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二1】「尼尼微啊,那打碎邦國的上來攻擊你。你要看守保障,謹防道路,使腰強壯,大大勉力。」
- 「那打碎邦國的」(1節),指巴比倫-瑪代聯軍。亞述帝國長久以來都是侵略別國的,現在卻將被「那打碎邦國的上來攻擊」(1節),這就是公義的報應。先知以諷刺的語氣,命令好戰的亞述準備迎戰,因為神將為了覆興自己的百姓(2節)而攻擊她,所以無論她如何預備都無法抵擋。
- 主前626年,亞述派駐巴比倫的迦勒底貴族那波帕拉薩爾(Nabopolassar,主前626-605年在位)自立為王,建立新巴比倫王國。他兒子尼布甲尼撒二世與瑪代王基亞克薩雷斯(Cyaxares,主前625-585年在位)的孫女結婚,兩國結盟。主前612年,巴比倫-瑪代聯軍攻陷亞述首都尼尼微,亞述遷都哈蘭。主前609年,哈蘭被巴比倫攻陷,亞述帝國滅亡,領土被新巴比倫王國、瑪代和埃及瓜分。
- 從本節到三19,都是預言尼尼微滅亡的情景,鮮活詳細,有如先知親眼目睹。
【鴻二2】「(耶和華覆興雅各的榮華,好像以色列的榮華一樣;因為使地空虛的,已經使雅各和以色列空虛,將他們的葡萄枝毀壞了。)」
- 「使地空虛的」(2節),指亞述人。
- 過去,神允許亞述對付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是為了管教祂的百姓;現在,神反過來對付亞述,是為了「覆興」(2節)祂的百姓。
【鴻二3】「他勇士的盾牌是紅的,精兵都穿朱紅衣服。在他預備爭戰的日子,戰車上的鋼鐵閃爍如火,柏木把的槍也掄起來了。」
【鴻二4】「車輛在街上(或譯:城外)急行,在寬闊處奔來奔去,形狀如火把,飛跑如閃電。」
【鴻二5】「尼尼微王招聚他的貴冑;他們步行絆跌,速上城墻,預備擋牌。」
- 根據文法,3-5節所描述的應該都是攻城的軍隊,而不是指防守的亞述人。
- 「他」(3節),指攻擊者。瑪代和巴比倫人把盾牌染成紅色,軍裝可能也是紅色的。亞述人喜愛穿藍色衣服(結二十三6),而巴比倫人喜愛穿紅色衣服(結二十三14)。
- 「尼尼微王招聚他的貴冑」(5節),原文是「他記起他的貴冑」(英文NASB譯本),並沒「尼尼微王」。
- 尼尼微從主前11世紀開始作為亞述的首都,在亞述王西拿基立的時代最為繁榮。目前發現的尼尼微遺址被周長12公里的磚砌「城墻」(5節)環繞,城墻高15米,沿著底格里斯河的城墻將近4公里。西邊及南邊有底格里斯河的天然保障,東邊和北邊有壕溝。
【鴻二6】「河閘開放,宮殿沖沒。」
【鴻二7】「王後蒙羞,被人擄去;宮女搥胸,哀鳴如鴿。此乃命定之事。」
【鴻二8】「尼尼微自古以來充滿人民,如同聚水的池子;現在居民卻都逃跑。雖有人呼喊說:站住!站住!卻無人回顧。」
【鴻二9】「你們搶掠金銀吧!因為所積蓄的無窮,華美的寶器無數。」
- 根據古希臘史學家狄奧多羅斯(Diodorus Siculus,主前90-30年)《歷史叢書》 里的記錄(Bibliotheca Historica, Book II),亞述人有一個古老的預言:「除非河首先成為城市的敵人,否則任何敵人都不能攻下尼尼微」。當巴比倫-瑪代聯軍圍城的時候,亞述王預備了大量物資,準備長期堅守、等待援軍。 但圍城三年之後,連續天降大雨,河水淹沒了城市的一部分,並摧毀了沿河3.6公里(20 States)的城墻。河已經明顯成為尼尼微城的敵人,所以亞述王辛沙里施昆(Sinsharishkun,主前627-612年在位)相信預言已經應驗,燒毀宮殿、自焚而亡。這應驗了「他必以漲溢的洪水淹沒尼尼微」(一8),「河閘開放,宮殿沖沒」(6節)。
- 「王後蒙羞」(7節),原文是「她蒙羞」,可能指王後、尼尼微城或亞述的女神伊斯她爾蒙羞。
- 過去,亞述搶掠別人,「所積蓄的無窮」(9節),現在卻要全部被人「搶掠」(9節)。這正是神報應的公義原則:「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太二十六52)。
【鴻二10】「尼尼微現在空虛荒涼,人心消化,雙膝相碰,腰都疼痛,臉都變色。」
【鴻二11】「獅子的洞和少壯獅子喂養之處在哪里呢?公獅母獅小獅遊行、無人驚嚇之地在哪里呢?」
【鴻二12】「公獅為小獅撕碎許多食物,為母獅掐死活物,把撕碎的、掐死的充滿它的洞穴。」
【鴻二13】「萬軍之耶和華說:『我與你為敵,必將你的車輛焚燒成煙,刀劍也必吞滅你的少壯獅子。我必從地上除滅你所撕碎的,你使者的聲音必不再聽見。』」
- 「腰都疼痛」(10節),形容難產的情形(賽二十一3)。
- 亞述王喜愛獵獅,在亞述的宮殿中有許多獵獅的浮雕,用來炫耀亞述王比獅子更有能力。因此,先知就把尼尼微比作「獅子的洞和少壯獅子喂養之處」(11節),九次用公獅、母獅、小獅和少壯獅子來形容不可一世的亞述軍隊(11-13節)。
- 神兩次宣告「我與你為敵」(13節、三5),因為尼尼微「設惡計攻擊耶和華」(一9、11),越過了神的底線。摧毀尼尼微的真正力量既不是入侵的敵軍,也不是泛濫的河水,而是神公義的審判。新亞述帝國「使者的聲音」(13節),在過去三百多年里令中東各國戰兢,但一夜之間就「必不再聽見」(13節)。今天,一切「設惡計攻擊耶和華」的勢力也可能在地上猖狂幾十年,但最終也將從歷史上永遠消失;因為不管世人如何拒絕承認現實,神永遠都是歷史的主人,人永遠只是歷史的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