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十一1】「耶穌和門徒將近耶路撒冷,到了伯法其和伯大尼,在橄欖山那里;耶穌就打發兩個門徒」
「伯法其」意思是「初熟無花果之家」,位於耶路撒冷東郊,橄欖山之東南坡,伯大尼西北1公里(17節),再往前走不到一公里,耶路撒冷城就在眼前了。成千上萬的猶太人沿此路線湧往耶路撒冷守逾越節,主耶穌將在前呼後擁的人群中入城,以神國之王的身份進入祂的京城,但卻沒有登上寶座,而是上了十字架。十字架的陰影雖是濃重,但卻不能掩蓋神國之王的權柄。
【可十一2】「對他們說:『你們往對面村子里去,一進去的時候,必看見一匹驢駒拴在那里,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可以解開,牽來。」
【可十一3】「若有人對你們說:“為什麽做這事?”你們就說:“主要用它。”那人必立時讓你們牽來。』」
- 「驢」(2節)是溫馴的動物,曾被用作君王的座騎(士十4;十二14;撒下十六2)。它不像戰馬那樣威風,騎驢代表謙和、溫柔(亞九9-10)。馬太福音提到有兩匹驢,而馬可福音強調那匹「從來沒有人騎過的」(2節)的驢駒。「你們往對面村子里去」(2節)主耶穌在伯法其打發門徒去對面的村子(太二十一1),所以「對面村子」指伯大尼。主耶穌和門徒當天晚上出城往伯大尼住宿(11節),可以順便把驢駒歸還主人。獻給神的果子是初熟的(利二十三10),獻給神為祭物的牛是沒有負過軛的(民十九2,申二十一3),給主騎的驢也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主能騎一匹「從來沒有人騎過的」驢,主也能降服一個從來未曾順服過的人。
- 伯法其距離耶路撒冷大約兩公里,其實並不需要騎驢,而是「主要用它」(3節),因為主耶穌要特意安排一個謙卑的神國之王的入城儀式。
【可十一4】「他們去了,便看見一匹驢駒拴在門外街道上,就把它解開。」
【可十一5】「在那里站著的人,有幾個說:『你們解驢駒做什麽?』」
【可十一6】「門徒照著耶穌所說的回答,那些人就任憑他們牽去了。」
【可十一7】「他們把驢駒牽到耶穌那里,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穌就騎上。」
【可十一8】「有許多人把衣服鋪在路上,也有人把田間的樹枝砍下來,鋪在路上。」
「許多人」因逾越節將至,有極多的人從各地前來耶路撒冷過節。「把衣服鋪在路上」和「把田間的樹枝砍下來,鋪在路上」都是向君王表示效忠致敬的舉動(王下九13)。
【可十一9】「前行後隨的人都喊著說:『和散那(和散那:原有求救的意思,在此乃是稱頌的話)!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
【可十一10】「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衛之國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
- 「和散那」(9節)是希臘語對希伯來詞的音譯,意思是「求你立刻拯救」(詩一百一十八25),亦可轉用作稱頌的話,含有「你有大能,惟你是配」之意。「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9節)這個頌詞原是向朝聖者祝福的話(詩一百一十八26),此處指那要來的彌賽亞。詩一百一十八是六篇哈利路篇(Halle)的最後一篇,以色列人每逢重大節日,便用哈利路篇來應答對唱,其中25-26兩節更是讚美的高潮。主耶穌和門徒在結束最後晚餐的時候唱了詩一百一十八(十四26)。
- 「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衛之國」(10節)指彌賽亞的國度。群眾如此向主耶穌歡呼稱頌,是因為他們心目中的彌賽亞將解放以色列民族,率領猶太人反抗羅馬帝國的統治,在地上建立彌賽亞國。「高高在上和散那」(10節)指因彌賽亞的來臨而將榮耀歸給天上的神,願那些天使天軍也從天上高唱「和散那」。
【可十一11】「耶穌進了耶路撒冷,入了聖殿,周圍看了各樣物件。天色已晚,就和十二個門徒出城,往伯大尼去了。」
「伯大尼」意思是「無花果之家,苦難之家」,位於耶路撒冷東郊,橄欖山之東南麓。主耶穌在受難周里,每天晚上都出城到伯大尼去住宿(路二十一37,太二十二39)。那里有清心愛主的馬大、馬利亞和拉撒路三姐弟一家人(約十一1-5,18),還有長大麻風的西門一家(十四3),馬利亞就在他家里用香膏膏了耶穌(十四3-6;約十二3)。
【可十一12】「第二天,他們從伯大尼出來,耶穌餓了。」
【可十一13】「遠遠的看見一棵無花果樹,樹上有葉子,就往那里去,或者在樹上可以找著什麽。到了樹下,竟找不著什麽,不過有葉子,因為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
無花果樹在陽歷二月份開始結果,然後發芽長葉,四、五月份綠蔭茂密,葉子下面有果子,大多數果子必須等到六月份才成熟。此時已經靠近逾越節(十四1),大約是陽歷三、四月間,因此那棵無花果樹不應該光有葉子沒有果子。
【可十一14】「耶穌就對樹說:『從今以後,永沒有人吃你的果子。』祂的門徒也聽見了。」
「從今以後,永沒有人吃你的果子」是預言徒有儀文外表、沒有敬虔實際的猶太教將被棄絕,而白占地土沒有見證功用的教會,神也會把那「燈台從原處挪去」(啟二5)。主耶穌一生行的神跡都顯明了祂的慈愛,只是這一次是顯明祂的忿怒,卻又行在樹而不是人身上,在祂的忿怒中仍是滿了憐憫,向人預作警告。舊約常常用無花果樹來代表以色列,所以有人認為這是對以色列的咒詛,但主耶穌並不是說猶太人「永不結果子」,使徒時代的信徒大部分是猶太人,今天在以色列也有許多猶太基督徒。
【可十一15】「他們來到耶路撒冷。耶穌進入聖殿,趕出殿里做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
【可十一16】「也不許人拿著器具從殿里經過;」
【可十一17】「便教訓他們說:『經上不是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嗎?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
- 15節是神國之王入城儀式的結局和高潮,主耶穌在猶太人視為最神聖的聖殿顯明祂神國之王的權柄。當時聖殿的祭司允許商人在聖殿的外邦人院售賣獻祭用的牛羊鴿子及其他祭品;又因聖殿不收希臘和羅馬的錢幣,猶太人繳納丁稅或奉獻必須用指定的推羅舍客勒,所以有兌換銀錢的人提供方便。這類「買賣」(15節)表面似乎並無不妥,實際已成為「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提前六5),玷污了聖殿。「殿」(15節)原文是「神聖的處所」,包括聖殿本身及四圍和院子的全部地區;「殿里」(15節)指聖殿開放給外邦人敬拜用的外邦人院子。先知已預言,主要忽然進入自己的殿中潔凈那里的敬拜和事奉(瑪三1-4),聖殿里不再有做買賣的人(亞十四21)。主耶穌進殿和潔凈聖殿之間有一夜的間隔,表明祂的行動不是一時沖動,而是事先計劃的。
- 只有馬可福音記載了16節這個細節,可能聖殿的院子被一般人當作來往耶路撒冷城內和橄欖山之間的捷徑。
- 主耶穌在開始地上的工作之時,曾潔凈過一次聖殿(約二13-17),這是祂在地上的工作即將結束時第二次潔凈聖殿。第一次祂稱殿為「我父的殿」(約二16),是以神兒子的身份來潔凈聖殿;此時祂稱「我的殿」(17節),是以神國之王的身份來潔凈聖殿,祂就是神自己。17節引自賽五十六7和耶七11。
【可十一18】「祭司長和文士聽見這話,就想法子要除滅耶穌,卻又怕祂,因為眾人都希奇祂的教訓。」
這里把「祭司長和文士」放在一起提是不尋常的。過去反對主耶穌的人主要是法利賽人和文士,現在主耶穌潔凈聖殿,使作為撒都該人的祭司長們也和文士聯合起來了。文士大都是法利賽人,撒都該人和法利賽人宗教見解不同,平時彼此敵對。
【可十一19】「每天晚上,耶穌出城去。」
【可十一20】「早晨,他們從那里經過,看見無花果樹連根都枯幹了。」
馬太福音記載那無花果樹「立刻」就枯幹了(太二十一19),「立刻」意思是「事情發生得很快」,一棵樹在二十四小時內枯幹,也可用「立刻」來形容。無花果樹染上班嵌病毒(mosaic virus)會容易落果,染上根黴菌(rhizopus)會使果實不熟而落,現代農夫如果發現無花果樹感染到這些病毒,會立刻連根砍除,以免感染其他果樹。因此主耶穌讓這棵無花果樹枯幹是正確的。
【可十一21】「彼得想起耶穌的話來,就對祂說:『拉比,請看!禰所咒詛的無花果樹已經枯幹了。』」
【可十一22】「耶穌回答說:『你們當信服神。」
無花果樹的枯幹乃是出於主耶穌的話,祂卻說「你們當信服神」,表明在祂的話里有神的權能。
【可十一23】「我實在告訴你們,無論何人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里!”他若心里不疑惑,只信他所說的必成,就必給他成了。」
【可十一24】「所以我告訴你們,凡你們禱告祈求的,無論是什麽,只要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
【可十一25】「你們站著禱告的時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們,就當饒恕他,好叫你們在天上的父也饒恕你們的過犯。」
【可十一26】「你們若不饒恕人,你們在天上的父也不饒恕你們的過犯。』」(有古卷無此節)
- 主耶穌咒詛無花果樹並不是根據祂自己,乃是根據神的定意。因此禱告是要禱告進神的旨意里去,而不是用禱告去改變神的旨意。如果對神的旨意「不疑惑,只信」(23節),連移山填海這樣不可能的事也會成為可能。
- 「信」(24節)是對神的旨意的信心,不是自信,也不是相信神一定會照著禱告者的意願成就。我們禱告時「無論求什麽」(24節),都要禱告進神的心意里去,當我們對神的旨意「信是得著的」(24節)的時候,「就必得著」(24節),因為我們在禱告中已經知道是神自己要做那事。
- 我們並沒有資格要求神應允我們的禱告,禱告蒙應允是神白白的恩典。除非我們願意白白饒恕人,否則就表明我們根本不懂自己所蒙的恩典是白白得來的。主耶穌並不是說「饒恕」(25節)人是得救的前提條件,而是說天父既先赦免我們的罪,就要求蒙赦免的人盡自己的義務,也「饒恕」人的過犯,我們所施的饒恕和所蒙的饒恕應該是成正比的(太十八23-35)。已經得救的信徒若要蒙神饒恕我們得救以後的過犯,必須先饒恕別人的過犯。
- 我們對別人的態度如何,關系到將來神對我們的態度如何,「那不憐憫人的,也必受無憐憫的審判」(雅二13)。神很願意饒恕我們的過犯,但我們不肯饒恕別人的心會妨礙我們與神的交通,阻礙我們接受神白白賜下的赦免。
【可十一27】「他們又來到耶路撒冷。耶穌在殿里行走的時候,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進前來,」
【可十一28】「問祂說:『禰仗著什麽權柄做這些事?給禰這權柄的是誰呢?』」
- 「祭司長」(27節)是猶太教的領袖,「文士」(27節)是法利賽人的領袖,「長老」(27節)是百姓的領袖。「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共同組成猶太最高公會,掌管民事和宗教事務。
- 「這些事」(28節)指主耶穌騎驢駒進耶路撒冷後所做的事,尤其是指潔凈聖殿(15-17節)。他們質問主 「仗著什麽權柄」(28節)潔凈聖殿,表明他們並不承認主耶穌的身份,也不尊重祂的權柄,反而要來抵擋祂。
【可十一29】「耶穌對他們說:『我要問你們一句話,你們回答我,我就告訴你們我仗著什麽權柄作這些事。」
【可十一30】「約翰的洗禮是從天上來的?是從人間來的呢?你們可以回答我。』」
- 對於這些硬著心故意不認識主的領袖,主不正面回答他們的問題,而是用拉比在論戰時常常使用的反問法來回覆他們。
- 主耶穌的意思是,施洗約翰的權柄來源就是祂的權柄來源。主的回答已經清楚地宣告:祂的權柄「是從天上來的」(30節),這個屬天的權柄是為了建立神國。施洗約翰憑著這權柄宣告神國近了(太三2),主耶穌憑著這權柄使「神的國臨到」地上(路十一20)。
【可十一31】「他們彼此商議說:『我們若說“從天上來”,祂必說:“這樣,你們為什麽不信他呢?”」
【可十一32】「若說“從人間來”,卻又怕百姓,因為眾人真以約翰為先知。』」
【可十一33】「於是回答耶穌說:『我們不知道。』耶穌說:『我也不告訴你們我仗著什麽權柄做這些事。』」
- 「不信」(31節)和「怕人」(32節)乃是不敬畏神的人的兩大特點。
- 人若存心拒絕天上的權柄,主就不再向他們說話。祭司長、文士和長老明知答案,卻推說「不知道」(33節),這是撒謊;主知道而「不告訴」(33節),這是誠實。因為他們對屬天權柄的態度,已經使他們在神的計劃中被棄絕了。
讀經有感:聖靈指示(2-3節)
人有限的超覺其實是上帝所賦予超越物理性、生理性、心理性範疇的知覺或預感。顯然,人這種超覺,在亞當犯罪墮落後雖未完全消失,但就像良心一樣,已經面目全非、今非昔比,功能很不明顯、很不靠譜。耶穌作為神所新造沒有罪性玷污幹擾的第二個亞當,固然具備人原初被造時這種健康正常的超覺,但就祂的人性說,作為有限的人子,祂絕非全能、全在、全知!無可置疑,具神人二性的耶穌是我們基督徒在凡事上的典範和榜樣。耶穌一方面要我們效法祂準確跟隨聖經的教導行事為人、生活事奉,另一方面也要我們效法祂隨時聽候聖靈超然的指示和引導,更準確地活在父神的旨意里。耶穌一般上都以祂有限的人性活在地上,只有在必要時,住在祂里面沒有限量的聖靈才會賜給祂超然的能力和指示。非常清楚,耶穌那一天所以能預知門徒一到對面村子里去的人事際遇,並不是出於祂為人的先見之明,或出於祂無罪人性的有限超覺,而是出於聖靈。基督徒里面既然都有基督的靈,所以應該操練安靜,讓聖靈隨時按自己的意思以微小的聲音對自己開口說話!
默然自問:是否我對人或對主發問,常常是為了所預設不榮神不益人的動機?(28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