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下二1】「耶和華要用旋風接以利亞升天的時候,以利亞與以利沙從吉甲前往。」
【王下二2】「以利亞對以利沙說:『耶和華差我往伯特利去,你可以在這里等候。』以利沙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又敢在你面前起誓,我必不離開你。』於是二人下到伯特利。」
【王下二3】「住伯特利的先知門徒出來見以利沙,對他說:『耶和華今日要接你的師傅離開你,你知道不知道?』他說:『我知道,你們不要作聲。』」
【王下二4】「以利亞對以利沙說:『耶和華差遣我往耶利哥去,你可以在這里等候。』以利沙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又敢在你面前起誓,我必不離開你。』於是二人到了耶利哥。」
【王下二5】「住耶利哥的先知門徒就近以利沙,對他說:『耶和華今日要接你的師傅離開你,你知道不知道?』他說:『我知道,你們不要作聲。』」
【王下二6】「以利亞對以利沙說:『耶和華差遣我往約旦河去,你可以在這里等候。』以利沙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又敢在你面前起誓,我必不離開你。』於是二人一同前往。」
- 舊約中有好幾個地方叫「吉甲」,以利亞所住的「吉甲」(1節),可能位於多珥附近的山區(書十二23),在撒馬利亞前往以革倫的路上(一9)。從「吉甲」到伯特利,要經過山區,所以說「下到伯特利」(2節)。
- 在耶羅波安設立金牛犢的「伯特利」(王上十三1)、亞哈悖逆神重修的耶利哥城(王上十六34),竟然都住著「先知門徒」(3、5節)。因為神在百姓屬靈最黑暗的時候,仍然「在以色列人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與巴力親嘴的」(王上十九18)。
- 「你可以在這里等候」(2、4、6節),原文是命令句。以利亞三次命令以利沙「在這里等候」(2、4、6節),是要顯明以利沙確實是神所揀選的接替者(王上十九16)。若沒有聖靈在以利沙里面動工,他隨時都有合理的理由停下來。但以利沙卻堅持跟隨,立定心志要接過以利亞的事奉。在客西馬尼園,門徒們被主耶穌三次提醒(太二十六41),卻仍然不能與主「一同警醒」(太二十六38),結果都逃走了(可十四50)。並不是以利亞的門徒比主耶穌的帶得好,而是人的本相都是如此;若沒有聖靈的工作(王上十九16),沒有人能保持警醒。
- 從伯特利經過耶利哥到約旦河,大約要走50公里的下坡路,一天就能到達。所以伯特利和耶利哥的先知門徒都對以利沙說:「耶和華今日要接你的師傅離開你」(3、5節)。
- 神主動讓以利沙、伯特利和耶利哥的先知門徒都知道以利亞要被神接走(3、5節),以利亞自己也能連續走這麽遠的路,表明他和摩西一樣(申三十四1),並沒有年老體衰(申三十四7)。以利亞已經完成了顯明「耶和華是神」的事奉,所以神主動接走以利亞,讓以利沙接替以利亞,繼續在審判中顯明「神是拯救」。
- 我們與神同工,什麽時候開始、什麽時候結束,都不能根據自己的雄心或熱心,而要順服工作的主。我們若拖到自己「不中用了」,才被迫放下事奉,表面上是「鞠躬盡瘁」、建造聖殿,實際上只是建造自己「所願意建造的」(王上九1、19)。因此,一個忠心事奉神的人,應當一面事奉、一面將真道「交托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後二2),隨時預備神把自己接走,或者換到別的事奉崗位;因為神所要成就的工作,絕不可以、也不可能只倚靠個別人。
【王下二7】「有先知門徒去了五十人,遠遠地站在他們對面;二人在約旦河邊站住。」
【王下二8】「以利亞將自己的外衣卷起來,用以打水,水就左右分開,二人走幹地而過。」
- 神特意讓這些先知門徒提前知道以利亞將被神接走(5節),好讓他們成為以利亞升天的見證(7節),也見證以利沙的事奉是以利亞的延續。
- 摩西用象征他職分的杖向海伸出,帶領百姓過了紅海(出十四21);以利亞也用象征他職分的「外衣」(8節)打水,帶領以利沙過了約旦河。這表明在神的眼中,以利亞的工作與摩西同樣被悅納,並沒有不勝於他的列祖(王上十九4)。
- 分開約旦河,是以利亞一生所行的最後一個神跡。在《列王紀》中,記錄了10個與以利亞有關的神跡:
- 宣告天不降雨(王上十七1)
- 接受烏鴉供養(王上十七6)
- 使寡婦的油、面不短缺(王上十七14)
- 使寡婦的兒子覆活(王上十七22)
- 迦密山降火(王上十八38)
- 天降大雨(王上十八45)
- 審判亞哈(王上二十一17-29)
- 審判亞哈謝(王下一3-17)
- 分開約旦河水(王下二8)
- 乘旋風升天(王下二11)
【王下二9】「過去之後,以利亞對以利沙說:『我未曾被接去離開你,你要我為你做什麽,只管求我。』以利沙說:『願感動你的靈加倍地感動我。』」
【王下二10】「以利亞說:『你所求的難得。雖然如此,我被接去離開你的時候,你若看見我,就必得著;不然,必得不著了。』」
- 「願感動你的靈加倍地感動我」(9節),意思是盼望加倍得著事奉的能力。這個恩賜只能由神決定,所以以利亞用以利沙能否看見他被接升天,作為神是否允許的記號(10節)。
- 在《列王紀》中,記錄以利沙工作的篇幅(王下一-九;十三)比以利亞(王上十七-十九、二十一;王下一-二)多將近兩倍,以利沙宣告的饑荒時間(八1)比以利亞宣告的(路四25)長兩倍,與以利沙有關的神跡也比以利亞多兩倍。
【王下二11】「他們正走著說話,忽有火車火馬將二人隔開,以利亞就乘旋風升天去了。」
【王下二12】「以利沙看見,就呼叫說:『我父啊!我父啊!以色列的戰車馬兵啊!』以後不再見他了。於是以利沙把自己的衣服撕為兩片。」
- 在聖經中,只有以利亞和以諾(創五24)沒有經過身體的死亡,直接被神接走。到了基督再來的時候,地上還存活的信徒將會有同樣的「被提」經歷(林前十五51-52;帖前四17)。
- 以利亞是「乘旋風升天」(1節),「火車火馬」只是「將二人隔開」(11節),不是接他升天的工具。
- 「我父啊!我父啊」(12節),是表示尊敬;「以色列的戰車馬兵啊」(12節),意思是以色列的屬靈保衛者。在以利沙去世之前,以色列王約阿施也這樣稱呼他。
- 以利沙「把自己的衣服撕為兩片」(12節),可能表示撇棄自己的舊身份,將要穿上代表以利亞職分的外衣。
【王下二13】「他拾起以利亞身上掉下來的外衣,回去站在約旦河邊。」
【王下二14】「他用以利亞身上掉下來的外衣打水,說:『耶和華——以利亞的神在哪里呢?』打水之後,水也左右分開,以利沙就過來了。」
- 以利亞的「外衣」(13節)是先知職分的標志,他第一次呼召以利沙的時候,就「將自己的外衣搭在他身上」(王上十九19)。這件「外衣」不是不小心從「以利亞身上掉下來的」(13節),而神特意留給以利沙作為接替以利亞職分的記號。
- 「耶和華——以利亞的神在哪里呢」(14節),是感嘆句,表明以利沙已經清楚地知道神與他同在,所以用以利亞的外衣打水,行了第一個神跡。以利亞所行的最後一個神跡是將約旦河分開(8節),而以利沙所行的第一個神跡也是將約旦河分開(14節)。打水的是人,將水分開的是神;神用同樣的神跡,證明「感動以利亞的靈感動以利沙了」(15節)。
- 在《列王紀》中,記錄了20個與以利沙有關的神跡,是以利亞的兩倍:
- 分開約旦河水(王下二14)
- 治好耶利哥的苦水(王下二21)
- 母熊撕裂童子 (王下二24)
- 摩押谷中出水(王下三20)
- 空器皿滿了油(王下四5-6)
- 預言書念婦人生子(王下四17)
- 使書念婦人的兒子覆活(王下四36)
- 用面解毒(王下四41)
- 喂飽一百人(王下四43)
- 醫治乃縵(王下五10)
- 使基哈西長大麻風(王下五27)
- 使鐵斧浮在水面(王下六6)
- 開仆人的眼目(王下六18)
- 使敵人的眼目昏迷(王下六18)
- 恢覆敵人的眼目(王下六20)
- 預言撒馬利亞得救(王下七1)
- 預言軍長死亡(王下七2)
- 預言哈薛篡位(王下八13)
- 預言以色列只能三次打敗亞蘭人(王下十三18)
- 骸骨使人覆活(王下十三21)
【王下二15】「住耶利哥的先知門徒從對面看見他,就說:『感動以利亞的靈感動以利沙了。』他們就來迎接他,在他面前俯伏於地,」
【王下二16】「對他說:『仆人們這里有五十個壯士,求你容他們去尋找你師傅,或者耶和華的靈將他提起來,投在某山某谷。』以利沙說:『你們不必打發人去。』」
【王下二17】「他們再三催促他,他難以推辭,就說:『你們打發人去吧!』他們便打發五十人去,尋找了三天,也沒有找著。」
【王下二18】「以利沙仍然在耶利哥等候他們回到他那里;他對他們說:『我豈沒有告訴你們不必去嗎?』」
- 以利沙所行的神跡,向河對岸的先知門徒證明他接替了以利亞的職分,所以他們就「在他面前俯伏於地」(15節),尊他為領袖。
- 先知門徒們「再三催促」(17節)以利沙去找以利亞的屍體,可能因為不相信人的肉身能夠升天,以為只是靈魂被接走,所以希望找到以利亞的屍體(16節)。
- 以利沙雖然知道以利亞已經升天,但他仍然耐心地等了三天(17節),讓事實來證明自己的話(16、18節)。這樣,神就在以利沙身上顯明了先知話語的權柄。
【王下二19】「耶利哥城的人對以利沙說:『這城的地勢美好,我主看見了;只是水惡劣,土產不熟而落。』」
【王下二20】「以利沙說:『你們拿一個新瓶來,裝鹽給我』;他們就拿來給他。」
【王下二21】「他出到水源,將鹽倒在水中,說:『耶和華如此說:“我治好了這水,從此必不再使人死,也不再使地土不生產。』」
【王下二22】「於是那水治好了,直到今日,正如以利沙所說的。」
- 耶利哥自古就是約旦河谷著名的綠洲,不可能一直水質惡劣。此時耶利哥的「水惡劣」(19節),很可能亞哈王無視約書亞的咒詛、「重修耶利哥城」(王上十六34)時,被神審判的結果。
- 「新瓶」(20節)代表潔凈,「鹽」(20節)是立約的象征(利二13;民十八19)。以利沙「將鹽倒在水中」(21節),但「治好了這水」(21節)的不是鹽,而是信實守約的神自己。因為神要借著這個神跡,宣告「神是拯救」;落在審判中的百姓只要回轉歸向信實守約的神,就可以脫離咒詛、重獲生命,「從此必不再使人死,也不再使地土不生產」(21節)。
- 以利沙治好耶利哥的水,和摩西治好瑪拉的苦水非常相似(出十五25)。因此,百姓馬上就能聯想到神在瑪拉所說的話:「你若留意聽耶和華——你神的話,又行我眼中看為正的事,留心聽我的誡命,守我一切的律例,我就不將所加與埃及人的疾病加在你身上,因為我——耶和華是醫治你的」(出十五26)。
【王下二23】「以利沙從那里上伯特利去,正上去的時候,有些童子從城里出來,戲笑他說:『禿頭的上去吧!禿頭的上去吧!』」
【王下二24】「他回頭看見,就奉耶和華的名咒詛他們。於是有兩個母熊從林中出來,撕裂他們中間四十二個童子。」
- 23節的「童子」與所羅門自稱的「幼童」(王上三7)原文相同,當時所羅門已經生了羅波安,大約有20歲左右。24節的「童子」與同羅波安一起長大的「少年人」(王上十二8)原文相同,那些「少年人」已經有40歲左右。因此,這些「童子」並不是無知的頑童,而是一幫藐視神的年輕人。
- 這些年輕人「從城里出來」(23節),很可能是從耶利哥城出來,因為以利沙是「回頭看見」(24節)他們。
- 「禿頭的上去吧」(23節),意思可能是「禿頭的和以利亞一起升天吧」,實際上是咒詛以利沙和以利亞一樣去死。以利亞升天是一件莊嚴神聖的事,但竟然被這些年輕人當作笑料來侮辱以利沙。「戲笑」(23節)原文是「藐視、嘲笑」。耶利哥城並不大,以利沙在耶利哥城住了好幾天,這些年輕人一定已經知道了以利沙所行的兩個神跡(14、21節)。因此,他們嘲笑以利沙,並不是孩子的頑皮,而是惡意侮辱神的先知,也就是挑戰神。以利沙「奉耶和華的名咒詛他們」(24節),是因為「 那褻瀆耶和華名的,必被治死」(利二十四16),「褻瀆聖靈的,總不得赦免」(路十二10)。
- 帶崽的「母熊」(24節)非常兇猛,所以「兩個母熊」能「撕裂他們中間四十二個童子」(24節)。「四十二」可能是虛數,指一大群人,不一定是具體的人數(十14)。
- 以利沙治好耶利哥的水(21節),顯明「神是拯救」,解除了從前的咒詛;但這幫年輕人卻嘲笑先知,拒絕神的拯救,結果落到新的咒詛里。以利沙一開始所行的這兩個神跡,預示他今後的事奉不是為了拯救所有的人,而是為了顯明「神是拯救」;只有接受救恩的人,才能得著神的拯救。正如「神差祂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祂得救。信祂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約三17-18)。
【王下二25】「以利沙從伯特利上迦密山,又從迦密山回到撒馬利亞。」
- 以利沙順著以利亞的原路返回,回到以利亞行過神跡的迦密山(王上十八19),以迦密山為基地(四23-25),然後再到北國的政治中心撒馬利亞開始事奉。
- 「以利沙」(25節)這個名字的意思是「神是拯救」,當以色列都在敬拜假神巴力、無法靠自己脫離罪惡的時候,這個名字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以利沙一生事奉的目的,就是在審判中顯明只有「神是拯救」。神借著以利亞顯明了「耶和華是神」(王上十八37),但百姓「雖然知道神,卻不當作神榮耀祂」(羅一21),所以落到審判之中;神又興起以利沙,顯明人雖然不能自我救贖,但「神是拯救」,回轉歸向祂的人必得拯救。
- 正如「律法本是叫人知罪」(羅三20),神在先知書(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列王紀)歷史中的作為也是要叫人知罪。因此,神無論是借著以利亞顯明「耶和華是神」,還是借著以利沙顯明「神是拯救」,目的都不是為了完成拯救和覆興,也不是為了樹立敬虔的榜樣,而是讓我們不得不承認:人已經「全然敗壞」(申三十一29)、靈性已經「死在過犯罪惡之中」(弗二1),即使知道「耶和華是神」、「神是拯救」,也沒有辦法主動回轉接受救恩。人之所以能信主,完全是「因祂愛我們的大愛,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弗二5)。我們固然是以真理教導、愛心關懷、生命見證來傳福音,但能使人接受福音的,只有神的揀選和聖靈的動工。因此,「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二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