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一1】「以色列的眾子,各帶家眷,和雅各一同來到埃及。他們的名字記在下面。」
「雅各 יַעֲקֹב」的字義是「抓住腳後跟的人」或 「取代者」,是雅各出生時的名字。「以色列 יִשְׂרָאֵל」的字義是「神勝過」,也可以表示「願神(為他)較力」,是神給雅各起的名字(創三十二28)。聖經有時以平行詩句的方式交替使用這兩個名字(十九3;創四十九7、24;賽四十27),並不一定都有特殊的屬靈含義。
【出一2】「有流便、西緬、利未、猶大、」
【出一3】「以薩迦、西布倫、便雅憫、」
【出一4】「但、拿弗他利、迦得、亞設。」
【出一5】「凡從雅各而生的,共有七十人。約瑟已經在埃及。」
【出一6】「約瑟和他的弟兄,並那一代的人,都死了。」
【出一7】「以色列人生養眾多,並且繁茂,極其強盛,滿了那地。」
- 當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男人「二十歲以外,能出去打仗、被數的,共有六十萬零三千五百五十名」(民一46),應驗了神對雅各的應許「我必使你在那里成為大族」(創四十六3)。
- 以色列人在埃及的「四百三十年」(十二40)中,人口自然增長率是2.13%。這是一個合理的增長率,根據2009年世界銀行的記錄,有55個第三世界國家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都超過了2.13%,包括以色列周圍的巴勒斯坦、約旦、敘利亞。
- 「滿了那地」指遍滿歌珊地(創四十七6)。
【出一8】「有不認識約瑟的新王起來,治理埃及,」
- 約瑟去世4年之後,強大的古埃及第十二王朝結束了,經歷了弱小而分裂的第十三王朝(主前1803−1639年)和第十四王朝(主前1725−1650年)之後,下埃及被亞洲來的閃族喜克索斯人(Hyksos)建立的第十五王朝(主前1650−1550年)統治,上埃及相繼由喜克索斯人的第十六王朝(主前1649–1582年)和埃及人的第十七王朝(主前1585-1550年)統治。
- 「不認識約瑟的新王」可能是阿赫摩斯一世 (Ahmose I,主前1549-1524年在位),他徹底驅逐了外來的喜克索斯人,重新統一了上下埃及,建立了古埃及最強盛的第十八王朝(主前1549–1292年),開始了古埃及史上的新王國時期。他的王朝已經與約瑟時代的第十二王朝沒有任何關系。
【出一9】「對他的百姓說:『看哪,這以色列民比我們還多,又比我們強盛。」
【出一10】「來吧,我們不如用巧計待他們,恐怕他們多起來,日後若遇什麽爭戰的事,就連合我們的仇敵攻擊我們,離開這地去了。』」
- 「我們的仇敵」可能指喜克索斯人。以色列人住在尼羅河三角洲東部與亞洲的邊界,屬於閃族的喜克索斯人被埃及人驅逐之後,埃及人可能一面想留住以色列人,繼續奴役他們;一面又擔心同樣屬於閃族的以色列人會與喜克索斯人聯合。
- 一個屬神的人若活在世界里面,就像活在埃及地的以色列人一樣可憐。世界會留住我們,不讓我們與神「連合」,因此就可以繼續轄制我們;但世界不會要我們,因為世界恨「不屬世界」的人(約十五19)。因此,一個被神「從世界中揀選」(約十五19)出來的人如果繼續活在世界里面,一方面在神面前失去了「連合」,另一方面在世界里又得不著所要的,結果是兩面都不討好。
【出一11】「於是埃及人派督工的轄制他們,加重擔苦害他們。他們為法老建造兩座積貨城,就是比東和蘭塞。」
- 從外面看來,以色列人又多又強盛(9節),但在法老的權勢和重擔下卻是服服帖帖。今天的世人在地上看上去也是又多又強盛,但卻總是沒有辦法脫離撒但的權勢,擺脫不了罪與死亡的「轄制」和「苦害」。
- 「積貨城」是儲藏糧食、武器和軍需品的城堡。「比東和蘭塞」都位於尼羅河三角洲的東北部,靠近以色列人所住的歌珊地(創四十七6),具體地點不能確定。歌珊地被稱作「蘭塞境內的地」(創四十七11),「蘭塞」之名也被用來稱呼其中的一座積貨城。
【出一12】「只是越發苦害他們,他們越發多起來,越發蔓延;埃及人就因以色列人愁煩。」
- 「多起來」原文與「眾多」(創二十八3)是同一個字,「蔓延」原文與「開展」(創二十八14)是同一個字。以色列人「越發多起來,越發蔓延」是因著神「生養眾多」(創二十八3)、「必向東西南北開展」(創二十八14)的應許,因此埃及人無法阻擋。
- 雖然神拯救的時間還沒有到,但神對自己百姓的記念卻沒有停止,神的看顧在他們身上也沒有減少。埃及人「越發苦害他們」,他們就「越發多起來,越發蔓延」,一方面是神讓以色列人看見神是信實的,另一方面是神讓「埃及人就因以色列人愁煩」,因此進一步地暴露出世界殘酷的真相。
【出一13】「埃及人嚴嚴地使以色列人做工,」
【出一14】「使他們因作苦工覺得命苦;無論是和泥,是做磚,是做田間各樣的工,在一切的工上都嚴嚴地待他們。」
- 埃及物產豐富、文明發達,在人眼中是「最好的地」(創四十七6),但在以色列人心中卻是「覺得命苦」。世界在人的眼中也有很多美的東西,但活在世界里的人也同樣「覺得命苦」,世界的生活所帶給人的並不是釋放和安息,而是「轄制」、「苦害」人的「重擔」(11節)。
- 以色列人比埃及人「還多」、還「強盛」(9節),卻甘心情願地受這樣的「重擔」捆綁,是因為沒有辦法抗拒「活著」的誘惑。人只要想活著,並且活得更好一些,就會為了活著和活得更好而甘心受捆綁。亞當里的後裔都沒有辦法脫離這種心思的轄制,因此撒但就利用這個弱點,繼續把神的兒女「轄制」(11節)在世界里。
- 這一切都在神的計劃之中,因為神早已向亞伯拉罕預言過,他的後裔將在「別人的地上」被「苦待」(創十五13),當他們受夠了埃及生活的「苦」,也認清了埃及生活的「苦」的時候,神才會施行拯救,帶他們「從那里出來」(創十五14)。那時他們才能真正認識:「凡想要保全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喪掉生命的,必救活生命」(路十七33;九24)。
【出一15】「有希伯來的兩個收生婆,一名施弗拉,一名普阿;埃及王對她們說:」
「施弗拉」的意思是「美麗的」,「普阿」的意思是「耀眼的」,都是希伯來名字。當時可能只有這「兩個收生婆」抗命,所以神特別記念這些「敬畏神」(17節)的普通人在神面前「美麗、耀眼的」名字,卻刻意不提最有權勢的法老的名字。
【出一16】「『你們為希伯來婦人收生,看她們臨盆的時候,若是男孩,就把他殺了;若是女孩,就留她存活。』」
- 神的仇敵如果借著法老把以色列人從地上除掉,神的應許就沒有人能承受,神的國度在地上的顯現就沒有了根據。
- 神一定要把祂所揀選的人帶回到正確的地位里去,但仇敵一定會用各種辦法來攔阻他們,如果攔阻不成,仇敵就不惜除掉神所選召的族類,這就是屬靈爭戰的實際。每個被神揀選的人,都已經身不由己地卷入這樣的爭戰當中了。
- 「臨盆」原文意思是「兩個圓形轉輪」,古代以色列婦女生產時,蹲在兩塊石頭上面。
【出一17】「但是收生婆敬畏神,不照埃及王的吩咐行,竟存留男孩的性命。」
【出一18】「埃及王召了收生婆來,說:『你們為什麽做這事,存留男孩的性命呢?』」
【出一19】「收生婆對法老說:『因為希伯來婦人與埃及婦人不同;希伯來婦人本是健壯的(原文是活潑的),收生婆還沒有到,她們已經生產了。』」
「收生婆還沒有到,她們已經生產了」,很可能是事實。「希伯來婦人」都是勞動婦女,比「埃及婦人」更容易順產。
【出一20】「神厚待收生婆。以色列人多起來,極其強盛。」
【出一21】「收生婆因為敬畏神,神便叫她們成立家室。」
「成立家室」意思是生兒育女。
【出一22】「法老吩咐他的眾民說:『以色列人所生的男孩,你們都要丟在河里;一切的女孩,你們要存留她的性命。』」
- 「河」原文源自埃及語,此處特指尼羅河。
- 無論是希律王要殺盡「伯利恒城里並四境所有的男孩」(太二16),或是哈曼要殺盡所有的猶太人(斯三9),還是法老要殺盡以色列一切男孩,背後都是仇敵為了阻止彌賽亞的出生,要除掉那位「女人的後裔」(創三15)、使地上的萬國得福的亞伯拉罕的「後裔」(創二十二18)、從猶大出來的「細羅」(創四十九10)。但神的計劃是無法攔阻的,「希律死了」(太二19),「人將哈曼掛在他為末底改所預備的木架上」(斯七10),法老阿赫摩斯一世大約在摩西出生之後3年也死了,所有「要害小孩子性命的人」都死了(太二20),以色列人出埃及時「步行的男人約有六十萬」(十二37)。
- 埃及對人的吸引力太大了,後來以色列人在曠野里一遇見難處就想回埃及,寧願留在埃及受苦,也不甘心回到神面前。因為雖然世界讓人「覺得命苦」(14節),但人對世界卻總是存著幻想,如果不走到盡頭,總是舍不得離開世界。所以神就容許人走到完全絕望的地步,才顯明祂的拯救。
- 《創世記》的結尾是死,《出埃及記》的開始也是死,這正是「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來九17)。神把祂的子民帶進死里面,當他們在地上無路可走,迫切地盼望救贖、願意出埃及。這時神就讓他們看見了出路。
《出埃及記》背景
《出埃及記》的希伯來名是「Shemot / שמות」,意思是「名字」;英文名「Exodus」源於《七十士譯本》中的希臘文名「ἔξοδος」,意思是「出來」。《出埃及記》由摩西於主前15世紀在曠野里寫成(書八31-35;可十二26),是《摩西五經》的第二卷(參見《創世記》綜合注解第一章附錄《創世記》背景)。《出埃及記》是摩西五經的中心,《創世記》實際上是《出埃及記》的追述,《利未記》和《民數記》則是《出埃及記》的延續,而《申命記》不但是《出埃及記》的延續,有些部分甚至是《出埃及記》的重述。
《出埃及記》緊接著《創世記》,讓我們看到神救贖工作的開始。神親自預備了拯救的器皿,帶領祂的百姓出埃及、過紅海,到西奈山與神立約,成為祭司的國度,最後照著山上的樣式建成會幕,神與人同住。
《創世記》使我們看到人的結局是可憐的,就算被神所揀選的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就算一生蒙恩的約瑟,最後還是被人「收殮在棺材里,停在埃及」(創五十26)。但這口棺材並不是人的盡頭,也不是神恢覆工作的盡頭,而只是亞當的後裔所必須經過的一個過程:「身體就因罪而死,心靈卻因義而活」(羅八10)。所以《創世記》結束在埃及的一口「棺材」(創五十26),《出埃及記》卻以蒙神揀選的「以色列的眾子」開頭(1節)。埃及在聖經里代表世界,人都在自己的罪惡過犯里死在世界當中,等候救贖。而神的救贖是以出埃及開始,帶領祂的百姓離開世界、離開罪惡、離開死亡,目的是要進入迦南。
出埃及是神救贖的開始,進迦南是神救贖的目的,出埃及和進迦南合起來才是完整的救贖。在這個救贖的過程中,神全面地啟示了祂自己,祂是:
- 掌管歷史的神(一12、21;二10;四21);
- 自有永有的神(三14);
- 聖潔的神(三5;十九6);
- 記念祂百姓的神(二24);
- 施行拯救的神(三8);
- 審判的神(四14;二十5;三十二10、35);
- 憐憫慈愛的神(三十四6);
- 自我啟示的神(三4-22;十九19;二十1;三十三11);
- 超越的神(三十三20);
- 與祂百姓同住的神(二十五8;二十九45;三十三14;四十35)。
《出埃及記》在整本聖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舊約和新約都大量地引用《出埃及記》。如果不讀《出埃及記》,就不能理解聖經中許多救贖的記號,如摩西、逾越節、過紅海、嗎哪、出水的磐石、十誡、會幕、大祭司等等;也不能真正明白許多新約里的信息,例如:
- 主耶穌登山變像時,摩西和以利亞「在榮光里顯現,談論耶穌去世的事」(路九31),聖靈特意用「出埃及 Exodus」這個希臘詞來形容主耶穌的「去世」(路九31)。
- 主耶穌視自己的血為立新約的標記(林前十一25),正如神在西奈山與以色列人立約時以血作為標記(二十四8)。
- 主耶穌在逾越節被釘十字架(路二十二13)。使徒約翰強調十架上的基督應驗了「骨頭一根也不可折斷」(約十九36),正如逾越節「羊羔的骨頭一根也不可折斷」(十二46)。而使徒保羅說,基督就是「逾越節的羔羊」(林前五7)。
- 逾越節引進了七天的無酵節(十二15),所以基督徒也要吃這「誠實真正的無酵餅」(林前五8)。
- 神借著摩西所立的舊約「律法」並沒有被基督廢掉,反而因祂得著「成全」(太五17)。所以將來得勝者在天上所唱的乃是「摩西的歌和羔羊的歌」(啟十五3)。
- ……
關於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間,主要有兩種觀點:
- 大約是主前1250年前後,這是根據比東(Pithom)和蘭塞(Ramses)兩座積貨城被建造的年代推算出來的。當時的法老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蘭塞二世(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主前1279-1213年在位),以大興土木工程聞名。電影《十誡》、《埃及王子》都采取這個觀點。這個觀點假設以色列人所建的積貨城「蘭塞」(11節)就是蘭塞二世所建的首都「比蘭塞」(Pi-Ramesses)。但這種觀點並沒有堅實的考古根據,因為敬拜太陽神的古埃及有很多城鎮叫「蘭塞」,也就是「太陽之子」的意思。
- 大約是主前1447年,這是根據「以色列人出埃及地後四百八十年,所羅門作以色列王第四年」(王上六1)推算出來的。所羅門於主前970年登基,作王第四年是主前967年,往前推算480年就是主前1447年。我們認為,如果沒有確實的考古或文獻證據,就應當按照字面解釋聖經,所以采取這個觀點。當時的法老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圖特摩斯三世(Thutmose III,主前1479–1425年在位),以戰功卓越聞名,被歷史學家稱為「古埃及的拿破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