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十六1】「心中的謀算在乎人;舌頭的應對由於耶和華。」

【箴十六2】「人一切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為清潔;惟有耶和華衡量人心。」

【箴十六3】「你所做的,要交托耶和華,你所謀的,就必成立。」

【箴十六4】「耶和華所造的,各適其用;就是惡人也為禍患的日子所造。」

【箴十六5】「凡心里驕傲的,為耶和華所憎惡;雖然連手,他必不免受罰。」

【箴十六6】「因憐憫誠實,罪孽得贖;敬畏耶和華的,遠離惡事。」

【箴十六7】「人所行的,若蒙耶和華喜悅,耶和華也使他的仇敵與他和好。」

【箴十六8】「多有財利,行事不義,不如少有財利,行事公義。」

【箴十六9】「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

  • 第1節和第9節原文以交錯對稱的「人 אָדָם/ä·däm’」和「心 לֵב/lav」首尾呼應,把1-9節組成一個交錯對稱的單元,幾乎每節都提到「耶和華」(除了第8節),主題是神的主權和人的行動:
    • A. 人的言語受神管理(1節);
    •  B. 人所行的應當交托神(2-3節);
    •   C. 神的旨意超越人的意念(4節);
    •  B1. 人所行的應當順服神(5-8節);
    • A1. 人的行動受神管理(9節)。
  • 1、9節是一對平行句,闡明本單元的主題是神的主權決定人的行動,也就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 「心中的謀算在乎人」(1a),但神的主權管理人的言語,所以「舌頭的應對由於耶和華」(1b )。人類的一切謀算,實際上都是在推進神的救贖計劃,正如巴蘭「心中的謀算」是咒詛以色列,但「舌頭的應對」卻是祝福(民二十三11-12)。因此,真智慧是平時熟悉神的話語,但「人把你們拉去交官的時候,不要預先思慮說什麽;到那時候,賜給你們什麽話,你們就說什麽;因為說話的不是你們,乃是聖靈」(可十三11)。
    • 「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9a),但神的主權管理人的行動,所以「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9a)。因此,真智慧是盡責任為將來作打算,但「你們只當說:『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著,也可以做這事,或做那事』」 (雅四15)。
  • 2-3節是一對平行句,強調人的行動應當交托給神:
    • 「人一切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為清潔」(2a),「心中的謀算」都是覺得自己「所行的」是有道理的、有益處的、有必要的。但是,人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認識自己,許多正義的人只是因為沒有機會作惡,許多謙卑的人只是因為缺乏實力競爭,許多文明的人只是掌握了比暴力更容易達到目的的方法。所以有人說:「他們只有在安全的時候才是勇敢的,在免費的時候才是慷慨的,在淺薄的時候才是動情的,在愚蠢的時候才是真誠的」(中國作家刀爾登)。「惟有耶和華衡量人心」(2b),只有神才能看清我們真實的動機,了解我們真實的需要。因此,真智慧是永遠也不要自以為義,永遠都提醒自己已經全然敗壞。一個人最重要的兩天,第一是出生的那天,第二是認識到自己全然敗壞的那天;因為真正的重生始於承認自己的全然敗壞。
    • 「你所做的,要交托耶和華」(3a),並不是交給神來代勞,而是交給神作決定;若是通過了神的「衡量」,「你所謀的,就必成立」(3b),並且能堅立不衰。「交托」原文是「滾到」(書十18;撒上十四33),表示徹底地交出。「成立」原文是「堅立」。真智慧不是用「交托耶和華」來謀求成功,而是用「交托耶和華」來尋求準確。面對任何事情,懦弱會問「安全嗎」?功利會問「有利嗎」?虛榮會問「受歡迎嗎」?惟有敬虔會問「合神心意嗎」?
  • 「耶和華所造的,各適其用」(4a),一切被造之物都被用來成就神的旨意(羅八28),「因為萬有都是靠祂造的,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一概都是借著祂造的,又是為祂造的」(西一16)。「就是惡人也為禍患的日子所造」(4b),雖然惡人並不榮耀神,但神卻能在惡人身上得榮耀,完全超越了人的意念。因此,真智慧是不堅持自己的意見,不強求「自己眼中看為清潔」的事,凡事都「要交托耶和華」、順服神的主權。
  • 5-8節是一組平行句,強調人的行動應當順服神的主權:
    • 「凡心里驕傲的,為耶和華所憎惡;雖然連手,他必不免受罰」(5節)。但驕傲不是驕傲人的專利,而是肉體生命中無法根除的種子,總是在人意想不到的時候悄然萌發,並且讓人習以為常、甘之若飴。事實上,每當我們感覺心中謙卑的時候,認為自己愛主的時候,指責別人掛名的時候,都是在給驕傲的種子預備發芽的條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年)說:「你無法避免鳥從你的頭頂飛過,但你可以不讓鳥在你的頭發里築巢。You cannot keep birds from flying over your head but you can keep them from building a nest in your hair」。同樣,我們無法防止驕傲從心中掠過,但可以拒絕驕傲在心中駐足。因此,真智慧是不必代替神去對付那些「心里驕傲的」,而是省察自己是否「心里驕傲」。
    • 「因憐憫誠實,罪孽得贖;敬畏耶和華的,遠離惡事」(6節),因此,真智慧是不堅持心想事成,只關心自己有沒有「憐憫誠實」、「遠離惡事」,而把結果交托給神。「因憐憫誠實,罪孽得贖」,原文是「因不變的愛和誠信,罪孽得著遮蓋」(英文ESV譯本)。
    • 「人所行的,若蒙耶和華喜悅,耶和華也使他的仇敵與他和好」(7節),事實上,化敵為友是打敗仇敵最好的方法,你若敬畏神,仇敵也必敬畏你。因此,真智慧是不犧牲真理、討好仇敵,只專心「蒙耶和華喜悅」;神會負責對付仇敵、「使他的仇敵與他和好」。
    • 「多有財利,行事不義,不如少有財利,行事公義」(8節),因為賺取「財利」在人,能否享受和保存「財利」卻在乎神,罪人只是「為義人積存資財」(十三22)。因此,真智慧是不關心「財利」的多少,只關心是否「行事公義」。

【箴十六10】「王的嘴中有神語,審判之時,他的口必不差錯。」

【箴十六11】「公道的天平和秤都屬耶和華;囊中一切法碼都為祂所定。」

【箴十六12】「作惡,為王所憎惡,因國位是靠公義堅立。」

【箴十六13】「公義的嘴為王所喜悅;說正直話的,為王所喜愛。」

【箴十六14】「王的震怒如殺人的使者;但智慧人能止息王怒。」

【箴十六15】「王的臉光使人有生命;王的恩典好像春雲時雨。」

  • 10-15節是一個單元,幾乎每節都提到「王」(除了第11節),主題是君王的職責,結構是:
    1. 君王應當公正審判(10-11節);
    2. 君王應當推行公義(12-13節);
    3. 君王應當果斷執法(14-15節)。
  • 10-11節是一對平行句,主題是君王應當公正審判:
    • 「王的嘴中有神語」(10a),也就是「公道的天平和秤」(11a)、「囊中一切法碼」(11 b)。這些都是神所定的,所以只要君王根據神的律法作出判斷,「審判之時,他的口必不差錯」(10b)。
    • 「公道的天平和秤」和「囊中一切法碼」都比喻神的律法,一切標準都是神所定的,君王只是執行者,並沒有權力修改。如果公義只是根據個別君王或精英的判斷,或某個世代百姓的集體價值取向,詢問十個人公義的定義,可能會得出十一個不同的答案。但神已經建立了公義的標準,願不願執行,是神交給人的選擇,但人必須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
  • 12-13節是一對平行句,主題是君王應當推行公義:
    • 「作惡,為王所憎惡,因國位是靠公義堅立」(12節),君王若心中不憎惡「作惡」,無論出發點有多好,也一定會倚靠「作惡」來維持國位,國位也將被更大的惡所顛覆。恐懼和貪婪是驅動人類欲望的兩大因素,也是建立地上列國的兩大根基。今天,有些政府的基礎是恐懼,有些政府的基礎是貪婪,這兩者都是「作惡」,都會讓百姓變得愚昧和痛苦。通過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作惡」上台的君王,是外表最兇惡、也是內心最恐懼、最貪婪的統治者。
    • 「公義的嘴為王所喜悅」(13a),君王若心中不喜悅「公義的嘴」,罪惡就會在國中泛濫。「說正直話的,為王所喜愛」(13b),君王若心中不喜愛「說正直話的」,很快就會被謊言蒙蔽雙眼。一個不喜愛「公義」、「正直」的君王,會從極端的自卑生出極端的驕傲,在歷史上都是曇花一現,被神暫時使用後,就會棄如敝履。
  • 14-15節是一對平行句,主題是君王應當果斷執法:
    • 「王的震怒如殺人的使者」(14a),指百姓的「作惡」使君王發怒。歷史證明,戰爭總是在侵略的代價比較小的時候爆發,罪惡也會在犯罪的代價比較小的時候泛濫;所以君王應當雷厲風行、果斷執法。「但智慧人能止息王怒」(14節),君王的怒氣是有節制的,只要「智慧人」能提出更好的方法,君王就不必采取霹靂手段。沒有節制的行動,無論是何種動機、何種形式,最終都將以破產告終,最好的制度推行得過度都會轉化成惡。
    • 「王的臉光使人有生命」(15a),當君王果斷執法的時候,國中就能充滿「公義」和「正直」,令君王的臉上就有喜悅的光芒,給神的國度帶來生命。這時「王的恩典好像春雲時雨」(15b),可以帶來生命的收獲。
  • 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神的。凡掌權的都是神所命的」(羅十三1),因此,君王的真智慧是守住職責、不越過本位,謹記為權柄向神交賬:「因為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托誰,就向誰多要(路十二48)。今天,一些主義的共同特點是,他們都假設一些非常聰明的人——比如他們自己——可以代替比較不聰明的人做出正確的決定,管理他們的生活。但合神心意的權柄卻並非如此,君王的職責是「秉公行義(代上十八14;代下九8),照著神的心意公正審判(10-11節)、推行公義(12-13節)、果斷執法(14-15節),使百姓「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地度日」(提前二2),每個人都能自由地在神面前作出明智的選擇,並且自己為選擇的後果負責。神的百姓是自由的(出二十2),凡是限制百姓的自由,企圖包辦一切、壟斷他們生活的政權,都是以人為神,因此都是不值得信任的。凡是可能威脅公共自由的權力,不應該托付給任何罪人。

【箴十六16】「得智慧勝似得金子;選聰明強如選銀子。」

【箴十六17】「正直人的道是遠離惡事;謹守己路的,是保全性命。」

【箴十六18】「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

【箴十六19】「心里謙卑與窮乏人來往,強如將擄物與驕傲人同分。」

  • 16-19節是一個交錯對稱的單元,主題是智慧與謙卑。
    • A. 智慧比金銀更寶貴(16節);
    •  B. 智慧使人不偏離正道(17節);
    •  B1. 謙卑使人在道上不跌倒(18節); 
    • A1. 謙卑比財物更重要(19節)。 
  • 誰都不滿足於自己的財富,但誰都滿足於自己的智慧。惟有被神開啟心眼的人,才能看出「得智慧勝似得金子;選聰明強如選銀子」(16節),懂得智慧比金銀更有價值。
  • 智慧能使人不偏離神的道,「遠離惡事、謹守己路」(17a),所以能「保全性命」(17b)。
  • 無知則會導致驕傲,驕傲的最終結果是自我毀滅,所以「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18節)。
  • 神允許人的驕傲揮之不去,也給了人控制驕傲的智慧;能控制驕傲不是謙卑,而是自知之明。真智慧是承認自己無法根除驕傲,但卻竭力用自知之明來控制它。天才和狂人之間的區別,是天才知道自己的有限和無知。今天,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卻普遍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很難記住自己的有限和無知。
  • 對於惡的追求,比對於善的向往更能把人們聚在一起,人越多的地方,常常「驕傲人」也越多。因此,真智慧是不與驕傲人交朋友,「心里謙卑與窮乏人來往,強如將擄物與驕傲人同分」(19節)。人若常與「驕傲人」交往,早晚也會成為「驕傲人」,結果就是「敗壞」和「跌倒」。工作環境常常影響我們的價值觀,朋友圈一定會反映我們的內心。

【箴十六20】「謹守訓言的,必得好處;倚靠耶和華的,便為有福。」

【箴十六21】「心中有智慧,必稱為通達人;嘴中的甜言,加增人的學問。」

【箴十六22】「人有智慧就有生命的泉源;愚昧人必被愚昧懲治。」

【箴十六23】「智慧人的心教訓他的口,又使他的嘴增長學問。」

【箴十六24】「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覺甘甜,使骨得醫治。」

  • 20-24節是一個單元,主題是智慧言語的利益,分為兩組:
    • A. 智慧使人得福氣(20節);
    •  B. 智慧可以造就別人(21節);
    • A. 智慧使人得生命(22節);
    •  B. 智慧可以造就自己(23節);
    • A. 智慧使人得醫治(24節)。
  • 20、22、24節是一組,主題是智慧的好處:
    • 「謹守訓言的,必得好處」(20a),因為「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覺甘甜,使骨得醫治」(24節)。這甘甜的「良言」不是指甜言蜜語、阿諛奉承,而是指智慧的「訓言」,所以才有醫治全身的功效(十五30)。
    • 「倚靠耶和華的,便為有福」(20b),所以「人有智慧就有生命的泉源」(22節);相反,離棄神、也棄絕智慧的「愚昧人必被愚昧懲治」(22節)。愚昧人之所以安於愚昧,是因為他們愚昧到不知道愚昧是有後果的,所以需要嘗到苦果才可能變得聰明。
  • 21、23節是一組,主題是智慧造就人:
    • 「心中有智慧,必稱為通達人」(21a),他的話出自心中的智慧,所以「智慧人的心教訓他的口」(23a)。
    • 智慧的話語能造就別人,「嘴中的甜言,加增人的學問」(21節);操練智慧的話語也能造就自己,「又使他的嘴增長學問」(23b),給出的越多,自己得到的也越多。「學問」原文也可譯為「說服力」(英文ESV、NASB譯本)。

【箴十六25】「有一條路,人以為正,至終成為死亡之路。」

【箴十六26】「勞力人的胃口使他勞力,因為他的口腹催逼他。」

【箴十六27】「匪徒圖謀奸惡,嘴上仿佛有燒焦的火。」

【箴十六28】「乖僻人播散紛爭;傳舌的,離間密友。」

【箴十六29】「強暴人誘惑鄰舍,領他走不善之道。」

【箴十六30】「眼目緊合的,圖謀乖僻;嘴唇緊閉的,成就邪惡。」

  • 25-30節是一個單元,幾乎每節都提到「人」(除了第30節),主題是愚昧言語的危害。
  • 25節與30節對應:
    • 「有一條路,人以為正」(25a),也就是周圍那些愚昧人所誘惑的「不善之道」(29b)。通往地獄的道路都是用謊言鋪成的,謊言重覆得越多,人們就越以為是真理;一條路上的腳印越密,人們就越以為是正路。但謊言終究是謊言,這條「人以為正」的路還是「至終成為死亡之路」(25b)。前往天國最有效的方法,是熟悉那條通往地獄的道路,並且離它越遠越好。因此,真智慧是當我們發現自己和大多數人想法相同的時候,就應該停下來反思;當我們發現同一條路上的人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應該想想是否出了問題。
    • 「眼目緊合的,圖謀乖僻;嘴唇緊閉的,成就邪惡」(30節),惡人雖然閉目、閉嘴,但他們的「圖謀」在神面前相當於已經「成就」了。因此,真智慧不是等他們用「成就邪惡」來證明自己是惡人,而是盡快遠離,免得自己被誘惑,陷入「死亡之路」。
  • 26-27節是一對平行句,強調內心決定話語:
    • 「勞力人的胃口使他勞力,因為他的口腹催逼他」(26節),人的勞力是為了滿足肚腹的需要。
    • 同樣,「匪徒圖謀奸惡」(27a),也是為了滿足內心的需要。他們奸惡的內心催逼他們,因此「嘴上仿佛有燒焦的火」(27b),非說不可。真智慧是知道只要人是奸惡的,就一定會說奸惡的話,所以我們應當遠離奸惡的人。
  • 28-29節是一對平行句,列舉了兩種「圖謀奸惡」的人:
    • 口舌是選擇朋友的重要標準,因為「乖僻人播散紛爭;傳舌的,離間密友」(28節)。
    • 口舌也是選擇鄰居的重要標準,因為「強暴人誘惑鄰舍,領他走不善之道」(29節)。
    • 給自己選擇鄰居、幫孩子選擇朋友,實在非常重要。真智慧擇鄰和交友的第一個根據,就是他們的話語。敬畏神的人,說話一定要「合聖徒的體統」(弗五3),「淫詞、妄語,和戲笑的話都不相宜;總要說感謝的話」(弗五4)。在網絡時代,許多以信仰為名的文章,卻常常利用人性的軟弱,用聳人聽聞、曖昧誇張的標題來吸引流量。網絡時代的基本智慧,就是遠離這些「圖謀奸惡」的「標題黨」。

【箴十六31】「白發是榮耀的冠冕,在公義的道上必能得著。」

【箴十六32】「不輕易發怒的,勝過勇士;治服己心的,強如取城。」

【箴十六33】「簽放在懷里,定事由耶和華。」

  • 十六31和十七6用關鍵詞「冠冕 עֲטָרָה/at·ä·rä’」首尾呼應,把十六31-十七6組成一個交錯對稱的單元,主題是老年人的智慧。
    • A. 老人的冠冕(十六31);
    •  B. 老人的智慧心態(十六32-33);
    •   C. 老人管理家庭的智慧(十七1-3)
    •  B1. 老人的愚昧心態(十七4-5);
    • A1. 老人的冠冕(十七6)。
  • 「白發是榮耀的冠冕」(31a),代表老年人一生在神面前所學習的功課,應當受到年輕人的尊重和學習。人只要不偏離神的道,「在公義的道上必能得著」(31b),成為自己和「兒女的榮耀」(十七6)。老年人的智力並不比年輕人強,但卻更有判斷力。因為他們已經犯了年輕人將犯的各種錯誤,承受了年輕人將承受的各種後果;他們良好的判斷力來自經驗,而經驗則來自對過去糟糕的判斷力反省。人一無所知地來到世上,到了二十來歲卻覺得自己無所不知;只有再經過幾十年,我們才有足夠的智慧發現自己懂得太少。因此,老年人的真智慧是越發現自己以前的愚昧,人生的收獲也越大,所以悲劇加上時間就成了喜劇,白發才可以成為「榮耀的冠冕」。但是,白發並不總是等於智慧,有些人的悲劇在於老得太快、成熟得太慢,不肯行在「公義的道上」,拒絕反省自己的愚昧,因此越老越固執、越老越自以為是,喜劇加上時間就成了悲劇,以致白發成了肉體剛硬的標志。
  • 32-33節是一對平行句,指出老人的智慧心態:
    • 真智慧是相信「不輕易發怒的,勝過勇士」(32a),知道「柔和謙卑」(太十一29)並非因為軟弱,而是因為內心足夠強大,既不傷害別人、也不會被人傷害。「治服己心的,強如取城」(32b),並不是倚靠一時的得勝,而是需要一生的爭戰。如果老年人「輕易發怒」、不能「治服己心」,表明他只是老了、並沒有成熟,還沒有學到生命的功課,所以不能「六十而耳順」(《論語·為政》),白發也不能成為「榮耀的冠冕」。
    • 真智慧是相信「簽放在懷里,定事由耶和華」(33節),知道萬事都在神的管理之中。有智慧的老年人雖然還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但卻「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懂得世事都在神的手中,因此看淡個人榮辱,不再強求結果。如果一條船必須駛向某個港口,那麽大部分風向都是逆風;但是方舟不必駛向哪個港口,所以任何風向都是順風。人生即使沒有實現夢想,照樣可以過得充實幸福,因為驚喜會在任何地方留我們;如果我們執著地堅持自己的計劃,就會錯過所有那些不在我們計劃當中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