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下一1】「大衛的兒子所羅門國位堅固;耶和華——他的神與他同在,使他甚為尊大。」
- 「大衛的兒子所羅門國位堅固」(1節),原文是「大衛的兒子所羅門使自己的國度堅定」(英文ESV譯本)。這句話的背後,包含了大衛晚年宮廷中的明爭暗鬥,以及所羅門登基之後的曲折(王上一1-二46),但本書卻一筆帶過,讓讀者定睛在神的工作上:神信守為大衛「建立家室」(代上十七25)的應許,絕不允許國度和聖殿的計劃被幹擾。神過去怎樣堅固大衛(代上十一10),「與他同在」(代上十一9),使他「甚為尊大」(代上二十九25);現在也照樣堅固所羅門,「與他同在,使他甚為尊大」(1節)。
- 《歷代志》並沒有詳述人的軟弱和失敗,而是強調神在歷史中的帶領。每逢君王在多難之秋繼位的時候,作者往往不提前王的過失,而是用新王的「自強」(十二13)、「漸漸強盛」(十三21)、「奮勇自強」(十七1;二十一4;二十三1)或「力圖自強」(三十二5),讓我們看到神要把歷史帶向祂所命定的方向。
- 《歷代志》所關注的是所羅門在聖殿計劃中的角色,而不是所羅門生平的豐功偉績。因此,雖然一至九章引用了王上一至十一章的許多資料,但重點和結構卻不相同,乃是省略了許多無關的細節,整體組成一個以聖殿為中心的交錯對稱結構:
- A. 神賜給所羅門的智慧和財富(一1-17);
- B. 所羅門為聖殿作準備(二1-18);
- C. 所羅門建造聖殿(三1-五1);
- C1. 所羅門奉獻聖殿(五2-七22);
- B1. 所羅門完成聖殿和其他建築的工程(八1-16);
- A1. 神賜給所羅門的智慧和財富(八17-九28)。
【代下一2】「所羅門吩咐以色列眾人,就是千夫長、百夫長、審判官、首領與族長都來。」
【代下一3】「所羅門和會眾都往基遍的邱壇去,因那里有神的會幕,就是耶和華仆人摩西在曠野所制造的。」
【代下一4】「只是神的約櫃,大衛已經從基列·耶琳搬到他所預備的地方,因他曾在耶路撒冷為約櫃支搭了帳幕,」
【代下一5】「並且戶珥的孫子、烏利的兒子比撒列所造的銅壇也在基遍耶和華的會幕前。所羅門和會眾都就近壇前。」
【代下一6】「所羅門上到耶和華面前會幕的銅壇那里,獻一千犧牲為燔祭。」
- 所羅門的「國位堅固」(1節;王上二46)之後,《列王紀》首先提到他「與埃及王法老結親」(王上三1),強調人的軟弱。而《歷代志》卻把重點放在聖殿的計劃上,所以首先提到所羅門前往基遍獻祭(2-6節),領受從神而來的智慧和財富,準備為神建殿。
- 這里特地提到「比撒列所造的銅壇」(5節),因為神「提他的名召他,又以神的靈充滿了他,使他有智慧、聰明、知識」(出三十五30-31),建造會幕。而所羅門將成為第二個「比撒列」,神也要「使他有謀略聰明,可以為耶和華建造殿宇」(二12)。
- 「基遍」(3節)位於便雅憫支派境內,是利未人的城邑(書二十一17),距離大衛城大約14公里。示羅被毀之後(撒上四),「摩西在曠野所造之耶和華的帳幕和燔祭壇都在基遍的高處」(代上二十一29)。大衛把約櫃接到耶路撒冷後,會幕和銅祭壇還留在基遍(3-5節)。
- 「邱壇」(3節)原文是「高地、高處」,指在山崗上的露天祭壇,本來是迦南人和周圍外邦人敬拜偶像的地方,被律法所禁止(民三十三52)。摩西囑咐百姓:「你要謹慎,不可在你所看中的各處獻燔祭。惟獨耶和華從你那一支派中所選擇的地方,你就要在那里獻燔祭,行我一切所吩咐你的」(申十二13-14),但經過四百多年,百姓在律法上越來越不嚴謹,開始效法迦南人「在邱壇獻祭」(王上三2),以為只要邱壇上「有神的會幕,就是耶和華仆人摩西在曠野所制造的」(3節)就可以了,結果失之毫厘、謬以千里;一開始只是敬拜的形式不嚴謹,很快就連敬拜的實際都沒有了。因此,雖然所羅門「上到耶和華面前會幕的銅壇那里,獻一千犧牲為燔祭」(6節),心意蒙神悅納,但神卻不能接受人把「神的會幕」和偶像的「邱壇」摻雜在一起,祂定意要所羅門按聖靈所指示的樣式建造聖殿(代上二十八19)。
- 今天,許多人也常常把聖經的真理和人的學問、道理、方法摻雜在一起,把講台變成「邱壇上的會幕」。我們應當謹記保羅所說的:「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我說的話、講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乃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叫你們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林前二2、4-5)。
【代下一7】「當夜,神向所羅門顯現,對他說:『你願我賜你什麽,你可以求。』」
【代下一8】「所羅門對神說:『禰曾向我父大衛大施慈愛,使我接續他作王。」
【代下一9】「耶和華神啊,現在求禰成就向我父大衛所應許的話;因禰立我作這民的王,他們如同地上塵沙那樣多。」
【代下一10】「求禰賜我智慧聰明,我好在這民前出入;不然,誰能判斷這眾多的民呢?』」
- 所羅門的話(8-9節),表明他承認自己就是大衛之約(代上十七7-14)的實現。
- 「出入」(10節)指處事和執政。
- 「判斷」(10節)原文是「管理、治理、審判」。
- 「聰明」(10節)原文是「知識」。
- 在《列王記》中, 所羅門所求「智慧」(王上三9)的原文是「能聽的心」,強調所羅門求智慧的目的,是為了「斷案」(王上三28)。但在《歷代志》中, 所羅門所求「智慧」(10、11、12節)的原文是「睿智、智慧」,強調神賜智慧的目的,是為了「使他有謀略聰明,可以為耶和華建造殿宇」(二12)。
【代下一11】「神對所羅門說:『我已立你作我民的王。你既有這心意,並不求資財、豐富、尊榮,也不求滅絕那恨你之人的性命,又不求大壽數,只求智慧聰明好判斷我的民;」
【代下一12】「我必賜你智慧聰明,也必賜你資財、豐富、尊榮。在你以前的列王都沒有這樣,在你以後也必沒有這樣的。』」
- 神喜悅所羅門「只求智慧聰明好判斷我的民」(11節),表明國度的計劃是神關心的重點。
- 神賜下「智慧聰明」(12節),應驗了大衛的祝福:「但願耶和華賜你聰明智慧,好治理以色列國,遵行耶和華——你神的律法」(代上二十二12)。並且神所賜的比所羅門所求的更多,不但有「智慧聰明」以管理國度,還有「資財、豐富、尊榮」(12節)以建造聖殿。神既然定意要建造聖殿,神就會負責賜下所需要智慧和財富。同樣,神既然要我們建造基督的身體教會,神也會負責賜下屬靈的恩賜(林前十二7-12)。
- 《歷代志》略去了《列王紀》中神給所羅門「長壽」(王上三14)的有條件應許。由於所羅門後來沒有效法大衛順服神,所以最終也沒能長壽,死時大約只有60歲。
【代下一13】「於是,所羅門從基遍邱壇會幕前回到耶路撒冷,治理以色列人。」
【代下一14】「所羅門聚集戰車馬兵,有戰車一千四百輛,馬兵一萬二千名,安置在屯車的城邑和耶路撒冷,就是王那里。」
【代下一15】「王在耶路撒冷使金銀多如石頭,香柏木多如高原的桑樹。」
【代下一16】「所羅門的馬是從埃及帶來的,是王的商人一群一群按著定價買來的。」
【代下一17】「他們從埃及買來的車,每輛價銀六百舍客勒,馬每匹一百五十舍客勒。赫人諸王和亞蘭諸王所買的車馬,也是按這價值經他們手買來的。」
- 所羅門「有戰車一千四百輛,馬兵一萬二千名」(14節),但這些「戰車馬兵」(14節)並沒有什麽實際的作用。當時以色列周圍的列國都陷入青銅時代崩潰時期(Bronze Age Collapse,主前1200-900年):南方的埃及進入後王朝時期,國力衰弱,無力對外擴張;北方的亞蘭分裂成許多小國,臣服於以色列;而美索不達米亞的亞述正處於衰弱時期,要到九十年後新亞述帝國的那西爾帕二世(Ashurnasirpal II,主前883-859年在位)時期才開始對外擴張。因此,神已經與所羅門同在(1節),這些馬兵只是擺設,毫無用處。
- 「馬兵」(14節)原文是「馬」或「騎馬者」。當時的戰車常常每輛配置三匹馬,兩匹拉車,一匹後備。
- 「耶路撒冷」(14節)位於猶大山地,並不適合戰車馬兵的行動。因此,安置在「耶路撒冷」的戰車馬兵,完全是用來炫耀排場的。
- 「帶來」和「一群一群」(16節)原文是同一個詞,既可以理解為「聚集」,也可以理解為「古厄」。「古厄 Kue」位於小亞細亞的基利家。因此,「所羅門的馬是從埃及帶來的,是王的商人一群一群按著定價買來的」(16節),更可譯為「所羅門的馬是從埃及和古厄來的,是王的商人從古厄按著定價買來的」(英文ESV、NASB譯本)。當時最好的車是南方的埃及制造的,最好的馬是北方的基利家繁殖的。所羅門控制了當時世界的十字路口,掌握了從埃及通往西北小亞細亞、東北美索不達米亞的商道,所以能進口最好的車和馬,然後出口給西北的「赫人諸王」和東北的「亞蘭諸王」(17節),從中獲利。
- 本書並沒有對所羅門的財富做出任何評價,但本書最初的讀者、也就是被擄回歸的百姓都知道神的律法:「王不可為自己加添馬匹,也不可使百姓回埃及去,為要加添他的馬匹,因耶和華曾吩咐你們說:『不可再回那條路去。』」(申十七16),但所羅門不但為自己加添了大量馬匹(14節),也派人回埃及去做馬匹生意(17節);律法又規定王「也不可為自己多積金銀」(申十七17),但所羅門卻「在耶路撒冷使金銀多如石頭」(15節)。所羅門在物質上的豐富(14-17節),一方面是神所賞賜的「資財、豐富、尊榮」(12節),好用來建造聖殿(二1);但另一方面,這些恩典也會讓所羅門被眼目的情欲和今生的驕傲所試探,雖然聖殿建成了,但所羅門的心卻越來越偏離神,國度最終被神奪回(十15;王上十一11)。同樣,我們若不「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四10),恩典越多,就越容易驕傲;恩賜越大,就越容易跌倒;雖然神的工作做成了,但做工的人卻難免神的管教。
- 所羅門蒙神大大賜福,卻在恩典中留下了破口。這提醒讀者:人的努力既不能成就大衛之約、也不能維持大衛之約。所羅門的敬虔並沒能持久,但神卻應許「他的國位也必堅定,直到永遠」(代上十七14),本書最初的讀者在被擄七十年後仍能回歸,唯一的解釋就是神的作為:祂必負責成就祂的應許。同樣,兩千年的教會歷史,也寫滿了人的軟弱和失敗,但教會卻屹立不倒,唯一的解釋也是神的作為:神要使用軟弱的教會在地上作基督的見證,顯明祂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十二9)。
《歷代志》背景
《歷代志》的希伯來名是「編年史 דִּבְרֵי הַיָּמִים / Divrei ha-Yamim」。在希伯來文聖經中,《歷代志上、下》是同一卷書,緊接在《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之後。七十士譯本將《歷代志》分為上下兩冊,並用希臘文「補遺 Paraleipomena」作為書名。耶柔米在他所譯成的拉丁文武加大譯本里保留了這個傳統的希臘文書名,但卻建議:「我們稱呼這整個神聖的歷史為歷代志(Chronikon),會更合適。」
本書的重要性長期被教會忽視,因為:1、「補遺」這個名字,使本書被誤以為只是《撒母耳記》和《列王紀》的補充或附錄;2、本書有多達十四章的家譜(代上一至九章、二十三至二十七章),被認為枯燥乏味;3、本書記錄了許多與《撒母耳記》和《列王紀》重疊的史實,被認為重覆多余。但《歷代志》是繼《詩篇》和《以賽亞書》之後章數最多的舊約書卷,篇幅本身已經表明了它的重要性。到了宗教改革時期,馬丁·路德的德文譯本采用了「歷代志 Chronikon」這個名字,英文譯本也采用這個書名(Chronicles),意思是「年代記錄、編年史」,與原來希伯來名的意思相符。從此,聖靈的光照再次被開啟,讓我們看到這是新約教會極為需要的一卷書。
在希伯來聖經《塔納赫》(תנ״ך / Tanakh)中,《歷代志》是《聖卷》的最後一卷,也是整本希伯來聖經《塔納赫》最後一卷。《塔納赫》的名字Tanakh由三個單詞的開頭字母組成,代表以下三部分、24卷書:
- 《妥拉》(Torah / תורה):意思是「指導、教導」,共5卷。順序是: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和申命記。
- 《先知書》(Navim / נביאים):意思是「先知們」,共8卷。現代順序是:早期先知書(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列王紀)、後期先知書(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十二先知書)。
- 《聖卷》(Ketuvim / כתובים):意思是「作品集」,共11卷。現代順序是:詩歌(詩篇、箴言、約伯記),五小卷(雅歌、路得記、耶利米哀歌、傳道書、以斯帖記),歷史書(但以理書、以斯拉記-尼希米記、歷代志)。
《歷代志》的最後一段(代下三十六22-23)與《以斯拉記》的開頭(拉一1-3)幾乎相同,所以猶太傳統認為《歷代志》的作者就是文士以斯拉。現代聖經學者並不能確定本書的作者,只能確定本書最初的讀者是被擄回歸的百姓,大約成書於主前5世紀中葉以斯拉的時代,對應於中國的戰國初期。本書大量引用古代史料,廣泛融合舊約聖經,涵蓋了從《創世記》一直到《列王紀》的歷史,包括四個階段:
- 從亞當到大衛的家譜(代上一1-九44);
- 大衛的歷史(代上十1-二十九30);
- 所羅門的歷史(代下一1-九31);
- 南北分裂後猶大諸王的歷史(代下十1-三十六23)。
古代中東的歷史文獻(王室碑文、史詩和編年史)大都是君王讚助編寫的,編撰者關心的並不是記錄歷史,而是美化君王、鞏固政權。同樣,對於古代以色列人來說,若是單單列舉客觀事實,卻不能帶出應用的價值,這樣的史實是毫無意義的。實際上,今天所謂「客觀」的歷史學家,也都有各自的修史原則、表達各自的歷史觀點;如果現代人覺得古人的資料「不夠可靠」,古人也會覺得現代人的資料「缺乏價值」。因此,無論是閱讀現代還是古代的史書,讀者都必須了解作者的修史原則,才有可能重構當時的歷史。
選民的歷史是啟示,選民的修史原則也是啟示。因為神不但是歷史的原因,也是解釋歷史的根據;祂不但始終活躍於歷史當中,也樂意讓人知道祂所帶領的歷史走向。《歷代志》雖然記錄了從亞當一直到被擄百姓回歸的歷史,但卻不是與《撒母耳記》和《列王紀》平行的另一本歷史記錄,也不是對歷史的補充,而是對歷史的注解。本書對史實的記錄是選擇性的,目的不是羅列歷史事件,而是解釋歷史事件背後的屬靈真相,讓讀者看出萬事都被編織在神的救贖計劃當中,這個偉大的計劃就是驅動歷史的力量。因此,在這些記錄里,神比人重要,國度和聖殿比政治和軍事的成就重要;而以色列作為立約之民的身分和功用,比歷史事件的細節更重要。
在希伯來聖經中,《撒母耳記》和《列王紀》屬於《早期先知書》,是被擄回歸之前完成的,重點是發表神借著歷史所顯明的心意,好作為後人的鑒戒;而《歷代志》屬於《聖卷》,是被擄回歸以後完成的,重點是解釋歷史背後的屬靈真相,好作為後人的勉勵。因此,雖然本書記錄了許多《早期先知書》中的史實,但並不是簡單地重覆,而是圍繞國度和聖殿的主線,或濃縮、或省略、或擴充,有不同的啟示重點:
- 《早期先知書》記錄了眼見的歷史,而《歷代志》解釋了歷史背後的屬靈真相和原則;
- 《早期先知書》強調的是人在歷史中的失敗和悖逆,而《歷代志》強調的是神在歷史中的帶領和挽回;
- 《早期先知書》的史實以北國以色列為主、南國猶大為輔,而《歷代志》只關注神在救贖計劃中的揀選主線,幾乎忽略了北國;
- 《早期先知書》的結尾是被擄的大衛後裔被擡舉,讓落在失敗中的百姓看到了神恢覆的曙光;而《歷代志》的結尾是神開啟了選民回歸的大門,讓回歸的百姓體會神的揀選沒有後悔(羅十一29)。
本書的作者並不是一位歷史學家,而是一位神學家;他的重點不是敘述歷史,而是解釋歷史。因此,作者假設讀者已經熟悉舊約的歷史,而把重點放在對史實的神學反省上,好讓回歸的百姓認識到:神揀選了大衛和他的後裔,在地上建立永遠的寶座,也揀選了耶路撒冷的聖殿作為敬拜祂的地方。因此,雖然神允許立約之民暫時被擄、聖殿暫時被毀,但祂對國度和聖殿的旨意絕不會改變。神當年應許的大衛之約(代上十七3-14)和對所羅門獻殿禱告的回應(代下七12-22),對回歸的選民仍然有效,也對亞伯拉罕的屬靈後裔永遠有效。大衛之約並不是倚靠人的努力才能實現,而是神「親口應許,親手成就」(代下六15),所以,「我們有這指望,如同靈魂的錨,又堅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內」(來六19)。
猶太大祭司常常在贖罪日晚上閱讀《歷代志》,免得陷入沈睡(《密西拿 Mishnah》 Mishnah Yoma 1:7)。今天的信徒如果要在末世保持警醒,也當求聖靈借著這卷書,讓我們看清世界風雲詭譎背後的屬靈真相:「這些事惟有屬靈的人才能看透。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卻沒有一人能看透了他」(林前二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