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下八1】「以利沙曾對所救活之子的那婦人說:『你和你的全家要起身往你可住的地方去住,因為耶和華命饑荒降在這地七年。』」
【王下八2】「婦人就起身,照神人的話帶著全家往非利士地去,住了七年。」
- 雖然北國以色列經歷了多次拯救,約蘭王仍然繼續敬拜金牛犢,「總不離開」(三3)。神的忍耐已經接近了盡頭,所以加重了管教(申二十八47-48),七年饑荒比以利亞時期的「三年零六個月」幹旱長了一倍(路四25;王上十七1)。以利沙用面解毒、喂飽一百人(四38-44),亞蘭人圍困撒馬利亞(六24),可能都是在這七年饑荒期間發生的。
- 當神降下饑荒管教悖逆百姓的時候,以利沙和門徒都留在應許之地與百姓一同受苦(四38),但卻吩咐書念婦人「起身往你可住的地方去住」(1節)。這並不是讓她逃避受苦,而是神要預備她將來向約蘭王作最後的見證。
- 此時,饑荒還沒有開始,即使將來真的有饑荒,書念婦人是「大戶」(四8),也比別人更有生存的把握,背井離鄉反而是前途未卜。但書念婦人卻完全順服,立刻撇下房屋田地,「帶著全家往非利士地去,住了七年」(2節),讓自己的生活再次成為被神使用的見證。
- 「非利士地」(2節)是在地中海沿岸的平原,雨量通常比較充足。當年迦南地發生饑荒時,以撒也曾遷往非利士地寄居(創二十六1)。
【王下八3】「七年完了,那婦人從非利士地回來,就出去為自己的房屋田地哀告王。」
【王下八4】「那時王正與神人的仆人基哈西說:『請你將以利沙所行的一切大事告訴我。』」
【王下八5】「基哈西告訴王以利沙如何使死人覆活,恰巧以利沙所救活、她兒子的那婦人為自己的房屋田地來哀告王。基哈西說:『我主我王,這就是那婦人,這是她的兒子,就是以利沙所救活的。』」
【王下八6】「王問那婦人,她就把那事告訴王。於是王為她派一個太監,說:『凡屬這婦人的都還給她,自從她離開本地直到今日,她田地的出產也都還給她。』」
- 以色列人都是按支派、宗族和父家居住的,書念婦人的同鄉大都屬於同一個宗族。過去,書念的婦人曾經很有把握地說:「我在我本鄉安居無事」(四13),不需要求告「王或元帥」(四13)。但是,在「各人任意而行」(士二十一25)的士師時代,拿俄米離家十年(得一4),房屋田地都還在;而在敬拜金牛犢的列王時代,書念婦人才離家七年,房屋田地就被同族的親友霸占了,不得不「出去為自己的房屋田地哀告王」(3節)。無論是拿俄米保住田地、還是書念婦人失去田地,都在神的管理之中,為要顯明神救恩的心意。
- 此時,約蘭王可能有求於先知,但卻再也找不到他,所以就向長了大麻風、已經離開以利沙的基哈西打聽以利沙的下落。這兩個人在一起談論「以利沙如何使死人覆活」(5節),但卻都沒有順服神的心;神覆活拯救的大能,成了他們不順服的見證:一個是外面長了大麻風,一個是里面長了大麻風;人的不信和大麻風一樣,都是靠人治不好的頑癥。
- 正當他們談論的時候,書念婦人「恰巧」(5節)就出現了。表面上,她是「為自己的房屋田地來哀告王」(5節),實際上,是神差她來和基哈西一起同作見證,向約蘭王見證神覆活拯救的大能。神安排書念婦人離家七年,房屋田地被人霸占,就是為了讓她此時能到王面前作見證。當我們和書念婦人一樣有求於世人的時候,也可以像書念婦人一樣,讓我們的經歷成為神的見證。
- 聽了書念婦人的見證,約蘭王的心被觸動了,所以不但判定「凡屬這婦人的都還給她」(6節),還恩上加恩,把「自從她離開本地直到今日,她田地的出產也都還給她」(6節)。書念婦人順服神,雖然撇下房屋田地七年,卻沒有任何損失。
- 亞哈王朝是經歷神跡最多的朝代,先知以利亞和以利沙施行了幾十個神跡,約蘭王已經多次經歷了神的拯救(三20;六10;七16)、也完全相信神的大能。現在,神向亞哈王朝顯明了最後一個見證:如果神能「使死人覆活」(5節),還有什麽不能拯救的呢?但是,約蘭王雖然被「死人覆活」的見證所觸動,但也只是一時感動和良心發現,卻始終不肯離開金牛犢(三3)。人若沒有蒙神賜下「一個新心」(結三十六26),再好的見證也不能使人專心順從神。
- 神使用書念婦人作見證,並不是為了挽回約蘭王,而是為了在最後的審判之前,見證他的頑梗剛硬、無可救藥,也見證似是而非的金牛犢多麽可怕:舊約時代的約蘭王即使相信神能「使死人覆活」,也還是不肯回轉接受救恩;而新約時代的祭司長知道拉撒路從死里覆活,甚至「商議連拉撒路也要殺了」(約十二10)。因此,神借著以利亞見證「耶和華是神」,借著以利沙顯明「神是拯救」,都不是為了用教導、見證、榜樣或神跡來挽回百姓,而是為了顯明人已經全然敗壞,靈性已經「死在過犯罪惡之中」(弗二1)。當這一切見證都已經顯明以後,亞哈王朝也就照著神對亞哈的宣判,在他兒子約蘭手中走到了盡頭(王上二十一29)。
【王下八7】「以利沙來到大馬士革,亞蘭王便·哈達正患病。有人告訴王說:『神人來到這里了。』」
【王下八8】「王就吩咐哈薛說:『你帶著禮物去見神人,托他求問耶和華,我這病能好不能好?』」
【王下八9】「於是哈薛用四十個駱駝,馱著大馬士革的各樣美物為禮物,去見以利沙。到了他那里,站在他面前,說:『你兒子亞蘭王便·哈達打發我來見你,他問說:“我這病能好不能好?”』」
【王下八10】「以利沙對哈薛說:『你回去告訴他說,這病必能好;但耶和華指示我,他必要死。』」
- 神最後的審判開始了,以利沙不再對約蘭王說話,也不再向百姓施行拯救,而是開始執行神的審判(王上二十一29)。「以利沙來到大馬士革」(7節),就是為了按照神在西奈山的吩咐,「膏哈薛作亞蘭王」(王上十九15)。
- 過去,亞蘭王想捉拿以利沙(六13);現在,以利沙卻大老遠地走了210多公里,主動來到大馬士革,而且故意讓亞蘭王的手下知道(7節),毫不懼怕。因為「與我們同在的,比與他們同在的更多」(六16)。
- 「四十個駱駝」(9節)所馱的禮物有六噸多,亞蘭王送上這份大禮,還自稱「你兒子」(9節),表明他的病情嚴重,已經走投無路,所以被迫屈尊「求問耶和華」(8節),想用禮物來賄賂先知。
- 過去,以色列王亞哈謝患病的時候,派人去求問「以革倫神巴力西卜」(一2);而乃縵患了大麻風以後,卻知道外邦的偶像都是虛謊,「除了以色列之外,普天下沒有神」(五15)。但是,亞蘭王不但沒有因著乃縵的見證而向神降服,反而還想捉拿神的先知以利沙(六13)。現在,患病的亞蘭王前倨後恭,轉過來托先知「求問耶和華」(8節),其實只是把神當作可以利用的偶像,正如以色列王約蘭也只是把「使死人覆活」(5節)的神當作可以操縱的金牛犢。
- 書念婦人的兒子死里覆活,不能讓以色列王悔改;乃縵的大麻風得潔凈,也不能讓亞蘭王信主。神借著這兩個王啟示了救恩的奧秘:人若倚靠自己,永遠也不可能根據理性、經歷或見證來真正認識神;若沒有「神賜給你們一個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里面」(結三十六26),人聽到見證後一時的感情沖動,並不能支持我們一生跟隨主。
- 當神借著這兩個王顯明了救恩的啟示,就關上了施恩的門、不再忍耐罪惡,審判的時候到了。以利沙宣告,雖然便·哈達的病是可以治好的,而卻要死於哈薛謀反(10節),亞蘭王和以色列王都將落到神的刑罰之中(11-12節)。但書念婦人和乃縵的見證並不是枉然的,他們的見證給滅亡的人蓋上了定罪的鋼印,為得救的人開啟了永生的大門:「因為我們在神面前,無論在得救的人身上或滅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氣。在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氣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氣叫他活」(林後二16)。
【王下八11】「神人定睛看著哈薛,甚至他慚愧。神人就哭了;」
【王下八12】「哈薛說:『我主為什麽哭?』回答說:『因為我知道你必苦害以色列人,用火焚燒他們的保障,用刀殺死他們的壯丁,摔死他們的嬰孩,剖開他們的孕婦。』」
【王下八13】「哈薛說:『你仆人算什麽,不過是一條狗,焉能行這大事呢?』以利沙回答說:『耶和華指示我,你必作亞蘭王。』」
- 「慚愧」(11節)原文是「羞愧、困窘」。
- 「不過是一條狗」(13節),是表示自己出身卑賤。
- 以利沙所預言的,是哈薛將成為亞蘭王,並且用殘忍的手段對待以色列人(12節)。
【王下八14】「哈薛離開以利沙,回去見他的主人。主人問他說:『以利沙對你說什麽?』回答說:『他告訴我你必能好。』」
【王下八15】「次日,哈薛拿被窩浸在水中,蒙住王的臉,王就死了。於是哈薛篡了他的位。」
- 哈薛可能早就謀劃篡位,所以次日就能立刻動手。以利沙的預言堅定了哈薛叛逆的決心,加速了他篡位的行動。亞述王撒縵以色三世(Shalmaneser III,主前859-824年在位)的黑曜石碑(The Black Obelisk)上,記錄了他在主前846年戰勝便·哈達二世、主前842年戰勝哈薛。因此,哈薛篡位可能是在主前842年。
- 哈薛作亞蘭王47年(主前842-796年),篡位時年齡可能在三十歲左右。神在西奈山指示以利亞「膏哈薛作亞蘭王」(王上十九15)的時候,哈薛可能還只是個十多歲的無名少年,所以以利亞安排以利沙來膏他,等候神把出身卑賤的哈薛預備成位高權重的審判器皿。
- 哈薛一生與以色列王約蘭(28節)、耶戶(十32)、約哈斯(十三22)和猶大王約阿施(十二17;十三22)都爭戰過,成為神管教南北兩國的工具。先知以利沙是一位忠心的神仆,完全照著神的旨意去行。他雖然預見同胞的悲慘遭遇(11-12節),卻沒有用人的同情來代替神的旨意,而是任憑百姓被殘酷欺壓,四十多年沒有施行拯救的神跡;一直到哈薛快死了,才預言以色列人可以三次打敗哈薛的兒子便·哈達三世(十三19、24-25)。在許多人看來,以利沙太沒有愛心了。但我們的神不但「就是愛」(約壹四8),祂也「乃是烈火」(來十二29;申四24);我們若用人廉價的同情把神「愛我們的大愛」(弗二4)庸俗化,就是在傳「別的福音」(加一6)了。
【王下八16】「以色列王亞哈的兒子約蘭第五年,猶大王約沙法還在位的時候,約沙法的兒子約蘭登基作了猶大王。」
【王下八17】「約蘭登基的時候年三十二歲,在耶路撒冷作王八年。」
【王下八18】「他行以色列諸王所行的,與亞哈家一樣;因為他娶了亞哈的女兒為妻,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
【王下八19】「耶和華卻因祂仆人大衛的緣故,仍不肯滅絕猶大,照祂所應許大衛的話,永遠賜燈光與他的子孫。」
- 約沙法的兒子約蘭可能在約沙法晚年與父親一起執政,「以色列王亞哈的兒子約蘭第五年」(16節)才開始單獨執政。這里沒有列出猶大王約蘭母親的名字,成為猶大諸王記錄中的例外。因為他妻子亞她利雅對他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他的母親。
- 人的天性就是喜愛犯罪,所以,約沙法的好榜樣不能改變亞哈,亞哈和耶洗別的女兒亞她利雅的壞榜樣卻輕易地把約蘭拖下了水。敬畏神的約沙法用毫無原則的愛心「幫助惡人,愛那恨惡耶和華的人」(代下十九2),最終結出了苦果:他兒子約蘭不但「行以色列諸王所行的,與亞哈家一樣」(18節),「在猶大諸山建築邱壇」(代下二十一11),誘惑百姓敬拜偶像;而且一登基就「殺了他的眾兄弟和以色列的幾個首領」(代下二十一4),幾乎使大衛家的「燈光」(19節;王上十一36;十五4)熄滅了,比亞哈的邪惡有過之而無不及。
- 但是,神的應許並不會因著人的無知和自作孽而落空,因為祂要「親口應許,親手成就」(王上八24)。猶大諸王和以色列諸王都是「全然敗壞」(申三十一29)的罪人,但神沒有立刻「滅絕猶大」(19節),並不是因為猶大諸王比以色列諸王更加順服、更加愛神,而是因為神要「照祂所應許大衛的話,永遠賜燈光與他的子孫」(19節),給全然敗壞的人類帶來神最終的拯救方法——「大衛的子孫」(太一1)耶穌基督。
【王下八20】「約蘭年間,以東人背叛猶大,脫離他的權下,自己立王。」
【王下八21】「約蘭率領所有的戰車往撒益去,夜間起來,攻打圍困他的以東人和車兵長;猶大兵就逃跑,各回各家去了。」
【王下八22】「這樣,以東人背叛猶大,脫離他的權下,直到今日。那時立拿人也背叛了。
- 「撒益」(21節)的意思是「小的」,可能是希伯侖附近的洗珥(書十五54)。「立拿」(22節)可能位於猶大與非利士邊境的示非拉丘陵地帶。
- 「以東背叛猶大」(22節),約蘭僥幸突圍,猶大軍隊遭遇失敗,這是神在警告猶大王要與亞哈家有所分別。雖然信實的神並沒有立刻「滅絕猶大」(19節),但神早已宣告:猶大王「若犯了罪,我必用人的杖責打他,用人的鞭責罰他」(撒下七14)。猶大王約蘭既然「行以色列諸王所行的,與亞哈家一樣」(18節),神就允許東南面被約沙法王征服的以東人(代下二十22)「背叛猶大,脫離他的權下,自己立王」(20節),此後再也沒有回到猶大的控制之下。西南面的「立拿人也背叛了」(22節),「因為約蘭離棄耶和華他列祖的神」(代下二十一10)。
【王下八23】「約蘭其余的事,凡他所行的,都寫在猶大列王記上。」
【王下八24】「約蘭與他列祖同睡,葬在大衛城他列祖的墳地里。他兒子亞哈謝接續他作王。」
猶大王約蘭「在耶路撒冷作王八年。他去世無人思慕,眾人葬他在大衛城,只是不在列王的墳墓里」(代下二十一20)。可能百姓因為約蘭的惡行,並沒有以王者之禮安葬他(《猶太古史記》卷9第5章第103-104節)。
【王下八25】「以色列王亞哈的兒子約蘭十二年,猶大王約蘭的兒子亞哈謝登基。」
【王下八26】「他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二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一年。他母親名叫亞她利雅,是以色列王暗利的孫女。」
【王下八27】「亞哈謝效法亞哈家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與亞哈家一樣,因為他是亞哈家的女婿。」
- 「亞哈謝」(25節)是約蘭的小兒子。當時神激動非利士人和阿拉伯人攻擊約蘭,擄去了約蘭的眾子,只留下亞哈謝可以繼位(代下二十一16-17)。
- 「亞她利雅」(26節)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受耶和華的苦」。
- 亞哈謝是亞她利雅的兒子、亞哈的外孫,也是「亞哈家的女婿」(27節),繼續與亞哈家族的人聯姻、親上加親。「亞哈謝也行亞哈家的道,因為他母親給他主謀,使他行惡」(代下二十二3)。所有與亞哈家聯合的人,都受亞哈家的影響而偏離神,卻沒有一個人能影響亞哈家歸向神。「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三23),人的天性就是悖逆,所以總是下坡容易上坡難,負面的影響總是會蓋過正面的影響。因此,當我們幫助軟弱者的時候,「要存懼怕的心憐憫他們,連那被情欲沾染的衣服也當厭惡」(猶一23) ,免得自己也受了負面的影響,救人不成反被溺斃。
【王下八28】「他與亞哈的兒子約蘭同往基列的拉末去,與亞蘭王哈薛爭戰。亞蘭人打傷了約蘭,」
【王下八29】「約蘭王回到耶斯列,醫治在拉末與亞蘭王哈薛打仗的時候所受的傷。猶大王約蘭的兒子亞哈謝因為亞哈的兒子約蘭病了,就下到耶斯列看望他。」
- 以色列王約蘭是亞哈謝的舅舅,關系密切。所以他們繼續聯合,也一同滅亡(九24、27)。
- 「基列的拉末」(28節)是約旦河東靠近亞蘭邊境的重鎮,是以色列與亞蘭爭戰的前線。從前以色列王亞哈和猶大王約沙法一起去「基列的拉末」與亞蘭爭戰(王上二十二20),結果亞哈丟了性命;現在以色列王約蘭和猶大王亞哈謝也一起去「基列的拉末」與亞蘭爭戰,約蘭也將因此喪命。
- 以色列聯軍守住了基列的拉末(九14),約蘭的傷也不嚴重,還可以坐車(九21)。但猶大王亞哈謝卻大獻殷勤,前去以色列王的行宮「耶斯列」(29節)探望,結果作王不到一年,就和舅舅一起被耶戶所殺(九24、27)。神早已預言:「將來躲避哈薛之刀的,必被耶戶所殺」(王上十九17),約蘭與哈薛爭戰負傷,卻沒有死,但果然「被耶戶所殺」。
- 最早與亞哈家結親的是敬畏神的好王約沙法,他想倚靠犧牲真理的愛心「求同存異」,甚至「不分彼此」(王上二十二4)、全力相助,結果不但不能使亞哈父子變好,連自己的兒子和孫子都學壞了,跟著搭進了性命(代下二十一18;二十二9)。如果他預先知道這個下場,當初會做什麽決定呢?但神並沒有給他後悔藥吃,而是任憑此事發生,並且記錄在聖經上,成為我們的鑒戒。今天,許多人明明知道約沙法兒孫的下場,卻還是不能吸取歷史教訓,仍然高舉人廉價的愛心,「幫助惡人,愛那恨惡耶和華的人」(代下十九2),以為可以用人的愛心來感化人、用人的行為去改變人。實際上,信徒用生命感染生命,只是感染蒙神揀選者的生命。我們若不能領會神的揀選是人得救的唯一根據,表明我們還是「屬血氣的」(林前二14),「因為這些事惟有屬靈的人才能看透」(林前二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