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十四1】「智慧婦人建立家室;愚妄婦人親手拆毀。」
【箴十四2】「行動正直的,敬畏耶和華;行事乖僻的,卻藐視祂。」
【箴十四3】「愚妄人口中驕傲,如杖責打己身;智慧人的嘴必保守自己。」
【箴十四4】「家里無牛,槽頭幹凈;土產加多乃憑牛力。」
【箴十四5】「誠實見證人不說謊話;假見證人吐出謊言。」
【箴十四6】「褻慢人尋智慧,卻尋不著;聰明人易得知識。」
【箴十四7】「到愚昧人面前,不見他嘴中有知識。」
- 1-7節是一個交錯對稱的單元,以關鍵詞「智慧」(1節 חָכְמוֹת/khok·moth’、6節 חָכְמָה/khok·mä’)、「愚昧」(1節 אִוֶּלֶת/iv·veh’·leth、7節 כְּסִיל/kes·el’)、「行動 הָלַךְ/hä·lak’」(2節)和「到 הָלַךְ/hä·lak’」(7節)首尾呼應,主題是智慧的行動(4節),集中了人生最重要的三大智慧,就是敬畏耶和華(2a;一7)、不交壞朋友(7節;一10;四14)、別娶也別做「愚妄婦人」(1b;十二4):
- A. 遠離愚妄婦人(1-2節);
- B. 言語影響自己(3節);
- C. 凡事都要付代價(4節);
- B1. 內心決定言語(5節);
- A1. 遠離愚昧人(6-7節)。
- 1-2節是一對平行句。家庭是人類文明的避風港、「是非之心」(羅二15)的最後堡壘,人類社會最美好的東西都在家庭中被培養、持守和傳承。而一個家庭的穩固,妻子乃是關鍵:
- 「智慧婦人建立家室」(1a),因為她「行動正直」(2a)、「敬畏耶和華」(2a),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神必為她建立家室(詩一百二十七1)。智慧婦人「以里面存著長久溫柔、安靜的心為妝飾;這在神面前是極寶貴的。因為古時仰賴神的聖潔婦人正是以此為妝飾,順服自己的丈夫」(彼前三4-5),結果神就使「她丈夫心里倚靠她」(三十一11),使她在家中和社區被高舉(三十一28-31)。《箴言》譴責倚靠神以外的人、事、物,只有倚靠妻子是唯一的例外。一位敬畏神的出色妻子,能與丈夫「二人成為一體」(創二24),專心成為丈夫一生穩固可靠的幫手,所以在丈夫心中的可信賴程度僅次於神。這才是神所設計的婚姻,作妻子的真智慧是「尊榮以前,必有謙卑」(十五33)。
- 「愚妄婦人親手拆毀」(1b),因為她「行事乖僻」(2b),敢於「藐視」(2b)神,所以與丈夫互相轄制、互相傷害(創三16),「如同朽爛在她丈夫的骨中」(十二4)。「愚妄婦人」的悲劇,是自己覺得非常努力,一心都是為家人好,結果卻得不到家人的認可;表面上是「建立家室」,實際上不但「親手拆毀」,而且遺害後代(王下十一1);表面上稱丈夫為頭,實際上藐視丈夫。結果就落到神的管教之中,「高傲的眼目,禰必使他降卑」(詩十八27)。真智慧是承認自己的天性是「愚妄婦人」,然後才能「領受責備」(十五5),逐漸成為「智慧婦人」。
- 「愚妄人口中驕傲,如杖責打己身」(3a),目的是要打擊別人,結果卻是傷害自己。「智慧人的嘴必保守自己」(3b),造就別人的言語也會造就自己。言語可以成為保守內心的盾牌,也可以成為敗壞思想的捷徑。真智慧以口舌作為自我評估的標準,人越能管住自己的口舌,靈命就越發成熟(雅一26)。
- 「家里無牛,槽頭幹凈」(4a),可能省去很多預備飼料、清潔槽頭的麻煩;但「土產加多乃憑牛力」(4b),沒有牛家中倒是整潔,但卻無法增加出產。凡事都要付出代價,不可能「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又要人成長,又不允許人犯錯誤。真智慧不會因怕犯錯誤而什麽都不做,也不會不付代價、只會批評,陶醉於自己的抱怨能力和道德優越感。正如黑格爾(德國哲學家G. W. F. Hegel,1770-1831年)所說的:「只有一個永遠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會再次掉進坑里」。
- 「誠實見證人不說謊話;假見證人吐出謊言」(5節),並不是「不說謊話」才是「誠實見證人」,而是「誠實見證人」才會「不說謊話」。一個人的內心決定了言語、生命決定了行為:「善人從他心里所存的善發出善來,惡人從他所存的惡發出惡來;因為心里所充滿的,口里就說出來」(路六45)。真智慧可以從人話語是誠實還是虛謊,判斷這個人是否值得交朋友。
- 6-7節是本單元的結論:
- 「褻慢人尋智慧,卻尋不著;聰明人易得知識」(6節),因此,人若離開聖經,從世界上那些拒絕神的「褻慢人」的哲學、道德或學說里尋找智慧,就不是真智慧。
- 「到愚昧人面前,不見他嘴中有知識」(7節),可譯為「不要到愚昧人面前,你無法從他嘴唇里知道知識」(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知識」原文的意思是「知識、洞察力、智慧」。年輕人的成長是否順利,交友是關鍵。對尚未成熟的年輕人來說,一個愚昧的壞朋友可以抵消十個好老師;因為他們自以為無所不知,但「你無法從他嘴唇里知道知識」,反而會被他帶壞。真智慧不是抵擋壞朋友的誘惑,而是不交壞朋友。
【箴十四8】「通達人的智慧在乎明白己道;愚昧人的愚妄乃是詭詐(或譯:自嘆)。 」
【箴十四9】「愚妄人犯罪,以為戲耍(或譯:贖愆祭愚弄愚妄人);正直人互相喜悅。」
【箴十四10】「心中的苦楚,自己知道;心里的喜樂,外人無幹。」
【箴十四11】「奸惡人的房屋必傾倒;正直人的帳棚必興盛。」
【箴十四12】「有一條路,人以為正,至終成為死亡之路。」
【箴十四13】「人在喜笑中,心也憂愁;快樂至極就生愁苦。」
【箴十四14】「心中背道的,必滿得自己的結果;善人必從自己的行為得以知足。」
【箴十四15】「愚蒙人是話都信;通達人步步謹慎。」
- 8-15節是一個交錯對稱的單元,以關鍵詞「通達人 בִּין/bene」(8、15節)、「愚昧人 כְּסִיל/kes·el’」(8節)和「愚蒙人פְּתִי/peth·e’」(15節)首尾呼應,主題是「不憑眼見」(賽十一3):
- A. 通達人和愚昧人(8節);
- B. 認罪和赦免(9節);
- C. 外表不能看出內心(10節);
- D. 惡人表面的成功必然傾倒(11節);
- D1. 人以為正的路是死亡之路(12節);
- C1. 外表不能看出內心(13節);
- B1. 報應和報答(14節);
- A1. 愚蒙人和通達人(15節)。
- 「通達人的智慧在乎明白己道;愚昧人的愚妄乃是詭詐」(8節),可譯為「通達人的智慧使他認清自己的道路;愚昧人的愚昧卻是自欺」(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8、15節是一對平行句:
- 「通達人的智慧使他認清自己的道路」(8a),所以「通達人步步謹慎」(15b)。真智慧是三思而後行,不敢太自信,免得偏離神的道路。
- 「愚昧人的愚昧卻是自欺」(8b),因為他們「狂傲自恃」(16b),所以「是話都信」(15a),尤其一聽到體貼肉體的恭維話,就會偏離真理。所謂的「行動主義 Activism」,就是誘使愚昧人感覺自己很重要,因此甘願充當炮灰的一種方式。真智慧是內心一飄飄然,就立刻給自己敲警鐘。
- 「愚妄人犯罪,以為戲耍;正直人互相喜悅」(9節),可譯為「愚妄人嘲笑贖愆祭;但正直人蒙悅納」(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9、14節是一對平行句:
- 「愚妄人嘲笑贖愆祭」(9a),他們因為罪沒有受到懲罰而沾沾自喜,以為可以不必認罪悔改,反而把犯罪原因推給家庭、別人或社會。真智慧是知道「心中背道的,必滿得自己的結果」(14a),早晚要受到報應,所以不要竭盡全力地掩飾錯誤。
- 「正直人」(9b)如果犯了罪,一定會認罪並作補償,所以必「蒙悅納」(9b)。真智慧是勇於承認錯誤,因為知道神必賜下赦免和恩典,「善人必從自己的行為得以知足」(14b)。所以馬克·吐溫(美國作家Mark Twain,1835-1910年)幽默地說:「務必坦率地承認錯誤,這將使你的上司猝不及防,結果給你一個機會去犯更多的錯誤。Always acknowledge a fault frankly. This will throw those in authority off their guard and give you an opportunity to commit more. 」
- 10、13節是一對平行句,強調人並不能從外表看到內心。真智慧是不輕易根據外表的喜怒哀樂來論斷人,因為人的心情就像一雙鞋,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而愚昧人不但自己胸無城府,以為別人也是喜形於色:
- 「心中的苦楚,自己知道;心里的喜樂,外人無幹」(10節),可譯為「心中的苦楚,只有自己知道;心里的喜樂,陌生人無法分享」(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
- 「人在喜笑中,心也憂愁;快樂至極就生愁苦」(13節),可譯為「即使在笑聲中,心也可能會痛;快樂的終點可能是愁苦」(英文ESV譯本)。
- 11、12節是一對平行句,強調人並不能根據表面看到結局。真智慧是與神同工,所以「盡人事以聽天命」(李汝珍《鏡花緣》),相信「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胡適1932年致畢業生)。而愚昧人卻以一時的成敗興衰論英雄,無論是工作還是傳福音,凡事一定要看到眼前的果效才能滿足:
- 「奸惡人的房屋」(11a)雖然表面上比「正直人的帳棚」(11b)堅固,但卻「必傾倒」(11a)。「正直人的帳棚」雖然表面上比「奸惡人的房屋」寒酸,但卻「必興盛」(11b)。真智慧是相信神在一切之上掌權,所以在環境似乎相反的時候,仍然堅信這個屬靈法則永遠不會改變。
- 「有一條路,人以為正」(12a),所有通往地獄的道路,原先都被以為是通往成功和天堂的捷徑。但即使所有的人都選擇了這條路,也不等於這條路是正路;只要這條路離棄了生命的源頭,一定「至終成為死亡之路」(12b)。「死亡之路」原文是覆數,表明這條路看起來有許多選擇,但終點都是通向死亡。這條死亡之路並不是人無意踏入的,而是自己選擇的結果。人天生害怕痛苦,但卻不害怕死亡,所以沒被神揀選的人都以為死亡是理所當然的,一起赴死就會覺得人多壯膽,所以「他們不但自己去行,還喜歡別人去行」(羅一32)。真智慧是熟悉那條通往地獄的道路,並且離它越遠越好,這是前往天國最有效的方法。而當我們發現自己和大多數人走同一條路的時候,就要趕快停下來反思。
【箴十四16】「智慧人懼怕,就遠離惡事;愚妄人卻狂傲自恃。」
【箴十四17】「輕易發怒的,行事愚妄;設立詭計的,被人恨惡。」
【箴十四18】「愚蒙人得愚昧為產業;通達人得知識為冠冕。」
【箴十四19】「壞人俯伏在善人面前;惡人俯伏在義人門口。」
【箴十四20】「貧窮人連鄰舍也恨他;富足人朋友最多。」
【箴十四21】「藐視鄰舍的,這人有罪;憐憫貧窮的,這人有福。」
【箴十四22】「謀惡的,豈非走入迷途嗎?謀善的,必得慈愛和誠實。」
【箴十四23】「諸般勤勞都有益處;嘴上多言乃致窮乏。」
【箴十四24】「智慧人的財為自己的冠冕;愚妄人的愚昧終是愚昧。」
【箴十四25】「作真見證的,救人性命;吐出謊言的,施行詭詐。」
【箴十四26】「敬畏耶和華的,大有倚靠;他的兒女也有避難所。」
【箴十四27】「敬畏耶和華就是生命的泉源,可以使人離開死亡的網羅。」
- 16-27節是一個交錯對稱的單元,以關鍵詞「遠離 סוּר/sür」(16a)和「離開 סוּר/sür」(27b)首尾呼應,主題是以智慧對待鄰舍:
- A. 敬畏神的智慧人和不怕神的愚妄人(16-17節);
- B. 冠冕(18節);
- C. 善人與惡人的結局(19節);
- D. 不可藐視鄰舍(20-21節);
- C1. 謀惡與謀善的結局(22-23節);
- B1. 冠冕(24節);
- A1. 敬畏神的智慧人和不怕神的愚妄人(25-27節)。
- 16-17節和25-27節以關鍵詞「懼怕 יָרֵא/yä·ra’」(16節)和「敬畏 יִרְאָה/yir·ä’ 」(26、27節)、「詭計 מְזִמָּה/mez·im·mä’」(17節)和「詭詐 מִרְמָה/mer·mä’」(25節)前後呼應:
- 「智慧人」(16a)因為「敬畏耶和華」(26、27節)、「懼怕」(16a)罪的後果,所以「就遠離惡事」(16a),結果會「大有倚靠」(26a),並且得以「離開死亡的網羅」(27b)。「愚妄人卻狂傲自恃」(16b),自以為安穩,其實是無知者無畏,在審判和災難面前並沒有「避難所」(26b;啟六16),最終無法脫離「死亡的網羅」。因此,真智慧是看出人在歡呼自己勝過人、神和大自然的時候,也就是遭受懲罰的開始。勝利往往都會為勝利者帶來殺身之禍,過去如此,將來也一定如此。
- 有兩種無知無畏、「狂傲自恃」的愚妄人:一種沖動魯莽,是「輕易發怒的」(17a);另一種卻冷靜自律,是「設立詭計的」(17b)。「輕易發怒的」人雖然可以逞一時之快,但卻要承擔惡果。憤怒從來都不缺乏理由,但卻很少有好的理由,所以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說:「憤怒以愚蠢開始、以後悔告終」,其實是「行事愚妄」(17a)。「設立詭計的」人雖然可能暫時得逞,但終必敗露、「被人恨惡」(17b)。而對他們最大的懲罰,並不是沒人再相信他們,而是他們不敢相信任何人,孤獨終身。真智慧是敬畏神,所以既不「輕易發怒」、也不「設立詭計」。
- 「懼怕」神的智慧人,在法庭上必須克服自己的膽怯,因為坦白是誠實和勇敢的產物。「作真見證的,救人性命」(25b),成了真正的勇士、給人帶來祝福。而不懼怕神的愚妄人,卻在法庭上害怕自己受損失,所以「吐出謊言的,施行詭詐」(25b),成了真正的懦夫、給人帶來傷害。真智慧是做「作真見證的」人,也遠離「施行詭詐」的人;詭詐的人今天「吐出謊言」陷害別人,明天也會扭曲事實攻擊你。
- 18和24節是一對交錯對稱的平行句,以關鍵詞「冠冕」(18節 כָּתַר/kä·thar’、24節 עֲטָרָה/at·ä·rä’)前後呼應:
- 「智慧人的財為自己的冠冕」(24a),可譯為「智慧人的冠冕是富有智慧」(和合本修訂版)或「智慧人的冠冕是他們的財富」(英文ESV譯本)。
- 「愚蒙人得愚昧為產業」(18a),意思是「愚昧」是愚蒙人不得不承受的「產業」,並且會收獲更多的「愚昧」。真智慧不指望補貼那些不負責任的人,期望他們能變得更加負責;因為「愚妄人的愚昧終是愚昧」(24b),愚昧的唯一產出是更多的愚昧,忍受瘋狂的唯一報答是更多的瘋狂。
- 「通達人得知識為冠冕」(18b),這洞察力會給他帶來誠實的財富,正當的財富也是人的榮耀,所以「智慧人的財為自己的冠冕」(24a)。真智慧不是把貧窮當作屬靈的標志,而是把貧窮當作省察自己是否藐視智慧和知識的警鐘。
- 19節和22-23節以關鍵詞「善 טוֹב/tove」、「惡 רַע/rah」前後呼應:
- 「壞人俯伏在善人面前;惡人俯伏在義人門口」(19節),這是一個吊詭的真理。雖然壞人和惡人可能會在教會中暫時得勢,但絕不可能長久。真智慧是相信神始終在管理祂的百姓,「謀惡的,豈非走入迷途嗎?謀善的,必得慈愛和誠實」(22節),所以「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太五5)。將來,神要「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腓二10)。
- 「謀善的」(22b),包括那些誠實工作的人,他們「必得慈愛和誠實」(22b),所以「諸般勤勞都有益處」(23a);「謀惡的」(22a),包括那些只會空談的人,他們已經「走入迷途」(22a),所以「嘴上多言乃致窮乏」(23b)。真智慧不會讓自己的思想超前於工作,也不會讓對不完美的不滿阻擋腳踏實地的改進。
- 20-21節是一對平行句:
- 「貧窮人連鄰舍也恨他」(20a),因為怕被他拖累;「富足人朋友最多」(20b),因為想從他沾光。但「貧窮」未必是神的懲罰,「富足」未必是神的祝福,我們若「以貌取人」(申十17),反而暴露了自己的內心,結果陷入罪中,因為「藐視鄰舍的,這人有罪」(21a)。
- 「憐憫貧窮的,這人有福」(21b),因為他並不追求自己的好處,也不期待人的回報,而是仰望神的恩典。真智慧並不論斷別人為什麽「貧窮」,只管盡上「愛人如己」(利十九18)的本分。
【箴十四28】「帝王榮耀在乎民多;君王衰敗在乎民少。」
【箴十四29】「不輕易發怒的,大有聰明;性情暴躁的,大顯愚妄。」
【箴十四30】「心中安靜是肉體的生命;嫉妒是骨中的朽爛。」
【箴十四31】「欺壓貧寒的,是辱沒造他的主;憐憫窮乏的,乃是尊敬主。」
【箴十四32】「惡人在所行的惡上必被推倒;義人臨死,有所投靠。」
【箴十四33】「智慧存在聰明人心中;愚昧人心里所存的,顯而易見。」
【箴十四34】「公義使邦國高舉;罪惡是人民的羞辱。」
【箴十四35】「智慧的臣子蒙王恩惠;貽羞的仆人遭其震怒。」
- 28-35節是一個交錯對稱的單元,以關鍵詞「王 מֶלֶךְ/meh’·lek」首尾呼應,主題是以智慧治理國度:
- A. 智慧的君王(28節);
- B. 不輕易發怒(29節);
- C. 心中有安靜(30節);
- D. 憐憫窮乏(31節);
- D1. 賞善罰惡(32節);
- C1. 心中存智慧(33節);
- B1. 秉公行義(34節);
- A1. 智慧的臣子(35節)。
- 28節和35節以關鍵詞「王 מֶלֶךְ/meh’·lek」前後呼應,談論國度管理者的智慧:
- 「帝王榮耀在乎民多;君王衰敗在乎民少」(28節),因為「生養眾多」(創九1;二十八3)是神的祝福,人口的多少是君王智慧的標志。因此,有智慧的君王應當讓百姓遵行律法、休養生息,神自己會讓百姓生養眾多、安居樂業。真智慧只需要保障百姓能自由地作出明智的選擇、自己向神交賬,所以君王能不管的,就不要去管。管得最少的政府,往往是管得最好的政府。判斷一個社會是否健康,不是看多少人倚賴政府,而是看多少人不倚賴政府。今天,人口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原因並不是人的數量,而是人的罪性;不是因為政府管得太少,而是因為政府管得太多。
- 「智慧的臣子蒙王恩惠;貽羞的仆人遭其震怒」(35節),國度的官員都是與神同工的,最重要的智慧就是敬畏神。「智慧的臣子」敬畏神,所以不必討好人;「貽羞的仆人」不敬畏神,所以必會諂媚人。真智慧是選用敢於直言的「智慧的臣子」,遠離諂媚奉承的「貽羞的仆人」。君王周圍溜須拍馬、山呼萬歲的人越多,只會越發烘托自己的愚昧和狂妄,結果是自設網羅、自掘墳墓(二十九5)。
- 29節和34節前後呼應,談論國度管理者的行為:
- 「不輕易發怒的,大有聰明」(29a),與神同工的國度官員和教會同工都要有智慧控制自己的情緒,。真智慧是懂得自己只是「神的用人」(羅十三4),既不敢妄稱父母官、也不敢自封群羊的主人。「性情暴躁的,大顯愚妄」(29b),他們以為大權在握,就可以為所欲為,孰不知這是「行事愚妄」(17a)。真智慧卻是懂得「凡掌權的都是神所命的」(羅十三1),所以也要為神所托付的權柄交賬。
- 「公義使邦國高舉」(34a),而不是政治、軍事或經濟的實力。真智慧是認識到「使邦國興旺而又毀滅」(伯十二23)的是神,所以「秉公行義」(創十八19;撒下八15;王上十9)、討神喜悅,才能使國家持續蒙福。但人本主義卻認為是「人使邦國高舉」,所以諂媚大眾。歷史上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能以道德、平權(Affirmative)的名義,使人不敢為「公義」發聲。所謂的少數服從多數,並非因為多數更有「公義」,只是因為多數更有勢力。
- 「罪惡是人民的羞辱」(34b),君王若選用了「貽羞的仆人」,會使罪惡泛濫、招惹神的管教。而有什麽樣的百姓,就會有什麽樣的君王;在君主制的國家如此,在民主體制的國家也是如此。因此,真智慧不會一昧抱怨罪惡,而會認識到罪惡都是人民選擇的結果,所以是「人民的羞辱」、百姓的墮落。
- 30節和33節以關鍵詞「心 לֵב/lav」前後呼應,談論國度管理者的資格:
- 「心中安靜是肉體的生命」(30a),代表與神、與人和與己的正常關系;一個心里平安冷靜的人,頭腦才會變得正常。「嫉妒是骨中的朽爛」(30b),代表與神、與人和與己的關系都不正常。真智慧是認識到嫉妒對別人是煩惱,對自己卻是折磨,會自己毀掉自己的生命。但「嫉妒」獲得了「社會正義 Social Justice」的新稱號以後,卻成了讓人陶醉的美德,使人陷入怨恨和倚賴的盲區,無視其他可走的途徑。人本主義教育正在使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嫉妒」的死胡同,使他們不但因自己的失敗和挫折而痛苦,還被別人的成功和順利所折磨。
- 行使國度和教會權力的最佳人選,不是那些有雄心壯志的人,而是那些心中「安靜」、沒有「嫉妒」的人;他們厭惡權力,只是為了職責而不得不暫時執行公職。真智慧是認識到只有「心中安靜」,才有可能「秉公行義」,公義並不能倚靠抗爭實現。有人主張「沒有正義,就沒有和平 No justice, no peace」,但人類社會從來都沒有實現過真正的公義,卻不能證明暴力的合理。
- 「智慧存在聰明人心中;愚昧人心里所存的,顯而易見」(33b),可譯為「智慧存在聰明人心中,甚至讓愚昧人里面也知道」(英文ESV、NASB、KJV譯本)。「智慧存在聰明人心中」,但「愚昧人」也能知道一些皮毛。所以,真智慧不能只看表象、也不可拘泥於考試成績,應當聽其言、觀其行,讓時間來檢驗人內心的真實光景,才能合宜地舉賢薦能。
- 31-32節是一對平行句,談論國度管理者的責任:
- 「欺壓貧寒的,是辱沒造他的主;憐憫窮乏的,乃是尊敬主」 (31節)。神「照著祂的形象造男造女」 (創一27),所以「人人受造平等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美國《獨立宣言》)。平等是尊重每個人的人格,以同樣的公義和憐憫標準來對待所有的人。但神也允許祂的百姓中存在貧窮,甚至還沒進入應許之地,就定下了賣地(利二十五25)和賣身(利二十五39)償債的律法,好讓百姓在短暫的今生學習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一22-33)、顯明罪的後果(申三十二15、24),也讓人不再留戀所寄居的世界(來十一13),並且認識自己真實的屬靈光景(雅二5、14-16)。因此,權利平等(Equality of rights)並非結果平等(Equality of results),待遇平等(Equality of treatment)並非成績平等(Equality of performance)。神給每個人的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時,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善用一天;每個運動員在賽場上的權利和待遇都完全平等,但並不是每個人的結果和成績都相同。許多人所追求的平等,只是想讓殷勤人和自己一樣懶惰,而不是讓自己和殷勤人一樣勤奮;只是想讓冠軍和自己一樣平庸,而不是讓自己和冠軍一樣傑出。所以,「憐憫窮乏」最好的辦法,並不是讓他們在窮乏中活得輕松,而是引導他們遠離窮乏。窮人的自立能力越差,就會變得更窮。君王的職責不是把恩典分給百姓,而是保障百姓有同樣的機會承受恩典。在人本主義泛濫的時代,許多人認為「所有動物一律平等,但一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加平等 All animals are equal, but some animals are more equal than others」(喬治·奧威爾《動物莊園》),結果那些習慣於比別人更平等的人,就會把失去特殊待遇看作歧視。
- 「惡人在所行的惡上必被推倒;義人臨死,有所投靠」(32節),讓惡人受報應、義人有盼望,這是神交托給君王的職責,「因為他不是空空地佩劍;他是神的用人,是伸冤的,刑罰那作惡的」(羅十三3-4)。
- 真智慧是認清權柄的界限:制止人「欺壓貧寒的」,乃是君王的職責,不可任由私人「替天行道」;但「憐憫窮乏的」,卻是百姓在神面前的本分(21節),並不需要假借政府之手來施舍。君王的職責是秉公行義、維持社會秩序(32節),而不是代替神包辦一切。百姓私人僭越君王的職責,或者君王代替百姓私人的本分,兩者都背離了神的安排。如果我們認為解決一個社會問題就要建立一個政府機構,那麽最終的結局就是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因為任何一個能解決所有社會問題的制度,都是在公開邀請別人濫用;任何一個有權力建立「社會正義 Social Justice」的制度,也有足夠的權力建立「專制主義 Despotism」;任何一個大到能給人提供一切的制度,也大到了可以奪走人的一切。在歷史上,許多人都忽略了這個簡單的事實,結果白白喪命;而有一些人則是故意無視這一事實,以便讓人更加倚賴他們、而不是倚靠神,這些人的最終目的都是建立地上的巴別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