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1】「耶穌基督的仆人,雅各的弟兄猶大,寫信給那被召、在父神里蒙愛、為耶穌基督保守的人。」

【猶2】「願憐恤、平安、慈愛多多地加給你們。」

  • 「雅各」(1節),就是主耶穌的肉身兄弟雅各(加一19),他在耶路撒冷教會「被稱為教會柱石」(加二9)。作者是「雅各的弟兄猶大」(1節),主耶穌的另一位肉身兄弟(太十三55;可六3)。在主耶穌覆活以前,猶大並不相信祂(約七5;可三21、31);但主耶穌覆活以後,猶大卻成了門徒(林前九5),承認覆活的主耶穌就是那位彌賽亞基督,從此一生由耶穌基督支配掌管,不再以主耶穌的兄弟自居,而是自稱「耶穌基督的仆人」(1節)。雅各可能常駐耶路撒冷(徒十五13),而猶大可能在耶路撒冷和敘利亞之間往來傳道(林前九5)。
  • 1-2節是「問候基督保守的信徒」,與24-25節「頌讚保守信徒的神」首尾呼應。
  • 信徒是「被召、在父神里蒙愛、為耶穌基督保守的人」(1節),「被召」(賽四十二6)、「蒙愛」(賽四十二1)、「保守」(賽四十二6),這幾個詞都源於《以賽亞書》的仆人之歌。每個信徒都有三重身分
    1. 信徒是「被召」的人,不是人主動找神,而是神主動呼召人(弗一3)。蒙召者應當分別為聖,一生的目標(腓三14;來三1)、盼望(弗一18;四4)和行為(弗四1;帖後一11),都是為了實現神揀選的旨意(羅八28;彼前一15;二9、21;三9;五10)
    2. 信徒是「在父神里蒙愛」的人,蒙召的目的是享受神的愛,與神和基督相交、又彼此相交(約壹一4)。
    3. 信徒是「為耶穌基督保守的人」,永遠都不會孤單無助、也不必擔驚受怕,「必能得著所預備、到末世要顯現的救恩」(彼前一5)。
  • 本信的收信者正面臨假師傅的威脅,所以特別需要神的三重恩典:「憐恤、平安、慈愛」(2節)。「憐恤 eleos」原文又被譯為「憐憫 eleos 」(約貳3)。在新約書信給教會的問安中,只有《猶大書》和《約翰貳書》提到「憐恤」或「憐憫」,而收信者同樣面臨假師傅的威脅。

【猶3】「親愛的弟兄啊,我想盡心寫信給你們,論我們同得救恩的時候,就不得不寫信勸你們,要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地爭辯。」

【猶4】「因為有些人偷著進來,就是自古被定受刑罰的,是不虔誠的,將我們神的恩變作放縱情欲的機會,並且不認獨一的主宰——我們(或譯和我們)主耶穌基督。」

  • 3-16節的主題是「假師傅的真面目」,包括四個部分:
    1. 假師傅的謬誤(3-4節);
    2. 假師傅的特征(5-10節);
    3. 假師傅的影響(11-13節);
    4. 假師傅的結局(14-16節)。
  • 3-4節是「假師傅的謬誤」。
  • 第3節可譯為「親愛的,我一直很迫切地想要寫信給你們,論到我們同享的救恩,但我覺得有必要現在就寫信勸你們,要為從前一次交付給聖徒的真道竭力奮鬥」(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作者原本打算寫信全面談論「救恩」的真道,但現在異端正在蔓延,所以有必要立刻寫一封短信,勸勉他們「為從前一次交付給聖徒的真道竭力奮鬥」;不是爭辯神學分歧,而是維護救恩真理
    1. 一方面,對於那些不影響救恩的非基要真理,我們應當謙卑承認自己的有限,用愛心彼此包容、保守合一(弗四1-3),允許肢體對「隱秘的事」(申二十九29)有不同的理解,專心遵行那些「明顯的事」(申二十九29)。
    2. 另一方面,對於那些影響救恩的福音真理,無論是加添、還是刪減(申四2;啟二十二18-19),無論是質疑得救的確據(約十27-29)、還是濫用或扭曲恩典(4節),都會影響人的得救,或者讓人「與基督隔絕,從恩典中墜落了」(加五4),所以必須「竭力地爭辯」(3節),不可有任何妥協。人若「越過基督的教訓不常守著」(約貳9),無論是與時俱進的修改、創新,還是迎合時代而不講、淡化或排除,都是「陷害人的異端」(彼後二1)。神是永遠不變的神,基督「從前一次交付給聖徒的真道」是完備的(徒二42);教會的使命是作「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三15),「靠著那住在我們里面的聖靈牢牢地守著」(提後一13-14),把「使徒的教訓」(徒二42)原原本本地傳遞下去。
  • 假師傅是「偷著進來」(4節)的,表面熱心屬靈,不易被人察覺(加二4;提後三6)。但他們的出現並非偶然、也非意外,而是主耶穌早有預言(太二十四11)。神允許這些「自古被定受刑罰的」(4節)的人侵入教會,是要讓教會借著與謬誤爭戰,在真道上更加堅固、更加成熟(20-21節)。假師傅的謬誤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1. 他們「將我們神的恩變作放縱情欲的機會」(4節;羅三8;六1、15;加五13;彼後二2、18),編造各種說法扭曲恩典、曲解福音,把體貼肉體的行為合理化。關於「恩典」的更多解釋,參見彼前一10注解。
    2. 他們「不認獨一的主宰——我們主耶穌基督」(4節;彼後二1;約壹二22),發明各種理由拒絕基督的主權,「說是認識神,行事卻和祂相背」(多一16)。
  • 雖然作者「要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地爭辯」,但卻對當時假師傅的謬誤一筆帶過(4節),而是重點揭穿假師傅的為人(5-16節),這就使本信的意義超越了時代。因為歷史上謬誤的偽裝層出不窮、千奇百怪,永遠也爭辯不完;但假師傅的肉體本相卻永遠不變,他們「外面披著羊皮,里面卻是殘暴的狼。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太七15-16)。

【猶5】「從前主救了祂的百姓出埃及地,後來就把那些不信的滅絕了。這一切的事,你們雖然都知道,我卻仍要提醒你們。」

【猶6】「又有不守本位、離開自己住處的天使,主用鎖鏈把他們永遠拘留在黑暗里,等候大日的審判。」

【猶7】「又如所多瑪、蛾摩拉和周圍城邑的人,也照他們一味地行淫,隨從逆性的情欲,就受永火的刑罰,作為鑒戒。」

【猶8】「這些作夢的人也像他們污穢身體,輕慢主治的,毀謗在尊位的。」

【猶9】「天使長米迦勒為摩西的屍首與魔鬼爭辯的時候,尚且不敢用毀謗的話罪責牠,只說:『主責備你吧!』。」

【猶10】「但這些人毀謗他們所不知道的。他們本性所知道的事與那沒有靈性的畜類一樣,在這事上竟敗壞了自己。」

  • 5-10節是「假師傅的特征」。
  • 假師傅是「早就被判定受懲罰的不虔誠的人」(4節和合本修訂版),歷史早就記錄了他們的特征。5-7節用猶太人熟知的三個不虔誠群體作為「提醒」(5節),這些人所受的懲罰越來越可怕:
    1. 出埃及時「不信的」以色列人,懲罰是肉身死亡(5節)。
    2. 「不守本位、離開自己住處的天使」(6節),懲罰是被「拘留」(6節)在黑暗中。引自《以諾一書》,「守」和「拘留」原文就是「保守」(1節),是雙關語。
    3. 一味行淫的「所多瑪、蛾摩拉和周圍城邑的人」(7節),懲罰是遭受永火的刑罰(創十九1-29;申二十九23),預表地獄永火。
  • 假師傅自稱在夢中得到啟示,「這些作夢的人也像他們」(8節),集中了以上三個不虔誠群體的特征(彼後二10-12):
    1. 「污穢身體」(8節),也就是「將我們神的恩變作放縱情欲的機會」(4節);
    2. 「輕慢主治的」(8節),也就是「不認獨一的主宰——我們主耶穌基督」(4節);
    3. 「毀謗在尊位的」(8節),也就是拒絕「天使所傳的律法」(徒七38、53;來二2),「毀謗他們所不知道的」(10節)。
  • 「米迦勒」(9節)是負責保護選民以色列的天使長(但十13、21;十二1;啟十二7)。第9節引自偽經《摩西升天錄》:當摩西死後,天使長米迦勒被神差遣去埋葬他,但魔鬼與他爭辯,說摩西曾經殺人(出二12),所以屍體應該屬於魔鬼。米迦勒面對挑釁,並沒有粗魯地譴責魔鬼,只是說∶「主責備你吧」(9節;亞三2),表示應當由神來作判斷。「魔鬼 diabolos」原文的意思是「控告者、毀謗者」,牠喜歡在神面前「晝夜控告我們弟兄」(啟十二10;伯一6-9;二1-6;亞三1)。魔鬼可能是神起初創造的天使長之一,被初期教會的許多教父稱為「路西法 Lucifer」,也就是「明亮之星」(賽十四12)的拉丁語。牠因為驕傲而墮落(賽十四12-15),可能有三分之一的天使跟隨牠(啟十二4),成為「污鬼」(路四33)、「邪靈」(弗二2)。魔鬼有四個頭銜:「龍、古蛇、魔鬼、撒但」(啟十二9;二十2)。「龍」指出牠的殘忍兇暴,「古蛇」指出牠是詭詐誘惑人的(創三1),「魔鬼」指出牠是毀謗控告者,「撒但」指出牠是與神作對的。
  • 第10節可譯為「但這些人毀謗他們所不知道的。他們與那些沒有理性的牲畜一樣,只做本性所知道的事,敗壞了自己」(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假師傅自稱有神的啟示,但卻和真正被神差遣的天使長完全不同,敢於「毀謗他們所不知道的」屬靈事物(林前二14;彼後二12);實際上,他們「與那些沒有理性的牲畜一樣,只做本性所知道的事」,被動物性的欲望支配,在靈性上「敗壞了自己」。

【猶11】「他們有禍了!因為走了該隱的道路,又為利往巴蘭的錯謬里直奔,並在可拉的背叛中滅亡了。」

【猶12】「這樣的人在你們的愛席上與你們同吃的時候,正是礁石(或譯:玷污)。他們作牧人,只知喂養自己,無所懼怕;是沒有雨的雲彩,被風飄蕩;是秋天沒有果子的樹,死而又死,連根被拔出來;」

【猶13】「是海里的狂浪,湧出自己可恥的沫子來;是流蕩的星,有墨黑的幽暗為他們永遠存留。」

  • 11-13節是「假師傅的影響」。
  • 假師傅是「早就被判定受懲罰的不虔誠的人」(4節和合本修訂版),歷史早就記錄了他們的道路。11節用猶太人熟知的三個不虔誠人物作為「提醒」(5節),假師傅的道路和他們一樣,終點都是通往滅亡:
    1. 假師傅「走了該隱的道路」(11節)。該隱明知有神,活得卻像沒有神一樣,不但對兄弟沒有愛心,而且扭曲神的公義、美善和秩序,陷入嫉妒、仇恨、謀殺和撒謊的罪中(創四5-14)。
    2. 假師傅「為利往巴蘭的錯謬里直奔」(11節)。巴蘭無視神的警告,「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提前六5;彼後二15-16;民二十二至二十四章),引誘神的百姓犯罪、滅亡(民三十一16)。
    3. 假師傅「在可拉的背叛中滅亡了」(11節)。可拉不順服神的權柄、在百姓中制造分裂,結果「活活地墜落陰間」(民十六33)。
  • 12-13節用了六個比喻,描繪假師傅在教會中造成的影響:
    1. 他們「在你們的愛席上與你們同吃的時候,正是礁石」(12節),比喻混入教會的愛筵,從內部敗壞教會。
    2. 「他們作牧人,只知喂養自己,無所懼怕」(12節),比喻自私自利,是不稱職的領袖(結三十四2)。
    3. 他們「是沒有雨的雲彩,被風飄蕩」(12節),比喻給人帶來虛假的盼望,結果全部落空(箴二十五14)。
    4. 他們「是秋天沒有果子的樹,死而又死,連根被拔出來」(12節),比喻既沒有屬靈的生命(太七20)、也沒有真理的根基。
    5. 他們「是海里的狂浪,湧出自己可恥的沫子來」(13節),比喻制造紛爭、行為可恥(賽五十七20)。
    6. 他們「是流蕩的星,有墨黑的幽暗為他們永遠存留」(13節),比喻引人偏離正道、自取滅亡。《以諾一書》用流星來比喻墮落的天使。

【猶14】「亞當的七世孫以諾曾預言這些人說:『看哪,主帶著祂的千萬聖者降臨,」

【猶15】「要在眾人身上行審判,證實那一切不敬虔的人所妄行一切不敬虔的事,又證實不敬虔之罪人所說頂撞祂的剛愎話。』」

【猶16】「這些人是私下議論,常發怨言的,隨從自己的情欲而行,口中說誇大的話,為得便宜諂媚人。」

  • 14-16節是「假師傅的結局」
  • 假師傅是「早就被判定受懲罰的不虔誠的人」(4節和合本修訂版),歷史早就記錄了他們的結局。14-15節用猶太人熟知的《以諾一書》作為「提醒」(5節),宣告假師傅將受到的審判:
    1. 將來神要定罪「那一切不敬虔的人所妄行一切不敬虔的事」(15節),假師傅也要為自己不敬畏神的行為受審判。因為他們一面「隨從自己的情欲而行」(16節),一面「為得便宜諂媚人」(16節),神要「按各人行為審判人」(彼前一17)
    2. 將來神要定罪「不敬虔之罪人所說頂撞祂的剛愎話」(15節),假師傅也要為自己的頂撞神的言語受審判。因為他們一面「私下議論,常發怨言」(16節),一面「口中說誇大的話」(16節),「凡人所說的閒話,當審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來」(太十二36)。真教師不謀私利,用真道喂養被神呼召的信徒(1節),所以不必迎合人。假師傅圖謀私利,又沒有真理可以供應人,所以一面用「口說誇大的話」來吸引人,一面「為自己的利益諂媚人」,誰的勢力大、就說誰愛聽的話。

【猶17】「親愛的弟兄啊,你們要記念我們主耶穌基督之使徒從前所說的話。」

【猶18】「他們曾對你們說過,末世必有好譏誚的人隨從自己不敬虔的私欲而行。」

【猶19】「這就是那些引人結黨、屬乎血氣、沒有聖靈的人。」

  • 17-23節的主題是「信徒當保守自己」。面對假師傅的威脅,作者用八個命令語氣的動詞(17節 「記念」、20節「造就」、20節「禱告」、21節「保守」、21節「仰望」、22節「憐憫」、23節「搭救」、23節「憐憫」),向信徒提出一個提醒(17-19節)、四個勸勉(20-21節)、三個要求(22-23節)。
  • 17-19節是對信徒的提醒:「要記念我們主耶穌基督之使徒從前所說的話」(17節),謹記使徒對假師傅的預言(徒二十29-30;提前四1;提後三1-5;四3-4;彼後二1-3;三3-4),才能隨時警醒防備。使徒早就預言「末世必有好譏誚的人隨從自己不敬虔的私欲而行」(18節),並且預言了他們的本質
    1. 他們在教會中制造分裂,是「引人結黨」(19節)的人;
    2. 他們體貼肉體的事,是「屬乎血氣」(19節)的人;
    3. 他們自稱有神的啟示,其實是「沒有聖靈」(19節)的不信者。因為「人若沒有基督的靈,就不是屬基督的」(羅八9)。
  • 「末世」(18節),並非指將來的世代,而是我們現在正處於的世代(林前十11),指從基督第一次降世到祂再來之間的新約時代(來九26),又稱為「末後的日子」(徒二17)。在猶太人的觀念中,歷史可以分為現今的世代和彌賽亞來臨之後的未來的世代,即「今世、來世」(太十二32;可十30;路十八30),但新約進一步教導,「來世」因主耶穌已經臨到了。現在是兩個世代互相重疊的「末世」,信徒已經被拯救脫離了現今「罪惡的世代」(加一4),並且已經開始嘗到「來世權能」(來六5)。

【猶20】「親愛的弟兄啊,你們卻要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在聖靈里禱告,」

【猶21】「保守自己常在神的愛中,仰望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憐憫,直到永生。」

  • 20-21節從四個方面勸勉教會持守真理,同時提到了聖父(21a)、聖子(21b)、聖靈(20b)三個位格。這兩節中的「自己」原文都是覆數,不但面向信徒個人,也面向教會整體:
    1. 「要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20a)——要抵擋假師傅的沖擊,信徒和教會都要建造在福音真道的根基上,既不能倚靠社交往來、利益關系,也不能根據福音之外的道德學問、理論方法。
    2. 「在聖靈里禱告」(20b)——聖靈和真道是不可分割的,「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嘆息替我們禱告」(羅八26-27),信徒只有「順著聖靈而行」(加五16)、「被聖靈引導」(加五18),「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弗六18),才有能力照著真道去行、把生命的根基立在真道的磐石上(太七24-25)。
    3. 「保守自己常在神的愛中」(21a)——也就是保守自己在救恩里,免得「與基督隔絕,從恩典中墜落了」(加五4)。首先,信徒是「在父神里蒙愛」(1節)的人,所以應當保守自己常在愛中。其次,信徒是「為耶穌基督保守的人」(1節),所以有能力和把握保守自己。最後,神「保守你們不失腳」(24節)的方法是管教,正如祂「拘留」不「守」本位的天使(6節),因為「人若在火炭上走,腳豈能不燙呢」(箴六28)?但管教之後必有挽回,正如神允許以色列人淪落到賣地賣身的地步,但也安排了禧年來保守他們重獲產業(利二十五23-28)和自由(利二十五39-42)。因此,為了不受虧損,立約之民有責任守住蒙召的地位(出十九5),蒙召信徒也有責任「保守自己常在神的愛中」(猶21;約壹五21;雅一27),免得「將我們神的恩變作放縱情欲的機會」(4節)。
      • 20-21節原文的四個動詞中,「保守」是過去不定時態,而「造就」、「禱告」和「仰望」是獨立分詞,表明「保守」是四個命令中的重點。
      • 「保守 tereo」與第6節的「守」、「拘留」、13節的「存留」原文相同,是本信的關鍵詞(1、21節)。
      • 神的「愛 agape」原文就是作者為信徒祈求的「慈愛 agape 」(2節)。神的愛不但是呼召的源頭(1節),也能保守人忠心到底(24節)。
      • 信徒「保守自己常在神的愛中」的方法,是:
        1. 遵行主道:雖然神一直愛我們(約三16),但只有遵行神的命令,才能經歷和體會神的愛,正如主耶穌所說的:「你們要常在我的愛里。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愛里,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祂的愛里」(約十五9b-10)。
        2. 厭惡肉體:「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約十二25)。
        3. 追求聖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一27),「因為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來十二14)。
    4. 「仰望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憐憫,進入永生」(21b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神「有豐富的憐憫,因祂愛我們的大愛」(弗二4),但祂並不欠我們憐憫,憐憫是人所不配的恩典。我們只有像十字架上的強盜(路二十三42-43),承認自己敗壞、無能、可憐和絕望的光景,不再追求屬地的盼望,把唯一的屬天盼望放在基督身上,才能真正認識恩典,不「將我們神的恩變作放縱情欲的機會」(4節),而是迫切仰望主的憐憫、「進入永生」。只有「永生」的新生命才能「保守自己常在神的愛中」。「憐憫 eleos」原文就是作者為信徒祈求的「憐恤」(2節)。

【猶22】「有些人存疑心,你們要憐憫他們;」

【猶23】「有些人你們要從火中搶出來,搭救他們;有些人你們要存懼怕的心憐憫他們,連那被情欲沾染的衣服也當厭惡。」

  • 22-23節從三個方面要求信徒實踐愛心,正確對待被假師傅影響的三類人。當我們「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地爭辯」(3節)的時候,對弟兄的態度不能是審判、定罪,而應該憐憫、幫助:
    1. 「有些人存疑心,你們要憐憫他們」(22節),這些人正在真假之間徘徊,需要「善於教導,存心忍耐」(提後二24)的肢體,「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加六1)。
    2. 「有些人你們要從火中搶出來,搭救他們」(23節),這些人已經失迷真道,需要有人直言相勸,「叫他們這已經被魔鬼任意擄去的,可以醒悟,脫離他的網羅」(提後二26)。因為「叫一個罪人從迷路上轉回便是救一個靈魂不死,並且遮蓋許多的罪」(雅五20)。「從火中搶出來」,引自「從火中抽出來的一根柴」(亞三2;摩四11)。
    3. 「有些人你們要存懼怕的心憐憫他們」(23節),這些人已經深陷異端,我們應當「憐憫他們」、「用溫柔勸戒那抵擋的人」(提後二25),但必須臨深履薄、戒慎恐懼(林前五11;帖後三14;約貳10-11),「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加六1)。人若想挽回弟兄,自己首先要對神、對審判、對罪「存懼怕的心」,「連那被情欲沾染的衣服也當厭惡」(23節),免得因為愛心而犧牲真理、因為同情而被纏累。「被情欲沾染的衣服」,比喻罪(亞三3)就像染了大麻風的衣服,傳染性很強,只能用火焚燒(利十三47-52)。

【猶24】「那能保守你們不失腳、叫你們無瑕無疵、歡歡喜喜站在祂榮耀之前的我們的救主——獨一的神,」

【猶25】「願榮耀、威嚴、能力、權柄,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歸與祂,從萬古以前並現今,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 24-25節是「頌讚保守信徒的神」,與1-2節的「問候基督保守的信徒」首尾呼應。本信的結尾不是一般書信的問安或祝福,而是用一段頌讚(Doxology)來鼓勵教會抵擋異端。
  • 信徒之所以有把握「保守自己常在神的愛中」(21節),是因為:
    1. 神能「保守你們不失腳」(24節),不受假師傅的欺騙。
    2. 神能「叫你們無瑕無疵」(24節),不受假師傅的玷污(23節)。「無瑕無疵」是獻祭的用語(來九14),滿有瑕疵的人之所以能成為「無瑕無疵」的活祭,是因為藏身在「無瑕無疵」的基督里(彼前一19),所以神看我們為「無瑕無疵」(弗一4;五27;腓二15;西一22)。
    3. 神能讓我們「歡歡喜喜站在祂榮耀之前」(24節),不落進假師傅所受的審判里(5-7節)。
  • 信徒要「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20節),就要「持定所承認的道」(來四14),清楚明白兩個真理
    1. 神是「我們的救主」(24節),而不是某些假師傅所主張的:只有聖子是救主,祂從聖父的忿怒中拯救了我們。在新約中,基督被稱為救主(路二11;徒十三23;羅十一26;弗五23;腓三20;多一4;二13;彼後一1;二20;三2;三18;約壹四14),父神也被稱為救主(路一47;徒五31;提前一1;二3;四10;多一3;二10;三4;猶24)。
    2. 神是「獨一的神」(24節;申六4;約五44),既不是某些假師傅所主張的多神論或泛神論,也不是某些假師傅所主張的善惡之神對立(4節)。
  • 信徒之所以有勇氣和把握拒絕假師傅,是因為「榮耀、威嚴、能力、權柄」(25節)都是屬於神的(代上二十九11),並且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25節)的作為彰顯出來。這是「從萬古以前並現今,直到永永遠遠」(25節)都不改變的事實。
  • 面對假師傅,信徒的本分是「保守自己常在神的愛中」,又要幫助弟兄(22-23節),但最終用恩典、能力和憐憫來「保守」我們不失腳的,卻是神自己(太六13;林前十13)。這是福音真道的一體兩面:一方面,信徒有責任「恐懼戰兢做成你們得救的工夫」(腓二12),另一方面,「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里運行,為要成就祂的美意」(腓二13)。當我們「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地爭辯」(3節)、「保守自己常在神的愛中」的時候,神就必保守我們在假師傅面前「不失腳」;因為基督「能搭救被試探的人」(來二18),「凡靠著祂進到神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來七25)。

《猶大書》背景

  《猶大書》的原文是希臘文,又被稱為「猶大的信 Epistle of Jude」。《希伯來書》、《雅各書》、《彼得前、後書》、《約翰壹、貳、叁書》、《猶大書》被稱為「一般書信 General Epistles」或「大公書信 Catholic Epistles」,因為這些書信都沒有指明特定的收信人,而且作者並非保羅。

  教會傳統認為,本信的作者是主耶穌肉身的兄弟猶大,大約寫於主後60年代。《猶大書》的教導和措辭與《彼得後書》第二章有許多相似之處,可能兩者都寫於同一個時期,所以都十分關注當時教會所面臨的異端威脅。彼得預言教會中將出現假師傅(彼後二1;三3),而猶大則指出他們已經「偷著進來」(4節)了。

  本信的收信者可能是說亞蘭語的猶太信徒,所以信中帶有濃厚的猶太色彩,引用了猶太人熟悉的舊約和啟示文學,以及亞蘭文特有的三疊句結構,配上優美的希臘文。作者是一位有技巧的猶太解經專家,使用了猶太人拉比的「米大示 Midrash」解經法,至少引用了兩卷亞蘭文偽經,即當時主要在猶太地和加利利流傳的《以諾書》(Book of Enoch)和《摩西升天錄》(Assumption of Moses)。第6節也可能引用了《拿弗他利遺訓》(Testament of Naphtali),第8節也可能引用了《亞設遺訓》(Testament of Asher)。作者引用偽經,並不表明認可偽經的真實性,這就像中國人使用「葉公好龍」、「愚公移山」之類源於神話傳說故事的成語,並不等於認為這些故事是真的,而是因為讀者都明白這些成語所表達的意思。

  新約作者引用了不少正典以外的著作,包括:靈磐石(林前十4)參考了《米大示Midrash》;希伯來書的作者時常響應斐羅的言論;雅尼和佯庇(提後三8)、天使賜律法(加三19;來二2)取自猶太人的歷史遺傳《哈加達 Haggadah》;徒七22、雅五17和來十一37都引用了偽經;保羅也引用了希臘詩人所寫的詩句(徒十七28;林前十五32-33;多一12)。一個被聖靈感動的人,也可以引用聖經之外的說法來表達真理。

  偽經(Pseudepigrapha)的意思是「托名假造之作品」,是一些從主前200年到主後200年的猶太著作,其中一些著作是冒亞當、以諾、摩西和以斯拉等人之名寫的。偽經以傳統故事、啟示性的異象和異夢等形式出現,目的是幫助正在經歷困苦的猶太人堅守信仰,也反應了一定的歷史背景,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但其中的記載有的怪誕離奇,有的真理錯誤,所以猶太人拒絕將它們收入舊約正典,也從未被教會承認為正典,不能作為信仰的依據。舊約時代的偽經包括:以諾一書(I Enoch)、以諾二書(II Enoch)、以諾三書(III Enoch)、禧年書(Book of Jubilees)、西卜神諭篇(Sibylline Oracles)、所羅門詩篇(Psalms of Solomon)、摩西遺訓(Testament of Moses,或稱摩西升天記 Assumption of Moses)、以賽亞殉道記(Martyrdom of Isaiah)、戰卷(The War Scroll)、亞當和夏娃的生平(Life of Adam and Eve,或稱摩西啟示錄 Apocalypse of Moses)、亞伯拉罕遺訓(Testament of Abraham)等等。

  本信原文使用了兩個「保守」,一共出現了五次(1、21節 的「保守 tereo」,6節的「守 tereo」和「拘留 tereo」,13節的「存留 tereo」,24節的「保守 phulasso」)。以「保守」作為關鍵詞,可以把本信分成一個交錯對稱的結構:

    • A. 問候基督保守的信徒(1-2節);
    •  B. 假師傅的真面目(3-16節);
    •  B1. 信徒當保守自己(17-23節);
    • A1. 頌讚保守信徒的神(24-25節)。

  本信所關心的是捍衛真道,而不是批駁謬誤;方式是揭穿假師傅的為人,而不是介紹他們的教訓。因此,雖然我們並不能確定這些假師傅是誰,但本信所指出假師傅的真面目,卻是歷世歷代所有異端的共同特點:他們「外面披著羊皮,里面卻是殘暴的狼。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太七15-16)。當使徒時代的教會面對異端侵襲的時候,信徒需要「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地爭辯」(3節);而在人本主義、多元主義和新紀元思想沖擊教會的今天,我們更有必要重溫本信、辨別假師傅,「保守自己常在神的愛中」(21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