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五十一1】「(大衛與拔示巴同室以後,先知拿單來見他;他作這詩,交與伶長。)神啊,求禰按禰的慈愛憐恤我!按禰豐盛的慈悲塗抹我的過犯!」
【詩五十一2】「求禰將我的罪孽洗除凈盡,並潔除我的罪!」
- 本篇是大衛與拔示巴犯罪之後(撒下十一1-27),向神誠懇認罪的禱告。大衛因為試圖隱藏自己的罪,失去神的同在長達一年之久(11節),在罪的折磨里苦苦掙紮。因此,當神借著先知拿單光照他的時候(撒下十二1-12),他就不再掩蓋,而是立刻認罪悔改(撒下十二13),而且「交與伶長」(1節),在眾人面前公開坦白。本詩是七篇「悔罪詩」之一(第六、三十二、三十八、五十一、一百零二、一百三十、一百四十三篇),是其中最動情的一篇。
- 一個真心認罪悔改的人,因為認識到罪的可怕和自己的不配,所以不敢求神按著公義來審判自己。但在罪中的大衛仍然知道自己是屬神的,所以能緊緊抓住神「豐盛的慈悲」(1節),求神按祂的「慈愛憐恤我」(1節)。主耶穌說:「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太七12),我們若將來要神按慈愛憐恤我們,現在就要以慈愛憐恤別人、以公義要求自己,而不是以公義要求別人、以慈愛憐恤自己。
- 「塗抹我的過犯」(1節),不是指忘了罪、忽視罪,而是指不再控告定罪。正如神赦免了新約信徒的一切過犯,「又塗抹了在律例上所寫、攻擊我們、有礙於我們的字據,把它撤去,釘在十字架上」(西二14)。
- 罪不單沾染了人的外面,還污穢了人的心靈。世人所怕的只是罪的刑罰、罪的惡名,而真心認罪悔改的人所怕的,卻是罪本身的污穢。所以大衛不是求神免去罪的刑罰、除掉罪的惡名,而是求神「將我的罪孽洗除凈盡」(2節),徹底除掉罪的本身,重新成為聖潔無罪的人。
【詩五十一3】「因為,我知道我的過犯;我的罪常在我面前。」
【詩五十一4】「我向禰犯罪,惟獨得罪了禰;在禰眼前行了這惡,以致禰責備我的時候顯為公義,判斷我的時候顯為清正。」
【詩五十一5】「我是在罪孽里生的,在我母親懷胎的時候就有了罪。」
- 「知道」(3節)原文的意思是「認識、體驗」,「知道我的過犯」(3節)不只是頭腦上的知道,而是親身經歷、認識了罪的可怕。人生所有的東西都是身外之物,只有自己的罪如影隨形,縱然死不認罪,罪還是「常在我面前」(3節),一直跟進墳墓,將來審判的時候都要一一供出來。但如果我們在主前認罪悔改,祂必「將我們的一切罪投於深海」(彌七19),永不再見,這是何等的輕松自由!因此,不信主的人以為常常認罪會背負重擔、活得壓抑,真信主的人卻知道常常認罪乃是卸下重擔、得著釋放。
- 「我向禰犯罪,惟獨得罪了禰」(4節)直譯是「我向禰、惟獨向禰,犯了罪」(英文ESV譯本)。
- 大衛在受到拿單的譴責以後說:「我得罪耶和華了」(撒下十二13),並不是說他沒有得罪烏利亞和拔士巴,而是說所有的罪首先就是「得罪神」(創三十九9)。「罪 חָטָא」的原文在本篇出現了七次(2、3、4、5、7、9、13節),意思是「偏離了目標,未在正確和負責的道路上」,表明罪的本質就是沒有達到神造人所要達到的目標,因此人犯罪都是向神犯罪、在神眼前行惡(4節)。
- 亞當里的舊人都是「在罪孽里生的」(5節),在母腹里就有了罪性,所以生來就有犯罪的傾向,因此更需要求神憐憫、更需要仰望神的救恩,成為在基督里新造的人。
【詩五十一6】「禰所喜愛的是內里誠實;禰在我隱密處,必使我得智慧。」
【詩五十一7】「求禰用牛膝草潔凈我,我就幹凈;求禰洗滌我,我就比雪更白。」
【詩五十一8】「求禰使我得聽歡喜快樂的聲音,使禰所壓傷的骨頭可以踴躍。」
【詩五十一9】「求禰掩面不看我的罪,塗抹我一切的罪孽。」
- 「牛膝草」是潔凈的象征。以色列人出埃及時的第一個逾越節用牛膝草把血塗在門框門楣上(出十二22),保守一家人都得平安,後來祭司用牛膝草蘸血或除污穢水潔凈不潔的人(利十四4;民十九6)。神設立這儀式,預表主耶穌的寶血能洗凈我們一切的罪:「你們的罪雖像朱紅,必變成雪白;雖紅如丹顏,必白如羊毛」(賽一18)。
- 當信徒犯罪的時候,我們里面的良知和「在我隱密處」(6節)的聖靈就會同作見證控告我們(羅二15;約十六8),讓我們的身、心、靈都不得安寧,就像骨頭被壓傷(8節)。我們擺脫這困境最徹底的辦法,不是在神、在人面前掩蓋、隱瞞,而是求神「使我得智慧」(6節),「內里誠實」(6節)地將罪坦陳在神面前,求神來遮蓋、塗抹。因為「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凈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一9),祂必然會用基督的寶血來「塗抹我一切的罪孽」(9節),「掩面不看我的罪」(9節)。當神不再定罪我們、聖靈釋放了我們之後,我們就會成為世界上最「歡喜快樂」(8節)的人。
【詩五十一10】「神啊,求禰為我造清潔的心,使我里面重新有正直(或譯:堅定)的靈。」
【詩五十一11】「不要丟棄我,使我離開禰的面;不要從我收回禰的聖靈。」
【詩五十一12】「求禰使我仍得救恩之樂,賜我樂意的靈扶持我,」
- 大衛所求的不只是罪得赦免,更是求神「為我造清潔的心」(10節)。一個真心認罪悔改的人,必然會厭惡自己的全然敗壞,因此渴慕「重新有正直的靈」(10節),藏身在基督里:「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五17)。
- 大衛所求的不只是內心平安,更是求神「不要丟棄我」(10節)。他已經從掃羅被神丟棄的前車之鑒學到了功課(撒上十六14),因此最看重的不是神的賜福,而是神的同在。經過了一年罪中的掙紮,他更加渴慕與神恢覆親密的交通。
- 許多人常常覺得神的旨意是重擔,因為神所喜悅的都是人的肉體不願意的,而人的肉體喜歡的卻又是神所不喜悅的。因此,我們當求神「賜我樂意的靈扶持我」(12節),使我們能以神的心為心,歡喜快樂地遵行神的旨意、遠離試探。
【詩五十一13】「我就把禰的道指教有過犯的人,罪人必歸順禰。」
【詩五十一14】「神啊,禰是拯救我的神;求禰救我脫離流人血的罪!我的舌頭就高聲歌唱禰的公義。」
- 神能叫「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八28)。因此,不是只有成功的經歷能見證神,失敗的經歷也能見證神、「指教有過犯的人」(13節)。大衛經過失敗又重新站立起來,這樣的見證能幫助同樣軟弱的罪人回轉歸順神(13節)。
- 世人沈溺於罪中之樂,只想脫離罪的刑罰。但真心認罪悔改的人卻知道罪的可怕,所以不是只求神救自己脫離罪的惡果,而是求神救自己「脫離流人血的罪」(14節)。主耶穌來到地上,就是要徹底「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里救出來」(太一21)。
- 「流人血的罪」,指大衛謀殺烏利亞的罪(撒下十一14-15)。
【詩五十一15】「主啊,求禰使我嘴唇張開,我的口便傳揚讚美禰的話!」
【詩五十一16】「禰本不喜愛祭物,若喜愛,我就獻上;燔祭,禰也不喜悅。」
【詩五十一17】「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神啊,憂傷痛悔的心,禰必不輕看。」
- 罪人得著了赦免,就會忍不住開口讚美神。不願意開口讚美神的人,常常是因為還沒有認識到罪的可怕,所以並沒有體會到救恩寶貴到讓自己不得不開口「傳揚讚美」(15節)的地步。
- 按照律法,通奸和謀殺是不能用任何祭物來贖罪的(利二十10;二十四17),最合神心意的王(撒上十三14;徒十三22)大衛竟然把這兩樣大罪全犯了(撒下十一4、14-17)。但神卻沒有阻擋這樣可怕的事情發生,因為祂要借此顯明人的全然敗壞,甚至最合神心意的人也會故意犯罪;神也要借此顯明祂救恩的奇妙,即使最敗壞的人也有重生得救的盼望。
- 實際上,人的罪無論大小,都「虧缺了神的榮耀」(羅三23),所以「罪的工價」(羅六23)都是死:「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來九27)。在神的救恩計劃里,並沒有什麽祭物、事奉或功勞可以賄賂神、抵消罪。神所要的不是奉獻、也不是工作,而是人里面得著對的生命、與神恢覆對的關系。因此,「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17節),人的罪無論大小,只要里面有了「憂傷痛悔的心」(17節),願意回轉歸向神,神「必不輕看」(17節)。
【詩五十一18】「求禰隨禰的美意善待錫安,建造耶路撒冷的城墻。」
【詩五十一19】「那時,禰必喜愛公義的祭和燔祭並全牲的燔祭;那時,人必將公牛獻在禰壇上。」
- 「建造耶路撒冷的城墻」(18節),可能指保守神百姓的屬靈光景不受大衛壞榜樣的影響。
- 大衛一旦認罪悔改,接下來就是求神「善待錫安」(18節)。因為他里面對了,外面所做的就對了。靈里醒來的大衛立刻意識到自己所擔負的責任,所以求神不要讓自己的罪連累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