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後二1】「我兒啊,你要在基督耶穌的恩典上剛強起來。」

【提後二2】「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托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

  • 二1-13的主題是「在基督的恩典上剛強」,與三10-17「在聖經的真理上站穩」前後呼應。
  • 第1節原文直譯是「所以,我兒啊,你應當在基督耶穌的恩典里剛強起來」(新譯本,英文ESV譯本):
    • 「所以」,表明這句話是從一15-18得出的結果;
    • 「你應當在基督耶穌的恩典里剛強起來」,這是對一6-14的總結。
  • 此時保羅外有仇敵逼迫、內有弟兄離棄,但神卻差派阿尼色弗來安慰他(一15-18),使他感受到極大的恩典和安慰,所以也吩咐提摩太「應當在基督耶穌的恩典里剛強起來」。此時的提摩太非常需要鼓勵,因為保羅所面臨的處境,同樣也可能臨到提摩太身上。
  • 「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托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2節),這是提摩太剛強起來所當做的第一件事情,也是重申保羅之前的吩咐(一13-14)。保羅要提摩太趕緊離開以弗所、到羅馬與他會面(四9、13),但假師傅的影響還在,許多人還離棄了保羅(一15),所以提摩太在離開之前,必須把使徒的教訓「交托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這也是今天每個傳道人的責任,因為教會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三15),神並沒有把傳承真理的責任托付給神學院或機構,而是托付給了教會。本節提到了教會中四代傳承真理的人:
    1. 第一代是「我」,也就是保羅;
    2. 第二代是「你」,也就是提摩太;
    3. 第三代是「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也就是有教導恩賜的人;
    4. 第四代是「別人」,也就是其他的信徒。
  • 主耶穌吩咐門徒:「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二十八19-20)。要「教訓他們遵守」的,也包括大使命本身。因此,每一個傳福音的信徒,都應當把福音「交托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傳道人若不注意訓練信徒把福音「交托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就不是忠心的福音仆人。

【提後二3】「你要和我同受苦難,好像基督耶穌的精兵。」

【提後二4】「凡在軍中當兵的,不將世務纏身,好叫那招他當兵的人喜悅。」

【提後二5】「人若在場上比武,非按規矩,就不能得冠冕。」

【提後二6】「勞力的農夫理當先得糧食。」

【提後二7】「我所說的話,你要思想,因為凡事主必給你聰明。」

  • 「你要和我同受苦難,好像基督耶穌的精兵」(3節),這是提摩太剛強起來所當做的第二件事情,也是重申保羅之前的吩咐(一8)。
  • 苦難是福音見證的一部分,因為主耶穌說:「你們若屬世界,世界必愛屬自己的;只因你們不屬世界,乃是我從世界中揀選了你們,所以世界就恨你們」(約十五19);使徒約翰也說:「世人若恨你們,不要以為希奇」(約壹三13)。因此,保羅並沒有為提摩太描繪一條花香爛漫的道路,而是鼓勵他與自己「同受苦難」,並且使用了三個當時常見的例子作隱喻(3-6節),強調信徒應當「同受苦難」、將來必得賞賜:
    1. 羅馬士兵:「凡在軍中當兵的,不將世務纏身,好叫那招他當兵的人喜悅」(4節),每個蒙召的信徒也要象羅馬士兵那樣全然委身、「同受苦難」,目的是專心討主喜悅「不將世務纏身」,指全然委身的態度,並非要求信徒不顧家庭、工作;因為管理自己的家(提前三4-5)、事奉肉身的主人(西三22-24)、親手做工(帖前四11;林前四12),也是信徒事奉和見證的一部分。
    2. 希臘運動員:「人若在場上比武,非按規矩,就不能得冠冕」(5節),每個奔跑天路的信徒也要象運動員那樣自律、遵守規則。「同受苦難」是天路比賽規則的一部分,「因為你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使你們在祂榮耀顯現的時候,也可以歡喜快樂」(彼前四13)。「冠冕」原文指運動會中頒給得勝者的花冠,表示歡喜快樂。
    3. 農夫:「勞力的農夫理當先得糧食」(6節),每個盼望賞賜的信徒也要象盼望「先得糧食」的農夫那樣甘心付出「同受苦難」的代價,因為「如果我們和祂一同受苦,也必和祂一同得榮耀」(羅八17)。
  • 「我所說的話,你要思想」(7a),這是讓提摩太自己去思想這三個隱喻的重點,「因為凡事主必給你聰明」(7b)。神既然已經賜下恩典(一6),使提摩太能「在基督耶穌的恩典上剛強起來」(1節),祂也必會讓提摩太理解「同受苦難」的必要。

【提後二8】「你要記念耶穌基督乃是大衛的後裔,祂從死里覆活,正合乎我所傳的福音。」

【提後二9】「我為這福音受苦難,甚至被捆綁,像犯人一樣。然而神的道卻不被捆綁。」

【提後二10】「所以,我為選民凡事忍耐,叫他們也可以得著那在基督耶穌里的救恩和永遠的榮耀。」

【提後二11】「有可信的話說:我們若與基督同死,也必與祂同活;」

【提後二12】「我們若能忍耐,也必和祂一同作王;我們若不認祂,祂也必不認我們;」

【提後二13】「我們縱然失信,祂仍是可信的,因為祂不能背乎自己。」

  • 8-13節是「要在基督耶穌的恩典上剛強起來」(1節)的根據。
  • 「我所說的話,你要思想」(7a),首先就要把思想的注意力轉移到基督身上:「你要記念耶穌基督乃是大衛的後裔,祂從死里覆活,正合乎我所傳的福音」(8節)。這是福音的核心內容(羅一3-4;林前十五12-14),也是假師傅的重點攻擊對象(18節),更是保羅和提摩太為福音「同受苦難」(3節)的信心與得力之源。因為「耶穌基督乃是大衛的後裔」,彰顯了神的信實;既然「祂從死里覆活」,也能使「同受苦難」的信徒得著賞賜。
  • 此時,保羅正「為這福音受苦難,甚至被捆綁,像犯人一樣」(9節),戴著鎖鏈撰寫本信。但基督不但允許使徒為福音受苦,也讓他在捆綁中看到「神的道卻不被捆綁」(9節)。這證明是基督自己在「保全」(一12)祂的道,保羅因此得著了安慰,能「為選民凡事忍耐」(10節)。
    • 「選民」指那些早已被神揀選的百姓,包括此時尚未接受福音的非信徒和暫時被假師傅迷惑的信徒。神既然預定了「選民」,就會「叫他們也可以得著那在基督耶穌里的救恩和永遠的榮耀」(10節),所以與神同工的人要「凡事忍耐」,不著急、不放棄,一面盡本分教導勸戒(24-25a),一面等候神的時候到來(25b)。
    • 保羅所遭遇的苦難和捆綁,也是神護理工作的一部分,也不應該成為信徒膽怯、灰心或懼怕的原因,因為「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羅一16),神的道自會成就其目的,提摩太和提摩太所托付的人也將被神使用成為傳揚福音的器皿。
  • 11-13節原文是押韻的詩歌,用來解釋「那在基督耶穌里的救恩和永遠的榮耀」:
    1. 「我們若與基督同死,也必與祂同活」(11節),這是信徒與基督在生和死上的聯合(羅六2-23),包括救恩次序中的「有效的呼召、重生、歸正、稱義、得名分」。
    2. 「我們若能忍耐,也必和祂一同作王」(12a),這是信徒與基督在受苦和榮耀上的聯合(羅八17;啟二十4;二十二5),包括救恩次序中的「成聖、得榮耀」。
    3. 「我們若不認祂,祂也必不認我們」(12b),這是警告那些背道者(太十33),他們只是暫時相信,並未蒙神揀選(可四16-19)、與基督同死同活。雖然彼得也曾三次不認主(路二十二61),但他是蒙揀選的選民,所以基督自己負責保守他(路二十二34)。
    4. 「我們縱然失信,祂仍是可信的,因為祂不能背乎自己」(13節),這是鼓勵那些陷入軟弱的選民,他們可能經歷管教,但卻不會失去救恩(來十二6)。基督對教會的信實,並不是根據信徒是否忠心,是否出現假師傅,而是根據神的揀選。神旨意的成就並不是根據不可靠的人,而是根據祂自己的大能。因此,神的選民即使暫時軟弱、跌倒、失敗、被假師傅迷惑,基督也必會引導他們回轉,「因為祂不能背乎自己」。所以「我們若能忍耐,也必和祂一同作王」,不應該為眼前的得失、暫時的離棄(一15)所攪擾。

【提後二14】「你要使眾人回想這些事,在主面前囑咐他們:不可為言語爭辯;這是沒有益處的,只能敗壞聽見的人。」

【提後二15】「你當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提後二16】「但要遠避世俗的虛談,因為這等人必進到更不敬虔的地步。」

【提後二17】「他們的話如同毒瘡,越爛越大;其中有許米乃和腓理徒,」

【提後二18】「他們偏離了真道,說覆活的事已過,就敗壞好些人的信心。」

【提後二19】「然而,神堅固的根基立住了;上面有這印記說:『主認識誰是祂的人』;又說:『凡稱呼主名的人總要離開不義。』」

  • 二14-26的主題是「要作無愧的工人」,與三1-9「防備末世的敗壞」前後呼應。
  • 「你要使眾人回想這些事,在主面前囑咐他們」(14節),表明8-13節的教導不只是對提摩太說的,也是對那些正在與假師傅爭戰的忠心信徒說的。因為保羅希望提摩太趕緊到羅馬與自己見面(四9、13),所以要把使徒的教訓盡快「交托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2節),以免謬誤像壞疽一樣在身體里擴散(17節)。「在主面前囑咐他們」,既是嚴肅地提醒提摩太權柄的來源,也是嚴肅地提醒信徒在主面前的責任。
  • 假師傅「專好問難,爭辯言詞」(提前六4),忠心的信徒卻「不可為言語爭辯」(14節),不要參與那些不著邊際、沒有聖經根據的虛談(16節),因為「這是沒有益處的,只能敗壞聽見的人」(14節)。本信並沒有指出「為言語爭辯」的具體內容,但卻清楚地指出不是什麽:既不是「那純正話語的規模」(一13),也不是聖經(三14-17),更不是從「清潔的心和無虧的良心,無偽的信心」(提前一5)生出來的愛;相反,「有人偏離這些,反去講虛浮的話,想要作教法師,卻不明白自己所講說的所論定的」(提前一6-7)
  • 假師傅「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提前六5),追求人的認同,在神面前必然蒙羞。忠心的信徒卻應當「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15節),而不是首先考慮人的感受;應當在主面前「作無愧的工人」(15節),而不是介意人前的榮辱(一8、12)。忠心的信徒向神交賬時能為自己的工作成果「無愧」的原因,是因為:
    1. 從正面,「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15節),專注於正確、直接地解釋和教導真理,而不是沈溺於「世俗的虛談」(16節)、「偏離了真道」(18節)。傳道人只有存著「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的心,才有可能「按著正意分解」聖經,而不是迎合人的想法曲解福音,根據人的需要裁剪真理。「真理的道」,就是使徒所傳的福音(弗一13;西一5)。
    2. 從反面,「遠避世俗的虛談」(16節)。「世俗的虛談」是以弗所假師傅的特征(提前六20),最好的對策就是「遠避」、「躲避」(提前六20),否則自己「恐怕也被引誘」(加六1)、陷入試探。
      • 「遠避」不是放任,對謬誤若不制止、就是鼓勵,「因為這等人必進到更不敬虔的地步。他們的話如同毒瘡,越爛越大」(16-17節),正在教會里擴散、「敗壞好些人的信心」(18節),已經不能再以「愛心、合一」之名包容、接納他們。而制止他們的最好辦法,並不是「為言語爭辯」,而是從正面「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 「許米乃和腓理徒」(17節)都是外邦人的名字,他們可能是以弗所教會假師傅的領袖。許米乃已經被保羅交給撒但、逐出教會(提前一20),但這兩個人在教會里影響力還在。覆活是福音的核心內容(8-13節),但「他們偏離了真道,說覆活的事已過」(18節),成了不可接受的異端。假師傅通常不會明確反對真道,而是通過扭曲而「偏離」(提前一6;六21)。
  • 雖然提摩太應當「遠避」這些假師傅,但卻不必害怕他們,因為雖然假師傅正在「敗壞好些人的信心」,但「我們縱然失信,祂仍是可信的,因為祂不能背乎自己」(13節),所以「神堅固的根基立住了;上面有這印記說:『主認識誰是祂的人』;又說:『凡稱呼主名的人總要離開不義。』」(19節)。「神堅固的根基」,可能隱喻教會(提前三15),「印記」指建築師或業主刻在根基上的碑文,用來表明建築的所有權或目的。神在祂所建造的教會上刻了兩句碑文:
    1. 「主認識誰是祂的人」,引自民十六5可拉的背叛。神建築的根基,不是信徒對神搖擺不定的認識,而是神對信徒的認識(林前八1-3),這是我們信心的基礎。無形的教會由主所認識的人組成,所以信徒不必擔心假師傅正在「敗壞好些人的信心」,因為偽裝者最終都會暴露真相,遭受與可拉同樣的命運。
    2. 「凡稱呼主名的人總要離開不義」,可能引自民十六6-7可拉的背叛和賽五十二11神對選民的呼籲。神允許假師傅在教會內部造成道德的敗壞(提前六3-10),但屬主的人有責任「離開不義」,徹底脫離假師傅和他們的錯謬教訓,我們可以借此辨認出有形的教會。

【提後二20】「在大戶人家,不但有金器銀器,也有木器瓦器;有作為貴重的,有作為卑賤的。」

【提後二21】「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 20-21節用家庭里的器皿,進一步隱喻「凡稱呼主名的人總要離開不義」(19節)。「貴重、卑賤」(20節),指器皿的用途。
  • 「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21節),指分別為聖、脫離假師傅及其錯謬的教訓(16節),因為「他們的話如同毒瘡,越爛越大」(17節)。不管是什麽器皿,只要接觸了不潔凈的物,就「必算污穢」(該二13)、不合主用。提摩太本來就是神所揀選的器皿(提前一18;四14),只要他保守自己、遠離假師傅,就「必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21節)。

【提後二22】「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欲,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公義、信德、仁愛、和平。」

【提後二23】「惟有那愚拙無學問的辯論,總要棄絕,因為知道這等事是起爭競的。」

【提後二24】「然而主的仆人不可爭競,只要溫溫和和地待眾人,善於教導,存心忍耐,」

【提後二25】「用溫柔勸戒那抵擋的人;或者神給他們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

【提後二26】「叫他們這已經被魔鬼任意擄去的,可以醒悟,脫離牠的網羅。」

  • 人若要「離開不義」(19節)、「脫離卑賤的事」(21節),就要注意兩個方面:
    1. 「逃避少年的私欲,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公義、信德、仁愛、和平」(22節),與提前六11的吩咐類似。信徒應該活在身體的原則里,孤獨的傳道人很容易陷入自義、焦慮和偏激中。「清心禱告主的人」,指神的選民(10節;多二14),與不誠實的假師傅作對比(提前四2)。「少年的私欲」,指年輕人常有的激情和沖動,容易導致「公義、信德、仁愛、和平」的反面。
    2. 「惟有那愚拙無學問的辯論,總要棄絕,因為知道這等事是起爭競的」(23節),妨礙信徒追求和平,所以應當「遠避世俗的虛談」(16節)。「愚拙無學問的辯論」,指那些假師傅並不明白真道(25節),「想要作教法師,卻不明白自己所講說的所論定的」(提前一7),只會談論「世俗的虛談和那敵真道、似是而非的學問」(提前六20)。
  • 「合乎主用」(21節)的「主的仆人」(24節)要「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地爭辯」(猶3),但卻「不可為言語爭辯」(14節);要「打那美好的仗」(提前一18),但卻「不可爭競」(24節)。「不可爭競」,是避免陷入血氣、落進假師傅的圈套,並不是對謬誤坐視不管。「主的仆人」不可挑起爭競,但也不能回避問題,應當:
    1. 「溫溫和和地待眾人,善於教導,存心忍耐」(24節),也就是「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四2)。
      • 「溫溫和和」,指說話者的存心,而不是給人的感覺。因為「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的話很難讓人感覺溫和。各人對態度的看法可能不同(林後十10),但存心卻無法向神假冒。
      • 「眾人」,不包括假師傅,因為他們已經被逐出教會(提前一20),但影響還在。
    2. 「用溫柔勸戒那抵擋的人」(25節),也就是追求和平,但不以犧牲真理、任憑弟兄沈淪為代價,應當用天國的得勝之道「溫柔」(太五5)來糾正被假師傅迷惑的人。「勸戒」的意思是「糾正」(英文ESV譯本)。
      • 「溫柔」,指說話者的存心(林前四21;加六1),而不是給人的感覺,因為「勸戒」很難使人感覺溫柔。各人對態度的感受不盡相同(林後十10),但存心卻無法向神隱瞞。
      • 「抵擋的人」,指被假師傅迷惑的人。假師傅是「作惡的和迷惑人的,必越久越惡,他欺哄人,也被人欺哄」(三13),「這等人你要躲開」(三5)、而不是去「勸戒」。
  • 「或者神給他們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26節),指我們並不能確定那些受假師傅影響的人是被迷惑的弟兄、還是未蒙揀選的選民,所以應當「用溫柔勸戒」。若是神的選民(10節),神必然會挽回他們。相反,我們若憑血氣「爭競」,反而會讓自己陷入罪中。因為「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弗六12),而是與「屬靈氣的惡魔」(弗六12)爭戰;靠肉體 「爭競」,就上了仇敵的圈套。
  • 26節可譯為「讓他們這些已被魔鬼擄去順從牠詭計的人能醒悟過來,脫離牠的羅網」(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假師傅的背後都是「引誘人的邪靈和鬼魔」(提前四1),被假師傅迷惑的人都是「被魔鬼擄去順從牠詭計的」。神若允許魔鬼將選民的心思暫時擄去,「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加六1),而神自己會負責叫他們「醒悟過來,脫離牠的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