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一1】「以下所記的是摩西在約旦河東的曠野、疏弗對面的亞拉巴,就是巴蘭、陀弗、拉班、哈洗錄、底撒哈中間向以色列眾人所說的話。」

  • 申命記大部分的內容,都是摩西去世前一個月在「約旦河東的摩押地」(5節)「向以色列眾人所說的話」(1節)。「以色列眾人」(1節)原文是「全以色列」。摩西五經一般用「以色列人」、也就是「以色列的子孫」(2節)來稱呼神的百姓;但申命記里常用「以色列眾人」這個稱呼來表明,摩西說話的對象不但包括當時的以色列人,也包括將來的子孫後代(五3)。本書中的「你們」和「你」都是把以色列人當作一個整體來說的,常常不分舊世代、新世代還是將來的子孫後代,並且單覆數混用。這種修辭方式在古代中東的條約和其他文獻里都很常見。
  • 「亞拉巴」(1節)的意思是「荒野」,指從加利利海到亞喀巴灣之間的約旦河裂谷(Jordan Rift Valley),死海因此又被稱為「亞拉巴海」(三17;四49;書三16;十二3 ; 王下十四25)。「疏弗、巴蘭、陀弗、拉班、哈洗錄、底撒哈」都是從西奈山前往摩押平原所經過的地方,但準確位置不能確定。

【申一2】「(從何烈山經過西珥山到加低斯·巴尼亞有十一天的路程。)」

  • 「何烈山」(出三1;十七6;三十三6)在聖經里大都被稱為「西奈山」,是神頒布律法、與百姓立約的地方(出十九20)。「何烈」的意思是「沙漠」,而「西奈」的意思是「多刺的」。在申命記里,除了三十三2,大都稱「西奈山」為「何烈山」;可能「何烈山」指整個山脈,而「西奈山」是其中一座山峰。「西珥山」是以東的別名,是以掃的後代以東人居住的地方(創三十六9)。「加低斯·巴尼亞」就是「加低斯」或「巴蘭曠野的加低斯」(民十三26),位於迦南地的南端邊緣,以色列人曾從這里打發十二探子窺迦南(民十三3)。
  • 從與神立約的「何烈山」到應許之地的邊緣「加低斯·巴尼亞」,只需要「十一天的路程」,就可以從南面直接進入迦南。但以色列人因為「不信從」(來三18),竟然走了三十八年,才從「加低斯·巴尼亞」轉到「摩押地」,從東面進入迦南。因此,神特地讓摩西提醒百姓「十一天的路程」用了三十八年才走完的經歷,讓百姓思想將來應該作什麽樣的選擇:是根據眼見的環境來決定自己的道路,還是憑著信心跟從神的帶領。

【申一3】「出埃及第四十年十一月初一日,摩西照耶和華借著他所吩咐以色列人的話都曉諭他們。」

【申一4】「那時,他已經擊殺了住希實本的亞摩利王西宏和住以得來、亞斯他錄的巴珊王噩。」

  • 摩西去世以後,「以色列人在摩押平原為摩西哀哭了三十日」(申三十四8),之後至少過了三天(書一11;二22;三2),於「正月初十日」過了約旦河(書四19)。因此,「出埃及第四十年十一月初一日」(3節)是在摩西去世之前一個月左右,大約是主前1407年陽歷一至二月冬天。摩西在去世之前一個月寫下了申命記,闡明「耶和華借著他所吩咐以色列人的話」(3節),作為他的屬靈遺囑。
  • 以色列人打敗「亞摩利王西宏」和「巴珊王噩」的事,參看民二十一21-35注解。「希實本」的意思是「堡壘」;「以得來」的意思是「好的牧草地」;「亞斯他錄 Ashtaroth」的意思是「星辰」,是噩王國敬拜生育與戰爭女神、巴力之妻「亞斯她錄」的中心,中文聖經為了區分,在這個詞作地名時譯為「亞斯他錄」,作假神的名字時譯為「亞斯她錄」。迦南人的假神「巴力和亞斯她錄」代表農業社會對豐饒和多產的追求,很容易吸引人「離棄耶和華,去事奉巴力和亞斯她錄」(士二13)。因此,神特地讓摩西提醒百姓,無論是環境里的難處「堡壘」、滿足肉體舒適的「好的牧草地」,還是偶像「亞斯她錄」,都沒有辦法阻擋神的得勝;而難處、舒適和偶像,正是神百姓的三大仇敵。
  • 摩西向新世代的百姓陳明律法之前(四44),首先回顧了三十八年的曠野飄流(一1-四43)。而在開始回顧神一路帶領和建立信心的歷程之前,神先讓他提醒百姓「十一天的路程」(2節)用了三十八年才走完的失敗經歷,也提醒百姓戰勝「亞摩利王西宏」和「巴珊王噩」的得勝經歷。人若只看經歷的表面現象,不注意背後的屬靈原因,不是會在失敗中怨天尤人、自暴自棄,就是會在得勝中驕傲自義、藐視弟兄。但神把這兩件事情連在一起,讓百姓能思想這一切經歷背後的原因:人若定意偏行己路,結果必然是三十八年的曠野飄流;人只有「專心跟從」神(36節),才能承受神的恩典和應許,支取神的得勝。

【申一5】「摩西在約旦河東的摩押地講律法說:」

【申一6】「『耶和華——我們的神在何烈山曉諭我們說:你們在這山上住的日子夠了;」

【申一7】「要起行轉到亞摩利人的山地和靠近這山地的各處,就是亞拉巴、山地、高原、南地,沿海一帶迦南人的地,並黎巴嫩山又到幼發拉底大河。」

【申一8】「如今我將這地擺在你們面前;你們要進去得這地,就是耶和華向你們列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應許賜給他們和他們後裔為業之地。』」

  • 「講律法說」(5節)原文是「開始闡明、解釋這律法,說」。「講」原文是「闡明、解釋」,申命記的主題就是闡明神的話語:先是解釋律法,然後勸誡百姓遵行。從第五章開始,摩西作為神與人立約的中保正式闡明律法,而神在申命記中只有幾次以第一人稱說話(三十一14-23)。
  • 摩西的回顧不是從出埃及開始,而是從「何烈山」(6節)開始的,因為申命記的主要內容,就是闡明神在西奈山所頒布的律法。百姓在西奈山與神立約、接受律法,「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出十九6)。那時,百姓「在這山上住的日子夠了」(6節),他們已經用了一年時間來學習律法,神開始要求他們在行走中進行實際的學習。
  • 「山地」(7節)指迦南地中央貫穿南北的「猶大山地」(書十一21)和「以法蓮山地」(書十七15)。「高原」(7節)原文是「低地」,特指從猶大山地向西下降到沿地中海平原的地帶「示非拉 Shephelah」。「南地 Negeb」(7節)原文是「幹旱、燒焦」,特指迦南地南面死海、地中海和亞喀巴灣之間的三角形曠野。「黎巴嫩山」(7節)指迦南地北部的黎巴嫩山脈。

【申一9】「『那時,我對你們說:“管理你們的重任,我獨自擔當不起。」

【申一10】「耶和華——你們的神使你們多起來。看哪,你們今日像天上的星那樣多。」

【申一11】「惟願耶和華——你們列祖的神使你們比如今更多千倍,照祂所應許你們的話賜福與你們。

【申一12】「但你們的麻煩,和管理你們的重任,並你們的爭訟,我獨自一人怎能擔當得起呢?」

【申一13】「你們要按著各支派選舉有智慧、有見識、為眾人所認識的,我立他們為你們的首領。”

【申一14】「你們回答我說:“照你所說的行了為妙。”」

【申一15】「我便將你們各支派的首領,有智慧、為眾人所認識的,照你們的支派,立他們為官長、千夫長、百夫長、五十夫長、十夫長,管理你們。」

【申一16】「『當時,我囑咐你們的審判官說:“你們聽訟,無論是弟兄彼此爭訟,是與同居的外人爭訟,都要按公義判斷。」

【申一17】「審判的時候,不可看人的外貌;聽訟不可分貴賤,不可懼怕人,因為審判是屬乎神的。若有難斷的案件,可以呈到我這里,我就判斷。”」

【申一18】「那時,我將你們所當行的事都吩咐你們了。』」

  • 摩西在提到神命令「你們要進去得這地」之後(8節),突然岔出去提到更早以前設立「千夫長、百夫長、五十夫長、十夫長」(15節)的往事(出十八13-26),然後才提到「加低斯·巴尼亞」的背叛(19、26節)。這是提醒我們,應當好好思想這兩件事情中間的聯系。
  • 當摩西蒙召的時候,神已經宣告他只是神的代表(出四16)。是神自己「用大能的手」將祂的百姓從埃及領出來的(出十三3),整個出埃及、進迦南的過程,都是神自己在帶領、供應他們,「如同人撫養兒子」(31節),「用試驗、神跡、奇事、爭戰、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並大可畏的事」為百姓行了一切的事(四34)。但摩西的心思一旦被岳父葉忒羅所說的「這事太重,你獨自一人辦理不了」(出十八18)所占據,神的「賜福」(10-11節)就被看成了「麻煩」、「重任」和「爭訟」(12節),人就感覺到「獨自擔當不起」(9節)。
  • 一旦摩西看環境、看自己,不但信心軟弱了,而且忘了神才是真正擔當的主,以致走在神的前面設立了「官長」(15節)。在設立這個組織的過程中,有人的主意(13節)、人的讚同(14節)、人的智慧(15節)和人的教導(16-18節),就是沒有神的「吩咐」(19節),結果正是這個人以為美的組織,促成了「加低斯·巴尼亞」的悲劇,並且在阻止百姓悖逆的事上毫無功效。

【申一19】「『我們照著耶和華——我們神所吩咐的從何烈山起行,經過你們所看見那大而可怕的曠野,往亞摩利人的山地去,到了加低斯·巴尼亞。」

【申一20】「我對你們說:“你們已經到了耶和華——我們神所賜給我們的亞摩利人之山地。」

【申一21】「看哪,耶和華——你的神已將那地擺在你面前,你要照耶和華——你列祖的神所說的上去得那地為業;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

【申一22】「你們都就近我來說:“我們要先打發人去,為我們窺探那地,將我們上去該走何道,必進何城,都回報我們。”」

【申一23】「這話我以為美,就從你們中間選了十二個人,每支派一人。」

【申一24】「於是他們起身上山地去,到以實各谷,窺探那地。」

【申一25】「他們手里拿著那地的果子下來,到我們那里,回報說:“耶和華——我們的神所賜給我們的是美地。”」

  • 十二探子窺探迦南地的事,參見民十三17-26注解。迦南地的人種非常覆雜,「亞摩利人之山地」(20節)只是一個代表性的說法。
  • 神已經命令百姓「要進去得這地」(8節),並且親自帶領他們經過了「那大而可怕的曠野」(19節),「已經到了」應許之地的邊緣(20節)。百姓既然已經「看見」(19節)神信實的帶領,本來更應當憑信心遵行神的命令,立刻「上去得那地為業;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21節)。但摩西所設立的那些「官長」(15節)卻沒有憑信心立刻「進去得這地」(8節),而是提出先去「窺探那地」(22節)。這些「官長」是按著人的智慧選拔出來的(15節),他們所做的事自然是根據人的智慧。在爭戰之前偵察敵情,本來無可厚非(書二1;七2);但人若不是在信心里「窺探那地」,而是倚靠自己的智慧,就會忘記是神「夜間在火柱里,日間在雲柱里」(33節)帶領他們經過了「那大而可怕的曠野」,也會忘記這戰爭的實質是屬靈的爭戰。因此,一旦他們開始倚靠自己的智慧「窺探那地」,就沒有辦法相信自己能勝過那些「又大又高」(28節)的敵人、攻克那些「高得頂天」(28節)的城邑,結果明明已經看到神「所賜給我們的是美地」,也不敢上去得著神已經「擺在」他們「面前」的應許(8節),最後永遠也得不著這「美地」(35節)。
  • 設立組織,是摩西提議,眾人以為美(14節);窺探迦南,是眾人提議,摩西「以為美」(23節)。這兩件人「以為美」的事,結果卻都很不美,不但產生了信心的破口,而且導致了三十八年的耽延。因此,「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羅十二17原文),並不是人「以為美」就要去做,而是神「以為美」才要去做。「眾人以為美的事」,我們更要留心是否合神心意,因為人若不是活在基督里,「眾人以為美的事」,常常都不是神所喜悅的事。

【申一26】「『你們卻不肯上去,竟違背了耶和華——你們神的命令,」

【申一27】「在帳棚內發怨言說:“耶和華因為恨我們,所以將我們從埃及地領出來,要交在亞摩利人手中,除滅我們。」

【申一28】「我們上哪里去呢?我們的弟兄使我們的心消化,說那地的民比我們又大又高,城邑又廣大又堅固,高得頂天,並且我們在那里看見亞衲族的人。”」

【申一29】「我就對你們說:“不要驚恐,也不要怕他們。」

【申一30】「在你們前面行的耶和華——你們的神必為你們爭戰,正如他在埃及和曠野,在你們眼前所行的一樣。」

【申一31】「你們在曠野所行的路上,也曾見耶和華——你們的神撫養你們,如同人撫養兒子一般,直等你們來到這地方。”」

【申一32】「你們在這事上卻不信耶和華——你們的神。」

【申一33】「祂在路上,在你們前面行,為你們找安營的地方;夜間在火柱里,日間在雲柱里,指示你們所當行的路。』」

  • 不信的百姓害怕迦南人、不肯進入迦南地的事,參見民十三17-十四10注解。
  • 「撫養」(31節)原文是「背負、舉起」。在眼見的難處面前,摩西一再提醒百姓,神是與他們立約的「耶和華——你們的神」(26、30、31、32節),因此要信靠一路「背負」他們的神「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四34)。但是,一旦人里面存了「不信的惡心」(來三12),就會「被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林後四4),不但記不起神「爭戰」(30節)、「撫養」(31節)的恩典,也看不到「火柱」、「雲柱」(33節)的帶領,心里卻被「又大又高」的仇敵、「又廣大又堅固,高得頂天」的城邑(28節)所占據。接下來就從「不信」(32節)變成懷疑和褻瀆(27節),認為神帶領他們出埃及的動機不是「愛」(七8),而是「恨」(27節),結果就「把永生神離棄了」(來三12),失去了神的同在(42節)。
  • 考古發現的古代迦南城墻大約高10到15米,雖然高,但也沒有誇張到「高得頂天」(28節)。「亞衲族的人」指巨人,主前13世紀阿納斯塔西第一蒲草紙(Papyrus Anastasi I)中的一封埃及信件,形容迦南有些勇猛的戰士身高2.1至2.7米。當摩西回顧這一切的時候,新世代的百姓已經在神的帶領下輕易擊殺了與「亞衲族」一樣高大的「巴珊王噩」(4節)和「他的眾子並他的眾民,沒有留下一個」(民二十一34-35),所以尤其能體會舊世代百姓「不信耶和華——你們的神」(32節)、自己嚇自己帶來的虧損。

【申一34】「『耶和華聽見你們這話,就發怒,起誓說:」

【申一35】「“這惡世代的人,連一個也不得見我起誓應許賜給你們列祖的美地;」

【申一36】「惟有耶孚尼的兒子迦勒必得看見,並且我要將他所踏過的地賜給他和他的子孫,因為他專心跟從我。”」

【申一37】「耶和華為你們的緣故也向我發怒,說:“你必不得進入那地。」

【申一38】「伺候你、嫩的兒子約書亞,他必得進入那地;你要勉勵他,因為他要使以色列人承受那地為業。」

【申一39】「並且你們的婦人孩子,就是你們所說、必被擄掠的,和今日不知善惡的兒女,必進入那地。我要將那地賜給他們,他們必得為業。」

【申一40】「至於你們,要轉回,從紅海的路往曠野去。”」

  • 神向百姓發怒的事,參見民十四11-35注解。
  • 以色列人以四十年為一個世代,「這惡世代的人」(35節)不能進入迦南,表示等四十年後,才得進入迦南。
  • 神向摩西說「你必不得進入那地」(37節),是第二次來到加低斯的事(民二十1、12)。而神選定約書亞代替摩西「使以色列人承受那地為業」(38節),是在摩押平原的事(民二十七18-20)。但摩西在回顧往事時,把這幾件事合在一起說,是提醒百姓,他「受了虧損」,是因為百姓不信的緣故,「因他們惹動他的靈,摩西用嘴說了急躁的話」(詩一百零六33)。
  • 「伺候你」(38節)原文是「站立在你面前」,代表仆人或助手。
  • 「不知善惡的兒女」(39節),包括二十歲以下的少年,他們還不能老練地分辨是非。
  • 人若沒有信心跟從神進入迦南,就只能「轉回,從紅海的路往曠野去」,繼續在「大而可畏的曠野」(19節)里繞行,重新學習信心的功課。

【申一41】「『那時,你們回答我說:“我們得罪了耶和華,情願照耶和華——我們神一切所吩咐的上去爭戰。”於是你們各人帶著兵器,爭先上山地去了。」

【申一42】「耶和華吩咐我說:“你對他們說:不要上去,也不要爭戰;因我不在你們中間,恐怕你們被仇敵殺敗了。”」

【申一43】「我就告訴了你們,你們卻不聽從,竟違背耶和華的命令,擅自上山地去了。」

【申一44】「住那山地的亞摩利人就出來攻擊你們,追趕你們,如蜂擁一般,在西珥殺退你們,直到何珥瑪。」

【申一45】「你們便回來,在耶和華面前哭號;耶和華卻不聽你們的聲音,也不向你們側耳。」

【申一46】「於是你們在加低斯住了許多日子。』」

  • 百姓沒有聽從神吩咐他們「要轉回,從紅海的路往曠野去」(40節),擅自進攻迦南,結果慘敗而歸的事,參見民十四39-45注解。
  • 神發怒之前,百姓不肯進入迦南,是因為「不信從」(來三18);神發怒之後,百姓擅自進迦南,也是因為「不信從」。人常常誤以為只要「情願照耶和華——我們神一切所吩咐的上去爭戰」(41節 ),憑著決心和熱心「爭先上山地去」(41節),就可以在神面前換取憐憫和獎賞。然而,「凡不出於信心的都是罪」(羅十四23)。從肉體里做出來的事,即使是看上去很美,神也絕不會「在你們中間」(42節);從不信里做出來的事,即使是「爭先上山地去」,在神面前也只是「違背耶和華的命令,擅自上山地去」(43節);人若不肯聽從「耶和華的命令」(43節),神也絕「不聽你們的聲音,也不向你們側耳」(45節)。
  • 雖然百姓經歷了「何珥瑪」(44節)的慘敗,但還是不肯立刻照著神的吩咐「轉回,從紅海的路往曠野去」(40節),而是「在加低斯住了許多日子」。「加低斯」是巴蘭曠野里最大的綠洲,百姓好不容易到了這個地方,實在舍不得立刻「往曠野去」接受管教。同樣,我們也不是明白了神的心意,經過了失敗、有了經歷,就肯揀選神的路,因為亞當的後裔都是「體貼肉體」(羅八5)的。然而,我們的神是滿有憐憫的神,在這「許多日子」里,神並沒有再說什麽,而是用恩典和忍耐等待人自己去思想、去體會、去掙紮,最終能揀選「往曠野去」的路。
  • 神借著回顧「加低斯」失敗的經歷,讓新世代的百姓認識到:「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來十一6)。而信心的成長沒有任何捷徑,既不能「彎道超車」,也不能「借船出海」。因此,「不要自欺,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什麽,收的也是什麽」(加六7)。靠著血氣「爭先上山地」(41節)不能解決問題,「體貼肉體」賴在「加低斯」也無濟於事,只有照著神的吩咐「轉回,從紅海的路往曠野去」(40節),讓舊人倒斃曠野、新人成長起來,才能重新跟上神的腳步。

《申命記》背景

  《申命記》的希伯來名「Devarim / דְּבָרִים」取自原文第一句話中的「話語、事情」;英文名「Deuteronomy」就是《七十士譯本》希臘文名「Δευτερονόμιον」的拉丁文Deuteronomium,意思是「第二份律法」;中文名也是來自《七十士譯本》。《七十士譯本》的書名來自十七章18節,這節聖經勸誡將來以色列的王將「這律法書,為自己抄錄一本」(十七18),但《七十士譯本》誤譯為「第二份律法」。然而本書的內容並不是「第二份律法」,而是摩西向新世代的百姓回顧曠野飄流三十八年經歷的「事情」,闡明神的「話語」,講解律法在應許之地的應用,勸誡新世代持守與神的立約關系,謹守遵行神的誡命,在應許之地活出愛神、愛人的實際,保守自己長久地活在應許里。

  《申命記》是《摩西五經》的最後一卷(參見《創世記》第一章附錄《創世記》背景),記錄了摩西臨終之前對以色列人的三次長篇講話,由摩西大約於主前1407年在摩押平原寫成(申一1;三十一9、24)。開始寫作的時間是「出埃及第四十年十一月初一日」(申一3),但在聖靈的管理下,在後來的抄寫過程中也包括文士的一些補充說明(申三十四5-12)。

  《申命記》是舊約神的百姓生活行為、與神交通、教導後代最權威的依據,也是被新約聖經引用得最多的希伯來文舊約書卷(其它三卷依次是:創世記、詩篇、以賽亞書)。當主耶穌被魔鬼試探的時候,祂總是回答:「經上記著說」(太四4、6、10),引用的就是《申命記》(申八3;六16;六13)。當法利賽人試探主耶穌時,祂也是引用《申命記》來回答:「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申六5)在新約二十七卷書中,只有六卷沒有引用過《申命記》(約翰福音、歌羅西書、帖撒羅尼迦前書、提摩太後書和彼得前後書)。

  人都是容易忘記的,所以神讓摩西帶領百姓溫習了過去的行走、過去的恩典、過去的失敗、過去的得勝,特別是溫習了過去與神的立約和領受的律法。人又是容易重蹈覆轍的,所以神又讓摩西預言了百姓進入迦南之後的光景,他們的後代將會變得不信、悖逆,以致招來禍患、被趕散到天下,但後來又會悔改、回轉,被神招聚覆興、再蒙大福。無論是溫習過去,還是預言未來,神的目的都是要向人表明祂自己的性情,給人指明蒙福的唯一道路:「你若留意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謹守遵行祂的一切誡命,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祂必使你超乎天下萬民之上(申二十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