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上五1】「以色列的長子原是流便;因他污穢了父親的床,他長子的名分就歸了約瑟。只是按家譜他不算長子。」

【代上五2】「猶大勝過一切弟兄,君王也是從他而出;長子的名分卻歸約瑟。」

  • 這份家譜在數算了約旦河西、耶路撒冷以南的猶大和西緬支派之後,立刻數算約旦河東的流便支派、迦得支派和瑪拿西半個支派。這兩個半支派當初堅持住在約旦河東(民三十二1-5),結果最先被擄,至今還沒有回歸(26節),與最後被擄、最先回歸的猶大支派成為鮮明的對比。
  • 「以色列的長子原是流便」(1節)原文是「流便的後代原是以色列的長子」。
  • 「流便」是雅各的長子,但因為「放縱情欲」(創四十九4),與他父親的妾通奸(創三十五22),所以失去了長子的名分。以色列家長子名分的三大權利:雙倍的產業、家族的領袖、家族的祭司,分別由約瑟、猶大和利未支派繼承。
  • 「他長子的名分就歸了約瑟」(1節),原文是「他長子的名分就歸了以色列的兒子約瑟的後代」,指約瑟得了長子雙倍的產業,他的兒子以法蓮和瑪拿西成為兩個支派。
  • 「只是按家譜他不算長子」(1節),原文是「按家譜的登錄他(流便)不算長子」。
  • 「猶大勝過一切弟兄,君王也是從他而出」(2節),指猶大成為領導支派,大衛王和彌賽亞將出自猶大支派(創四十九8-10)。

【代上五3】「以色列長子流便的兒子是哈諾、法路、希斯倫、迦米。」

【代上五4】「約珥的兒子是示瑪雅;示瑪雅的兒子是歌革;歌革的兒子是示每;」

【代上五5】「示每的兒子是米迦;米迦的兒子是利亞雅;利亞雅的兒子是巴力;」

【代上五6】「巴力的兒子是備拉。這備拉作流便支派的首領,被亞述王提革拉·毗尼色擄去。」

【代上五7】「他的弟兄照著宗族,按著家譜作族長的是耶利、撒迦利雅、比拉。」

【代上五8】「比拉是亞撒的兒子;亞撒是示瑪的兒子;示瑪是約珥的兒子;約珥所住的地方是從亞羅珥直到尼波和巴力·免,」

【代上五9】「又向東延到幼發拉底河這邊的曠野,因為他們在基列地牲畜增多。」

【代上五10】「掃羅年間,他們與夏甲人爭戰,夏甲人倒在他們手下,他們就在基列東邊的全地,住在夏甲人的帳棚里。」

  • 3-10節是流便支派的家譜。這份家譜只提到流便的四個兒子(3節;創四十六9),然後從被擄時的首領「備拉」(6節)開始上溯幾代就草草結束。這並不表明流便支派的家譜已經流失了,而是作者精心揀選的結果。
  • 流便支派的家譜中有叫「巴力」(5節)的人,也有叫「巴力·免」(8節)的地名,表明流便支派雖然「在基列地牲畜增多」(9節),但屬靈的光景卻在衰退,逐漸開始「隨從那地之民的神行邪淫」(25節)。到了「巴力的兒子」(5節)作流便支派的首領時,整個支派都被亞述擄走了。
  • 主前733-732年,「亞述王提革拉·毗尼色」(6節)發動第二次西征,征服了大馬士革王國,殺了亞蘭王利汛(王下十六9),把以色列北部和東部吞並為亞述行省,河東兩個半支派被擄到亞述(王下十五29)。

【代上五11】「迦得的子孫在流便對面,住在巴珊地,延到撒迦。」

【代上五12】「他們中間有作族長的約珥,有作副族長的沙番,還有雅乃和住在巴珊的沙法。」

【代上五13】「他們族弟兄是米迦勒、米書蘭、示巴、約賴、雅幹、細亞、希伯,共七人。」

【代上五14】「這都是亞比孩的兒子。亞比孩是戶利的兒子;戶利是耶羅亞的兒子;耶羅亞是基列的兒子;基列是米迦勒的兒子;米迦勒是耶示篩的兒子;耶示篩是耶哈多的兒子;耶哈多是布斯的兒子。」

【代上五15】「還有古尼的孫子、押比疊的兒子亞希。這都是作族長的。」

【代上五16】「他們住在基列與巴珊和巴珊的鄉村,並沙侖的郊野,直到四圍的交界。」

【代上五17】「這些人在猶大王約坦並在以色列王耶羅波安年間,都載入家譜。」

  • 11-17節是迦得支派的家譜。這份家譜連迦得的七個兒子(創四十六16)都沒有提到,只是從被擄時的幾個族長(12、15節)開始上溯幾代就草草結束。這並不表明迦得支派的家譜已經流失了,而是作者精心揀選的結果。
  • 「猶大王約坦」(17節)年間,就是北國以色列被擄前後。「約坦二十年」(王下十五30),何細亞殺死比加篡位,北國以色列淪為亞述的藩屬國,河東兩個半支派被擄到亞述(王下十五29)。

【代上五18】「流便人、迦得人,和瑪拿西半支派的人,能拿盾牌和刀劍、拉弓射箭、出征善戰的勇士共有四萬四千七百六十名。」

【代上五19】「他們與夏甲人、伊突人、拿非施人、挪答人爭戰。」

【代上五20】「他們得了神的幫助,夏甲人和跟隨夏甲的人都交在他們手中;因為他們在陣上呼求神,倚賴神,神就應允他們。」

【代上五21】「他們擄掠了夏甲人的牲畜,有駱駝五萬,羊二十五萬,驢二千;又有人十萬。」

【代上五22】「敵人被殺仆倒的甚多,因為這爭戰是出乎神。他們就住在敵人的地上,直到被擄的時候。」

  • 「夏甲人、伊突人、拿非施人、挪答人」(19節)都是阿拉伯人。
  • 「直到被擄的時候」(22節),指主前722年北方十個支派被擄往亞述,他們至今尚未回歸。
  • 18-22節特別指出,因為河東兩個半支派「在陣上呼求神,倚賴神,神就應允他們」(20節),使他們「得了神的幫助」(20節),以少勝多(18、21節),享用得勝「直到被擄的時候」(22節)。這場戰爭可能發生在「掃羅年間」(10節)。
  • 18-22節是一至九章的家譜中篇幅最長的爭戰記錄,其中戰利品的數量大得驚人,證明河東兩個半支派的被擄,不是因為神沒有能力幫助他們,而是因為他們「得罪了他們列祖的神,隨從那地之民的神行邪淫」(25節)。因此,他們的「爭戰是出乎神」(22節),被擄也是出乎神(26節);這既是對回歸百姓的警告,也是對他們的勉勵。

【代上五23】「瑪拿西半支派的人住在那地。從巴珊延到巴力·黑們、示尼珥與黑門山。」

【代上五24】「他們的族長是以弗、以示、以列、亞斯列、耶利米、何達威雅、雅疊,都是大能的勇士,是有名的人,也是作族長的。」

  • 23-24節是約旦河東瑪拿西半支派七個被擄的族長。
  • 河東兩個半支派的家譜,都是精心列出被擄時期的族長,指出他們的屬靈責任:「他們得罪了他們列祖的神」(25節)。

【代上五25】「他們得罪了他們列祖的神,隨從那地之民的神行邪淫;這民就是神在他們面前所除滅的。」

【代上五26】「故此,以色列的神激動亞述王普勒和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的心,他們就把流便人、迦得人、瑪拿西半支派的人擄到哈臘、哈博、哈拉與歌散河邊,直到今日還在那里。」

  • 「激動亞述王普勒和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的心」(26節),原文是「激動亞述王普勒的心,就是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的心」。「激動」原文是單數,表明「亞述王普勒」和「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是同一位國王,「普勒」是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登基前的名字。
  • 「哈臘」(26節)可能位於尼尼微東北(Halahhu)。「歌散」(26節)可能在哈博河上遊(Tell Halaf)。「哈博」(26節)就是幼發拉底河的支流哈布河(Habur)。
  • 25-26節總結了河東兩個半支派被擄的原因。流便和迦得支派在定居河東之前就已經「牲畜極其眾多」(民三十二1),定居之後更是「牲畜增多」(9節)、靠神得勝(20-22節)。但屬地的福氣卻沒有使他們更加專心跟從神、倚靠神,反而使他們心思被眼前的好處所拴住,只注意自己的需要,卻忽略了神的心意;只滿足於眼前的恩典,卻放棄了永遠的應許,最終拉上瑪拿西半個支派,堅持停留在自己看中的河東,放棄進入應許之地迦南(民三十二1-5)。這兩個半支派既然不看重神上好的應許,也就不會嚴謹地遵行神的話語,結果很快就「隨從那地之民的神行邪淫」(25節),以致被神管教(26節)。
  • 這兩個半支派並不是從一開始就離棄神,他們的祖先也擔心後代「與耶和華無分」(書二十二27),所以用心良苦地建造了「證壇」(書二十二34)來提醒後代。但這只是自欺欺人,因為神早已吩咐「一切的男丁要一年三次朝見主耶和華」(出二十三17),也安排了利未人分散在河東的支派中,以維持神的百姓與神、與人的合一。神與人的關系並不能倚靠人手所造的「證壇」來維持,只能倚靠祂自己的話語。人的心里若沒有神的話語,「證壇」的規模再「高大」(書二十二10),也不能叫人的心歸向神;人的眼目若定睛在眼見的好處上,「證壇」的「樣式」(書二十二28)再準確,也擋不住他們的眼目轉向偶像。歷史證明,人所建造的「證壇」毫無作用,河東兩個半支派的子孫雖然經歷過恩典和得勝(20-22節),但最終還是得罪神、隨從偶像,不但最早被亞述擄去(25-26節),與國度和聖殿脫離;而且沒有和其他支派一起回歸重建聖殿,「直到今日還在那里」(26節)。
  • 在十二支派的家譜中,單單提到河東兩個半支派「直到今日還在那里」,這就提醒百姓思想:為什麽神領自己回歸,卻讓河東兩個半支派「直到今日還在那里」?是因為回歸的百姓行為更好嗎?是因為沒回歸的百姓心思更糟嗎?是因為神對河東兩個半支派愛得不夠嗎?都不是,因為十二支派悖逆的光景只是「五十步笑一百步」,他們之所以先得以回歸,是因為神揀選了猶大支派,定意要讓君王從他而出(2節),成就大衛之約(十七7-14)。因此,百姓可以放心,神所定意國度與聖殿的計劃,祂必「親口應許,親手成就」(代下六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