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後一1】「奉神旨意作基督耶穌使徒的保羅和兄弟提摩太,寫信給在哥林多神的教會,並亞該亞遍處的眾聖徒。」

【林後一2】「願恩惠、平安從神我們的父和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

  • 本信開頭的話是第一世紀書信的慣例:先是寫信人的名字,然後是收信人的名字,接著是禱告。
  • 保羅強調自己「奉神旨意作基督耶穌使徒」(1節)的身份,因為哥林多教會有人對此有疑問。
  • 「提摩太」(1節)是保羅從路司得帶起來的年輕同工(徒十六1-3),他是哥林多後書、腓立比書、歌羅西書、帖撒羅尼迦前後書及腓利門書的聯名作者。保羅把「提摩太」的名字放在發信人的位置,不一定表明他參與了實際寫作,但表明他是讚同這幾封信的內容的。
  • 「神的教會」(1節)在新約聖經中僅出現三次(徒二十28;林前一2),保羅特地向哥林多信徒強調教會是「神的」,強調教會對基督的委身(十一2)。
  • 「亞該亞」(1節)指希臘的南部地區。當時希臘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北部為馬其頓省,南部為亞該亞省,包括哥林多、堅革哩和雅典等城鎮。
  • 「聖徒」(1節)指蒙恩得救、分別為聖歸給神的信徒。
  • 保羅的問安語結合了希臘式的「恩惠」(2節)和希伯來式的「平安」(2節)。當時的書信一般用「問候(Chairein)」一詞來問安(徒十五23;二十三26),但保羅卻改為雙關語「恩惠(Charis)」,原意是「那引致喜樂的」,「恩惠」是神賜給不配的罪人白白的、主動的禮物,是我們喜樂的源泉。希伯來文「平安(Shalom)」不只是沒有戰爭的狀態,更表示繁榮、興盛,特別是屬靈事物上的興盛。
  • 保羅的問候總是先「恩惠」後「平安」,因為除非神的「恩惠」已把罪對付清楚,否則就不會有真正的「平安」。在保羅心目中,「恩惠」(Charis)幾乎就是「基督」(Christos)的同義詞,因為除基督之外沒有什麽可以給人恩惠,神的平安也是借著基督來的。「恩惠」是「平安」之源,「平安」是「恩惠」之果。
  • 哥林多教會給保羅的屬靈難處很多,叫保羅不容易忍受,但他還是照樣地愛他們、服事他們,為哥林多教會祝福。保羅的問安絕不是「屬靈的口頭禪」,而是實實在在地根據神的旨意,在這樣的遭遇里所宣告的祝福,實在是太美了。

【林後一3】「願頌讚歸與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神,就是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神。」

  • 保羅稱呼神為「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神」,因為他在難處中經歷、體會過神的憐憫和安慰。
  • 因著我們與基督聯合,「主耶穌基督的父神」也做了我們的「發慈悲的父」,祂必不讓我們受過重的苦,也不讓我們白白受苦;祂要叫一切的患難成就祂的心意,使「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八28);祂不允許在祂心意以外的苦難發生在我們身上:「人的忿怒要成全禰的榮美,人的余怒,禰要禁止」(詩七十六10)。
  • 因此,保羅學會了在一切難處面前,首先不是注意難處有多大、多重,而是注意「發慈悲的父」要借著難處做成在我們身上的旨意。

【林後一4】「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祂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

  • 地上到處都充滿難處,環境給我們難處,撒但給我們難處,我們的肉體也制造難處。神不但允許我們遭遇這「一切患難」,也陪伴我們一同經過「一切患難」,好讓我們有機會在「死蔭的幽谷」(詩二十三4)里經歷神「各樣安慰」(3節),享用神更深的同在,在恩典中被造就成神合用的器皿,以致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
  • 我們安慰人、造就人的能力,是從我們自己先經歷「神所賜的安慰」而來的。保羅為主經歷的患難越多(一8-10,四7-12,十一23-29),就越多經歷「神所賜的安慰」、鼓勵和堅固,越認識神的恩典、能力和美意,也就越有「神所賜的安慰」可以與人分享,用恩典的見證去安慰人、鼓勵人、堅固人,而不是只有同情或道理。
  • 因此,我們不必為主自找苦吃,但我們在難處中也不必急著逃避、脫離,而應該好好尋求、體會「神所賜的安慰」,經歷「神所賜的安慰」,好讓我們這個人成為「神所賜的安慰」。

【林後一5】「我們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

【林後一6】「我們受患難呢,是為叫你們得安慰,得拯救;我們得安慰呢,也是為叫你們得安慰;這安慰能叫你們忍受我們所受的那樣苦楚。」

【林後一7】「我們為你們所存的盼望是確定的,因為知道你們既是同受苦楚,也必同得安慰。」

  • 「基督的苦楚」(5節),指為基督的緣故所受的苦楚。
  • 若我們是活在基督里面、為基督的緣故受苦,基督必負責使我們在難處能靠著祂得著安慰、勝過難處,進入神要把我們帶進的結局里。因此,每一樣「基督的苦楚」,都會變成我們的裝備,幫助我們去安慰人、造就人,供應基督的豐盛。活在基督里的人,無論是「受患難」(6節)的經歷,還是「得安慰」(6節)的見證,都能叫別人「得安慰」,使人的靈魂蘇醒,在苦楚中仍能堅持走十字架的道路。
  • 「同受苦楚」(7節)指「同受基督的苦楚」。哥林多信徒在異教的環境里,也為信仰的緣故同受「基督的苦楚」。

【林後一8】「弟兄們,我們不要你們不曉得,我們從前在亞細亞遭遇苦難,被壓太重,力不能勝,甚至連活命的指望都絕了;」

【林後一9】「自己心里也斷定是必死的,叫我們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覆活的神。」

  • 「在亞細亞遭遇苦難」(8節),可能指保羅在以弗所被猶太人謀害(徒十九23-41;二十19),不但有生命的威脅,而且為主傳道的種種計劃看起來也都將歸於無有。
  • 連使徒保羅都會被神帶到「連活命的指望都絕了」(8節)的地步!因為天然的人太容易依靠自己,而不是信靠神,常常用人的辦法來代替信心,造成種種屬靈的難處。所以,掌管環境的神常常讓我們遇上難處,目的是要把我們帶到無路可走的人的盡頭,以致不再對自己有把握,不再對地上有盼望,不再走自己的路。
  • 在十字架的道路上,危機常常會變成我們屬靈生命的轉機。聖靈借著環境的重壓,把我們帶到在人看來「必死」(9節)的絕境,逼著我們「不靠自己」(9節),放棄對肉體生命的倚靠,然後才能「只靠叫死人覆活的神」(9節);從此不只是不絕望,而且是大有盼望。因為這一位神有能力叫死人脫離死的權勢,也有能力帶我們從死蔭的幽谷中走過。在神的手里沒有難成的事,難處不是在神能不能做,而是人肯不肯信。神要借著難處,讓我們學習脫離一切眼見,在任何環境中都單單倚靠祂,祂的信實就成為我們的盼望。

【林後一10】「祂曾救我們脫離那極大的死亡,現在仍要救我們,並且我們指望祂將來還要救我們。」

  • 神允許保羅過去、現在、將來都不斷經歷難處,不住地更新他的信心。神的信實永不改變,人的信心卻需要不住地被更新,才能用新鮮活潑的信心跟上不停工作的主,在跟隨主的路上不斷支取基督的得勝。人若依靠從前陳舊的經歷去解決今天的難處,結果就會變成依靠自己,以致退後、跌倒。
  • 「指望祂將來還要救我們」(10節),當時猶太人一直想殺保羅(徒二十3),後來「從亞細亞來的猶太人」(徒二十一27)在耶路撒冷聖殿里聳動群眾捉拿保羅。

【林後一11】「你們以祈禱幫助我們,好叫許多人為我們謝恩,就是為我們因許多人所得的恩。」

「我們因許多人所得的恩」指「我們因許多人的禱告蒙應允所得的恩」。使徒保羅的事奉需要教會的代禱,不但親密的同工一起代禱,連給他制造難處的哥林多教會也為他代禱。單憑屬靈的偉人,不能使神的心意得著滿足,祂的旨意是讓所有的肢體在事奉中學習彼此配搭、彼此扶持、彼此相愛,使基督的身體得以建立。

【林後一12】「我們所誇的是自己的良心,見證我們憑著神的聖潔和誠實;在世為人不靠人的聰明,乃靠神的恩惠,向你們更是這樣。」

  • 今天許多人的事奉常常依靠「人的聰明」,結果帶來許多難處,造成許多軟弱。苦難能使人認識到「人的聰明」不可靠,因此不再自作聰明、耍手腕,而是單單「憑著神的聖潔和誠實」,活在信心和恩典的原則中。
  • 「向你們更是這樣」,指保羅在與哥林多人的接觸中特別小心自己的生活、言行見證,可能因為哥林多作為希臘的經濟、文化重鎮,「人的聰明」擾亂真理的情形特別嚴重。
  • 「良心」指人根據自己所認知的最高標準,用以判斷人的行為的功能。這個字在保羅書信出現的次數,比其他新約書卷加起來都還多。人的良心已經被罪污染,因此不是判斷一個人行為的最高法官,但是拒絕良心的聲音卻會導致屬靈的虧損(提前一19)。

【林後一13】「我們現在寫給你們的話,並不外乎你們所念的、所認識的,我也盼望你們到底還是要認識;」

【林後一14】「正如你們已經有幾分認識我們,以我們誇口,好像我們在我們主耶穌的日子以你們誇口一樣。」

  • 保羅知道有些哥林多人會懷疑他的信是否另有所指,難免誤解,所以他盼望他們最終還是能夠對他有正確且充分的「認識」(13節)。
  • 「以我們誇口」(14節),指哥林多教會以保羅是他們的使徒為榮。
  • 「以你們誇口」(14節),指保羅在基督面前以哥林多教會為榮,得著主的稱讚(太廿五23)。

【林後一15】「我既然這樣深信,就早有意到你們那里去,叫你們再得益處;」

【林後一16】「也要從你們那里經過,往馬其頓去,再從馬其頓回到你們那里,叫你們給我送行往猶太去。」

  • 「早有意到你們那里去」(15節),指保羅之前已答應他們,要在經過馬其頓之後去看他們(林前十六5)。「益處」(15節)指保羅在他們當中傳道的屬靈果效。
  • 「從你們那里經過,往馬其頓去」(16節),可能指保羅準備從以弗所先坐船向西到哥林多,然後從哥林多沿陸路向北前往馬其頓。而按照林前十六5的計劃,應該是從以弗所沿陸路向北先到馬其頓,然後經過馬其頓沿陸路向南到哥林多。
  • 「送行」(16節)包括資助保羅去猶太地的路費。

【林後一17】「我有此意,豈是反覆不定嗎?我所起的意,豈是從情欲起的,叫我忽是忽非嗎?」

【林後一18】「我指著信實的神說,我們向你們所傳的道,並沒有是而又非的。」

【林後一19】「因為我和西拉並提摩太,在你們中間所傳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總沒有是而又非的,在祂只有一是。」

【林後一20】「神的應許,不論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所以借著祂也都是實在(實在:原文是阿們)的,叫神因我們得榮耀。」

  • 「是而又非」(18節),指今天一個說法,明天另一個說法。
  • 「指著信實的神說」(18節),保羅在書信中常常這樣起誓(羅一9;加一20;林後一23,十一1031;腓一8;帖前二510),為的是辯護或強調他所確信的真理。主耶穌教導不要錯誤地起誓(太五33-37),但沒有禁止起誓。
  • 「西拉」(19節)是耶路撒冷教會選出來的領袖之一,負責將耶路撒冷會議的決議帶到安提阿(徒十五22),他在保羅第二次出外傳道時成為保羅的同工(徒十五36-41)。當保羅與西拉到路司得時,提摩太也加入這個團隊(徒十六1-3)。因此當保羅第一次抵達哥林多時,這兩個人都跟他在一起同工。
  • 「在基督里都是是的」(20節),指舊約中有關彌賽亞和彌賽亞時代的應許,都要在基督里成就。
  • 因為保羅改變了行程,引起一些哥林多信徒的誤解,所以保羅特地用了很多篇幅來解釋他行事的原則和改變行程的原因(一18-二13)。如果哥林多信徒因為保羅行程計劃的變化而質疑他說話的可信度,同樣也會質疑他所傳福音的可信度。因此,每個信徒都要省察自己是否在神、在人面前活出「信實」的果子,因為即使是遲到、早退這樣的「小事」,也會給魔鬼留下地步,使人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種種「不靠譜」,以致輕視我們所傳的福音。

【林後一21】「那在基督里堅固我們和你們,並且膏我們的就是神。」

【林後一22】「祂又用印印了我們,並賜聖靈在我們心里作憑據(原文是質)。」

  • 「堅固」(21節)原文指保證答應做的事一定會做好。神會負責堅固保羅和他的同工,使他們信實可靠。
  • 「膏」(21節)意思是膏立,是舊約指派任務的儀式(出二十八41;撒上十五1;王上十九16),保羅和他的同工是受聖靈膏立、差派的。
  • 「印了」(22節)指用印封住文件,烙上印記,表示「擁有」,聖靈的同在是每一個真信徒身上的「印」(羅八9)。
  • 「憑據」(22節)原文是「質」,是商業用語,指買方付給賣方的訂金,保證到了適當的時間,全額都會付清。神賜下聖靈作信徒的憑據(訂金),讓我們因經歷聖靈而預嘗未來覆活的生命的實際,保證將來我們可以完全享受到屬靈的福氣(五5;弗一14)。
  • 聖靈作「印」,表明我們是神的產業,我們是屬於神的。聖靈作「質」,表明神是我們的產業,我們將來能得著天上的基業。
  • 保羅的事奉來自神的差派,他的人格和福音的真實性完全倚賴於神的工作。聖靈堅固、膏立了他們,因此連行程計劃這一類的小事也必定信實可靠。

【林後一23】「我呼籲神給我的心作見證,我沒有往哥林多去是為要寬容你們。」

【林後一24】「我們並不是轄管你們的信心,乃是幫助你們的快樂,因為你們憑信才站立得住。」

  • 保羅行程的變更,並非因為他「反覆不定」、或者他的計劃「是從情欲起的」(17節),而是神自己的引導,為要「寬容你們」(23節)、造就哥林多教會。
  • 「轄管你們的信心」(24節),指勉強人遵守某種道德教訓、努力做出屬靈的樣子。
  • 「幫助你們的快樂」(24節),指幫助人明白神的旨意、甘心遵行神的旨意。
  • 「憑信才站立得住」(24節),指在神面前站立得住的信心,是靠著神的大能(林前二5)做成在我們生命里面的,並非別人勉強、教導出來的。
  • 人與神的關系建立在里面神兒子的生命基礎上,我們可以幫助、引導別人明白神的旨意、跟上神的旨意,但一切的勉強與過分的催逼都是不合宜的。因為神的旨意不是要得著外表符合律法的人,而是要得著里面有神兒子生命的人。

《哥林多後書》背景

  哥林多城是羅馬帝國亞該亞省的首都,扼守希臘本土與伯羅奔尼撒半島(Peloponnesus)之間的哥林多地峽,溝通東面薩羅尼克灣的堅革哩 (Cenchrea)港和西面哥林多灣的Lecaeum港。當時的海員們寧可把貨物從地峽運過去,也不願繞過伯羅奔尼撒半島以南多石多風險的岬角,因此哥林多商業繁榮,巿內有東西貿易路線與南北貿易路線交叉相會。保羅時代的哥林多已不再是個希臘城市,而是羅馬殖民地。當時哥林多城各族人民混雜,是一個經濟繁榮、道德敗壞、思想文化活躍的大都會,是很多古希臘、羅馬偶像的敬拜中心,也是一個人口流動頻繁、有利於福音廣傳的中心城市。

  保羅於主後50-51年第二次傳道旅程期間初次來到達哥林多城,與亞居拉和百基拉同工,在那里傳福音一年半,建立了教會(徒十八1-18)。主後51年保羅離開哥林多以後,曾寫了第一封信給哥林多教會,叫他們「不可與淫亂的人相交」(五9-10),但這封信失傳了。保羅第三次傳道旅程住在以弗所期間,革來氏家里的人帶來信息,說哥林多教會里有結黨紛爭(11節),教會也寫了一封信給他(七1),希望保羅在許多問題上給他們指導,保羅可能於主後54年在以弗所寫了第二封信,即《哥林多前書》作為回覆(林前十六8-10;徒十九22)。後來哥林多教會的情況繼續變壞,保羅可能直接從以弗所坐船前往哥林多(林後一16),第二次短暫訪問哥林多(林後十三2;徒二十2),當時的訪問不甚愉快。之後保羅又寫了第三封措辭嚴厲的信(林後二4;七8),由提多帶去,但這封信也失傳了。後來提多把消息帶到馬其頓,說一切都好了(林後七6-7),保羅就滿心快樂,於主後56年在馬其頓寫了第四封信,即《哥林多後書》(林後二12-14;徒二十1)。此後,保羅可能第三次訪問哥林多教會(林後十二14;十三1),於主後56-57年的冬天在哥林多寫了《加拉太書》、《羅馬書》(徒二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