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上十二1】「羅波安往示劍去;因為以色列人都到了示劍要立他作王。」

  • 「示劍」位於以法蓮支派境內(書二十一20-21)、以巴路和基利心山之間的隘口,是以色列南北交通和東西交通的十字路口。
  • 過去,北方各支派來到南方大衛的首都希伯侖,承認他的王權(撒下五1)。現在,羅波安卻要到北方的示劍會晤北方各支派的領袖,爭取他們的支持。可見國家分裂的危機迫於眉睫,所羅門留下的只是虛假的繁榮昌盛。

【王上十二2】「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先前躲避所羅門王,逃往埃及,住在那里(他聽見這事。)」

【王上十二3】「以色列人打發人去請他來,他就和以色列會眾都來見羅波安,對他說:」

【王上十二4】「『你父親使我們負重軛,做苦工,現在求你使我們做的苦工、負的重軛輕松些,我們就事奉你。』」

【王上十二5】「羅波安對他們說:『你們暫且去,第三日再來見我。』民就去了。」

  • 耶羅波安顯然深得北方各支派的民心,所以雖然住在埃及,也有「以色列人打發人去請他來」(3節),作為談判代表與羅波安談判。
  • 百姓在建造聖殿時,是在安息中建造,每年輪流三個月上山伐木(五13-14),結果「都心中喜樂」(八66)。因此,所羅門使百姓「負重軛,做苦工」(4節),並不是為了建造聖殿,而是為了建造他「所願建造的」(九19)的各種工程。
  • 過去,北方各支派的長老來擁立大衛為王,是因為神揀選他牧養神的百姓(撒下五2),他也「按神的旨意服事了他那一世的人」(徒十三36)。而所羅門得著了神所賜的智慧,卻不再尋求神的旨意,而是陶醉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宏圖大業中,結果是偏離神(十一9)、奴役神的百姓(4節),失去了百姓的擁戴。
  • 「我們就事奉你」(4節),是一句客氣的威脅,意思是羅波安若不改變政策,北方各支派就拒絕支持新王。

【王上十二6】「羅波安之父所羅門在世的日子,有侍立在他面前的老年人,羅波安王和他們商議,說:『你們給我出個什麽主意,我好回覆這民。』」

【王上十二7】「老年人對他說:『現在王若服事這民如仆人,用好話回答他們,他們就永遠作王的仆人。』」

  • 在神的國度里,「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仆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贖價」(太二十27-28)。因此,合神心意的君王,應當以「仆人」(7節)的態度服事神的百姓,正如「大衛按神的旨意服事了他那一世的人」(徒十三36)。
  • 這些「老年人」(6節)所說的「服事這民如仆人」(7節),並不是勸羅波安順服神的心意,而是用好話暫時安撫人心。他們都是所羅門的老臣,過去沒有阻止所羅門偏離神,現在也不能幫助羅波安走正道,所出的主意只是詭詐的政治手段,目的不是讓王作百姓的「仆人」,而是讓百姓「永遠作王的仆人」(7節)。

【王上十二8】「王卻不用老年人給他出的主意,就和那些與他一同長大、在他面前侍立的少年人商議,」

【王上十二9】「說:『這民對我說:“你父親使我們負重軛,求你使我們輕松些。”你們給我出個什麽主意,我好回覆他們。』」

【王上十二10】「那同他長大的少年人說:『這民對王說:“你父親使我們負重軛,求你使我們輕松些。”王要對他們如此說:“我的小拇指頭比我父親的腰還粗。」

【王上十二11】「我父親使你們負重軛,我必使你們負更重的軛!我父親用鞭子責打你們,我要用蠍子鞭責打你們!”』」

  • 「少年人」(8節)原文「男孩、兒童」。羅波安「登基的時候年四十一歲」(十四21),「少年人」既是與他「一同長大」(8節)的,也不會太年輕。但他們是朝中的新貴,所出的主意也像「少年人」那樣狂妄幼稚,沒有「老年人」那麽老謀深算。
  • 羅波安與老年人的「商議」(6節),原文是「咨詢」;而與少年人的「商議」(8節),原文是「咨詢、咨詢」。羅波安更看重少年人的意見,因為他們很了解羅波安的性情,能投其所好、提出合他心意的主意。
  • 「蠍子鞭」(11節),指鞭頭裝有鐵刺的皮鞭,比喻用更嚴厲的手段來建立王的權威。

【王上十二12】「耶羅波安和眾百姓遵著羅波安王所說『你們第三日再來見我』的那話,第三日他們果然來了。」

【王上十二13】「王用嚴厲的話回答百姓,不用老年人給他所出的主意,」

【王上十二14】「照著少年人所出的主意對民說:『我父親使你們負重軛,我必使你們負更重的軛;我父親用鞭子責打你們,我要用蠍子鞭責打你們!』」

【王上十二15】「王不肯依從百姓,這事乃出於耶和華,為要應驗祂借示羅人亞希雅對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所說的話。」

  • 「羅波安辦事精明」(代下十一23),並不是一個無能的紈絝子弟。他「用嚴厲的話回答百姓」(13節),也有他合理的考慮。因為新王一上台就讓步,北方各支派可能就會欺軟怕硬、得寸進尺,以後的局面會越來越難以控制。
  • 所羅門依靠自己的智慧,不求問神的心意,給羅波安留下了很壞的榜樣。他同樣也是與人「商議」(8節),卻不去尋求神;只注意要不要「依從百姓」(15節),卻不關心有沒有「專心順從耶和華」(十一6)。老年人的懷柔政策和少年人的高壓政策,都是屬地的智慧,只注意解決眼前的問題,不關心順服神的心意。因此,羅波安無論選擇誰的主意,都是行在愚昧中。他最大的愚昧,不是選擇了「少年人所出的主意」(14節),而是沒有接受他父親的教訓:「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祂的誡命」(傳十二13)。
  • 「這事乃出於耶和華」(15節),原文是「這事的轉變乃出於耶和華」,意思是神允許這些事情發生,為要管教所羅門(十一11-12)。實際上,羅波安一旦失去了神的保護,無論選擇誰的主意,都不能維持國家的統一:高壓政策固然會加速分裂,懷柔政策也不能長久維持。

【王上十二16】「以色列眾民見王不依從他們,就對王說:我們與大衛有什麽分兒呢?與耶西的兒子並沒有關涉。以色列人哪,各回各家去吧!大衛家啊,自己顧自己吧!於是,以色列人都回自己家里去了,」

【王上十二17】「惟獨住猶大城邑的以色列人,羅波安仍作他們的王。」

  • 北方各支派說「我們與大衛有什麽分兒呢?與耶西的兒子並沒有關涉」(16節),正是五十多年前示巴煽動叛亂時所說的:「我們與大衛無分,與耶西的兒子無涉」(撒下二十1)。這句話暴露了撒但在背後的摻雜,表明百姓認為自己與大衛之約無分。以色列人可以拒絕羅波安、可以拒絕所羅門,但不可以拒絕大衛。因為在神與大衛所立的約中,國度的寶座就是大衛的寶座,坐在永遠寶座上的基督就是大衛的子孫。神允許以色列暫時分裂,但最終「必建立大衛倒塌的帳幕,堵住其中的破口,把那破壞的建立起來,重新修造,像古時一樣」(摩九11);而撒但卻要使大衛的寶座永遠也不能恢覆,「拆毀到地、盡行毀滅」(詩七十四7-8)。
  • 「住猶大城邑的以色列人」(17節),指遷到猶大各城的北方十個支派百姓(代下十一16)。神減少了所羅門後裔的尊榮和權勢,從此大衛的子孫只做猶大支派、便雅憫支派和「住猶大城邑的以色列人」的王。

【王上十二18】「羅波安王差遣掌管服苦之人的亞多蘭往以色列人那里去,以色列人就用石頭打死他。羅波安王急忙上車,逃回耶路撒冷去了。」

【王上十二19】「這樣,以色列人背叛大衛家,直到今日。」

【王上十二20】「以色列眾人聽見耶羅波安回來了,就打發人去請他到會眾面前,立他作以色列眾人的王。除了猶大支派以外,沒有順從大衛家的。」

  • 「亞多蘭」(18節)在大衛和所羅門時代,就一直負責「掌管服苦之人」(四6;撒下二十24)。
  • 所羅門不肯帶頭「專心順從耶和華」(十一6),百姓也跟著不順服神,更不會順服做王的人。神的百姓從此分裂了,雖然他們還是稱為神的百姓,但他們所顯明的見證是殘缺不全的,不再是神心意中所要的見證。
  • 北方以色列國從耶羅波安開始,九個王朝都是人推舉、人爭奪的結果;並不是根據與神所立的約,而是根據人的需要。所以北方的君王全部都是悖逆神、討好人、拜偶像。而南方猶大國的羅波安則成了敗家子,所羅門引以為豪的種種財富、工程,轉眼就被埃及王奪去、毀壞(十四25-26),正如傳道書所說的:「我恨惡一切的勞碌,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的勞碌,因為我得來的必留給我以後的人。那人是智慧是愚昧,誰能知道?他竟要管理我勞碌所得的,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用智慧所得的。這也是虛空。故此,我轉想我在日光之下所勞碌的一切工作,心便絕望」(傳二18-20)。

【王上十二21】「羅波安來到耶路撒冷,招聚猶大全家和便雅憫支派的人共十八萬,都是挑選的戰士,要與以色列家爭戰,好將國奪回,再歸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

【王上十二22】「但神的話臨到神人示瑪雅,說:」

【王上十二23】「『你去告訴所羅門的兒子猶大王羅波安和猶大、便雅憫全家,並其余的民說:」

【王上十二24】「“耶和華如此說:你們不可上去與你們的弟兄以色列人爭戰。各歸各家去吧!因為這事出於我。”』眾人就聽從耶和華的話,遵著耶和華的命回去了。」

  • 「神人」(22節),指奉神命令傳達神指示的人,有些神人就是先知,有些則不是。摩西(申三十三1)、撒母耳(撒上九6)、大衛(代下八14)、以利亞(十七18)、以利沙(王下四25)都被稱為「神人」。
  • 神並不祝福十個支派的分裂,因為這破壞了百姓合一的見證。但人不對了,見證只是虛假的樣式,神不會勉強維持虛假的合一。因此,神允許國度暫時分裂,放棄沒有實際的見證,讓南北兩國的百姓各自去行「在自己眼中都看為正」(箴二十一2)的道路,好讓他們最終明白,神的百姓若是離開了神,走什麽道路都不通。到那時,神才宣告:「我要使他們在那地,在以色列山上成為一國,有一王作他們眾民的王。他們不再為二國,決不再分為二國;也不再因偶像和可憎的物,並一切的罪過玷污自己」(結三十七22-23)。因此,分裂是暫時的,南北兩國仍然是兄弟,百姓「不可上去與你們的弟兄以色列人爭戰」(24節)。
  • 羅波安雖然愚昧,但還有一點敬畏之心,所以立刻醒悟到這事是出於神,因此願意「聽從耶和華的話」(24節)。這一點點回轉,使猶大國在神面前蒙福三年(代下十一16-17)。

【王上十二25】「耶羅波安在以法蓮山地建築示劍,就住在其中;又從示劍出去,建築毗努伊勒。」

  • 「示劍」是以色列南北和東西大道的交匯處,有足夠的水源供應和豐富的農業資源。「毗努伊勒」位於約旦河東岸、雅博河畔,是雅各與神摔跤的地方(創三十二30),可以控制約旦河東。耶羅波安首先建築這兩座城,顯出了他的精明幹練。
  • 耶羅波安「住在其中」,意思是以「示劍」為北國的首都。

【王上十二26】「耶羅波安心里說:『恐怕這國仍歸大衛家;」

【王上十二27】「這民若上耶路撒冷去,在耶和華的殿里獻祭,他們的心必歸向他們的主——猶大王羅波安,就把我殺了,仍歸猶大王羅波安。』」

【王上十二28】「耶羅波安王就籌劃定妥,鑄造了兩個金牛犢,對眾民說:『以色列人哪,你們上耶路撒冷去實在是難;這就是領你們出埃及地的神。』」

【王上十二29】「他就把牛犢一只安在伯特利,一只安在但。」

【王上十二30】「這事叫百姓陷在罪里,因為他們往但去拜那牛犢。」

  • 耶羅波安作王,並不是為了牧養神的百姓,也不是出於信心,而是為了個人的利益。因此,他不放心神為他「立堅固的家」(十一38)的應許,「恐怕這國仍歸大衛家」(26節),所以不擇手段地鞏固自己的統治。神不會讓祂的百姓永遠分裂(結三十七15-23),祂「使大衛後裔受患難,但不至於永遠」(十一39);但耶羅波安卻因為私心而被撒但利用,從一開始就為北國的百姓挖掘了屬靈的陷阱,「叫百姓陷在罪里」(30節),徹底與聖殿斷絕關系。
  • 耶羅波安鑄造的「兩個金牛犢」(28節),很可能是仿照「米迦所雕刻的像」(士十八31)。古代中東許多神明的坐騎都是牛,以色列人在西奈山下鑄造的金牛犢,可能就是代表坐在上面的不可見的神(出三十二4)。耶羅波安表面上還是帶領百姓敬拜神,只是因為「上耶路撒冷去實在是難」(28節),所以才用「兩個金牛犢」來代表神的寶座,讓百姓誤以為「金牛犢」和約櫃一樣代表神的同在,並不是拜偶像。
  • 耶羅波安可能覺得自己比所羅門還屬靈,因為所羅門明明是在為偶像「建築邱壇」(十一7),而他是在為神建造金牛犢(28節)。但這種似是而非的偶像,比顯而易見的偶像更能迷惑人,所以後來「耶戶在以色列中滅了巴力」(王下十28),卻還是繼續「拜伯特利和但的金牛犢」(王下十29)。
  • 為了阻止北方各支派到耶路撒冷敬拜,耶羅波安聰明地把一只金牛犢安在以法蓮山地的「伯特利」(29節),離耶路撒冷只有19公里,這是雅各遇見神(創二十八19)和為神築壇的聖地(創三十五1),可以吸引前往聖殿敬拜的百姓;另一只安在以色列最北端黑門山下的「但」(29節),離耶路撒冷很遠,可以方便北方的各支派就近敬拜。「但」從士師時代就成為百姓敬拜偶像的中心(士十八31)。「但人為自己設立米迦所雕刻的像」(士十八31),雇傭假祭司,與示羅的會幕對抗;現在耶羅波安也在「但」和「伯特利」設立偶像,雇傭假祭司(31節),與耶路撒冷的聖殿對抗(27節)。
  • 「這就是領你們出埃及地的神」(28節),正是當年的百姓在西奈山下所說的話(出三十二4);雖然祖先因為敬拜金牛犢而吃了大虧(出三十二28),但後代卻再次重蹈覆轍。因為所羅門不肯「專心順從耶和華」(十一6),小小的破口越變越大,百姓的信仰也越走越偏、越來越似是而非。因此,雖然「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傳一9),但百姓卻不能從歷史中學到教訓。

【王上十二31】「耶羅波安在邱壇那里建殿,將那不屬利未人的凡民立為祭司。」

【王上十二32】「耶羅波安定八月十五日為節期,像在猶大的節期一樣,自己上壇獻祭。他在伯特利也這樣向他所鑄的牛犢獻祭,又將立為邱壇的祭司安置在伯特利。」

【王上十二33】「他在八月十五日,就是他私自所定的月日,為以色列人立作節期的日子,在伯特利上壇燒香。」

  • 耶羅波安「將那不屬利未人的凡民立為祭司」(31節),卻不許利未人事奉神,所以教導律法的利未人都離開了北國,「來到猶大與耶路撒冷」(代下十一13-14)。結果,北國的百姓越來越不明白律法。
  • 律法規定了正月十四日逾越節、五旬節和七月十五日住棚節三個「耶和華的節期」(利二十三2),其中逾越節和五旬節都是在農忙時期。現在「耶羅波安定八月十五日為節期」(32節),很可能一年只有一個節期,大約是在陽歷十一月,氣候怡人,所有的農活都結束了,實在是非常體貼肉體。
  • 「上壇燒香」(33節),原文是「自己上去在祭壇旁燒香」。耶羅波安「自己上壇獻祭」(33節),又「自己上去在祭壇旁燒香」,表明他像周圍列國一樣由君王代替祭司執行敬拜儀式,開創了一種新的宗教形式。
  • 為了阻止百姓前往耶路撒冷聖殿敬拜(27節),耶羅波安並沒有像羅波安一樣使用高壓政策,而是很高明地發明了一個似是而非、體貼肉體的新宗教:用兩個方便的地點來代替耶路撒冷,用金牛犢來代替約櫃,用聽命於自己的非利未人來代替熟悉律法的利未人擔任祭司,用一個新的節期來代替原來的三大節期,用新的敬拜形式來代替原來的敬拜形式。這樣,北國的百姓以為自己還在敬拜神,越來越習慣這種體貼肉體的新宗教,離真實的信仰越來越遠。
  • 耶羅波安可能並不認為自己是在拜偶像,只是變化一下敬拜的形式,好鞏固自己的統治;但實際上,他就是在與神作對、拒絕神在百姓中作王。後來的以色列諸王變本加厲,到亞哈王的時候,以色列已經從拜金牛犢發展成敬拜巴力和各種偶像了。今天,我們若不是順服聖經的真理,而是用聖經的字句來支持自己的理念和利益,也會從敬拜神變成敬拜似是而非的「金牛犢」;以為是敬拜神,實際上是敬拜自己所想象出來的偶像,「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提前六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