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七1】「烏西雅的孫子、約坦的兒子、猶大王亞哈斯在位的時候,亞蘭王利汛和利瑪利的兒子、以色列王比加上來攻打耶路撒冷,卻不能攻取。」

【賽七2】「有人告訴大衛家說:『亞蘭與以法蓮已經同盟。』王的心和百姓的心就都跳動,好像林中的樹被風吹動一樣。」

  • 在先知書里,「以色列」(1節)、「以法蓮」(2節)和「撒馬利亞」(9節)通常都是指北國以色列。「大衛家」(2節)代表南國猶大王室,因為猶大王都是大衛的後裔。
  • 第1節是概述危機,第2節是詳述細節。仇敵「上來攻打耶路撒冷」(1節),並非普通的外敵入侵,而是神所施行的管教。亞哈斯「不像他祖大衛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代下二十八1),反而在全國敬拜偶像(代下二十八2-4),「所以,耶和華——他的神將他交在亞蘭王手里……又將他交在以色列王手里」(代下二十八5)。因為亞哈斯與神的關系出了問題,所以剛聽到亞蘭與北國結盟,內心就深感恐懼。「信靠的人必不著急」(二十八16),人若敬畏神,就不必害怕世人所怕(八12);但人若不敬畏神,就會害怕神以外的任何人、事、物,在難處面前「心就都跳動,好像林中的樹被風吹動一樣」(2節)。
  • 主前738-735年,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Tiglath-Pileser III,主前745-727年執政)在東方打敗了制衡亞述最主要的敵人烏拉爾圖王國(Urartu Kingdom),西方的黎凡特諸王失去了重要盟友。亞述準備發動第二次西征,以征服大馬士革、完全控制地中海東岸的黎凡特地區。因此,亞蘭和北國以色列結成了抵抗亞述的聯盟,並勸說南國猶大加入。遭到猶大王約坦的拒絕以後,聯盟就入侵猶大(王下十五37;十六5)。此時約坦去世、亞哈斯繼位。「亞蘭王利汛」(1節)和「以色列王比加」(1節)圍困亞哈斯,是想廢黜他(6節)、另立新王,迫使猶大加入抵抗亞述的聯盟。
  • 雖然南國猶大在亞哈斯王期間才遭到入侵,根源卻是在約坦王(王下十五37)。約坦雖然敬虔,但「邱壇還沒有廢去,百姓仍在那里獻祭燒香」(王下十五35),所以「百姓還行邪僻的事」(代下二十七2),破口越來越大,最終被神管教。但此時神的管教還是有限的,所以雖然仇敵「上來攻打耶路撒冷,卻不能攻取」(1節)。
  • 七至十一章組成一個交錯平行結構,主題是「以馬內利」(14節)、也就是「神與我們同在」(14節) :
    • 一、神主動應許以馬內利(七1-九7)
    •  A1. 神將管教南國猶大(七1-25);
    •   B1. 神將使用亞述、管教百姓(八1-22);
    •    C1. 彌賽亞的盼望(九1-7);
    • 、神怎樣成就以馬內利(九8-十一16)
    •  A2. 神將追討北國以色列(九8-十4);
    •   B2. 神將刑罰亞述、拯救余民(十5-34);
    •    C2. 彌賽亞的拯救(十一1-16)。
  • 在這兩組平行的經文中,第一組原文用十三個「兒子 בֵּן/ban」串在一起,第二組原文用十三個「手 יָד/yäd」串在一起。「以馬內利」、「神與我們同在」的經歷,就是當百姓信靠神的時候,神的「手」(十一11、14、15)就成為拯救,無論人的「兒子」(七3、14;八2、3;九6)看起來多麽軟弱,他們的「手」(十一8)也將充滿能力;而當百姓不信靠神的時候,神的「手」(九12、17、21;十4)就施行管教,無論人的「手」(十5、10、13、14、32)看上去多麽強大,也將被顯明不過是人的「兒子」(七1、4、5、6、9;八6)而已。

【賽七3】「耶和華對以賽亞說:『你和你的兒子施亞雅述出去,到上池的水溝頭,在漂布地的大路上,去迎接亞哈斯,」

【賽七4】「對他說:“你要謹慎安靜,不要因亞蘭王利汛和利瑪利的兒子這兩個冒煙的火把頭所發的烈怒害怕,也不要心里膽怯。」

【賽七5】「因為亞蘭和以法蓮,並利瑪利的兒子,設惡謀害你,」

【賽七6】「說:我們可以上去攻擊猶大,擾亂它,攻破它,在其中立他比勒的兒子為王。」

  • 神一面興起仇敵管教百姓(代下二十八5),一面差遣先知勸勉亞哈斯回轉(3節),「謹慎安靜」(4節)地順服神的管教。
  • 「施亞雅述」(3節)這個名字的意思是「余民要歸回」(十21、22)。神讓以賽亞帶著這個兒子一起向亞哈斯說話,就像神的話語「道成肉身」,用這個名字宣告神「在全地之中必成就所定規的結局」(十23)。
  • 「你要謹慎安靜」(4節),原文是「你要謹慎,要鎮定」(和合本修訂版)。人在神的管教面前應當「謹慎安靜」、順服管教,而不是倚靠肉體苦苦掙紮,像亞哈斯一樣忙個不停:一面整頓軍備、一面投靠亞述。因為「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三十15)。
  • 「上池的水溝頭」(3節)可能就是基訓泉,「漂布地」(3節)可能是一個洗衣場。希西家後來從「基訓的上源」(代下三十二30)開挖了秘密水道(王下二十20),把水引到城里的西羅亞池。當敵軍即將圍城的時候,首先要確保水源,所以亞哈斯的正常反應是前去察看基訓泉;但神卻派先知在路上「迎接亞哈斯」(3節),要他回轉仰望神。
  • 「冒煙的火把頭」(4節)原文是「冒煙的火把殘頭」,形容亞蘭王和以色列王外強中幹,就像快要燒完的火把,雖然聲勢浩大,實際上是煙霧大於火焰(8、16節)。亞蘭和北國以色列此時都是強弩之末、茍延殘喘,不久就要被亞述所滅,但卻還能圍攻耶路撒冷(王下十六5)、奪取以拉他(王下十六6),表明這是出於神的管教(代下二十八5)。既是神的管教,一切都在神的管理之下,所以雖然仇敵「圍困亞哈斯,卻不能勝他」(王下十六5)。
  • 「我們可以上去攻擊猶大,擾亂它,攻破它」(6節),原文是「我們要上去攻擊猶大,擾亂它,攻破它來歸我們」(和合本修訂版)。「他比勒的兒子」(6節)可能是北國以色列與亞蘭聯盟的一位支持者,仇敵的目的是在大衛的寶座上設立一個傀儡王。

【賽七7】「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這所謀的必立不住,也不得成就。」

【賽七8】「原來亞蘭的首城是大馬士革;大馬士革的首領是利汛。(六十五年之內,以法蓮必然破壞,不再成為國民。)」

【賽七9】「以法蓮的首城是撒馬利亞;撒馬利亞的首領是利瑪利的兒子。你們若是不信,定然不得立穩。”』」

  • 「原來亞蘭的首城是大馬士革」(8節),原文是「因為亞蘭的首都是大馬士革」(和合本修訂版)。既然猶大是神的百姓,仇敵卻只是兩個人(8-9節),亞哈斯和百姓何必慌張懼怕呢(2節)?
  • 神可以使用仇敵管教自己的百姓(20節),但決不允許仇敵幹擾祂永遠的旨意。神的目的是管教,但仇敵的目的卻是想「立他比勒的兒子為王」(6節)、消滅大衛的後裔,所以神宣告:「這所謀的必立不住,也不得成就」(7節)。
  • 此時大約是主前735-734年。十二年後,亞述王撒珥根二世將征服北國,把以色列人擄到北方的亞述和東方的瑪代(王下十七6)。再過五十多年,西拿基立的兒子、「亞述王以撒哈頓」(拉四2;王下十九37)(主前681-669年在位)將「從巴比倫、古他、亞瓦、哈馬,和西法瓦音遷移人來,安置在撒馬利亞的城邑,代替以色列人」(王下十七24),應驗「六十五年之內,以法蓮必然破壞,不再成為國民」(8節)的預言。
  • 「信」(9節)和「立穩」(9節)的原文是字根相同的諧音字。神並不強迫人,人對神的預言可以選擇信或不信;但運用自由意志,就要預備為自由的選擇付代價。所以神一面要人作出選擇,一面宣告了不信的代價:「你們若是不信,定然不得立穩」(9節)。

【賽七10】「耶和華又曉諭亞哈斯說:」

【賽七11】「『你向耶和華——你的神求一個兆頭:或求顯在深處,或求顯在高處。』」

【賽七12】「亞哈斯說:『我不求;我不試探耶和華。』」

  • 神主動邀請亞哈斯向祂「求一個兆頭」(11節),以證明先知的預言是真實的,所以並不算試探神。這個兆頭可以「或求顯在深處,或求顯在高處」(11節),也許還可以讓日月停止(書十12)。但不信的亞哈斯卻像撒但一樣(太四6),用「不可試探耶和華——你們的神」(申六16)的聖經來拒絕神,故作屬靈地說:「我不試探耶和華」(12節),實際上是因為對神毫無信心,心中早已定意投靠亞述(王下十六7)。
  • 神早已知道亞哈斯的不信,因為仇敵的入侵本身就是神的管教(代下二十八5)。因此,神邀請亞哈斯「求一個兆頭」,只不過是要顯明「大衛家」(13節)的敗壞。今天,我們面臨的每個危機,也在考驗我們的屬靈是否真實、敬虔是否假冒。有些人把信仰和生活當作兩件事,在教會標榜屬靈,到世界追求實惠。殊不知在生活的每個細節里,神都要我們和亞哈斯一樣做出選擇:求神、還是求人?

【賽七13】「以賽亞說:『大衛家啊,你們當聽!你們使人厭煩豈算小事,還要使我的神厭煩嗎?」

【賽七14】「因此,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就是神與我們同在的意思)。」

【賽七15】「到他曉得棄惡擇善的時候,他必吃奶油與蜂蜜。」

【賽七16】「因為在這孩子還不曉得棄惡擇善之先,你所憎惡的那二王之地必致見棄。」

【賽七17】「耶和華必使亞述王攻擊你的日子臨到你和你的百姓,並你的父家,自從以法蓮離開猶大以來,未曾有這樣的日子。」

  • 先知稱呼亞哈斯為「大衛家」(13節),是把他當作大衛後裔的代表,提醒他謹記大衛之約(撒下七8-16):神要使用「大衛家」成為彌賽亞的血統,「及至時候滿足,神就差遣祂的兒子,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贖出來,叫我們得著兒子的名分」(加四4-5)。
  • 在神的計劃中,人所當做的乃是「謹慎安靜」(4節),順服、遵行神的話語;人若伸出肉體的手,無論是想阻擋、還是想幫忙,都是不是出於信心,結果只會使神「厭煩」(13節)。「使……厭煩」這個動詞的原文是覆數,表明「大衛家」在歷史上已經不斷地使神「厭煩」,現在因著亞哈斯拒絕神而到了頂峰,以致先知不再說「你的神」(11節),而是說「我的神」(13節)。
  • 神的救恩是不可抗拒的,祂的救贖計劃既不依賴於「大衛家」的信心、回應或敬虔,也不取決於環境的順逆,完全是祂主動「親口應許」(王上八24)、定意「親手成就」(王上八24)。因此,雖然亞哈斯根本沒有信心(12節),但「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14節);雖然亞哈斯拒絕了神所應許的兆頭(11節),但神卻給「大衛家」賜下了更寶貴的「以馬內利」,祂要「與我們同在」(14節)。然而,拒絕管教的亞哈斯卻要遭受更大的管教(17節),拒絕神的人必要承擔不信的代價。
  • 「童女 עַלְמָה/al·mä’」(14節),原文既可以指「未婚的女子」(創二十四43;出二8;歌一3),也可以指「年輕的女子」(箴三十19)。七十士譯本將「童女」譯為「未婚的女子」,而《馬太福音》也見證這「童女」預表童貞女馬利亞(太一23)。「以馬內利」的預言首先應驗在以賽亞的時代(15-16節;八8),有可能是以賽亞的眾子之一;而最終的應驗是那位「大衛的子孫」(太二十二42-45)彌賽亞「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約一14)。
  • 「到他曉得棄惡擇善的時候」(15節),指孩子十二歲舉行成年禮之後。「他必吃奶油與蜂蜜」(15節),是預言十二年後,人們由於缺少糧食,只能倚靠天然出產的「奶油與蜂蜜」充饑。猶大將被神管教、遭到入侵,耕地荒廢(23-25節)。
  • 「在這孩子還不曉得棄惡擇善之先」(16節),指孩子十二歲舉行成年禮之前。以賽亞發預言後十二年內,亞蘭與北國以色列先後都被亞述所滅(王下十六9;十七6)。猶大將蒙神拯救,此時讓亞哈斯心驚肉跳的「那二王之地必致見棄」(16節)。
  • 「以法蓮離開猶大」(17節),指所羅門王去世以後,神的百姓分裂成南北兩國(王下十二19)。亞哈斯拒絕信靠神、定意投靠亞述,但將來亞述不但「沒有幫助他,反倒欺淩他」(代下二十八20),百姓將陷入南北分裂之後前所未有的災難。猶大雖然暫時脫離了亞蘭和北國的威脅(王下十六9),但卻付出了更大代價(王下十六8),引狼入室、成為亞述的藩屬國(17節)。今天,我們若不肯向神降服,只想靠人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也只能從一個仇敵轉到另一個更兇惡的仇敵手中、從一個難處轉到另一個更大的難處之下
  • 「以馬內利」是神主動給「大衛家」、也是給自己百姓的應許,並不是根據人的屬靈光景。15-17節宣告了「以馬內利」的雙重含義:
    1. 人若信靠神,「神與我們同在」將帶來拯救(16節);
    2. 人若不信靠神,「神與我們同在」意味著管教(17節)。
  • 因此,「以馬內利」並不是只有恩典,而是「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當「神的眼目時常看顧」(申十一12)的時候,祂眼目的鑒察也「無處不在」(箴十五3)。「神與我們同在」的目的,並不是以人為中心,而是神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里救出來」(太一21),讓人以神為中心:「祂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祂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啟二十一3)。

【賽七18】「『那時,耶和華要發嘶聲,使埃及江河源頭的蒼蠅和亞述地的蜂子飛來;」

【賽七19】「都必飛來,落在荒涼的谷內、磐石的穴里,和一切荊棘籬笆中,並一切的草場上。」

  • 18-25節用四個那時(18、20、21、23節),預言了「以馬內利」(14節)將帶來的四個管教,組成一個交錯對稱的結構:
    • A. 土地將被占領(18-19節);
    •   B. 百姓將蒙羞辱(20節);
    •   B1. 百姓將受貧困(21-22節);
    • A1. 土地將變荒涼(23-25節)。
  • 「耶和華要發嘶聲」(18節;五26),比喻神把埃及和亞述兩大強國的軍隊當作蒼蠅和蜜蜂一樣差遣。希西家王年間,埃及的「古實王特哈加」(王下十九9)將進攻入侵猶大的亞述王西拿基立,兩軍占領了猶大全地

【賽七20】「『那時,主必用大河外賃的剃頭刀,就是亞述王,剃去頭發和腳上的毛,並要剃凈胡須。」

  • 「大河」(20節)指幼發拉底河,「剃頭刀」(20節)比喻亞述。「剃去頭發和腳上的毛,並要剃凈胡須」(20節),對於古代中東男人來說是奇恥大辱(撒下十4)。「頭發和腳上的毛」代表全身的毛發,預言將來猶大沒有一處可以逃過仇敵之手。
  • 亞哈斯不肯信靠神,卻「將耶和華殿里和王宮府庫里所有的金銀都送給亞述王為禮物」(王下十六8),想借助亞述的力量來消除危機(王下十六7)。亞述本是亞哈斯花錢從「大河外賃的」(20節)的援軍,結果卻被神使用,成了管教猶大的「剃頭刀」。神已經應許了無條件的救恩,但亞哈斯卻執意倚靠自己的力量來購買拯救,結果卻發現自己是花錢買羞辱。同樣,我們若在神之外靠賴什麽,它也會成為讓我們蒙羞的「剃頭刀」,轉而毀滅我們(八6-8)。

【賽七21】「『那時,一個人要養活一只母牛犢,兩只母綿羊;」

【賽七22】「因為出的奶多,他就得吃奶油,在境內所剩的人都要吃奶油與蜂蜜。」

  • 21-22節是預言猶大在戰亂中缺少糧食,幸存的百姓只能倚靠牲畜維生(21節)。但因著「以馬內利」(14節),神仍將供應他們,百姓還有足夠的「奶油與蜂蜜」(22節)充饑。
  • 「奶油與蜂蜜」都不是來自人的努力,而是神白白的恩典。亞哈斯不肯信靠神,一面倚靠自己、積極備戰(3節),一面倚靠勢力、投靠亞述(王下十六7),但結果沒有一樣能靠得上,最終還得倚靠神的恩典。神的恩典並非根據人的屬靈光景,而是根據祂的旨意。
  • 「因為出的奶多,他就得吃奶油」(22節),意思可能指人口稀少,鮮奶喝不完,所以必須做成奶油保存起來(箴言三十33)。

【賽七23】「『從前,凡種一千棵葡萄樹、值銀一千舍客勒的地方,到那時必長荊棘和蒺藜。」

【賽七24】「人上那里去,必帶弓箭,因為遍地滿了荊棘和蒺藜。」

【賽七25】「所有用鋤刨挖的山地,你因怕荊棘和蒺藜,不敢上那里去;只可成了放牛之處,為羊踐踏之地。』」

  • 「種一千棵葡萄樹、值銀一千舍客勒的地方」(23節),是比喻上好的葡萄園,但卻將在戰亂中荒廢,成為野獸的藏身之處,所以「人上那里去,必帶弓箭」(24節)。
  • 「用鋤刨挖的山地」(25節),指已經被開墾的耕地。在戰亂中,農夫或戰死、或被擄(王下十五29,十六9),農田將變成「放牛之處,為羊踐踏之地」(25節)。
  • 18-25節是亞哈斯與虎謀皮將導致的惡果,也是「以馬內利」(14節)將帶來的管教。今天,我們也常常和亞哈斯一樣小信,在管教中就更難信靠,總是想用「大河外賃的剃頭刀」(20節)來躲過眼前的難處,結果卻使個人、家庭和教會落到荒涼、羞辱的地步。當我們面臨神的管教時,是選擇信靠神、順服管教,還是選擇倚靠肉體、繼續掙紮呢?我們所盼望的「以馬內利」,是立志跟從主,還是想讓神圍著我們的需要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