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十1】「弟兄們,我心里所願的,向神所求的,是要以色列人得救。」

不信的猶太人對保羅的教訓極其反感,將他視為叛徒,是以色列的敵人,而羅馬教會的外邦信徒可能也對猶太人在神救恩計劃中的地位有誤解。因此,保羅向羅馬教會的信徒澄清:他極其盼望以色列人得救。基督徒不可停止為以色列人的得救禱告,他們若不與我們同得救恩,神的工作就不能完全。

【羅十2】「我可以證明,他們向神有熱心,但不是按著真知識;」

  • 為什麽猶太人會「不憑著信心求,只憑著行為求」(九32)?保羅比大多數人更了解猶太人的難處,因為猶太人不放心只「憑著信心求」,所以還要「憑著行為求」,結果就成了「只憑著行為求」,所以猶太人「向神有熱心,但不是按著真知識」,這正是保羅信主之前的光景。猶太人不是不敬畏神,他們「為律法熱心」(徒二十一20)、為「祖宗的遺傳」熱心(加一14),但卻不是按著神做工的法則去熱心,沒有真理的宗教熱忱不但不能叫人蒙神悅納,反而會把人攔阻在神的恩典之外。
  • 「真知識」原文是「知識」,和合本譯為「真知識」,與猶太拉比汗牛充棟的「祖宗的遺傳」(加一14)有所區別。主耶穌責備法利賽人「借著遺傳,廢了神的誡命」(太十五6),猶太教後來把這些遺傳總結為《他勒目 Talmud》(又譯為《塔木德》)。

【羅十3】「因為不知道神的義,想要立自己的義,就不服神的義了。」

【羅十4】「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祂的都得著義。」

  • 「真知識」就是「神的義」,「假知識」就是「想要立自己的義」。
  • 「自己的義」就是「因律法而得的義」(腓三9),就是人企圖憑自己的好行為來稱義。
  • 「神的義」就是「因信神而來的義」(腓三9),就是人徹底棄絕自己,因著信靠基督在神面前被稱為義。
  • 「想要立自己的義」,也就是自以為義,這樣的人既不認識神的全然公義,也不認識自己的全然敗壞,所以還以為可以靠著自己的行為活出聖經、伸張公義。自以為義的人很容易以效法基督「發義怒」潔凈聖殿(太二十一11-13)的名義來放縱血氣,卻忘了首先潔凈自己這個「聖靈的殿」(林前六19),也忘了基督為罪人被釘在十字架上,所以才有資格「發義怒」。
  • 「總結」原文的意思是「目標」或「終點」。「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表明:1、律法的目標是指向基督:「律法是我們訓蒙的師傅,引我們到基督那里,使我們因信稱義」(加三24)。2、基督成全了律法的要求:「莫想我來是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太五17)。3、律法的功用到基督便告終止:「基督既已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就要站立得穩,不要再被奴仆的軛挾制」(加五1)。在自以為義的人的眼中,律法只是義人生活的標準,是基督徒比世人更高尚的「基督教道德倫理觀」。但聖靈卻啟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三20),是要讓人經歷在律法之下的失敗,因而對自己的肉體徹底絕望,迫切地回轉尋求基督,在基督里活出律法的義。因此,「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
  • 基督「使凡信祂的都得著義」,一方面是基督成為我們外面的遮蓋,使我們能在神面前稱義;另一方面是基督成為我們里面的生命,從我們里面活出神所要的義。
  1. 如果我們「想要立自己的義」,就會成為一個喜歡「論斷人」的人,結果是「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麽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麽量器量給你們」(太七2)。
  2. 如果是基督在我們里面活出的義,聖靈就會不住地提醒我們「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太七5)。我們眼中一定是有「梁木」的,因為主明明地說「為什麽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太七3);如果我們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木」,就求主讓我們看見,沒有看見之前就不要「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以致在神面前落到「被論斷」的光景。
  3. 我們若先看到自己「眼中的梁木」,先認識自己和犯罪的弟兄一樣敗壞,才能首先潔凈自己這個「聖靈的殿」(林前六19),然後再用愛心和同理心去幫助人。只有先看到自己「眼中的梁木」的人,「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提後四2)才不會成為「論斷人」(太七1),語重心長才不會成為指責說教,掏心掏肺才不會成為嘮叨啰嗦。

【羅十5】「摩西寫著說:『人若行那出於律法的義,就必因此活著。』」

  • 本節引自利十八5。人若想要不受律法的咒詛而能存活,必須完全遵行律法的要求。問題是沒有人能完全遵守律法,「只在一條上跌倒,他就是犯了眾條」(雅二10),因此沒有人能通過這條途徑得救。
  • 若有人有一點點可能「行那出於律法的義」,神的兒子為什麽還要忍受如此屈辱的巨大痛苦,替我們被釘十字架?既然神的兒子已經為我們被釘十字架,為什麽信徒還要繼續靠自己遵守各種改頭換面的「律法」:「你們既靠聖靈入門,如今還靠肉身成全嗎?你們是這樣的無知嗎」(加三3)?

【羅十6】「惟有出於信心的義如此說:『你不要心里說:誰要升到天上去呢?(就是要領下基督來;)」

6-8節引自申三十11-14,保羅用猶太拉比《 米大示 Midrash》的方式來說明這段經文。有關基督道成肉身(本節)和覆活(7節)的教訓,是不信的猶太人最難接受的。

【羅十7】「誰要下到陰間去呢?(就是要領基督從死里上來。)』」

【羅十8】「他到底怎麽說呢?他說:這道離你不遠,正在你口里,在你心里——(就是我們所傳信主的道。)」

對猶太人來說,生命的道不必上天或下地去取得,因為它近在咫尺,只需要憑著信心用「口」和「心」去接受耶穌基督已經成就的救恩,就能得著「出於信心的義」(6節)。這是為了堵住猶太人為自己的不信而可能編造出來的任何借口。

【羅十9】「你若口里認耶穌為主,心里信神叫祂從死里覆活,就必得救。」

  • 新約時代的猶太人用「主」來稱呼舊約中的「耶和華」,「口里認耶穌為主」就是公開承認道成肉身(6節)的耶穌基督的神性。「心里信神叫祂從死里覆活」就是接受耶穌基督救贖的工作,覆活(7節))是我們信仰的核心,因為「基督若沒有覆活,你們的信便是徒然,你們仍在罪里」(林前十五17)。「口」和「心」是用來解釋「這道離你不遠,正在你口里,在你心里」(8節)。
  • 本節是對著猶太人說的,他們熟悉舊約聖經,所以只需要接受主耶穌是彌賽亞基督,就能得救,並不是說外邦人不必真正明白全備的福音,只需要在形式上「心里相信、口里承認」就能得救。

【羅十10】「因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稱義,口里承認就可以得救。」

「相信」和「承認」、「稱義」和「得救」都是不可分開的。第9節先提「承認」,後提「相信」,而本節先提「相信」,後提「承認」,可能因為第9節是強調基督的神性(「主」)和工作(「死里覆活」),是依照兩個真理的時間次序;而本節強調罪人得救時的事件次序,先「心里相信」,然後「口里承認」。

【羅十11】「經上說:『凡信祂的人必不至於羞愧。』」

許多猶太人害怕公開承認主耶穌是基督,怕招致羞辱,但我們在地上承認衪,基督在天上必因此承認我們,決不使我們羞愧。本節引自賽二十八16(九33)。保羅在此強調「凡」,以證明「猶太人和希臘人並沒有分別」(12節)。

【羅十12】「猶太人和希臘人並沒有分別,因為眾人同有一位主;祂也厚待一切求告祂的人。」

神的救恩之門向猶太人和外邦人都同樣敞開,凡憑信心支取的人都可得著救恩。神沒有偏待猶太人,也沒有偏待希臘人。

【羅十13】「因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 本節引自珥二32。「凡求告主名」是強調因信稱義,只要借著「求告主名」來接受基督所做成的救恩,而不是靠自己的行為得救,這就是「真知識」(2節)。
  • 本節是對著猶太人說的,他們熟悉舊約聖經,所以只需要接受主耶穌是彌賽亞基督,就能得救,並不是說外邦人不必真正明白全備的福音,只需要在形式上「求告主名」就能得救。

【羅十14】「然而,人未曾信祂,怎能求祂呢?未曾聽見祂,怎能信祂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

神的真知識是「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13節),所以福音必須向全地宣揚。14-15節是假設猶太人提出的質疑。

【羅十15】「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

本節引自賽五十二7。保羅借此證明早就有「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了,所以猶太人不能借口沒有聽到福音而不信主(14節)。

【羅十16】「只是人沒有都聽從福音,因為以賽亞說:『主啊,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

  • 福音實際上是先臨到猶太人,猶太人不信的原因不是沒有「聽見」(18節)福音,而是如以賽亞所預言的沒有「聽從福音」。
  • 本節經文引自賽五十三1,約十二38也有引用,作為預言猶太人不信的見證。

【羅十17】「可見,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

【羅十18】「但我說,人沒有聽見嗎?誠然聽見了。他們的聲音傳遍天下;他們的言語傳到地極。」

「他們的聲音傳遍天下;他們的言語傳到地極」引自詩十九4,在此轉用來指傳福音,證明連外邦人也有機會聽見福音,猶太人更不能借口未曾聽見福音,因為福音是由分散各地的猶太人開始傳給外邦人的。

【羅十19】「我再說,以色列人不知道嗎?先有摩西說:我要用那不成子民的惹動你們的憤恨;我要用那無知的民觸動你們的怒氣。」

保羅又假設猶太人質疑:「我們聽不懂福音」,因此他引用申三十二21「摩西之歌」和賽六十五1(20節),意思是連猶太人所看不起的外邦人都能明白福音的信息,因此遇見神,猶太人豈不更應當明白福音嗎?

【羅十20】「又有以賽亞放膽說:沒有尋找我的,我叫他們遇見;沒有訪問我的,我向他們顯現。」

本節引自賽六十五1,意思是神將祂的憐憫之約賜給那些原非祂子民、無權享用這憐憫的外邦人。

【羅十21】「至於以色列人,他說:『我整天伸手招呼那悖逆頂嘴的百姓。』」

本節經文引自賽六十五2。神向那愚昧無知的外邦人是主動施恩(20節),向那悖逆頂撞的以色列人以慈愛召喚,但許多猶太人就像歷史上的以色列人一樣「悖逆頂嘴」。因此,一部分猶太人被棄絕,是由於他們自己的責任,而且聖經早有預言,並非「神的話落了空」(九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