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三1】「『你要寫信給撒狄教會的使者,說:“那有神的七靈和七星的,說:我知道你的行為,按名你是活的,其實是死的。」
【啟三2】「你要警醒,堅固那剩下將要衰微(原文是死)的;因我見你的行為,在我神面前,沒有一樣是完全的。」
- 「撒狄」(1節)是古代的著名城市,原來是呂底亞王國(Lydia)的首都,位於傳說盛產金沙的帕克托羅斯河(Pactolus)岸邊,有五條大路匯聚於此,商業發達、經濟繁榮,所以財富來得容易,市民懶散自信,君王(克羅蘇斯 Croesus,主前596-547年)不聽警告(梭倫 Solon,主前630-560年)。撒狄分為上下兩城,衛城建於險峻的山上,易守難攻。但山崖上有許多裂縫,曾經兩次因為守夜的疏忽,分別被波斯帝國古列王和塞琉古帝國安提阿古三世的軍隊攀巖而上、偷襲攻陷。該城於主後17年發生大地震,但因為提庇留皇帝的經濟援助,很快又被重建。
- 主耶穌在對七教會說話之前,總是針對各教會的不同光景,先啟示祂自己是怎樣一位主,接著稱讚教會的優點、責備她的缺欠,最後是勸勉和對得勝者的呼召。除了給老底嘉教會的信,主耶穌的自稱都來自一14-18對覆活、榮耀基督的描述。
- 主耶穌向撒狄教會的自稱引自一4、16。「有神的七靈和七星」(1節),表明雖然撒狄教會懶散懈怠,但仍在聖靈的管理之中。
- 這七封信的受信者是各教會的「使者」(二1、8、12、18;三1、7、14),而不是教會本身。「七個教會的使者」(一20)意義不能確定,可能指教會在天上的屬靈代表。
- 主耶穌向每個教會都強調「我知道你」(二2、9、13、19;三1、8、15),使徒約翰用這個「知道 οἶδα/oida」來表達「無所不知」(約二十一17)。主是我們的大牧者,祂知道每個人的心思言行、也了解每個教會的難處壓力。因此,我們在任何環境和難處中都可以信靠祂,隨時隨地都應當注意在主面前行事為人。
- 「按名你是活的,其實是死的」(1節),指撒狄教會雖然是處境最好的教會,沒有其他教會所面臨的壓力、逼迫和試探,似乎也有「行為」(1節),實際上並不是屬靈生命的表現;好像是活得好好的,其實已經有名無實、奄奄一息。
- 「你要警醒」(2節),這個警告對於一個曾因懶散而兩次被攻破的城市來說,有著特別的意義。靈性怠惰也會葬送屬靈的生命,撒狄教會應當醒悟到自己的危險光景。
- 「將要衰微的」(2節),原文是「將要死的」。雖然撒狄教會還有一線希望,但這希望是「將要衰微的」。這個教會既沒有搞異端的熱心,也沒有興趣為真理爭辯,與世俗並無分別(4節),所以假先知、猶太人和羅馬人都懶得碰他們,生活毫無壓力。今天也有不少這樣的教會,也許講起道來四平八穩、安慰勵志,社會名聲很好,信徒也很安逸。但正如主所警告的:「人都說你們好的時候,你們就有禍了」(路六26),因為這樣的教會在神面前「沒有一樣是完全的」(2節),就像不結果子的無花果樹(太二十一19),找不到主想看見的生命記號,乃是「將要死的」。
【啟三3】「所以要回想你是怎樣領受、怎樣聽見的,又要遵守,並要悔改。若不警醒,我必臨到你那里,如同賊一樣。我幾時臨到,你也決不能知道。」
- 「要回想」(3節),可譯為「要記得」(和合本修訂版)。
- 「怎樣領受、怎樣聽見的」(3節),指起初所領受的福音。
- 「遵守」(3節)原文是現在式主動語態,表示持續地遵守。
- 「悔改」(3節)原文是簡單過去式,表示立刻悔改。
- 「我必臨到你那里」(3節),指主的管教臨到。
- 「如同賊一樣」(3節),比喻出人意料(十六15;路十二39-40;帖前五2-4)。這個比喻對於在史上兩次被晚上偷襲成功的撒狄城的信徒,是特別的提醒。
- 今天,許多教會就像撒狄教會一樣,沒有逼迫、沒有異端、也沒有猶太人攪擾,但卻是垂死的教會,看不到屬靈生命的跡象。主兩次強調,對於這樣的教會,唯一的希望就是「警醒」(2、3節)。而「警醒」的方法,就是不斷向自己宣講起初「怎樣領受、怎樣聽見的」福音。
【啟三4】「然而在撒狄,你還有幾名是未曾污穢自己衣服的,他們要穿白衣與我同行,因為他們是配得過的。」
【啟三5】「凡得勝的必這樣穿白衣,我也必不從生命冊上塗抹他的名;且要在我父面前,和我父眾使者面前,認他的名。」
【啟三6】「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
- 在以弗所教會,異端是被「恨惡」(二6)的;在別迦摩教會,已經有人「服從」(二15)了異端的教訓;推雅推喇教會更是「容讓」(二20)假先知在教會里教導會眾。而到了撒狄教會,只剩「幾名是未曾污穢自己衣服的」(4節)。信徒是蒙恩的罪人,但亞當的罪性並沒有根除。因此,教會若不分別為聖、持守真道,只要在真理之堤出現任何一個蟻穴,都會在行為上一瀉千里。
- 「未曾污穢自己衣服的」,指分別為聖、未與世俗同流合污的信徒。雖然撒狄教會只剩「幾名」分別為聖的信徒,但這個教會仍然是主手中的「七星」(1節)。主允許七教會出現各種軟弱和缺欠,正是在提醒眾教會:「你們既靠聖靈入門,如今還靠肉身成全嗎?你們是這樣的無知嗎」(加三3)?
- 「他們要穿白衣與我同行」(4節),可能指與基督一同誇勝(七9;十九14),當時的羅馬市民穿著白色的托加長袍(Toga)參加凱旋儀式。「配得過的」(4節),表明他們的行為與新耶路撒冷居民的地位相稱,所以配得參加基督的凱旋。
- 當時所有希臘羅馬的城市都有正式的居民名冊,被驅逐的人將被除名。「生命冊」(5節),可能比喻新耶路撒冷的居民名冊。「認他的名」(5節),指主耶穌將承認他們新耶路撒冷居民的身分。凡在人面前承認基督的,祂在父和眾天使面前也必承認他(太十32;路十二8)。
- 保羅強調信心,而約翰指出,信心會帶來得勝,「因為凡從神生的,就勝過世界;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約壹五4)。「得勝」(5節)就是對主忠心,是重生的記號。聖靈呼召七個教會中「得勝的」(二7、11、17、26;三5、12、21),原文都是現在分詞,表明忠心的信徒應當持續得勝,而不是得勝幾次就夠了;即使偶有失敗、也當屢敗屢戰,因為在里面引導我們的不是自己,而是聖靈。
- 「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二7、11、17、29;三6、13、22),就是主耶穌向眾教會所說的話。主耶穌向七教會所說的話,既針對每個教會的特點,也針對歷世歷代所有的教會。主耶穌對七教會的稱讚、責備和要求,都是祂對眾教會的心意,也是祂對每個信徒的要求。
- 「凡有耳的,就應當聽」(6節),表明許多人有耳卻聽不見,聽見卻不明白(賽六9)。這句話在每封信中都出現(二7、11、17、29;三6、13、22),主耶穌傳福音時也常常這樣提醒人。但主耶穌說「有耳可聽的」(太十一15;可四9;路十四35)是覆數,是向著眾人說的;而這七封信中的「耳」卻是單數,是聖靈對歷世歷代每個信徒的個別提醒。
【啟三7】「『你要寫信給非拉鐵非教會的使者,說:“那聖潔、真實、拿著大衛的鑰匙、開了就沒有人能關、關了就沒有人能開的,說:」
【啟三8】「我知道你的行為,你略有一點力量,也曾遵守我的道,沒有棄絕我的名。看哪,我在你面前給你一個敞開的門,是無人能關的。」
【啟三9】「那撒但一會的,自稱是猶太人,其實不是猶太人,乃是說謊話的,我要使他們來,在你腳前下拜,也使他們知道我是已經愛你了。」
- 「非拉鐵非」(7節)原文的意思是「弟兄相愛」,位於通往每西亞(Mysia)、呂底亞(Lydia)和弗呂家(Phrygia)的大路交點,商隊進出頻繁。希臘人建立此城的目的,就是希望向東方的呂底亞與弗呂家傳揚希臘文化,所以被稱為「通往東方的大門」。當穆斯林蹂躪整個小亞細亞時,非拉鐵非城卻長期屹立不倒,是小亞細亞最後一個基督教堡壘,一直到了14世紀中葉才陷落。在七個城市中,只有士每拿和非拉鐵非至今仍有教會存在。
- 主耶穌向非拉鐵非教會的自稱引自一18和賽二十二22。「聖潔、真實」(7節)是宣告祂的神性,因為「聖潔、真實」乃是神的屬性。「拿著大衛的鑰匙」(7節)是宣告祂是國度的王,接納或拒絕的權柄都在於祂。「開了就沒有人能關、關了就沒有人能開的」(7節),指國度之門。國度之門向誰開、向誰關,並非倚靠傳福音的努力,而是根據國度之王基督的決定。
- 非拉鐵非的猶太會堂可能已經對信徒關上了大門,但主卻應許給他們「一個敞開的門,是無人能關的」(8節)國度之門,確保他們在「新耶路撒冷」(12節)城里有分。這個應許給住在「通往東方的大門」非拉鐵非的信徒印象特別深刻。
- 「撒但一會的,自稱是猶太人」(9節),指逼迫信徒的猶太教徒(二9)。他們雖然生來就是猶太人,但卻算不得「真猶太人」(羅二28-29)。「撒但」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控告者、毀謗者,這些猶太教徒被撒但利用、「控告我們弟兄」(十二10),雖然自稱是「耶和華的會眾」(民二十4),實際上卻是「撒但一會的」。
- 「在你腳前下拜」(9節),可能指神將帶領許多不信的猶太人歸入教會。
【啟三10】「你既遵守我忍耐的道,我必在普天下人受試煉的時候,保守你免去你的試煉。」
【啟三11】「我必快來,你要持守你所有的,免得人奪去你的冠冕。」
【啟三12】「得勝的,我要叫他在我神殿中作柱子,他也必不再從那里出去。我又要將我神的名和我神城的名(這城就是從天上、從我神那里降下來的新耶路撒冷),並我的新名,都寫在他上面。」
【啟三13】「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
- 「遵守我忍耐的道」(10節),可能指實踐主關於忍耐的教導。
- 「普天下人受試煉的時候」(10節),可能是指末日大災難時期(太二十四21)。
- 「保守你免去你的試煉」(10節),原文也可以理解為「保守你經過試煉」。因此,這節經文並不能作為教會將在大災難之前被提的確據。
- 主應許保守那些遵守祂命令的人(10節),是履行聖約的內容:天國之民有義務「遵守」天國之王的話語,而天國之王則有責任「保守」天國之民的生命。
- 「你要持守你所有的」(11節),指遵守主的道、不棄絕主的名(8節)。「持守」是現在命令式,有很強的「緊緊握住」的含意。非拉鐵非教會已經得著「冠冕」(11節),不會被人奪去,但若不「持守」,也會像以掃一樣主動放棄長子名分(創二十五29-34)。
- 「冠冕 στέφανος/stephanos」原文指運動會中頒給得勝者的花冠,或在筵席中給客人戴上的花冠,表示快樂之情。失去「冠冕」代表失去喜樂和榮耀。
- 「在我神殿中作柱子」(12節),比喻永遠與神和基督同在(賽五十六5),因為在新耶路撒冷「未見城內有殿,因主神——全能者和羔羊為城的殿」(二十一22)。12節四次強調了「我神」,語氣非常重。
- 「柱子」(12節)象征安穩牢固,與會被「壓斜」的「釘子」(賽二十二23-25)成為對比。
- 主後17年大地震後,非拉鐵非經常有余震,居民需要時刻準備出城避難。因此,「不再從那里出去」(12節)的應許,對於渴望安穩的非拉鐵非人有著特別的意義。
- 「我神的名」(12節),是宣告得勝者是屬神的。
- 「我神城的名」(12節),是宣告得勝者是新耶路撒冷的合法居民。
- 「我的新名」(12節),可能指在新天新地里,基督將以全新的身分向我們顯現。「新名」對於非拉鐵非信徒有著特別的意義,因為非拉鐵非城曾經至少兩次改過新名:一次叫新凱撒利亞(Neo Caesarea),紀念主後17年大地震後提庇留皇帝賜款重建;另一次叫非拉維亞(Flavia),源於維斯帕先皇帝(Vespasian,主後69-79年在位)的家族姓氏。
- 非拉鐵非雖然微小,但卻和士每拿教會一樣,沒有內憂、只有外患,主耶穌只有稱讚、沒有責備。今天,許多教會也像非拉鐵非一樣,教會雖小,卻不隨從異端;雖受逼迫,卻能忠心行道。雖然這樣的教會只是「略有一點力量」(8節),在世界並沒有多大影響力,主流社會也對他們關上了大門,但主卻將親自給他們「一個敞開的門,是無人能關的」(8節)。他們並不倚靠討好世界來傳揚福音,因為相信惟有基督是那「拿著大衛的鑰匙、開了就沒有人能關、關了就沒有人能開的」(7節)。他們只是忠心遵守主道,主自己會負責「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二47),又會讓逼迫者向他們下拜(9節)!
【啟三14】「『你要寫信給老底嘉教會的使者,說:“那為阿們的,為誠信真實見證的,在神創造萬物之上為元首的,說:」
【啟三15】「我知道你的行為,你也不冷也不熱;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熱。」
【啟三16】「你既如溫水,也不冷也不熱,所以我必從我口中把你吐出去。」
- 「老底嘉」(14節)位於呂科斯(Lycus)河邊、交通要道的交叉點,是當時最富有的商業中心之一,與歌羅西和希拉波利斯(Hierapolis)相鄰,以銀行業、黑羊毛織品和眼藥膏聞名,是當時猶太人口聚集的地方。這是一個自立自足的城市,主後17年地震後,蒙提庇留皇帝資助重建;但主後61年再次地震,他們卻能自力更生。羅馬歷史學家塔西圖(Tacitus,主後56-120年)記載:「他們沒有我們的救濟,全憑自力重建」。
- 老底嘉教會是以巴弗建立的(西一7;四12-13),保羅曾寫信給這個教會(西四16)。到了啟示錄的時代,老底嘉教會已經墮落成一個養尊處優、富裕社會中的典型。在七個教會中,主對老底嘉教會的責備最嚴厲。
- 主耶穌向老底嘉教會的自稱引自一5。「為阿們的」(14節),意思是「阿們的神」,即「真實的神」(賽六十五16)。「真實的神」又加上「為誠信真實見證的」(14節),與老底嘉信徒的不忠形成對比。使徒保羅在《歌羅西書》中稱基督是萬物和教會的「元首」(西二10、19),並吩咐歌羅西教會念完信後交給老底嘉教會宣讀(西四16)。聖靈可能借用他們所熟悉的《歌羅西書》的話語,用「在神創造萬物之上為元首的」(14節),宣告基督是教會的元首,與老底嘉教會把基督拒之門外(20節)形成對比。
- 「或冷或熱」(15節),可能指附近的希拉波利斯溫泉和歌羅西冷泉。希拉波利斯有17座水溫攝氏35-100度的熱溫泉,水中富含的碳酸鈣沈積成白色堅硬的石灰巖層,被稱為「棉花堡 Pamukkale」。熱泉有醫治功效,冷泉清涼解渴,但涼下來的溫泉水礦物質太多,既不能醫治、也不能解渴,老底嘉居民對這種「也不冷也不熱」(16節)、只會令人作嘔的「溫水」(16節)印象非常深刻。
- 「巴不得你或冷或熱」(15節),可能比喻教會應當像熱泉或冷泉那樣具備應有的功效,而不是指靈性的溫度。
- 「從我口中把你吐出去」(16節),比喻主無法忍受信徒「也不冷也不熱」、毫無屬靈功效的光景。
【啟三17】「你說:我是富足,已經發了財,一樣都不缺;卻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
【啟三18】「我勸你向我買火煉的金子,叫你富足;又買白衣穿上,叫你赤身的羞恥不露出來;又買眼藥擦你的眼睛,使你能看見。」
- 士每拿教會在地上是貧窮的,但在主的眼里卻是「富足的」(二9)。老底嘉教會在地上富足的,但在主的眼里卻是「那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17節),這對於活在物質社會里的現代信徒來說,實在是個當頭棒喝。
- 老底嘉是商業中心,人民富足,但只有出代價「買火煉的金子」(18節),即經過試煉後的寶貴信心(彼前一7),才是真正屬靈的「富足」(18節)。
- 「白衣」(18節)與老底嘉著名的黑羊毛衣成為對比,可能比喻「聖徒所行的義」(十九8),才能真正遮蓋「赤身的羞恥」。
- 老底嘉出產的眼藥很有名,但只有付代價接受聖靈光照的「眼藥」(18節),才能使我們真正「看見」(18節)自己屬靈的「瞎眼」(17節)。
- 教會的歷史告訴我們,財富和權力是讓教會迅速敗壞的兩大因素。在今天這個物質豐富、科技進步的時代,教會也常常和老底嘉教會一樣,看重的是地上的好處、倚靠的是地上的事物,自認為「我是富足,已經發了財,一樣都不缺」(17節),從此可以自力更生、解決問題,不再需要基督。「卻不知道」(17節)自己已經是那最困苦的一個。因為我們金銀都有了,卻再也不能「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徒三6)叫瘸子起來行走了。
【啟三19】「凡我所疼愛的,我就責備管教他;所以你要發熱心,也要悔改。」
【啟三20】「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里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
【啟三21】「得勝的,我要賜他在我寶座上與我同坐,就如我得了勝,在我父的寶座上與祂同坐一般。」
【啟三22】「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
- 老底嘉教會在七個教會一無是處、最受責備,但竟然仍蒙主「疼愛」(19節),所以應當趕快「發熱心,也要悔改」(19節)。老底嘉所受的「責備管教」(19節)不是來自異端的攪擾、也不是來自仇敵的逼迫,而是來自教會的元首。如果我們已經很久沒被主「責備管教」了,就要小心自己是不是已經被主「吐出去」了(16節)。19節引自箴三12。
- 「熱心」(19節)原文是現在式,表示持續的熱心。
- 「悔改」(19節)原文是簡單過去式,指一次性的悔改。
- 「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20節),這句話不是向不信的人說的,而是向教會說的。教會的元首竟然「站在門外」,在老底嘉教會里一點地位都沒有。
- 「叩門」(20節),原文是現在式,表示持續不斷地叩門。
- 「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20節),這是對每個信徒的個別呼召。即使教會不肯全體悔改,個人仍然可以接受警告,向主打開心門、成為得勝者。而給主開門的方法,就是看見並承認自己是「那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17節)。
- 「我要進到他那里去」(20節),比喻主將與信徒同在。主說:「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里去,與他同住」(約十四23)。
- 「一同坐席」(20節),比喻親密的交通,原文指慢慢地享受正餐,而不是匆匆忙忙的快餐。
- 「我寶座」(21節),指基督管理國度的寶座。得勝者在此寶座上與基督「同坐」,比喻在國度里「和祂一同作王」(二十4,6;二十二5;提後二12),這是信徒所能得到的最高榮耀。
- 「我父的寶座」(21節),指父神管理宇宙的寶座。
- 老底嘉教會是七教會中唯一只有責備、沒有稱讚的教會,但主對這個教會中得勝者的應許卻是最高的榮耀。「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22節),不單是向著老底嘉教會說的,也是向著歷世歷代的信徒說的。今天正是一個老底嘉的世代,社會關注的是自由民主、財富人權,而不是需要基督;信徒追求的是方法福氣、醫治安慰,而不是得著基督;教會所有的是勵志說教、社會關懷,就是沒有基督(20節)。但主卻特別用「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20節)這樣親密的語氣,溫柔勸勉所有不冷不熱、失去屬靈功效的信徒,顯明主是何等地疼愛祂用寶血買贖的百姓(彼前一18-19)。凡是願意將來與主同坐寶座的信徒,只要承認自己是「那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就可以敞開心門、與祂「一同坐席」,這又是何等的恩典和憐憫!
- 地上的七教會沒有一個是完全的,不是需要基督再來管教(二5、16、25;三3、20),就是盼望基督再來拯救(二10;三11),這正是聖靈要讓我們看見的。而七教會之所以會出現異端和世俗化,根源是目光只在地上,而不是在天上;只想解決眼前的問題,而不是與再來之主同坐寶座(21節)。因此,聖靈向眾教會說完話以後,就把約翰提到天上(四1-2),讓我們能從天上的視角、從歷史的幕後看清真相——「看見聖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從天而降」(啟二十一2),看見今天分散、軟弱的眾教會在永恒里的合一與榮耀,因而活出當有的得勝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