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二十1】「於是以色列從但到別是巴,以及住基列地的眾人都出來,如同一人,聚集在米斯巴耶和華面前。」
【士二十2】「以色列民的首領,就是各支派的軍長,都站在神百姓的會中;拿刀的步兵共有四十萬。」
- 「從但到別是巴」(1節),代表以色列全境,「但」是最北端的城市,「別是巴」是最南端的城市。「基列地」(1節)在約旦河東。「米斯巴」(1節)位於便雅憫境內,在基比亞西北約5公里,約櫃此時從「示羅」(書十八1)臨時運到了米斯巴,所以說以色列人「聚集在米斯巴耶和華面前」(1節)。
- 這是百姓進迦南以後的第五次全體「聚集」(1節):第一次是在示劍的基利心山和以巴路山宣布祝福和咒詛(書八33),第二次是在示羅分地業(書十八1),第三次是在示羅處理河東支派建證壇的事(書二十二12),第四次是在示劍聆聽約書亞遺訓(書二十四1),第五次是在米斯巴商議攻打基比亞。從此以後,即使外敵入侵,士師時代的以色列人也不再能全體聚集「如同一人」(1節),一直到掃羅抵抗亞捫人的時候(撒上十一7)。
- 以色列人剛進迦南時,除了便雅憫支派,能出去打仗的人口大約是五十五萬六千(民二十六41、51),現在「各支派的軍長」(2節)所代表的「拿刀的步兵共有四十萬」(2節),表明幾乎所有能打仗的男丁都卷入了這場內戰。以色列人如此興師動眾,顯然不是為了對付基比亞的那些匪徒,而是為了標榜自己的公義;結果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把弟兄推向匪徒一邊,逼著便雅憫人與他們打仗。
【士二十3】「以色列人上到米斯巴,便雅憫人都聽見了。以色列人說:『請你將這件惡事的情由對我們說明。』」
【士二十4】「那利未人,就是被害之婦人的丈夫,回答說:『我和我的妾到了便雅憫的基比亞住宿。」
【士二十5】「基比亞人夜間起來,圍了我住的房子,想要殺我,又將我的妾強奸致死。」
【士二十6】「我就把我妾的屍身切成塊子,使人拿著傳送以色列得為業的全地,因為基比亞人在以色列中行了兇淫醜惡的事。」
【士二十7】「你們以色列人都當籌劃商議。』」
【士二十8】「眾民都起來如同一人,說:『我們連一人都不回自己帳棚、自己房屋去。」
【士二十9】「我們向基比亞人必這樣行,照所掣的簽去攻擊他們。」
【士二十10】「我們要在以色列各支派中,一百人挑取十人,一千人挑取百人,一萬人挑取千人,為民運糧,等大眾到了便雅憫的基比亞,就照基比亞人在以色列中所行的醜事征伐他們。』」
【士二十11】「於是以色列眾人彼此連合如同一人,聚集攻擊那城。」
- 「以色列人上到米斯巴,便雅憫人都聽見了」(3節),還沒有經過調查,四十萬大軍就集結在便雅憫境內,便雅憫人無法不把這看作是對自己的恐嚇,當然也無法冷靜地對待這件事情(13節)。雙方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各人行自己眼中看為正的事」(申十二8),卻沒有人去想什麽是「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申十二25),結果是肉體惹動肉體,內戰一觸即發。
- 這位利未人和所有善於煽動群眾的人一樣,只強調基比亞人「兇淫醜惡的事」(6節),卻只字不提自己出賣家人的醜行;他隱瞞了自己的自私、無情(十九25)和冷漠(十九27-28),卻把基比亞匪徒的惡行誇大為基比亞全城的人都「想要殺我」(5節);他為了達到個人的目的,操縱百姓的情緒,不惜以公義的名義來制造全以色列的災難。百姓果然被煽動起來,既不照著律法的要求「細細地探聽」(申十七4),也沒有「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申十七6),更不去求問神,就憑著血氣的沖動,「眾民都起來如同一人」(8節),一面倒地做出了決定(8-10節)。
- 百姓沖動地做出了決定,既是因為對神的無知,「不知道耶和華,也不知道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二10);也是因為對自己的無知,不知道自己同樣是需要憐憫的罪人,所以也不會公正、憐憫地對待罪人。正如主耶穌在說到那位行淫婦人時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約八7),人只有認識到神「若究察罪孽,誰能站得住呢」(詩一百三十3),才不敢隨隨便便地憑血氣去指責別人,而是戰戰兢兢地照著神的吩咐去除掉自己(太七1-5)和教會中的罪惡(太十八15-17),免得成了「那不憐憫人的,也要受無憐憫的審判」(雅二13)。
- 雖然百姓「聚集在米斯巴耶和華面前」(1節),但他們只是打著神的招牌、走自己的路。神的百姓應當照著神的吩咐「把那惡從你們中間除掉」(申十七7),但對付罪的動機和方法都應當根據神,而不是根據人,「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雅一20)。人的血氣不能代替神的聖潔與公義,人的同情也不能代替神的慈愛和憐憫;人的情緒越高漲,就越容易意氣用事,被偏見所蒙蔽、被情緒所控制,結果只是被人操縱和利用,並不能榮耀神的名。
【士二十12】「以色列眾支派打發人去,問便雅憫支派的各家說:『你們中間怎麽做了這樣的惡事呢?」
【士二十13】「現在你們要將基比亞的那些匪徒交出來,我們好治死他們,從以色列中除掉這惡。』便雅憫人卻不肯聽從他們弟兄以色列人的話。」
【士二十14】「便雅憫人從他們的各城里出來,聚集到了基比亞,要與以色列人打仗。」
【士二十15】「那時便雅憫人從各城里點出拿刀的,共有二萬六千;另外還有基比亞人點出七百精兵。」
【士二十16】「在眾軍之中有揀選的七百精兵,都是左手便利的,能用機弦甩石打人,毫發不差。」
【士二十17】「便雅憫人之外,點出以色列人拿刀的,共有四十萬,都是戰士。」
- 以色列人從前處理河東支派證壇事件的時候,是先由非尼哈帶著十個支派的代表去了解事實,好言相勸(書二十二13-20),所以沒有發生內戰。現在非尼哈還活著作祭司(27節),但百姓的領袖捫已經忘了過去的經驗和教訓,而是帶著替天行道、自以為義的情緒,仗著人多勢眾,一上來就是宣判定罪、武力威脅(12-13節),結果把便雅憫人的肉體也惹動了。一方是要「從以色列中除掉這惡」(13節),結果卻是踐踏了弟兄的自尊;一方是要捍衛尊嚴,結果卻是為了惡人與「弟兄以色列人」(13節)打仗。人若不以神為王,自己作自己的王,「各人行自己眼中看為對的事」(二十一25原文),結果自然就是爆發內戰。今天,多少家庭、教會的內戰,豈不也是因為我們「各人任意而行」(二十一25)的結果嗎?
- 便雅憫是以色列勇敢善戰的支派,雅各預言便雅憫是個「撕掠的狼」(創四十九27),士師以笏(三15)和掃羅王(撒上十20-21)都出自便雅憫支派。但便雅憫也是一個驕傲的支派,他們為了尊嚴、不顧真理,以二萬六千七百人面對「四十萬」敵人(17節),好像很有勇氣,其實不過是白白地為幾個匪徒殉葬。
- 「基比亞人點出七百精兵」(15節),可能就是那「左手便利的」(16節)的「七百精兵」(16節),他們像以笏一樣都是左撇子(三15)。
- 「機弦甩石」(16節)是古代的一種遠程投擲武器,亞述、埃及、巴比倫和以色列的軍隊都用過。
【士二十18】「以色列人就起來,到伯特利去求問神說:『我們中間誰當首先上去與便雅憫人爭戰呢?』耶和華說:『猶大當先上去。』」
【士二十19】「以色列人早晨起來,對著基比亞安營。」
【士二十20】「以色列人出來,要與便雅憫人打仗,就在基比亞前擺陣。」
【士二十21】「便雅憫人就從基比亞出來,當日殺死以色列人二萬二千。」
- 「伯特利」(18節)在「米斯巴」(1節)北面不到8公里,可能是開戰以後,以色列人把約櫃從便雅憫境內的米斯巴運到了以法蓮境內更安全的伯特利(28節)。這兩處可能都是會幕的臨時地點,會幕的常駐地點是「示羅」(二十一19)。
- 士師記一開始,就是以色列人求問神:「我們中間誰當首先上去攻擊迦南人,與他們爭戰」(一1),神的回答是:「猶大當先上去,我已將那地交在他手中」(一2)。到了士師記的末尾,還是以色列人求問神,但內容卻不是攻擊迦南人,而是「我們中間誰當首先上去與便雅憫人爭戰呢」(18節);雖然神的回答也很相似:「猶大當先上去」(18節),但卻不再有當初得勝的應許:「我已將那地交在他手中」(一2)。
- 當初,百姓求問「我們中間誰當首先上去攻擊迦南人」,而不是「我們如何上去攻擊迦南人」;雖然是把自己作戰方案交給神來批準,但畢竟還是神決定發動爭戰,所以神還是賜下了得勝的應許(一2、4)。現在,百姓根本不求問神「能不能與便雅憫人爭戰」,而是仗著人多勢眾、自己決定開戰以後,才例行公事地來利用神、求問「誰當首先上去與便雅憫人爭戰」。既然百姓不再以神為王,執意行在自己的路上,神就任憑他們弟兄相爭(28節),接受教訓。
- 猶大支派是領導支派。利未人的妾來自猶大支派的伯利恒(十九1),可能猶大支派的情緒也最激烈;但不肯善待摩西的孫子的,也正是猶大的伯利恒(十七9)。所以神就讓這個自以為義、卻不善待利未人的猶大支派首先上去接受管教,但卻沒有應許得勝。
- 基比亞附近山丘起伏,利於防守,不利進攻;便雅憫人又熟悉地勢、同仇敵愾;所以眾支派聯軍無法發揮人多的優勢,第一天就傷亡了「二萬二千」人(21節)。以色列人和便雅憫人是弟兄,便雅憫人的罪,也是以色列的罪,便雅憫的痛,也是以色列的痛;百姓既然執意要攻打弟兄,神就讓他們自己先嘗到傷痛的滋味。
【士二十22】「以色列人彼此奮勇,仍在頭一日擺陣的地方又擺陣。」
【士二十23】「未擺陣之先,以色列人上去,在耶和華面前哭號,直到晚上,求問耶和華說:『我們再去與我們弟兄便雅憫人打仗,可以不可以?』耶和華說:『可以上去攻擊他們。』」
【士二十24】「第二日,以色列人就上前攻擊便雅憫人。」
【士二十25】「便雅憫人也在這日從基比亞出來,與以色列人接戰,又殺死他們一萬八千,都是拿刀的。」
- 第一天的慘敗使百姓冷靜下來,才想到便雅憫人是「弟兄」(23節);他們已經打了一天的仗,然後才想起來求問神「可以不可以」打仗(23節)。
- 人一旦走在自己的路上,若不對自己徹底絕望,總是不肯甘心回轉的。所以神允許百姓繼續打仗,讓他們接受徹底的拆毀(23-25節),第二天又傷亡了「一萬八千」人(25節)。人以為美、神又允許的,不一定是我們所盼望的好事,也可能是對我們的拆毀和管教;唯有神以為美的,才是上好的。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滿足於神的「允許」。
【士二十26】「以色列眾人就上到伯特利,坐在耶和華面前哭號,當日禁食直到晚上;又在耶和華面前獻燔祭和平安祭。」
【士二十27-28】「那時,神的約櫃在那里;亞倫的孫子、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侍立在約櫃前。以色列人問耶和華說:『我們當再出去與我們弟兄便雅憫人打仗呢?還是罷兵呢?』耶和華說:『你們當上去,因為明日我必將他們交在你們手中。』」
- 以色列人第一次慘敗,只是在神面前「哭號」(23節);第二次慘敗,不但「哭號」(26節),而且禁食、獻祭(26節)。但他們所獻上的不是認罪悔改的贖罪祭,而是「燔祭和平安祭」(26節),表明他們並不是認罪悔改,而是失去了自信和勇氣,所以要來討好神、利用神。
- 百姓不再求問「可以不可以」打仗(23節),而是求問是否應該「罷兵」(28節),不但「彼此連合如同一人」(11節)的心志不見了,伸張公義的豪情也沒有了。人出於肉體的情緒,不但來的快,去得也快;出頭是為了滿足肉體,縮頭也是因為體貼肉體。
- 神任憑以色列人失敗兩次,死了四萬人,直到他們的自信徹底消失,對自己的決定產生了懷疑之後,這才說:「明日我必將他們交在你們手中」(28節)。如果神一開始就讓人多勢眾的以色列人得勝,他們就會更加囂張、更難蘇醒。因此,神在前兩天是管教以色列人,第三天才是對付便雅憫人;雙方的罪神都不會放過,「祂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羅二6)。
【士二十29】「以色列人在基比亞的四圍設下伏兵。」
【士二十30】「第三日,以色列人又上去攻擊便雅憫人,在基比亞前擺陣,與前兩次一樣。」
【士二十31】「便雅憫人也出來迎敵,就被引誘離城;在田間兩條路上,一通伯特利,一通基比亞,像前兩次,動手殺死以色列人約有三十個。」
【士二十32】「便雅憫人說:『他們仍舊敗在我們面前。』但以色列人說:『我們不如逃跑,引誘他們離開城到路上來。』」
【士二十33】「以色列眾人都起來,在巴力·他瑪擺陣,以色列的伏兵從馬利·迦巴埋伏的地方沖上前去。」
【士二十34】「有以色列人中的一萬精兵,來到基比亞前接戰,勢派甚是兇猛;便雅憫人卻不知道災禍臨近了。」
【士二十35】「耶和華使以色列人殺敗便雅憫人。那日以色列人殺死便雅憫人二萬五千一百,都是拿刀的。」
- 29-35節是整個戰役的概述。
- 「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言十六18)。若沒有前兩次得勝,便雅憫人還不會這麽大意;但兩次得勝卻使便雅憫人自信心膨脹,所以才會「被引誘離城」(31節),以致徹底失敗。
- 第三天的戰役,幾乎是約書亞艾城戰役(書八3-25)的翻版。但新一代百姓既然「不知道耶和華,也不知道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二10),自然也不懂得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所以「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傳一9)。
【士二十36】「於是便雅憫人知道自己敗了。先是以色列人;因為靠著在基比亞前所設的伏兵,就在便雅憫人面前詐敗。」
【士二十37】「伏兵急忙闖進基比亞,用刀殺死全城的人。」
【士二十38】「以色列人預先同伏兵約定在城內放火,以煙氣上騰為號。」
【士二十39】「以色列人臨退陣的時候,便雅憫人動手殺死以色列人,約有三十個,就說:『他們仍像前次被我們殺敗了。』」
【士二十40】「當煙氣如柱從城中上騰的時候,便雅憫人回頭觀看,見全城的煙氣沖天。」
【士二十41】「以色列人又轉身回來,便雅憫人就甚驚惶,因為看見災禍臨到自己了。」
【士二十42】「他們在以色列人面前轉身往曠野逃跑;以色列人在後面追殺。那從各城里出來的,也都夾攻殺滅他們。」
【士二十43】「以色列人圍繞便雅憫人,追趕他們,在他們歇腳之處、對著日出之地的基比亞踐踏他們。」
【士二十44】「便雅憫人死了的有一萬八千,都是勇士。」
【士二十45】「其余的人轉身向曠野逃跑,往臨門磐去。以色列人在道路上殺了他們五千人,如拾取遺穗一樣,追到基頓又殺了他們二千人。」
【士二十46】「那日便雅憫死了的共有二萬五千人,都是拿刀的勇士。」
【士二十47】「只剩下六百人,轉身向曠野逃跑,到了臨門磐,就在那里住了四個月。
- 36-47節是戰役的詳細敘述。
- 「對著日出之地的基比亞踐踏他們」(43節),原文是「踐踏他們直到基比亞對面,向著日出之地」(英文ESV譯本)。
- 神從前怎樣使所多瑪「煙氣上騰」(創十九28),現在也怎樣使基比亞的「煙氣上騰」(38節)。神沒有立刻阻擋基比亞人的犯罪,只是因為神的時候還沒有到。現在神的時候到了,祂過去怎樣刑罰淫亂的所多瑪,現在也要怎樣對付淫亂的基比亞。
- 便雅憫支派共有二萬六千七百名戰士(15節),在前兩天的戰鬥中死了一千人,第三天死了二萬五千一百人(35節;44-46節),只剩下了六百人跑到「臨門磐」(47節)。
【士二十48】「以色列人又轉到便雅憫地,將各城的人和牲畜,並一切所遇見的,都用刀殺盡,又放火燒了一切城邑。」
- 以色列人在兩次失敗後求問神的時候,還能謙卑地說是「弟兄便雅憫人」(23、27節);一旦得勝,卻又再次張狂起來,完全不顧便雅憫人是「弟兄」,以為只要神站在自己的一邊,就可以為所欲為地屠城,幾乎整個便雅憫支派都給基比亞的匪徒當了殉葬品。
- 表面上,以色列人是在替天行道、施行公義的審判。實際上,只有經過「探聽,查究,細細地訪問」(申十三14),確認某城里的百姓集體拜偶像的時候,律法才允許執行滅城的刑罰(申十三12-16)。 以色列人殘酷地毀滅了便雅憫支派的「一切城邑」(48節),不管是出於熱心,還是為了報覆,都不符合神的律法。然而神卻任憑這一切發生,讓他們做完之後才後悔(二十一2),好讓我們認識到「不知道耶和華,也不知道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二10)的可怕惡果。
- 士師記就是我們的鏡子,在人言更加可畏的網絡時代,我們更應當提醒自己:我們越是想行公義,越要注意不可讓肉體出頭;我們越是站在神一邊,越要注意「行公義」時不要忘記「好憐憫」(彌六8)。因為亞當的後裔已經全然敗壞,活在自己里面的人,屬靈的知識越多,就會變得越驕傲、越自以為義,以致得理不饒人,把「行公義」變成自以為義,把「造就人」變成「敗壞人」(林後十三10),最後自己也落到神「無憐憫的審判」(雅二13)里。只有「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六8),才可能按著真理去「行公義,好憐憫」(彌六8);只有活在基督里面,讓基督的生命在我們里面成形,屬靈的知識才能成為對自己、對別人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