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下十六1】「利瑪利的兒子比加十七年,猶大王約坦的兒子亞哈斯登基。」

【王下十六2】「他登基的時候年二十歲,在耶路撒冷作王十六年;不像他祖大衛行耶和華——他神眼中看為正的事,」

【王下十六3】「卻效法以色列諸王所行的,又照著耶和華從以色列人面前趕出的外邦人所行可憎的事,使他的兒子經火,」

【王下十六4】「並在邱壇上、山岡上、各青翠樹下獻祭燒香。」

  • 「比加十七年」(1節)可能是亞哈斯開始與父親共同執政的時間。他可能與父親共同執政三年,在此期間遭遇亞蘭和以色列的攻擊。
  • 「使他的兒子經火」(3節),指把孩子焚燒獻給偶像為祭(利十八21;代下二十八3)。
  • 「在邱壇上、山岡上、各青翠樹下獻祭燒香」(4節),指效法迦南人的風俗敬拜巴力。
  • 經過烏西雅和約坦兩代好王六十多年的統治,亞哈斯不但沒有效法他們「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十五3、34節),反而倒行逆施,「效法以色列諸王所行的」(3節),敬拜巴力(代下二十八2),甚至在猶大國歷史上第一次把兒女焚燒為祭(3節;代下二十八3)。因為人已經全然敗壞,好的榜樣很難效法,壞的榜樣卻很容易傳染,所以神說:「撒馬利亞的傷痕無法醫治,延及猶大和耶路撒冷我民的城門」(彌一9)。
  • 亞哈斯在與父親約坦共同執政的時候就開始了犯罪(5節;十五37;代下二十八5)。他的倒行逆施並不意外,因為南國猶大始終沒有廢去「邱壇」,父親的管教可能也不上心。人在敬拜的態度若有一點不順服,破口必然會越來越大,最終發展成亞哈斯的逆反。

【王下十六5】「亞蘭王利汛和以色列王利瑪利的兒子比加上來攻打耶路撒冷,圍困亞哈斯,卻不能勝他。」

【王下十六6】「當時亞蘭王利汛收回以拉他歸與亞蘭,將猶大人從以拉他趕出去。亞蘭人(有譯以東人的)就來到以拉他,住在那里,直到今日。」

  • 以色列王比加登基後,聯合亞蘭王利汛抵抗亞述,猶大拒絕加入這個聯盟。因此,亞蘭和以色列就聯合攻打猶大(5節),想廢掉亞哈斯,「立他比勒的兒子為王」(賽七6)。
  • 「以拉他」(6)就是「以祿」(代下二十六2),是以東南部紅海亞喀巴灣的港口,古代約旦河東南北商道的起點,靠近以旬·迦別。所羅門和約沙法都曾經在以旬·迦別制造船隊(王上九26;二十二48),這個出海口對猶大國的商業貿易非常重要。猶大可能在以東人背叛約蘭時失去了以拉他(八20-22),後來被亞撒利雅收回(十四22),現在又被亞蘭奪去。
  • 亞蘭和以色列此時都是強弩之末,卻還能上來攻打耶路撒冷,這是神對亞哈斯的管教(代下二十八5)。但神不允許他們消滅大衛家(賽七7),所以借先知以賽亞勉勵亞哈斯回轉倚靠神(賽七3-9)。
  • 神的恩典是不可抗拒的(賽七13-25)。雖然亞哈斯對神完全沒有信心(賽七12),但神的救贖並不是根據人的信心或屬靈光景。「因此,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賽七14),預示神將主動成就祂的救恩。

【王下十六7】「亞哈斯差遣使者去見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說:『我是你的仆人、你的兒子。現在亞蘭王和以色列王攻擊我,求你來救我脫離他們的手。』」

【王下十六8】「亞哈斯將耶和華殿里和王宮府庫里所有的金銀都送給亞述王為禮物。」

【王下十六9】「亞述王應允了他,就上去攻打大馬士革,將城攻取,殺了利汛,把居民擄到吉珥。」

  • 神一面興起亞蘭和以色列來管教亞哈斯,一面差遣先知以賽亞去勸勉亞哈斯要回轉信靠神(賽七1)、不要懼怕人(賽八12)。但亞哈斯對神毫無信心,故作屬靈地說:「我不試探耶和華」(賽七12),卻轉向亞述求救(7節)。結果雖然脫離了亞蘭和以色列,卻落到亞述的轄制之中。今天,我們若不肯向神降服,只想靠人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也只能從一個仇敵轉到另一個更兇惡的仇敵手中、從一個難處轉到另一個更大的難處之下。
  • 聖殿的財物曾被猶大王約阿施送給亞蘭王(十二18),在亞瑪謝王時又被北國搶走(十四14),現在又被亞哈斯王送給亞述王。當神的百姓背棄神的時候,神的榮耀必然也會受損。
  • 主前738-735年,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在東方打敗了制衡亞述最主要的敵人烏拉爾圖王國(Urartu Kingdom),西方的黎凡特諸王失去了重要盟友。因此,無論亞哈斯是否向亞述求援(8節),亞述都準備發動第二次西征,以征服大馬士革、完全控制地中海東岸的黎凡特地區。現在,「亞哈斯將耶和華殿里和王宮府庫里所有的金銀都送給亞述王為禮物」(8節),只是增加了仇敵的力量,亞述王「卻沒有幫助他,反倒欺淩他」(代下二十八20)。
  • 主前733-732年,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發動第二次西征。他采取迂回戰術,首先南下占領了地中海沿岸的非利士諸城,征服了大馬士革的盟友迦薩和阿拉伯、以東、摩押等小國。這時北國的何細亞殺死比加篡位,然後向亞述投降,以色列北部和東部被亞述吞並為行省、百姓被擄(十五29)。亞述解決了大馬士革所有的潛在盟友之後,就圍攻大馬士革一年,「將城攻取,殺了利汛,把居民擄到吉珥」(9節),應驗了先知以賽亞和阿摩司的預言(賽七16;摩一3-5)。
  • 在亞述帝國的壓力面前,南北兩國都不肯回轉尋求神,而是倚靠勢力、彼此爭鬥,結果兩敗俱傷(8節;十五29)。他們經過了這些慘痛的教訓,才能摒棄前嫌,一起禱告「神啊,求禰使我們回轉」(詩八十3、7、19);又求神「從天上垂看,眷顧這葡萄樹(詩八十14),恢覆合一的見證。神也常常允許教會的肢體之間彼此相爭、同受虧損,那時,我們才能認識自己的全然敗壞,痛定思痛,學會「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四2-3)

【王下十六10】「亞哈斯王上大馬士革去迎接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在大馬士革看見一座壇,就照壇的規模樣式作法畫了圖樣,送到祭司烏利亞那里。」

【王下十六11】「祭司烏利亞照著亞哈斯王從大馬士革送來的圖樣,在亞哈斯王沒有從大馬士革回來之先,建築一座壇。」

  • 主前732年,亞述攻陷大馬士革,猶大王亞哈斯以藩屬的身份「上大馬士革去迎接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10節),表示臣服。
  • 亞哈斯不肯承認自己的失敗是悖逆神的結果,反而認為是自己的神不如別人的神,所以「在急難的時候,越發得罪耶和華」(代下二十八23),越被管教、越發頑梗。亞述帝國並不強迫藩屬國敬拜某個神明,亞哈斯卻主動將在大馬士革的亞蘭神壇引進猶大,愚昧地要去敬拜「亞蘭王的神」(代下二十八23)。他只記得亞蘭人打敗了猶大(6節),卻忘了「亞蘭王的神」也沒有保護亞蘭被亞述所滅。
  • 烏西雅時代的「祭司亞撒利雅率領耶和華勇敢的祭司八十人」(代下二十六17),阻擋王進入聖殿燒香。而亞哈斯時代的「祭司烏利亞」(16節)雖然是「誠實的見證人」(賽八2),但卻不敢指出亞哈斯王違背律法,順從地為偶像築壇獻祭(11、16節)。神宣告:「倘若守望的人見刀劍臨到,不吹角,以致民不受警戒,刀劍來殺了他們中間的一個人,他雖然死在罪孽之中,我卻要向守望的人討他喪命的罪」(結三十三6)。

【王下十六12】「王從大馬士革回來看見壇,就近前來,在壇上獻祭;」

【王下十六13】「燒燔祭、素祭、澆奠祭,將平安祭牲的血灑在壇上,」

【王下十六14】「又將耶和華面前的銅壇從耶和華殿和新壇的中間搬到新壇的北邊。」

【王下十六15】「亞哈斯王吩咐祭司烏利亞說:『早晨的燔祭、晚上的素祭、王的燔祭、素祭,國內眾民的燔祭、素祭、奠祭都要燒在大壇上。燔祭牲和平安祭牲的血也要灑在這壇上。只是銅壇我要用以求問耶和華。』」

【王下十六16】「祭司烏利亞就照著亞哈斯王所吩咐的行了。」

  • 亞哈斯「求問耶和華」(15節)的「求問בָּקַר」,原文是「尋找、尋求」。《列王紀》中都用另一個字來描述「求問 דָּרַשׁ」神(三11),唯有這里換成這個字,表明亞哈斯並不是真心「求問耶和華」,實際上只是敬拜偶像。
  • 用來獻祭的「銅壇」(14節)本來放在聖殿門口的正東面,現在被「搬到新壇的北邊」(14節),意味著「新壇」取代了「銅壇」的地位。從此,亞哈謝一面用新壇「祭祀攻擊他的大馬士革之神」(代下二十八23),一面用銅壇來「求問耶和華」(15節);一面用外邦的偶像來代替神,一面裝作沒有離棄神,甚至還很會說屬靈的話:「我不試探耶和華」(賽七12)、還要「求問耶和華」。神的百姓敬拜偶像是悖逆,偽裝成屬靈是更深的悖逆。
  • 今天,有些人也不肯檢討個人、家庭或教會的失敗的屬靈根源,反而認為是因為沒有好的方法、資源,所以「在急難的時候,越發得罪耶和華」(代下二十八23),把許多世界的方法、理論換上屬靈的包裝,引進教會、代替聖經。他們所做的,實際上也是一面用「新壇」敬拜世界之神,一面用「銅壇」賄賂真神,實際上是用「新壇」取代了「銅壇」的地位,在兩個壇前都是拜偶像的心思。因為「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約壹二15)。

【王下十六17】「亞哈斯王打掉盆座四面鑲著的心子,把盆從座上挪下來,又將銅海從馱海的銅牛上搬下來,放在鋪石地;」

【王下十六18】「又因亞述王的緣故,將耶和華殿為安息日所蓋的廊子和王從外入殿的廊子挪移,圍繞耶和華的殿。」

亞哈斯的這些破壞行為,可能是要用銅盆、銅牛和廊子上的金銀裝飾向亞述王進貢。盆座和銅海沒有被破壞,後來被尼布甲尼撒擄走(二十五13、16)。

【王下十六19】「 亞哈斯其余所行的事都寫在猶大列王記上。」

【王下十六20】「亞哈斯與他列祖同睡,葬在大衛城他列祖的墳地里。他兒子希西家接續他作王。」

  • 亞哈斯還在宮殿的屋頂上築了一座壇(二十三12),用來崇拜天上的星體。他還毀壞聖殿中的器皿,將聖殿關閉並終止了其中的服事(代下二十八24)。亞哈斯如此作惡多端,神卻容忍他壽終正寢,因為神要使用「他兒子希西家接續他作王」(20節),成就大衛之約(撒下七16)。
  • 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都是神的百姓。在耶羅波安二世和烏西雅王執政的期間,神賜給南北兩國安全的國際環境,但四十多年的繁榮穩定並沒有帶來任何屬靈的改善,反而使百姓越來越安於自己的屬靈現狀。現在,神興起亞述作為試驗和管教的工具(賽十5),結果北國聯合亞蘭(5節)、南國賄賂亞述(7節);無論是拜金牛犢的北國、還是有聖殿的南國,無論是北國的軍閥、還是南國的大衛子孫,都忙著尋找各種靠山,卻沒有一國肯回轉倚靠神。
  • 今天,神也不會只給我們賜下世界和平、幸福健康,讓我們滿足於虛假的平安和屬靈。凡是屬主的人,神一定會興起環境來修剪我們,讓我們在難處面前,看清自己是尋找世界、還是尋找神,是倚靠肉體、還是倚靠聖靈,是以人為中心、還是以神為中心。然後,正如主耶穌所說的:「凡屬我不結果子的枝子,祂就剪去;凡結果子的,祂就修理幹凈,使枝子結果子更多」(約十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