了將來使我們「升高」(太五3;二十三12)得榮耀,正如基督自己所經歷的(腓二6-11)。因此,教會不但應當彼此順服,更應當全然順服神,讓謙卑成為教會領受神恩典的管道(雅四6)。
- 第7節引自七十士譯本詩五十五22。「服在神大能的手下」的具體表現,就是在受苦時「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7節),交給大能的神來處理。信徒不應該對困難過分焦慮,因為神顧念我們,祂是「天天背負我們重擔的主」(詩六十八19),比我們更關心(太六26)和了解(太六32)我們的需要,甚至差派聖靈幫助我們正確地禱告(羅八27;太六33)。
【彼前五8】「務要謹守,警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
【彼前五9】「你們要用堅固的信心抵擋牠,因為知道你們在世上的眾弟兄也是經歷這樣的苦難。」
- 五8-9的主題是「謹守警醒、抵擋仇敵」,與一13-二10「謹慎自守、預備自己」前後呼應。
- 「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7節),並不是放松懈怠、不盡本分,而是「務要謹守、警醒」(8節);不是被憂慮所困,而是要「警醒禱告」(四7;可十四38)。正因為神「顧念」(7節)我們,我們才能有「警醒」的能力,也能對「謹守」的結果有把握,因為「馬是為打仗之日預備的;得勝卻在於耶和華」(箴二十一31和合本修訂版)。「憂慮」使我們為今世的事掛心,以致靈性打盹、沈睡;「謹守、警醒」卻使我們能夠抵擋魔鬼。「警醒」正是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對彼得的囑咐(太二十六41;可十四38)。
- 「魔鬼 diabolos」原文的意思是「控告者、毀謗者」,牠喜歡在神面前「晝夜控告我們弟兄」(啟十二10;伯一6-9;二1-6;亞三1)。魔鬼可能是神起初創造的天使長之一,被初期教會的許多教父稱為「路西法 Lucifer」,也就是「明亮之星」(賽十四12)的拉丁語。牠因為驕傲而墮落(賽十四12-15),可能有三分之一的天使跟隨牠(啟十二4),成為「污鬼」(路四33)、「邪靈」(弗二2)。魔鬼有四個頭銜:「龍、古蛇、魔鬼、撒但」(啟十二9;二十2)。「龍」指出牠的殘忍兇暴,「古蛇」指出牠是詭詐誘惑人的(創三1),「魔鬼」指出牠是毀謗控告者,「撒但」指出牠是與神作對的。
- 「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8節),這句話表明:
- 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詩二十二13),雖然兇猛,但卻不能吞吃所有的信徒,只能吞吃那些不「謹守,警醒」,靈性昏睡、靠近試探的人。因為獅子雖然兇猛,但速度和耐力都比不過它們愛捕食的大型食草動物,所以通常都埋伏在水源旁、深草中,伺機襲擊不夠警惕、主動靠近的獵物。彼得在客西馬尼園沒有「警醒禱告」(可十四38),結果三次不認主(太二十六69-75)。神允許他陷入失敗而逃脫,是為了堅固弟兄(路二十二31-32)、給我們留下寶貴的教訓。
- 魔鬼「遍地遊行」,先嗅到了死亡的氣息,才會吞吃「可吞吃的人」。牠所吞吃的不是身體、而是信心,因為牠知道殺身體沒用(路十二4)。但是,許多人卻不稀罕自己的靈魂,只稀罕身體;並不關心信心,只關心難處。
- 魔鬼是可以抵擋、也應該抵擋的。正如被獅子攻擊的獵物常常能夠掙紮逃脫,喪失鬥志的獵物只能束手就擒。因此,我們不可忽略魔鬼的存在,但也不必在魔鬼面前膽怯退縮。正因為我們有神的「顧念」,基督已經得勝(來二14;約壹三8;創三15),那在我們里面的比牠大(約壹四4)。
- 魔鬼吞吃信心的方法,是用外面的逼迫和引誘,引動人里面肉體的私欲。因此,抵擋魔鬼不是倚靠肉體,而是憑信心順服神、「用堅固的信心抵擋牠」(9節),也就是將受苦的心志作為兵器(四1),「魔鬼就必離開你們逃跑了」(雅四7)。相反,一個人越不順服、越害怕受苦,就越無法專心跟從主,越容易被魔鬼欺負。而保持順服的方法,是時時警醒、常常禱告(路二十一34;二十二40、46)、「彼此順服」。順服人、才能順服主,若是連看得見的人都不順服,怎麽能順服看不見的神呢?連神設立的秩序都不肯順服,怎麽能順服設立秩序的神呢?人若不順服,魔鬼就嗅到了死亡的氣息。因此,順服就是對自己的保護。
- 「因為知道你們在世上的眾弟兄也是經歷這樣的苦難」(9節),這是提醒我們,其他的信徒也在遭受魔鬼的攻擊,甚至包括親眼見過主的使徒彼得(路二十二31),所以我們應當站立得穩、抵擋魔鬼。有些信徒常常以為自己所受的苦難是別人沒有經歷過的,別人都不理解我們的難處,所以感到孤單、自憐、灰心。實際上,我們「在世上的眾弟兄」都要照神旨意為主受苦(三17;四19),沒有什麽苦難是特別的,也沒有什麽苦難是不能靠主勝過的。
【彼前五10】「那賜諸般恩典的神曾在基督里召你們,得享祂永遠的榮耀,等你們暫受苦難之後,必要親自成全你們,堅固你們,賜力量給你們。」
【彼前五11】「願權能歸給祂,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 五10-11的主題是「得勝的應許」,與一3-12「永活的盼望」前後呼應。
- 神在基督里呼召我們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讓我們受苦、而是為了讓我們得基業(一4-5)。「百般的試煉」(一6)是經歷神「諸般恩典」(10節)的機會,受苦是通往榮耀的道路(來十二2);苦難是暫時的,榮耀是永遠的(7節)。因為擁有至高權能、永恒不變的主(11節)應許必「親自成全你們,堅固你們,賜力量給你們」(10節),讓我們在苦難中經歷恩典,生命更加成熟、更有價值。苦難不能換取榮耀,卻能使我們的生命被神成全到可以「得享祂永遠的榮耀」(10節)的地步。因此,我們應當憑信心支取神的應許、讓基督的得勝成就在我們身上(9節;約壹四4)。
- 「成全」原文與「補」(可一19)是同一個詞,也可譯為「恢覆」(英文ESV譯本),也就是在苦難之後被神恢覆、「從新得力」(賽四十31),軟弱變為剛強、失敗變為得勝。
- 關於「恩典」(10節)的更多解釋,參見一10注解。
【彼前五12】「我略略地寫了這信,托我所看為忠心的兄弟西拉轉交你們,勸勉你們,又證明這恩是神的真恩。你們務要在這恩上站立得住。」
【彼前五13】「在巴比倫與你們同蒙揀選的教會問你們安。我兒子馬可也問你們安。」
【彼前五14】「你們要用愛心彼此親嘴問安。願平安歸與你們凡在基督里的人!」
- 五12-14是「平安的祝福」,與一1-2「平安的問候」首尾呼應。
- 「我略略地寫了這信」(12節),指與本信所表達的內容相比,篇幅實在很短(來十三22)。本信就和《希伯來書》一樣(來十三22),用簡短的書信發表了極其寶貴豐富的信息,實在是聖靈默示的結果。
- 「西拉」(12節)原來是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之一(徒十五22),被派到安提阿教會宣布耶路撒冷會議的決定(徒十五27),有先知的恩賜(徒十五32),是保羅第二次宣教旅程中的同工(徒十五40)。他也是羅馬公民(徒十六37),受到更好的文學與修辭學教育,可能幫助彼得在本信文字上進行了潤色。
- 「巴比倫」(13節)是舊約時代著名的大城,但此時已經衰敗荒涼,當地的猶太人早就於克勞第年間遷到西流基(《猶太古史記》卷18第9章371-379節),沒有證據顯示彼得曾經到過巴比倫、或者此地有教會。彼得寫本信時正在羅馬(優西比烏《教會史》卷3第1章第2段),所以「巴比倫」很可能代表羅馬城(啟十七5、18)。在舊約時代,巴比倫城是巴比倫帝國的權力中心,也是被擄選民的寄居之地;在新約時代,羅馬城是羅馬帝國的政治樞紐,被猶太人和基督徒視為當代的巴比倫,整個羅馬帝國都是信徒的寄居之地(一1)。
- 「馬可」(13節)是巴拿巴的表弟(西四10),與使徒彼得關系親密(徒十二12),是彼得屬靈的「兒子」(13節),《馬可福音》就是由彼得口授、馬可撰寫的。馬可曾經跟隨使徒保羅和巴拿巴外出宣教(徒十二25),中途退出(徒十三13),後來又被保羅重用(提後四11),可能一直在羅馬陪伴保羅、直到他去世(西四10;門24),此時正與彼得一起同工。
- 「彼此親嘴」(14節),是新約時代主人向客人問安的方式(路七45),信徒也以此表示彼此之間的團契交通(羅十六16;林前十六20;林後十三12;彼前五14),現代希臘東正教會在特殊場合還沿用親嘴的禮節。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在古代一個人向尊長問安,是用嘴親手、胸、膝或腳,向朋友則親他的臉頰」,通常是男人對男人,女人對女人。
- 彼得最後吩咐「你們要用愛心彼此親嘴問安」(14節),這「愛心」是生命經過破碎、日益成熟的表現:
- 曾經拿刀砍人的使徒彼得(可十四47),到了晚年卻說:「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四8)。
- 曾經逼迫信徒的使徒保羅(徒九1-2),到了晚年卻說:「我現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們」(林前12:31),「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林前十三13)。
- 曾經外號雷子的使徒約翰(可三17;路九54),到了晚年卻說:「神就是愛;住在愛里面的,就是住在神里面,神也住在他里面」(約壹四16)。
- 本信的兩大目的,是生活上的「勸勉」(12節)和真理上的「證明」(12節)。一面鼓勵信徒為主受苦、一面「證明這恩是神的真恩」,好讓蒙神揀選的信徒能在恩典上「站立得住」(12節)。因為我們生命中所經歷一切,即使是難處和試煉,也都是「那賜諸般恩典的神」(12節)所量給我們的。因此,本信以「平安」(一2)開始、「平安」(14節)結束,這平安已經歸於「凡在基督里的人」(12節),正是祂道成肉身的目的(路二14)。對於每一個為義受苦、為主受苦的信徒來說,只要我們與主聯合、成為基督身體的一部分,「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里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四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