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八1】「智慧豈不呼叫?聰明豈不發聲?」

【箴八2】「她在道旁高處的頂上,在十字路口站立,」

【箴八3】「在城門旁,在城門口,在城門洞,大聲說:」

  • 「智慧 חָכְמָה/khok·mä’」(1節),原文的意思是「技巧、精明、睿智」。「聰明 תָּבוּן/tä·vün’」(1節),原文的意思是「理解力、洞察力」。「智慧」並非知識淵博、學貫古今,而是在有限之中仍能作出明智選擇的判斷能力。人二十弱冠,拼的是才智;三十而立,拼的是意志;四十不惑,拼的是判斷力。今天,很多人會抱怨自己的記性差,但卻很少有人會抱怨自己缺乏判斷力。因此,智慧需要親自來呼召人、提醒人。
  • 本章是智慧第二次呼召人(一20-33;八章;九章),把智慧擬人化為一位懇切的女教師,在城中熙熙攘攘的街頭喊叫(2-3節),呼籲神的百姓接受智慧的教訓(10節)。本章分為五段,形式上交錯對稱、前後呼應:
    • A. 智慧主動尋找人(1-3節);
    •  B. 智慧的教訓(4-11節);
    •   C. 智慧的果實(12-21節);
    •  B1. 智慧的起源(22-31節);
    • A1. 人應當尋求智慧(32-36節)。

【箴八4】「眾人哪,我呼叫你們,我向世人發聲。」

【箴八5】「說:愚蒙人哪,你們要會悟靈明;愚昧人哪,你們當心里明白。」

【箴八6】「你們當聽,因我要說極美的話;我張嘴要論正直的事。」

【箴八7】「我的口要發出真理;我的嘴憎惡邪惡。」

【箴八8】「我口中的言語都是公義,並無彎曲乖僻。」

【箴八9】「有聰明的,以為明顯,得知識的,以為正直。」

【箴八10】「你們當受我的教訓,不受白銀;寧得知識,勝過黃金。」

【箴八11】「因為智慧比珍珠(或譯:紅寶石)更美;一切可喜愛的都不足與比較。」

  • 4-11節是宣告智慧的教訓。
  • 「愚蒙人」(5節),原文是「單純、天真 פְּתִי/peth·e’」,意思是頭腦簡單、容易被騙的人。「愚昧人」(5節),原文是「愚蠢、傻瓜  כְּסִיל/kes·el’」,意思是驕傲固執、自作聰明的人。智慧並不偏待人,她一視同仁地樂意成為每個人的導師(2-4節),無論是十字路口的過往行人(2節),還是無知的愚蒙人和頑梗的愚昧人(5節),只要「懇切尋求」(17節),就「必尋得見」(17節)。
  • 「你們要會悟靈明」(5節),可譯為「你們要學習靈巧」(和合本修訂版)。
  • 智慧的口中同時發出了「真理」(7節)和「公義」(8節),因為智慧就是對「真理」和「公義」的明智選擇。「真理」和「公義」永遠都是結伴而行的,「公義」就是「真理」的實行。離開了「真理」的「公義」,現在被稱為「社會正義 Social Justice」;「真理」永遠只有一個,但你如果詢問十個人「社會正義」的定義,很可能會得到十一個不同的答案。
  • 「知識」(9節)原文的意思是「知識、洞察力、智慧」,與「分別善惡」(創二9、17)的「分別」是同一個詞,在聖經中也被譯為「知道」(伯十7)、「認識」(賽五十三11)、「明白」(賽五十八2)。「知識」包括兩個要素:首先是知道一件事、或者知道去哪里找;其次是懂得如何分辨。自知之明就是一種至關重要的知識。
  • 智慧在本章被擬人化為女性,與前一章的淫婦鮮明對比。淫婦「在各巷口蹲伏」(七12),悄悄地誘惑少年;智慧卻是「在道旁高處的頂上,在十字路口」(2節)、「在城門旁,在城門口,在城門洞」(3節),光明磊落地呼召眾人。隨從淫婦的結果是「下到死亡之宮」(七27),尋求智慧的結果卻是「尋得生命」(35節)。

【箴八12】「我——智慧以靈明為居所,又尋得知識和謀略。」

【箴八13】「敬畏耶和華在乎恨惡邪惡;那驕傲、狂妄,並惡道,以及乖謬的口,都為我所恨惡。」

【箴八14】「我有謀略和真知識;我乃聰明,我有能力。」

【箴八15】「帝王借我坐國位;君王借我定公平。」

【箴八16】「王子和首領,世上一切的審判官,都是借我掌權。」

【箴八17】「愛我的,我也愛他;懇切尋求我的,必尋得見。」

【箴八18】「豐富尊榮在我;恒久的財並公義也在我。」

【箴八19】「我的果實勝過黃金,強如精金;我的出產超乎高銀。」

【箴八20】「我在公義的道上走,在公平的路中行,」

【箴八21】「使愛我的,承受貨財,並充滿他們的府庫。」

  • 12-21節是描述智慧所結出的果實。
  • 「敬畏耶和華在乎恨惡邪惡」(13節),可譯為「敬畏耶和華就是恨惡邪惡」(和合本修訂版)。這邪惡就是「驕傲、狂妄,並惡道,以及乖謬的口」(13節)。
  • 「帝王借我坐國位;君王借我定公平」(15節),權力並不能證明真理,地位也不代表判斷力;所以君王不能為所欲為,必須倚靠智慧來秉公行義,棄絕智慧、多行不義者必自斃。
  • 「懇切尋求」(17a),是形容人對待智慧的正確態度,而不是因為智慧難尋。實際上,並不是人主動去尋找智慧,而是智慧主動來尋找人(1-4節)。只要人「懇切尋求」智慧,就「必尋得見」(17b)。而真正的「懇切尋求」,並非某種禱告秘訣,而是「不要自以為有智慧」(三7)。智慧和愚昧水火不容,所以「懇切尋求」的人必須首先承認自己的無知,甘心放棄自己的愚昧。人若不先把杯子倒空洗凈,倒進的清水也會變成污水;人若不先趕除自己里面的愚蒙(二十二15),背下來的箴言仍然還是愚昧。
  • 「豐富尊榮在我;恒久的財並公義也在我」(18節),可譯為「財富和尊榮在我,恒久的財寶和公義也在我」(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這句話並不是應許智慧一定能給人帶來今生的財富,而是說真正的「財富、尊榮、財寶、公義」都是智慧所結的果實,並且智慧的果實「勝過黃金,強如精金」(19節)。
  • 「高銀」(19節),原文是「經過挑選的銀子」。
  • 「使愛我的,承受貨財」(21節),原文是「使愛我的,承受產業」(英文ESV譯本),意思是智慧能使神的百姓在應許之地承受產業,保守自己活在恩典和祝福里。同樣,智慧也能讓我們在基督里面承受基業,「因為父喜歡叫一切的豐盛在祂里面居住」(西一19),我們「在祂里面也得了豐盛」(西二10)。
  • 今天,許多信徒一面抱怨自己缺乏智慧,一面無心「懇切尋求」。他們並不認為自己全然愚昧,而是覺得自己雖然有些愚昧,但也還有一些智慧;他們並不是要用智慧來取代愚昧,只用更多的智慧來補充自己的智慧,利用一些竅門解決問題,找到捷徑避開難處。「你見自以為有智慧的人嗎?愚昧人比他更有指望」(二十六12)。聖靈不會當裱糊匠,而會做拆遷隊;基督不會把自己拆開了分給人,而是要人完整地得著祂。神要人用基督的生命來替換自己的生命,因為「所積蓄的一切智慧知識,都在祂里面藏著」(西二3),不可拆分。因此,神發出恩典的邀請:「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該求那厚賜與眾人又不斥責人的神,神必賜給他」(雅一5),因為「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舍了,豈不也把萬物和祂一同白白地賜給我們嗎」(羅八32)?

【箴八22】「在耶和華造化的起頭,在太初創造萬物之先,就有了我。」

【箴八23】「從亙古,從太初,未有世界以前,我已被立。」

【箴八24】「沒有深淵,沒有大水的泉源,我已生出。」

【箴八25】「大山未曾奠定,小山未有之先,我已生出。」

【箴八26】「耶和華還沒有創造大地和田野,並世上的土質,我已生出。」

【箴八27】「祂立高天,我在那里;祂在淵面的周圍,劃出圓圈。」

【箴八28】「上使穹蒼堅硬,下使淵源穩固,」

【箴八29】「為滄海定出界限,使水不越過祂的命令,立定大地的根基。」

【箴八30】「那時,我在祂那里為工師,日日為祂所喜愛,常常在祂面前踴躍,」

【箴八31】「踴躍在祂為人預備可住之地,也喜悅住在世人之間。」

  • 22-31節是描述智慧的起源。
  • 「有了 קָנָה/kä·nä’」(22節),原文意思是「獲得、取得、創造」,也被譯為「得」(一5;四5、7;創四1),「買」(創二十五10)、「造」(詩一百三十九13)。基督是「神的智慧」林前一24),因此,亞流派(Arianism)就根據這個「造」字而否定基督的神性。但「基督總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林前一24),意思是說神「所積蓄的一切智慧知識,都在祂里面藏著」(西二3);「神的智慧」(王上三28)並不都是指基督,正如「神的能力」(提後一8;路十一20)也不一定指基督。《箴言》中的智慧並不是「太初有道」(約一1),也不是神以外的受造之物,而是神的本質屬性之一。神的智慧在萬物被造以前就「有了」(22節),所以可以用「生出」(24-26節;創四1)來形容。神以智慧創造了宇宙萬有(27-31節),「以智慧立地,以聰明定天」(三19)。這智慧並不是神本身,而是神的屬性之一,所以說「神明白智慧的道路,曉得智慧的所在」(伯二十八23)。
  • 「工師」(30節),指「建築師」。
  • 「踴躍在祂為人預備可住之地」(31節),意思是神用智慧來護理全地,也要地上的百姓與智慧為友。敬虔所帶來的是智慧、而不是迷信,只有愚昧人才會把敬虔變成迷信,證明他們並非真正「敬畏耶和華」(一7;九10)。
  • 智慧「喜悅住在世人之間」(31節),與智慧「向世人發聲」(4節)前後呼應,使4節和31節成為整體結構上的分隔線。
  • 神樂意借著創造向人自我彰顯,所以讓智慧「喜悅住在世人之間」,主動啟示自己:「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里,因為神已經給他們顯明。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借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一19-20)。宇宙浩瀚而奇妙,但微小的人卻可以有邏輯地思考它,並且確認自己的感官所體驗到的是客觀對象、而非主觀幻想,這個事實本身就令康德敬畏(1781年《純粹理性批判》序言),而愛因斯坦也因此感嘆:「宇宙的永恒之謎在於其可理解性……宇宙能被理解是個奇跡。The eternal mystery of the world is its comprehensibility … The fact that it is comprehensible is a miracle.」(1936年《物理與現實》)。事實上,人類的科學突破和創造發明都不是由邏輯思維而來的,只是成果用邏輯的形式表達;邏輯只能由A推導出B,惟有啟示能把人帶到宇宙的任何地方。

【箴八32】「眾子啊,現在要聽從我,因為謹守我道的,便為有福。」

【箴八33】「要聽教訓就得智慧,不可棄絕。」

【箴八34】「聽從我、日日在我門口仰望、在我門框旁邊等候的,那人便為有福。」

【箴八35】「因為尋得我的,就尋得生命,也必蒙耶和華的恩惠。」

【箴八36】「得罪我的,卻害了自己的性命;恨惡我的,都喜愛死亡。」

  • 32-36節是勸告神的百姓應當尋求智慧。
  • 「聽從我、日日在我門口仰望、在我門框旁邊等候」(34節),是形容人對待智慧的正確態度,而不是說智慧難以尋找。實際上,並不是人主動去尋找智慧,而是智慧主動來尋找人(1-4節)。
  • 尋得智慧,「就尋得生命」(35節),也得蒙恩惠,所以留心聽從智慧的人,「便為有福」(32、34節)。但人的難處是只顧追求安逸和享樂,卻不肯用智慧善用人生,結果是「害了自己的性命」(36節),所以說恨惡智慧的,就是「喜愛死亡」(36節)。這「生命」不但包括今生的生命,也包括永恒的生命;基督「神的智慧」(林前一24),「人有了神的兒子就有生命,沒有神的兒子就沒有生命」(約壹五12)。
  • 既然智慧主動來尋找人(1-3節),她的教訓公義正直(4-11節),能帶來無價的果實(12-21節),是神創造和護理的原則(22-31節),更是生命的必需品(32-36節)。因此,現在智慧要求聽眾做個抉擇:或者選擇智慧得生命(35節),或者拒絕智慧得死亡(36節),人生大事只有兩條道路,並沒有中間路線。罪人並沒有能力在認識主、得永生(約十七3)的事上作出明智的選擇,所以只能倚靠恩典的揀選,正如主耶穌對彼得所說的:「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太十六17)。但神的百姓卻有責任為自己的人生作出明智的選擇:或者拒絕智慧、虛度人生,「害了自己的性命」;或者接受智慧、善用人生,「就尋得生命」。
  • 末世的信徒生活在一個荒謬的時代:人們只關心選擇自己所要的,卻不去想這些選擇會有什麽後果;個人不需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集體卻要為個別人的選擇負責;有些人不必為自己今天的選擇負責,有些人卻要為別人過去的選擇負責。但神卻要求每個人都作出自己的選擇,並且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每個信徒都要在主面前為自己一生的選擇向祂交賬,不肯尋求智慧、作出明智選擇的,就是「又惡又懶的仆人」(太二十五26),主將宣告:「把這無用的仆人丟在外面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齒了」(太二十五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