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十六1】「利未的曾孫、哥轄的孫子、以斯哈的兒子可拉,和流便子孫中以利押的兒子大坍、亞比蘭,與比勒的兒子安,」

【民十六2】「並以色列會中的二百五十個首領,就是有名望選入會中的人,在摩西面前一同起來,」

【民十六3】「聚集攻擊摩西、亞倫,說:『你們擅自專權!全會眾個個既是聖潔,耶和華也在他們中間,你們為什麽自高,超過耶和華的會眾呢?』」

  • 「可拉」(1節)是哥轄族的利未人,與摩西、亞倫的輩分相同,但不是神所揀選的族長(三30)。他可能認為哥轄族既然能負責聖物,就都有資格做祭司(10節),摩西膏立哥哥亞倫做祭司是出於私心。「大坍、亞比蘭、安」(1節)屬於流便支派,也不是神所揀選的族長(一5)。他們可能認為流便既是雅各的長子,流便支派的地位就應該高於利未支派,所以不服摩西的領導(13-14節)。哥轄族和流便支派都在會幕的南面安營(二10;三29),都在「右邊」尊貴的位置。但這兩夥尊貴的人,卻因著同樣住在「右邊」,帳棚相近,反而合謀背叛,謀求更尊貴的地位。
  • 在「以色列會中的二百五十個首領」(2節)中,很可能許多都是摩西所選拔的千夫長(出十八25)。人若沒有順服神的心、沒有柔和謙卑的樣式,那麽越是「有才能的人」(出十八25),越是「有名望選入會中的人」(2節),越有可能成為神計劃里的難處。「喜愛筵席上的首座,會堂里的高位」(太二十三6)的人,必然會面臨神更多的責打,「因為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托誰,就向誰多要」(路十二48)。
  • 神吩咐百姓都要佩戴「繸子」,提醒自己已經蒙召「成為聖潔」(十五40),是「祭司的國度、聖潔的國民」(出十九6)。可拉正好以此為理由來「攻擊摩西、亞倫」:「全會眾個個既是聖潔」,那麽摩西亞倫「為什麽自高,超過耶和華的會眾呢」(3節);既然「耶和華也在他們中間」,為什麽還需要屬靈的領袖呢?今天也常常有人用「順從神,不順從人」(徒五29)來掩蓋自己追求出頭、做主的內心,給自己的不順服找一個屬靈的理由。
  • 可拉高舉「成為聖潔」(十五40),卻不肯「記念遵行神一切的命令」(十五40)、順服神所設立的權柄。可拉的言論是自古以來異端的典型,異端的欺騙性不在於完全否定真理,而是用真理攻擊真理,借著高舉真理的某些部分,抹殺真理的其它部分。
  • 「擅自專權」原文是「大量的、許多的、充足的」,意思是「你們要得太多了」、「你們太過分了」。

【民十六4】「摩西聽見這話就俯伏在地,」

【民十六5】「對可拉和他一黨的人說:『到了早晨,耶和華必指示誰是屬祂的,誰是聖潔的,就叫誰親近祂;祂所揀選的是誰,必叫誰親近祂。」

【民十六6】「可拉啊,你們要這樣行,你和你的一黨要拿香爐來。」

【民十六7】「明日,在耶和華面前,把火盛在爐中,把香放在其上。耶和華揀選誰,誰就為聖潔。你們這利未的子孫擅自專權了!』」

  • 摩西「俯伏在地」,可能是尋問神的指示。神立即應允了摩西的祈禱,用祂的靈引導他。
  • 「一黨的人」(5、6節)原文是「全會眾」,暗示可拉要另立一個「以色列全會眾」(41節)。
  • 「香爐」(2節)原文是盛載灼熱物品的工具的統稱,也被譯為「蠟花盤」(出二十五38),「火鼎」(出二十七3),在這里可能指一種長柄的盤子,用來鏟起熱炭。等到「明日」才燒香,可能是要預備自潔以見神。
  • 在神面前燒香是一件嚴肅的事情,神只允許大祭司「在耶和華面前燒這香」(出三十7-8),亞倫的兩個兒子曾因為錯誤地燒香而喪生(利十1-2)。「主認識誰是祂的人」(提後二19),所以摩西提出這個試驗,能證明誰是神所揀選的祭司。
  • 摩西用可拉自己說的「擅自專權」來駁斥他:「你們這利未的子孫太過分了」。

【民十六8】「摩西又對可拉說:『利未的子孫哪,你們聽我說!」

【民十六9】「以色列的神從以色列會中將你們分別出來,使你們親近祂,辦耶和華帳幕的事,並站在會眾面前替他們當差。」

【民十六10】「耶和華又使你和你一切弟兄——利未的子孫——一同親近祂,這豈為小事?你們還要求祭司的職任嗎?」

【民十六11】「你和你一黨的人聚集是要攻擊耶和華。亞倫算什麽,你們竟向他發怨言呢?』」

  • 按著罪人的本相,沒有一個人是配事奉神的,因此,事奉是神恩典的「賞賜」(十八7)。利未人「辦耶和華帳幕的事」(9節)是恩典,亞倫承接「祭司的職任」(10節)也是恩典。事奉既是出於恩典,就不在乎人的所有和所是,因為「這不在乎那定意的,也不在乎那奔跑的,只在乎發憐憫的神」(羅九16)。可拉既不認識事奉是出於恩典,也不認識事奉是服事人、「站在會眾面前替他們當差」(9節),反而把事奉當作自己出頭做主、爭名奪利的機會。摩西再一次引導可拉去認識恩典,但他里面的黑暗卻使他完全聽不進去。
  • 「這大祭司的尊榮,沒有人自取。惟要蒙神所召,像亞倫一樣」(來五4)。因此,雖然亞倫自己算不得什麽,但不順服亞倫的祭司職分,就是不順服呼召他的神;「向他發怨言」,就是「攻擊耶和華」。同樣,我們若不順服神在教會中設立的權柄,就是不順服設立權柄的神。即使行使權柄的仆人不完美,我們也應當求神憐憫,而不是「向他發怨言」:「你是誰,竟論斷別人的仆人呢?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且他也必要站住,因為主能使他站住」(羅十四4)。

【民十六12】「摩西打發人去召以利押的兒子大坍、亞比蘭。他們說:『我們不上去!」

【民十六13】「你將我們從流奶與蜜之地領上來,要在曠野殺我們,這豈為小事?你還要自立為王轄管我們嗎?」

【民十六14】「並且你沒有將我們領到流奶與蜜之地,也沒有把田地和葡萄園給我們為業。難道你要剜這些人的眼睛嗎?我們不上去!』」

【民十六15】「摩西就甚發怒,對耶和華說:『求禰不要享受他們的供物。我並沒有奪過他們一匹驢,也沒有害過他們一個人。』」

  • 「上去」原文是「上去、升高、生長、獻上」,表示去見地位更高的人(創四十六31;申二十五7)。大坍、亞比蘭不服摩西的權柄,拒絕接受摩西的召喚,所以說「我們不上去」(12節)。
  • 摩西對可拉說:「這豈為小事」(10節),大坍和亞比蘭也用「這豈為小事」(13節)來反唇相譏,表明當時的爭辯非常激烈。
  • 大坍和亞比蘭聲稱埃及才是「流奶與蜜之地」(13節),諷刺摩西沒有把他們領進「流奶與蜜之地」(14節),並把神在曠野管教百姓的計劃說成摩西「要在曠野殺我們」(13節),把摩西的動機說成要「自立為王」(13節)。這表明他們已經悖逆到一個地步,不只是拒絕神在摩西身上顯出的權柄,也是藐視神的救贖計劃,不相信出埃及、進迦南是神的旨意,所以連「為人極其謙和」(十二3)的摩西都「甚發怒」。
  • 可拉對付的對象是亞倫,流便子孫對付的對象是摩西,實際上他們都是在對付神,要以人來代替神的權柄。這兩批人的動機不同,流便子孫所關心的是屬世的事,而可拉所關心的似乎是屬靈的事,但兩者都是出於私欲,「私欲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雅一15)。
  • 「剜這些人的眼睛」是希伯來成語,意思是「蒙蔽人」。

【民十六16】「摩西對可拉說:『明天,你和你一黨的人,並亞倫,都要站在耶和華面前;」

【民十六17】「各人要拿一個香爐,共二百五十個,把香放在上面,到耶和華面前。你和亞倫也各拿自己的香爐。』」

【民十六18】「於是他們各人拿一個香爐,盛上火,加上香,同摩西、亞倫站在會幕門前。」

【民十六19】「可拉招聚全會眾到會幕門前,要攻擊摩西、亞倫;耶和華的榮光就向全會眾顯現。」

  • 真正的事奉不是出於人意,而是根據神的揀選。所以摩西讓可拉一黨的人和亞倫一起「站在耶和華面前」(16節),讓神自己來顯明祂的揀選。
  • 可拉自欺欺人到一個地步,竟然忘了亞倫兩個兒子的前車之鑒(利十1-2),以為自己可以像祭司一樣在神面前燒香,結果「自害己命」(38節)。那些相信異端的人也和可拉一樣,不但「真誠地」欺騙別人,也「真誠地」欺騙了自己。
  • 「全會眾」與「一黨的人」(16節)原文相同,可拉只是招聚了跟隨他「一黨的人」,並不是「以色列全會眾」(41節)。

【民十六20】「耶和華曉諭摩西、亞倫說:」

【民十六21】「『你們離開這會眾,我好在轉眼之間把他們滅絕。』」

【民十六22】「摩西、亞倫就俯伏在地,說:『神,萬人之靈的神啊,一人犯罪,禰就要向全會眾發怒嗎?』」

【民十六23】「耶和華曉諭摩西說:」

【民十六24】「『你吩咐會眾說:“你們離開可拉、大坍、亞比蘭帳棚的四圍。”』 」

【民十六25】「摩西起來,往大坍、亞比蘭那里去;以色列的長老也隨著他去。」

  • 「萬人之靈」直譯是「所有血肉之軀之靈」。
  • 「以色列的長老」可能就是被神任命協助摩西的七十位長老(十一16),是百姓中間的正式領袖。
  • 「全會眾」(22節)與「一黨的人」(16節)原文相同,神宣告要滅絕的「全會眾」(22節),並不是「以色列全會眾」(41節),而是可拉「一黨的人」(16節)。摩西和亞倫的代禱救了他們(22節)。
  1. 【民十六26】「他吩咐會眾說:『你們離開這惡人的帳棚吧,他們的物件,什麽都不可摸,恐怕你們陷在他們的罪中,與他們一同消滅。』」

【民十六27】「於是眾人離開可拉、大坍、亞比蘭帳棚的四圍。大坍、亞比蘭帶著妻子、兒女、小孩子,都出來,站在自己的帳棚門口。」

【民十六28】「摩西說:『我行的這一切事本不是憑我自己心意行的,乃是耶和華打發我行的,必有證據使你們知道。」

【民十六29】「這些人死若與世人無異,或是他們所遭的與世人相同,就不是耶和華打發我來的。」

【民十六30】「倘若耶和華創作一件新事,使地開口,把他們和一切屬他們的都吞下去,叫他們活活地墜落陰間,你們就明白這些人是藐視耶和華了。』」

  • 「惡人」(26節)原文意思是「罪犯」。
  • 「創作」(30節)原文就是「起初,神創造天地」的「創造」(創一1),指神全新的創造,並非是自然現象。

【民十六31】「摩西剛說完了這一切話,他們腳下的地就開了口,」

【民十六32】「把他們和他們的家眷,並一切屬可拉的人丁、財物,都吞下去。」

【民十六33】「這樣,他們和一切屬他們的,都活活地墜落陰間;地口在他們上頭照舊合閉,他們就從會中滅亡。」

【民十六34】「在他們四圍的以色列眾人聽他們呼號,就都逃跑,說:『恐怕地也把我們吞下去。』」

【民十六35】「又有火從耶和華那里出來,燒滅了那獻香的二百五十個人。」

  • 「一切屬可拉的人丁」不包括「可拉的眾子」(二十六11),他們沒有跟隨父親背叛神,所以並不是「屬可拉的」。
  • 「各人必因自己的罪死亡;凡吃酸葡萄的,自己的牙必酸倒」(耶三十一30),神並不因為「可拉的背叛」(猶11)而不再使用他的後裔,撒母耳先知(代上六34)、大衛詩班的領袖「歌唱的希幔」都是可拉的後裔(代上六33),詩篇中有十多篇出自可拉的後裔。

【民十六36】「耶和華曉諭摩西說:」

【民十六37】「『你吩咐祭司亞倫的兒子以利亞撒從火中撿起那些香爐來,把火撒在別處,因為那些香爐是聖的。」

【民十六38】「把那些犯罪、自害己命之人的香爐,叫人錘成片子,用以包壇。那些香爐本是他們在耶和華面前獻過的,所以是聖的,並且可以給以色列人作記號。』」

【民十六39】「於是祭司以利亞撒將被燒之人所獻的銅香爐拿來,人就錘出來,用以包壇,」

【民十六40】「給以色列人作紀念,使亞倫後裔之外的人不得近前來在耶和華面前燒香,免得他遭可拉和他一黨所遭的。這乃是照耶和華借著摩西所吩咐的。」

  • 神允許「可拉的背叛」(猶11)顯露百姓肉體深處的愚昧,但神的救贖是要讓人得生命,而不是讓人因愚昧而死亡。所以神在對付了人的愚昧以後,要給「以色列人作記號」(38節),讓人能學會這些功課。
  • 雖然燒香的人動機不對,但那些香爐既然已經獻給神,就已經歸神所有,「所以是聖的」(38節)。這些銅片包在銅祭壇的外面,百姓每次來獻祭,就被提醒要守住地位,不要越過界線「近前來在耶和華面前燒香」。這是神對祂百姓的保護。
  • 正如神使用衣服的「繸子」提醒百姓「記念遵行耶和華一切的命令」(十五39),神也把二百五十個香爐「錘成片子,用以包壇」作為「記號」(38節),提醒百姓不可隨私意事奉、敬拜,免得百姓「遭可拉和他一黨所遭的」(40節)。無論是正面還是反面的「記號」,都是為了讓習慣於「隨從自己的心意、眼目行邪淫」(十五39)的百姓,能夠把眼目轉向神。
  • 「記號」(38節)原文也被譯為「神跡」(出四8)。

【民十六41】「第二天,以色列全會眾都向摩西、亞倫發怨言說:『你們殺了耶和華的百姓了。』」

【民十六42】「會眾聚集攻擊摩西、亞倫的時候,向會幕觀看,不料,有雲彩遮蓋了,耶和華的榮光顯現。」

【民十六43】「摩西、亞倫就來到會幕前。」

【民十六44】「耶和華吩咐摩西說:」

【民十六45】「『你們離開這會眾,我好在轉眼之間把他們滅絕。』他們二人就俯伏於地。」

  • 「以色列全會眾」並沒有參與可拉的背叛,也未必目睹可拉之死,但他們卻出於天然的同情,指責摩西、亞倫用詭計「殺了耶和華的百姓」(41節),把可拉一黨的死亡看作是權力鬥爭的結果,不承認是「耶和華必指示誰是屬祂的」(5節)。人若倚靠天然的感情,拒絕真理的光照,就會失去屬靈的分辨能力,把背叛神的人當作最屬靈的「耶和華的百姓」,結果自己被撒但利用來抵擋神,這正是「我的民因無知識而滅亡」(何四6)。
  • 神這次要親自管教祂的百姓,也要讓我們明白,正如「從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羅九6),「耶和華的百姓」(41節)也不是人的免死金牌。「主認識誰是祂的人」,「凡稱呼主名的人總要離開不義」(提後二19)。

【民十六46】「摩西對亞倫說:『拿你的香爐,把壇上的火盛在其中,又加上香,快快帶到會眾那里,為他們贖罪;因為有忿怒從耶和華那里出來,瘟疫已經發作了。』」

【民十六47】「亞倫照著摩西所說的拿來,跑到會中,不料,瘟疫在百姓中已經發作了。他就加上香,為百姓贖罪。」

【民十六48】「他站在活人死人中間,瘟疫就止住了。」

【民十六49】「除了因可拉事情死的以外,遭瘟疫死的,共有一萬四千七百人。」

【民十六50】「亞倫回到會幕門口,到摩西那里,瘟疫已經止住了。」

  • 「贖罪」(46、47節)原文是「遮蓋、平息、化解」,這里指「平息」神的忿怒。摩西和亞倫不是憑自己的虔誠去「平息」神的忿怒,而是用神所印證過的香爐盛上祭壇里的火,再加上香、就是基督的代禱,按著神救贖的法則去挽回愚昧的百姓(利十六12-13)。摩西受聖靈感動,指示亞倫用這種特別的方法平息神的怒氣。而亞倫則完全不計較個人的恩怨,「快快」(46節)地「跑到會中」(47節),盡量減輕百姓的愚昧所帶來的虧損。
  • 雖然摩西為百姓求情(45節),但只有大祭司亞倫的「贖罪」才能使瘟疫止住。可拉燒的香觸動了神的怒氣,亞倫燒的香卻平息了神的怒氣(利十六12-13),亞倫被揀選的地位再一次在反對他的百姓面前得到確認。
  • 大祭司「不可挨近死屍」(利二十一11),但亞倫卻冒著被死人沾染的危險,「站在死人和活人中間」(48節)。舊約的大祭司亞倫不計較眾人的反對,也不關心個人的生死,只是忠心地去成全他的職分,預表了新約的大祭司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贖,使罪惡和死亡在人間的瘟疫「止住了」。正因著主耶穌站在我們和死亡之間,我們才得以脫離死亡;祂「站在死人和活人中間」宣告:「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約十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