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後五1】「我們原知道,我們這地上的帳棚若拆毀了,必得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

  • 「地上的帳棚」象征我們的身體,即會毀壞的「外體」(四16),我們的身體不過是我們在地上暫時居住的「帳棚」,並不是「真我」。
  • 「拆毀了」指死亡。
  • 「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指我們將來覆活後不朽壞的、榮耀的、靈性的身體(林前十五42-44)。
  • 「原」字表明五1-10與四16-18有密切的關系,四16-五10是完整的一段經文。

【林後五2】「我們在這帳棚里嘆息,深想得那從天上來的房屋,好像穿上衣服;」

【林後五3】「倘若穿上,被遇見的時候就不至於赤身了。」

  • 我們若在肉身中「嘆息」(2節),等候「我們的身體得贖」(羅八23),渴慕得著「靈性的身體」(林前十五44),就不必再在肉身中受「敗壞的轄制」(羅八21)。
  • 「深想」(2節)指一種積極的渴慕。
  • 「好像穿上衣服」(2節),表明我們的身體是屬於暫時、外表的東西,真正的「我」乃是我們的「內心」的靈魂(四16)。
  • 「被遇見」(3節)指被神或天使遇見。
  • 古人在旅行途中出發之前,往往先撤去帳棚,臨時露天而睡;在還未重新支搭帳棚以前,因沒有帳棚作遮蔽,若被人遇上,感覺上有如赤裸。「赤身」(3節)比喻靈魂與身體脫離。哥林多教會有些人可能受柏拉圖主義影響,相信靈魂不滅,否認身體覆活,認為肉身覆活只會讓靈魂再一次受到囚禁,要永生就必須拋棄身體 (林前十五12)。

【林後五4】「我們在這帳棚里嘆息勞苦,並非願意脫下這個,乃是願意穿上那個,好叫這必死的被生命吞滅了。」

【林後五5】「為此,培植我們的就是神,祂又賜給我們聖靈作憑據(原文是質)。」

  • 「嘆息勞苦」(4節),指因肉身中所遭受的苦難、重壓而嘆息。
  • 「並非願意脫下這個」(4節),指保羅雖然有苦難和重壓在身,但他所要的不是讓自己的靈魂從肉身的存在中得釋放。
  • 「乃是願意穿上那個」(4節),指渴望得到將來覆活後不朽的靈性身體。信徒不害怕死亡,並非願意讓肉身死,而是因為盼望死後有更好的靈性身體,所以就不留戀屬地的事物,為了得著那上好的,甘願放下次好的、不好的。
  • 「培植」(5節)指預備、安排。神為我們預備了榮耀的未來,又借著讓我們與基督「一同受苦」(羅八17),預備我們將來能得那「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四17)。
  • 「憑據」(5節)原文是「質」,是商業用語,指買方付給賣方的訂金,保證到了適當的時間,全額都會付清。主耶穌帶著榮耀的身體從死里覆活,是透過聖靈的作為。神也把同一位聖靈賜給信徒作憑據(一22;弗一14),讓我們因經歷聖靈而預嘗未來覆活的生命的實際,保證我們將來也必覆活,穿上覆活的身體,「好叫這必死的被生命吞滅了」(4節)。

【林後五6】「所以,我們時常坦然無懼,並且曉得我們住在身內,便與主相離。」

【林後五7】「因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

【林後五8】「我們坦然無懼,是更願意離開身體與主同住。」

  • 我們今生「住在身內」(6節),但神不是我們肉眼能看得見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今生是「與主相離」(6節)。
  • 雖然我們的肉眼看不見神,「與主相離」,但我們認識神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7節),是在靈里看見主;我們在主里行事為人能「時常坦然無懼」(6節),看輕屬地的事物,同樣也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
  • 保羅之所以能在苦難面前「坦然無懼」(8節),是因為肉身的死亡只是信徒「離開身體與主同住」(8節)的途徑,那時就可親眼見主,「我們必得見祂的真體」(約壹三2),而不是只能憑信心才看見。
  • 愛主的信徒是願意活著被主使用,但更願意離世與主同在(腓一23);愛世界的信徒是願意離世與主同在,但更願意活著享受今生。

【林後五9】「所以,無論是住在身內,離開身外,我們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悅。」

【林後五10】「因為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台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

  • 我們得救以後還要「住在身內」(9節)多久?是否很快「離開身體與主同住」(8節)?這些事都不是我們能做主的,也不是我們應該關心的。我們所應該關心的是:如何在當下的生活中,「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悅」(9節),將來好向主交帳。我們每天的生活,是為了自己的喜悅、別人的喜悅,還是主的喜悅呢?如果今夜就見主,你能向主交帳嗎?
  • 「基督台」(10節)指主再來時的審判,那時「審判要從神的家起首」(彼前四17),無論活著或已經死了的信徒,都要被提到空中與主相遇(帖前四16-17),在基督台前向主交帳。
  • 我們信主之前一切的罪都蒙主的寶血洗凈了,主不會再跟我們算舊賬,因此,「基督台」的審判與得救無關,但卻與賞罰有關。主耶穌要根據我們信主以後的行為,「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10節)。「本身所行的」包括我們今生的言語(太十二36)、行為(羅二3,6)、事奉(林前三13-15)、意念(林前四5)。因此,當我們還「住在身內」(9節)時,要時時記得如何為自己「本身所行的」向主負責,好被主稱許「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太廿五21)。
  • 主耶穌再來以後的審判至少有3種:1、「基督台」前的審判(林後五10),受審的是覆活和活著被提的信徒(彼前四17;帖前四16-17),為要讓得勝的信徒進入千年國度「與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啟二十4)。2、「基督榮耀寶座」前的審判(太二十五31-46節),受審的是主再來時地上還活著的人(徒十42;提後四1),包括外邦人(耶三17)和原來不信主的猶太人(太十九28),為要判斷誰有資格進入千年國度做百姓(賽六十10-12;珥三1-12)。3、「白色大寶座」前的審判(啟二十11),受審的是在頭一次覆活(啟二十5-6)里無分的死人,時間在千年國度以後、新天新地以前,為要判斷誰有資格進入新天新地(啟二十11-15)。
  • 「台」(10節)原文是bēma,又譯為「公堂」(徒十八12)。保羅曾被哥林多的猶太人拉到公堂(徒十八12),在方伯迦流面前控告他;因此,保羅和哥林多信徒都很清楚,被帶到「台前」就是指受審判。

【林後五11】「我們既知道主是可畏的,所以勸人。但我們在神面前是顯明的,盼望在你們的良心里也是顯明的。」

  • 主是可敬的,也是「可畏的」,我們一生的生活和事奉都在祂的鑒察之下,必按公義施行受祂審判。我們當因主的可敬而親近祂,也當因主的可畏而敬畏祂。
  • 「所以勸人」,指我們若認識到自己將來要向「可畏的」主交帳,就應照我們所承受的托付努力「勸人」,使人順服真道。因為我們帶著對主的敬畏來「勸人」,就不會為討好人而犧牲真理(加一10),用人的道理摻雜福音、取悅聽眾。
  • 「但我們在神面前是顯明的」,指保羅傳道的動機和方法都在神的鑒察之下,沒有詭詐。
  • 「盼望在你們的良心里也是顯明的」,指保羅希望哥林多信徒能看出他的誠實無偽,不再論斷他。

【林後五12】「我們不是向你們再舉薦自己,乃是叫你們因我們有可誇之處,好對那憑外貌不憑內心誇口的人,有言可答。」

  • 「叫你們因我們有可誇之處」,指當時哥林多有些人對保羅傳道的動機和方法多有論斷,所以他在此為自己的事奉辯護,好讓他帶領信主的人可以去面對那些人的批評,以他們屬靈的父親之行事為人為傲。
  • 「憑外貌」包括薦信(三1)、猶太血統(十一22)、異象經驗(十二1)、神跡、奇事、異能(十二12)。
  • 「有言可答」,指知道如何回覆那些背後攻擊保羅的人。

【林後五13】「我們若果顛狂,是為神;若果謹守,是為你們。」

「癲狂」原文exestēmen的同義名詞ekstasis(入神、忘形)被用來指保羅在耶路撒冷聖殿中見到異象的經驗(徒二十二17)。因此,「我們若果顛狂,是為神」可以有兩種解釋:

  1. 這是保羅對指責他瘋狂的人的回應(徒二十六24-25),主耶穌也曾為熱心傳道被罵是癲狂了(可三21),祂的教訓激怒了聽道者(約十20)。本節可意譯為:「即使有人說我們癲狂了,那是因為我們傳純正福音,忠於神;但我們一向謹守,那是為你們的緣故,使你們可從我們所說的明白話中得益處。」
  2. 這是保羅對質疑他不屬靈的人的回應,他們指責保羅沒有任何超然的屬靈經驗。本節可意譯為:「如果我們經歷超然的經驗,那是我們與神之間的事,不是用來向人炫耀、以證明我們傳道工作的屬靈;但如果我們謹守,使用普通可理解的話語,那是為你們的益處。」

【林後五14】「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因我們想,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

【林後五15】「並且祂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覆活的主活。」

  • 「基督的愛」(14節)與基督的死是分不開的。我們之所以能被「基督的愛」摸著,乃是因為看見基督「一人既替眾人死」(14節)的事實;我們若沒有看見基督的死,「基督的愛」就摸不著我們。
  • 「基督的愛」乃是我們事奉的動力,若不是被「基督的愛」摸著,沒有人能把自己完全擺上,一心一意地事奉主、討主的喜悅。
  • 「激勵」(14節)原文意思是「擠壓在一起,強制」,是促發行動的壓力。「激勵」是現在式,表明這壓力是持續不斷的。
  • 「眾人就都死了」(14節),指基督代替眾人死,為我們接受了神對罪人的刑罰,因此在基督里的眾人在神眼里就都算是死過了,不再被定罪。
  • 保羅事奉的動機有兩個:一方面他「知道主是可畏的」(11節),因此對主的托付敬畏負責;另一方面他被「基督的愛激勵」(14節),一生只能為替他「死而覆活的主活」(15節)。基督「替眾人死」,不是為了叫人能繼續安安穩穩地為自己而活,而是要叫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覆活的主活」(15節),凡事尋求主的旨意、遵行主的旨意、滿足主的心意。
  • 真實愛主、渴慕為主而活的人,不是因為人的教導、催促,而是因為我們真正體驗到了「祂是愛我,為我舍己」(加二20),因此「基督的愛激勵我們」為祂而活。
  • 「那些活著的人」(15節),指那些因基督的死而覆活得益處的人,也就是所有重生得救的信徒。

【林後五16】「所以,我們從今以後,不憑著外貌(原文是肉體;本節同)認人了。雖然憑著外貌認過基督,如今卻不再這樣認祂了。」

  • 「基督的愛」(14節)不僅成為激勵我們事奉的動力,也改變了我們的眼光,使我們不再按照人的標準,憑外表來認人,以前認為重要的事情現在看起來已無甚價值了(腓三4-8)。
  • 「憑著外貌認過基督」,指保羅悔改信主之前用人的標準來評斷基督,根據外表把主耶穌看作假基督,自以為是向神發熱心,卻成了抵擋神的愚昧人。
  • 「如今卻不再這樣認他了」,指保羅不再從人錯誤的觀點來看基督,因為保羅已經知道主耶穌就是神所立的基督,也就是萬人都當信而順從的主。

【林後五17】「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 「在基督里」指接受基督為主,以基督為生命(西三4),與基督聯合(西三3),透過基督看一切的事物
  • 「新造的人」,指一個人若在基督里,就已經成為神新創造的一部分,「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也不再停留在人自己里面認識事物。
  • 這「新造」包括新的生命(西三4)、新的眼光(16節)和新的生活(林前六11)。當主再來的時候,我們將借著覆活在新造的世界中進入不朽,全人的更新達到高峰(羅八23)。

【林後五18】「一切都是出於神;祂借著基督使我們與祂和好,又將勸人與祂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

  • 保羅福音信息的中心,是基督是釘十字架的主,但這福音的「一切都是出於神」。因著神奇妙的恩典,才有和好的福音,使人蒙召來與神和好。救恩並不是基督到滿心不樂意的父神面前為我們求情,整個救恩的計劃都是出於父神的計劃和安排,是神主動「借著基督使我們與祂和好」。在神那一方,因著基督已經「替眾人死」(15節),人與神和好的障礙已經除去了。但在人那一方的障礙還沒有除去,人必須接受呼召與神和好,所以神又主動「將勸人與祂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
  • 「勸人與祂和好的職分」,就是傳揚神在基督里已經成就的工作,一切工作都是圍繞勸人與神和好這一個中心,而不是為了提升人的道德水準、解決人的精神寄托。

【林後五19】「這就是神在基督里,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並且將這和好的道理托付了我們。」

  • 世人的「過犯」使他們與神隔離,沒有人能主動與神和好,而是神主動「叫世人與自己和好」。
  • 「神在基督里,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乃是借著「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不再算因信稱義者為有罪,從而除去這障礙。
  • 「將這和好的道理托付了我們」,指神不僅主動要叫世人與自己和好,祂也主動差派使者出去傳揚這和好的福音。

【林後五20】「所以,我們作基督的使者,就好像神借我們勸你們一般。我們替基督求你們與神和好。」

  • 「使者 presbeuo」原文有兩種意思:1、羅馬帝國有兩種省份,凡是安全而無軍隊駐紮的省份,由元老院管轄;凡是有騷擾而駐有軍隊的省份,由凱撒皇帝管轄。而直接受凱撒差遣治理省份的長官就是「使者 presbeuo」。2、當羅馬的元老院決定把一個戰敗國變成省份時,就選派十位元老為「使者 presbeutai」,與戰勝的將軍和戰敗國代表安排和平的條件,然後呈交元老院批準,把戰敗國歸入羅馬帝國。因此,「基督的使者」是直接受耶穌基督差遣的人,工作內容是帶領人與神和好,使他們能成為神國的子民,作為祂家庭中的一份子;工作方式是「勸」人;工作態度是「求」人。
  • 「我們替基督求你們與神和好」,這句話是對哥林多教會講的。哥林多信徒已經接受福音,但仍然有人質疑保羅的使徒權柄和所傳的福音;因此,保羅懇求他們不可徒然領受神的恩典(六1-3),要心存坦誠地對待他們的使徒(六11-13,七2-4)。

【林後五21】「神使那無罪(無罪:原文是不知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祂里面成為神的義。」

  • 「替我們成為罪」,指基督承擔我們罪的後果,「既為我們受了咒詛,就贖出我們脫離律法的咒詛」(加三13)。
  • 「成為神的義」,指神宣告我們無罪開釋。
  • 「無罪」,是基督的所是;「替我們成為罪」和「叫我們在祂里面成為神的義」,是基督的所作。基督的所是和所作,是神使我們與祂「和好」(20節)的根據;「基督的使者」(20節)的工作,是為了顯明基督的所是和所作,而不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