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二1】「但你所講的總要合乎那純正的道理。」

【多二2】「勸老年人要有節制、端莊、自守,在信心、愛心、忍耐上都要純全無疵。」

【多二3】「又勸老年婦人,舉止行動要恭敬,不說讒言,不給酒作奴仆,用善道教訓人,」

【多二4】「好指教少年婦人,愛丈夫,愛兒女,」

【多二5】「謹守,貞潔,料理家務,待人有恩,順服自己的丈夫,免得神的道理被毀謗。」

【多二6】「又勸少年人要謹守。」

【多二7】「你自己凡事要顯出善行的榜樣;在教訓上要正直、端莊,」

【多二8】「言語純全,無可指責,叫那反對的人,既無處可說我們的不是,便自覺羞愧。」

【多二9】「勸仆人要順服自己的主人,凡事討他的喜歡,不可頂撞他,」

【多二10】「不可私拿東西,要顯為忠誠,以致凡事尊榮我們救主——神的道。」

  • 二1-10的主題是「在教會之內的善行」,與三1-8「向教會之外的善行」前後呼應。
  • 假師傅「說是認識神,行事卻和祂相背」(一16),但傳道人「所講的總要合乎那純正的道理」(1節)。對於隨從或傳播謬誤的人,首先「要嚴嚴地責備他們,使他們在真道上純全無疵」(一13);而對於其他的人,應當教導他們行為「合乎那純正的道理」,用自己的善行避免「神的道理被毀謗」(5節),並且「凡事尊榮我們救主——神的道」(10節)。
  • 初期教會都是家里的教會,基督徒的生活就是宣教。只有使家中男女老幼的行為都「合乎那純正的道理」,才能使基督徒的家庭與世界迥然有別(一11),成為在敗壞的文化環境中「好像明光照耀」(腓二15)的宣教之家:
    1. 「勸老年人要有節制、端莊、自守」(2節),與克里特敗壞的世俗文化迥然有別。老年人有豐富的人生經驗,所以更應該在「在信心、愛心、忍耐上都要純全無疵」(2節)。
    2. 「勸老年婦人,舉止行動要恭敬,不說讒言,不給酒作奴仆」(3節),與克里特敗壞的世俗文化迥然有別。
    3. 對於少年婦人,保羅並沒有讓年輕的提多自己去勸,而是讓他先勸老年婦人「用善道教訓人」(3節),然後由老年婦人「指教少年婦人,愛丈夫,愛兒女,謹守,貞潔,料理家務,待人有恩,順服自己的丈夫」(4-5節),這樣才能避免留破口。克里特文化本來就比希臘文化更尊重女性的權益和自由,被羅馬統治以後,更是順理成章地接受了羅馬新女性的前衛風潮,因此,少年婦人的家庭生活應當「合乎那純正的道理」,與世俗文化迥然有別,「免得神的道理被毀謗」(5節)。
    4. 對於四十歲以下的少年人,應當「勸少年人要謹守」(6節),凡事有節制,與克里特敗壞的世俗文化迥然有別。提多自己也是少年人,所以必須注意以身作則,「凡事要顯出善行的榜樣;在教訓上要正直、端莊,言語純全,無可指責」(7-8節),與「不受約束,說空話欺哄人」(一10)的假師傅迥然有別。只有言行一致的生活,才能讓世人抓不到把柄,「叫那反對的人,既無處可說我們的不是,便自覺羞愧」(8節)。
    5. 對於作奴隸的信徒,應當「勸仆人要順服自己的主人」(9節)。當時有許多的奴隸信主,但在教會中並不分「自主的、為奴的」(加三28;西三11),因此,有些信主的奴隸以為不必再順服主人。神並不讚同任何一種人間的制度,也不提倡暴力革命,而是賜給我們生命和能力,在任何制度下都能活出「純正的道理」。奴隸頂撞主人、偷東西是司空見慣的現象,但信徒連作奴隸都應當與世人迥然有別,「凡事討他的喜歡,不可頂撞他,不可私拿東西,要顯為忠誠」(9-10節),這樣就能「凡事尊榮我們救主——神的道」(10節),甚至讓主人被「神的道」所吸引。
  • 新約時代的羅馬帝國,對於奴隸是很可怕的。奴隸制是羅馬帝國經濟的支柱,羅馬城有一半人是奴隸,意大利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奴隸,整個帝國有五分之一是奴隸,服務於羅馬生活的所有領域。奴隸被認為是羅馬公民的必需品,他們通常是戰俘、奴隸母親的後代或被綁架者,在奴隸市場被出售。一些公共奴隸為帝國建造道路和其他公共設施,擔任城市的文員和收稅員,會計師、醫生、制造商、生意人和妓女通常都是奴隸。奴隸在法律上不是一個人、而是一件物,只是會說話的工具,沒有權利和地位,主人對奴隸擁有生殺大權,雙方的關系就像仇敵,所以與保羅同時代的羅馬哲學家塞內卡(Lucius Annaeus Seneca,主前4年-主後65年)說:「有一種流行的說法:『你有多少奴隸,就有多少敵人。』但我們得到他們時並非敵人,是我們把他們變成了敵人……因為我們虐待他們,不是把他們當作人,而是把他們當作馱物的牲口。」(塞內卡《書信集 Epistles》 Letter 47:5)。

【多二11】「因為神救眾人的恩典已經顯明出來,」

【多二12】「教訓我們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欲,在今世自守、公義、敬虔度日,」

【多二13】「等候所盼望的福,並等候至大的神和我們(或譯:神──我們)救主耶穌基督的榮耀顯現。」

【多二14】「祂為我們舍了自己,要贖我們脫離一切的罪惡,又潔凈我們,特作自己的子民,熱心為善。」

【多二15】「這些事你要講明,勸戒人,用各等權柄責備人;不可叫人輕看你。」

  • 二11-15的主題是「信徒熱心為善的真理根據」,這是本信交錯對稱結構的中心。
  • 信徒應當用善行避免「神的道理被毀謗」(5節),並且「凡事尊榮我們救主——神的道」(10節),原因是「因為神救眾人的恩典已經顯明出來」(11節),基督的第一次顯現,使信徒的生活能夠與世人迥然有別,用在地如在天的生活來見證福音:
    1. 從反面,這救恩教訓我們「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欲」(12節),世人「不敬虔」,信徒卻要活得敬虔;世人體貼「世俗的情欲」,信徒卻要體貼聖靈(羅八5)。
    2. 從正面,這救恩教訓我們「在今世自守、公義、敬虔度日,等候所盼望的福,並等候至大的神和我們救主耶穌基督的榮耀顯現」(12-13節)。世人的盼望在地上,信徒的盼望卻是基督的第二次顯現。信徒在地上的生活,是神偉大的救恩計劃在基督兩次顯現之間的一部分,這就是我們在今世度日的一切意義所在。
  • 這救恩之所以有如此的功效,是因為「祂為我們舍了自己」(14a),有兩個原因:
    1. 從反面,祂「要贖我們脫離一切的罪惡」(14b),綜合引自結三十七33等多處舊約。
    2. 從正面,祂「又潔凈我們,特作自己的子民,熱心為善」(14c),綜合引自結三十六28等多處舊約。因此,信徒得救以後,雖然還繼續活在地上,但生活的目的和意義已經改變,「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覆活的主活」(林後五15)。按照神的旨意「熱心為善」,是信徒「在今世自守、公義、敬虔度日」的方式,不是信徒換取救恩的條件,而是得救的信徒以愛回應對神的救恩。「善行、善事」(一16;二7、14;三1、8、14)是本信的關鍵詞。
  • 15節可譯為「這些事你要講明,要充分運用你的職權勸勉人,責備人。不要讓任何人輕看你」(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
    • 傳道人牧養教會的方式是「講明、勸勉、責備」,也就是「 宣讀、勸勉、教導」(提前四13)。傳道人的各種「勸」(2、3、6、9節),不是嘮嘮叨叨地「念」,勉強人靠著肉體行事;而是「講明」救恩的真理(11-14節;三4-7),用聖經來「勸勉、責備」人,讓救恩的功效能完全地成就在信徒身上。
    • 除了基督自己,沒有任何一樣權柄能讓人心真正服下來。傳道人如果想不讓人輕看,既不能倚靠職位、才能,也不能倚靠關系、手腕,而要自己首先堅定不移地順服基督,「凡事要顯出善行的榜樣;在教訓上要正直、端莊,言語純全,無可指責」(7-8節),別人才能在神的話語所顯出的權柄面前服下來,接受勸勉和責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