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下十三1】「猶大王亞哈謝的兒子約阿施二十三年,耶戶的兒子約哈斯在撒馬利亞登基作以色列王十七年。」

【王下十三2】「約哈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總不離開。」

【王下十三3】「於是,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人發作,將他們屢次交在亞蘭王哈薛和他兒子便哈達的手里。」

  • 猶大王約阿施於「耶戶第七年」(十二1)登基。「耶戶在撒馬利亞作以色列王二十八年」(十36),他兒子約哈斯作王應該是猶大王約阿施第二十二年,這里卻說是「猶大王亞哈謝的兒子約阿施二十三年」(1節),也就是開始修理聖殿的那一年(十二6)。因為以色列王的執政年數是從春天的正月(亞筆月)起算,猶大王的執政年數是從秋天的七月(以他念月)起算,不足一年的部分都算為一年。所以南北兩國記錄的執政年數常有一年的差異 。
  • 「效法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2節),就是以色列王為了鞏固自己的王位,在伯特利和但設立兩個金牛犢來代表神,以阻擋百姓前往耶路撒冷聖殿敬拜神(王上十二28-30)。今天,教會中的金牛犢,就是用似是而非的偶像冒充神,使信徒陷入自欺,以為自己是在敬拜「耶和華」,其實是在敬拜名叫「耶和華」的偶像;以為自己是在事奉神,其實是在滿足肉體。
  • 外邦偶像叫人離開真神、體貼肉體,很容易被信徒分辨出來;但金牛犢卻是打著敬拜神的屬靈旗號、各種方法來迎合人的肉體,所以對信徒很有吸引力,一旦被迷惑,就很難再離開。北國以色列的每個王都「不離開耶羅波安家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6節),經過了兩百多年,直到滅亡也沒能擺脫金牛犢。因為金牛犢的特點,就是以屬靈的名義讓人自我安慰、自我滿足,在虛假的平安里走向滅亡。敬拜金牛犢的人都不肯好好認識聖經所啟示的那位真神,專心順從那位真神;而是滿足於安慰膚淺的講道、似是而非的屬靈雞湯,用斷章取義的經文為自己的心思言行找根據,最終是自己做主、自己造神,虛構出一個滿足自己想象的神來為自己服務。
  • 主前838年以後,晚年的亞述王撒縵以色三世及其繼承者面臨東方的戰爭和內戰,國力衰退,給了以色列和亞蘭二十多年喘息的機會。不久,亞蘭王哈薛卷土重來,全面攻擊約旦河東的基列地,大大縮小了北國以色列的版圖(十32-33)。這是神繼續審判以色列敬拜金牛犢的罪(2-3節)。從此,北國以色列日益衰微,最終被亞述所滅。
  • 「便哈達」(3節)指哈薛的兒子便·哈達三世(Ben-Hadad III,主前796-792年在位)。
  • 「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人發作」(3節),是為了管教自己百姓,而不是毀滅他們。祂從不撇棄自己的子民,但在他們犯罪的時候,也從不遮掩祂的怒氣。

【王下十三4】「約哈斯懇求耶和華,耶和華就應允他,因為見以色列人所受亞蘭王的欺壓。」

【王下十三5】「耶和華賜給以色列人一位拯救者,使他們脫離亞蘭人的手;於是以色列人仍舊安居在家里。」

【王下十三6】「然而,他們不離開耶羅波安家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仍然去行,並且在撒馬利亞留下亞舍拉。」

  • 「約哈斯懇求耶和華」(4節),只是因為走投無路,並不是因為真心悔改。實際上,他心中的「耶和華」只不過是金牛犢。但是,神並沒有因為他的無知和頑梗而停止拯救,一旦「約哈斯懇求耶和華」,「耶和華就應允他」(4節),繼續顯明「神是拯救」。
  • 神所賜下的「拯救者」(5節),可能是亞述王阿達德尼拉里三世(Adad-nirari III,主前811-783年在位)。他在以色列王約哈斯作王之後不久登基,於主前796年圍攻便·哈達三世統治下的大馬士革,大大減輕了亞蘭人對以色列的壓力,並使以色列恢覆向亞述進貢。
  • 「亞舍拉」(6節)原文是「樹叢、木偶、神樹」,是迦南的女神、巴力的配偶,通常以立在巴力祭壇旁邊的神木或神樹的形式出現。亞哈和耶洗別把外邦偶像「亞舍拉」引進北國以色列以後(王上十六33),可能把亞舍拉和金牛犢摻雜在一起,在金牛犢的祭壇旁邊增加了象征亞舍拉的木柱。因此,耶戶「毀壞了巴力柱像」(十26)、「在以色列中滅了巴力」(十27),但卻「在撒馬利亞留下亞舍拉」(6節);百姓得了拯救之後,不但「不離開」(6節)冒充真神的金牛犢,反而繼續敬拜「亞舍拉」(十七16)。

【王下十三7】「亞蘭王滅絕約哈斯的民,踐踏他們如禾場上的塵沙,只給約哈斯留下五十馬兵,十輛戰車,一萬步兵。」

【王下十三8】「約哈斯其余的事,凡他所行的和他的勇力都寫在以色列諸王記上。」

【王下十三9】「約哈斯與他列祖同睡,葬在撒馬利亞。他兒子約阿施接續他作王。」

以色列王亞哈在卡卡戰役的時候擁有戰車兩千、步兵一萬,現在,以色列被亞蘭王打敗,只剩「五十馬兵,十輛戰車」(7節),幾乎喪失了全部的戰車和馬兵。

【王下十三10】「猶大王約阿施三十七年,約哈斯的兒子約阿施在撒馬利亞登基作以色列王十六年。」

【王下十三11】「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不離開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一切罪,仍然去行。」

【王下十三12】「約阿施其余的事,凡他所行的和他與猶大王亞瑪謝爭戰的勇力,都寫在以色列諸王記上。」

【王下十三13】「約阿施與他列祖同睡,耶羅波安坐了他的位。約阿施與以色列諸王一同葬在撒馬利亞。」

  • 以色列王約哈斯在猶大王約阿施四十年才去世,這里卻說「猶大王約阿施三十七年,約哈斯的兒子約阿施在撒馬利亞登基作以色列王十六年」(10節),因為以色列王約哈斯可能在最後幾年與兒子共同執政。
  • 「耶羅波安」(13節)指耶戶王朝的耶羅波安二世,不是「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11節)。

【王下十三14】「以利沙得了必死的病,以色列王約阿施下來看他,伏在他臉上哭泣,說:『我父啊!我父啊!以色列的戰車馬兵啊!』」

【王下十三15】「以利沙對他說:『你取弓箭來。』王就取了弓箭來。」

【王下十三16】「又對以色列王說:『你用手拿弓。』王就用手拿弓。以利沙按手在王的手上,」

【王下十三17】「說:『你開朝東的窗戶。』他就開了。以利沙說:『射箭吧!』他就射箭。以利沙說:『這是耶和華的得勝箭,就是戰勝亞蘭人的箭;因為你必在亞弗攻打亞蘭人,直到滅盡他們。』」

  • 此時離以利亞被提已經過了六十多年,離耶戶被膏作王至少也過了四十五年,以利沙應該已經八十多歲了。當以色列王約蘭在書念婦人的見證面前仍不悔改之後(八6),以利沙就再也沒有行過神跡;而在膏立耶戶之後,聖經也有五十年左右沒有提到以利沙的事奉。因為「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人發作」(3節),為要管教百姓,所以以利沙再也沒有行過拯救的神跡。
  • 「我父啊!我父啊!以色列的戰車馬兵啊」(14節),這是以利亞被接升天時,以利沙向以利亞的呼喊(二12)。現在,「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11節)的以色列王約阿施,也用同樣的話來稱呼以利沙,表明他此時很需要以利沙的幫助。實際上,耶戶王朝的建立,正是從以利沙派人膏抹耶戶開始的(九1-3)。以色列王約蘭也曾用「我父」稱呼以利沙(六21)。
  • 在此之前的兩代以色列王在將近五十年沒有來找過先知以利沙。現在,以色列失去了大部分戰車馬兵(7節),以色列王約阿施才認識到先知以利沙才是保衛以色列的「以色列的戰車馬兵」(14節),但卻仍然不肯順服先知所事奉的神。今天許多人也是這樣,只知道要神的恩典,就是不肯要神自己。
  • 「得勝」(17節)原文是「救恩」。「得勝箭」(17節)就是救恩的箭。「戰勝亞蘭人的箭」(17節),就是從亞蘭人手中得拯救的箭。
  • 以利沙要約阿施向東邊射箭,因為此時亞蘭占據了約旦河東的基列地,即將從東方入侵以色列。「亞弗」(17節)位於加利利海東面,位於從約旦河谷到大馬士革的路上,以色列王亞哈曾經在這里打敗亞蘭王便·哈達二世(王上二十26、30)。

【王下十三18】「以利沙又說:『取幾枝箭來。』他就取了來。以利沙說:『打地吧!』他打了三次,便止住了。」

【王下十三19】「神人向他發怒,說:『應當擊打五六次,就能攻打亞蘭人直到滅盡;現在只能打敗亞蘭人三次。』」

  • 以色列王約阿施一見到以利沙,就稱他為「以色列的戰車馬兵」(14節),而以利沙也清楚地借著「耶和華的得勝箭」(17節),宣告神樂意賜下救恩,讓約阿施「必在亞弗攻打亞蘭人,直到滅盡他們」(15-17節)。在這種情況下,以利沙讓約阿施「打地吧」(18節),很明顯是代表「擊打亞蘭人」。
  • 以色列王真心想打敗亞蘭人,但卻不是真心回轉順服神。他如果真相信「神是拯救」,就應該仔細思想先知話中的意思,順服先知、奮力擊打地面,直到先知喊停為止。但他只是漫不經心地「打了三次,便止住了」(18節),完全是敷衍的心態,所以「神人向他發怒」(19節)。

【王下十三20】「 以利沙死了,人將他葬埋。到了新年,有一群摩押人犯境,」

【王下十三21】「有人正葬死人,忽然看見一群人,就把死人拋在以利沙的墳墓里,一碰著以利沙的骸骨,死人就覆活,站起來了。」

  • 「新年」(20節)原文是「一年要來的時候」,在北國可能是春天的正月逾越節前後,正是割大麥的時候。當以利沙開始事奉的時候,以色列王約蘭因為不順服神,所以沒能支取完全的拯救、征服摩押(三18、27);現在以利沙死了,摩押人就反過來「犯境」(20節)搶奪糧食了。
  • 當時以色列人的墳墓可能與新約時代相似,有一個石頭封閉的入口,可以打開。當這些人正在埋葬死人的時候,忽然遇到一群入侵的摩押人,就隨便打開一個墳墓把屍體丟進去,正好「拋在以利沙的墳墓里」(21節),於是「一碰著以利沙的骸骨,死人就覆活」(21節)。
  • 以利沙活著的時候,他一生的事奉都不能使以色列王和百姓悔改接受救恩(19節);以利沙死了以後,他的骸骨卻能讓毫無信心的死人覆活(21節)。這最後一個神跡,正是他一生事奉的總結,顯明了救恩的奧秘:「神是拯救」,但卻被活人拒絕,只能被死人所得著。因為亞當里的舊人已經「死在過犯罪惡之中」(弗二1),完全失去了「揀選生命」(申三十19)的能力。所以神就任憑以色列徹底失敗、徹底死透,然後才讓以色列的骸骨覆活(結三十七14)。當本書的第一批讀者、被擄巴比倫的百姓讀到這個神跡的時候,神同時也借著先知以西結向他們宣告:「我必將我的靈放在你們里面,你們就要活了。我將你們安置在本地,你們就知道我——耶和華如此說,也如此成就了。這是耶和華說的」(結三十七14)。今天,我們也要接受聖靈「把肉體連肉體的邪情私欲同釘在十字架上」(加五24),讓舊人完全死透,才能承受完全的救恩;因為,「我們若與基督同死,也必與祂同活」(提後二11)。

【王下十三22】「約哈斯年間,亞蘭王哈薛屢次欺壓以色列人。」

【王下十三23】「耶和華卻因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約,仍施恩給以色列人,憐恤他們,眷顧他們,不肯滅盡他們,尚未趕逐他們離開自己面前。」

【王下十三24】「亞蘭王哈薛死了,他兒子便·哈達接續他作王。」

【王下十三25】「從前哈薛和約阿施的父親約哈斯爭戰,攻取了些城邑,現在約哈斯的兒子約阿施三次打敗哈薛的兒子便哈達,就收回了以色列的城邑。」

  • 「收回了以色列的城邑」(25節),可能指收回了約旦河西的城邑。約阿施「三次打敗哈薛的兒子便哈達」(25節),應驗了以利沙最後的預言(19節),但只能收回河西的土地,河東的基列地到了耶羅波安二世的時候才得以收回(十四25)。
  • 以利沙不能救自己脫離「必死的病」(14節),他的骸骨卻能讓死人覆活,他的預言也能讓以色列三次得勝。這表明神不是沒有能力醫治以利沙,而是神的時間已經到了,祂要結束以利沙的事奉。神借著這段歷史中所要啟示的,已經全部顯明了;從此以後,神的拯救再也沒有臨到過北國以色列,而是任憑以色列王和百姓倚靠自己的努力,在接下來六十多年的苦苦掙紮中走向滅亡。
  • 「以利亞」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耶和華是神」,「以利沙」這個名字的意思是「神是拯救」,這兩位先知一生的事奉都是為了顯明「耶和華是神」、「神是拯救」(王上十七至王下十三)。但是,正如「律法本是叫人知罪」(羅三20),神顯明「耶和華是神」、「神是拯救」,目的不是為了完成拯救和覆興,而是要「叫人知罪」,讓我們不得不承認:人已經「全然敗壞」(申三十一29),即使知道「耶和華是神」、「神是拯救」,也沒有辦法主動回轉接受救恩,最終都是死路一條。「然而,神既有豐富的憐憫,因祂愛我們的大愛,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弗二4-5),祂將來必要叫骸骨覆活,「並且站起來,成為極大的軍隊」(結三十七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