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下一1】「掃羅死後,大衛擊殺亞瑪力人回來,在洗革拉住了兩天。」
- 掃羅大約死於主前1010年,掃羅的死亡是大衛做王的開始,神將用大衛的寶座預表彌賽亞永遠的王權(詩八十九4、29),大衛和他所建立的國度,預表基督和祂將成就的神的國度。
- 《撒母耳記下》從大衛做王開始,到大衛預備材料建造聖殿結束。在神的計劃里,大衛一生有兩個使命:第一是做王,借著國度來恢覆神在地上的權柄;第二是預備建造聖殿,借著聖殿來恢覆神在地上配得的敬拜。
- 國度是關乎神的權柄,敬拜是關乎神的榮耀。這正是主耶穌所教導的禱告:「願人都尊禰的名為聖。願禰的國降臨;願禰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六9-10)。神整個救贖的計劃,就是要把人恢覆到一個地步,得著神兒子的生命,不但接受神的權柄,而且承認神是唯一配受敬拜的。那時,神就可以「領許多的兒子進榮耀里去」(來二10)。
【撒下一2】「第三天,有一人從掃羅的營里出來,衣服撕裂,頭蒙灰塵,到大衛面前伏地叩拜。」
【撒下一3】「大衛問他說:『你從哪里來?』他說:『我從以色列的營里逃來。』」
【撒下一4】「大衛又問他說:『事情怎樣?請你告訴我。』他回答說:『百姓從陣上逃跑,也有許多人仆倒死亡;掃羅和他兒子約拿單也死了。』」
【撒下一5】「大衛問報信的少年人說:『你怎麽知道掃羅和他兒子約拿單死了呢?』」
【撒下一6】「報信的少年人說:『我偶然到基利波山,看見掃羅伏在自己槍上,有戰車、馬兵緊緊地追他。」
【撒下一7】「他回頭看見我,就呼叫我。我說:“我在這里。”」
【撒下一8】「他問我說:“你是什麽人?”我說:“我是亞瑪力人。”」
【撒下一9】「他說:“請你來,將我殺死;因為痛苦抓住我,我的生命尚存。”」
【撒下一10】「我準知他仆倒必不能活,就去將他殺死,把他頭上的冠冕、臂上的鐲子拿到我主這里。』」
- 「衣服撕裂,頭蒙灰塵」(2節)表示哀慟,是當時報噩訊者的習俗。
- 掃羅既然不肯死在「未受割禮的人」(撒上三十一4)手中,怎麽肯死在以色列人的世仇「亞瑪力人」(8節)手中?這位亞瑪力人所說的故事是虛構的,他聲稱殺死掃羅,是以為可以從掃羅的政敵大衛那里得到獎賞。
- 「頭上的冠冕、臂上的鐲子」(10節)都是君王身份的象征,這個亞瑪力人用這些物品作為殺死掃羅的證據。
- 從北方的基利波山到南方的洗革拉,大約有170公里,需要走四天時間。報信的少年人在大衛回到洗革拉之後的「第三天」(2節)到達,表明大衛打敗亞瑪力人的那天(撒上三十17),就是掃羅戰敗的那天。當「凡亞瑪力人所擄去的,無論大小、兒女、財物,大衛都奪回來,沒有失落一個」(撒上三十19),並且得著更豐盛的時候,另一位亞瑪力人卻取下了掃羅的「頭上的冠冕、臂上的鐲子」(10節),拿走了他的榮耀;而大衛剛剛「擊殺亞瑪力人回來」(1節),竟然有個亞瑪力人親口見證自己「殺了耶和華的受膏者」(16節),成為一個鮮明的對比。
【撒下一11】「大衛就撕裂衣服,跟隨他的人也是如此,」
【撒下一12】「而且悲哀哭號,禁食到晚上,是因掃羅和他兒子約拿單,並耶和華的民以色列家的人,倒在刀下。」
【撒下一13】「大衛問報信的少年人說:『你是哪里的人?』他說:『我是亞瑪力客人的兒子。』」
【撒下一14】「大衛說:『你伸手殺害耶和華的受膏者,怎麽不畏懼呢?』」
【撒下一15】「大衛叫了一個少年人來,說:『你去殺他吧!』」
【撒下一16】「大衛對他說:『你流人血的罪歸到自己的頭上,因為你親口作見證說:“我殺了耶和華的受膏者。”』少年人就把他殺了。」
- 「撕裂衣服」(11節)表示哀悼、痛苦。大衛以神的心為心,所以不但為神的受膏者——「掃羅和他兒子約拿單」(12節)而悲痛,也為神的百姓——「耶和華的民以色列家的人」(12節)而悲痛。
- 「亞瑪力客人」(13節)原文是「亞瑪力寄居者」,即僑居以色列的亞瑪力人。
- 大衛在這樣驚人的消息面前,心里非常明亮。神曾經兩次把掃羅的性命交在大衛手中(撒上二十四4;二十六8),但他「在耶和華面前萬不敢伸手害耶和華的受膏者」(撒上二十六11)。大衛並不相信這位亞瑪力人殺了掃羅(四10),但他居然敢以「伸手殺害耶和華的受膏者」(14節)為理由來討賞,就應當嚴懲不貸。這位亞瑪力人沒料到大衛居然把「耶和華的受膏者」的身份看得比自己的王位和恩怨更大,結果白白地喪了性命。
【撒下一17】「大衛作哀歌,吊掃羅和他兒子約拿單,」
【撒下一18】「且吩咐將這歌教導猶大人。這歌名叫『弓歌』,寫在雅煞珥書上。」
- 大衛並沒有為逼迫他的人去世而幸災樂禍,也沒有因為不再有人追趕他而歡天喜地,卻「作哀歌,吊掃羅和他兒子約拿單」(17節)。這首詩歌顯明大衛的生命已經長大到一個程度,對逼迫他的人沒有絲毫的怨恨,心里所掛念的是神的國度和神的見證。
- 大衛「吩咐將這歌教導猶大人」(18節),因為猶大人也跟隨掃羅和約拿單去作戰。猶大婦女怎樣為兒子和丈夫哀哭,也為以色列的王和他的兒子哀哭。
- 「弓歌」(18節)原文是「弓」,歌名為「弓」,可能因為掃羅被弓箭手射傷而死(撒上三十一3),也可能是因為歌中提到了「約拿單的弓」(22節)。
- 「雅煞珥書」(18節)可能是古代以色列的詩集(書十13),現已失傳。
【撒下一19】「歌中說:以色列啊,你尊榮者在山上被殺!大英雄何竟死亡!」
【撒下一20】「不要在迦特報告;不要在亞實基倫街上傳揚;免得非利士的女子歡樂;免得未受割禮之人的女子矜誇。」
【撒下一21】「基利波山哪,願你那里沒有雨露!願你田地無土產可作供物!因為英雄的盾牌在那里被污丟棄;掃羅的盾牌仿佛未曾抹油。」
- 「迦特、亞實基倫」(20節)代表非利士地。以色列是神的見證,現在神的見證受了損害,所以大衛不願意這個消息在非利士傳開,免得神的名被羞辱。一個生命不成熟的人,碰到難處的時候,常常是用神的榮耀來換取自己的喜樂、平安。而一位真正愛神、順服神的人,看重神的榮耀過於個人的得失,在難處里所注意的是神的名、神的榮耀,而不是自己的利益、安危和恩怨。
- 雖然掃羅追趕了大衛十多年,但大衛仍然尊他為以色列的「尊榮者」(19)、四次稱讚他是「大英雄」(19、21、25、27節)。一個屬肉體的人,總是注意別人的「肉體」、不肯放過別人的殘缺,所以自以為義地論斷人;只有屬聖靈的人,才能警惕自己的「舊人」、注意弟兄的「新人」,欣賞神在別人身上的工作,所以「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二3)。
- 「基利波山」(21節)是掃羅戰死的地方(撒上三十一8)。掃羅和眾子仆倒的北嶺至今都是不毛之地,應驗了大衛的咒詛:「願你那里沒有雨露!願你田地無土產可作供物」(21節)。
- 古代以色列的木制盾牌外面繃著皮革,使用後需要抹油維護,「掃羅的盾牌」(21節)可能比喻掃羅是「耶和華的受膏者」(14節)。「未曾抹油」(21節),意思是被丟棄了。
【撒下一22】「約拿單的弓箭非流敵人的血不退縮;掃羅的刀劍非剖勇士的油不收回。」
【撒下一23】「掃羅和約拿單——活時相悅相愛,死時也不分離——他們比鷹更快,比獅子還強。」
【撒下一24】「以色列的女子啊,當為掃羅哭號!他曾使你們穿朱紅色的美衣,使你們衣服有黃金的妝飾。」
- 「相悅相愛」(23節)原文是「被人所愛,令人喜悅」。
- 掃羅作王,最多使百姓能「穿朱紅色的美衣、衣服有黃金的妝飾」(24節),卻因為自己不肯順服神,所以也不能帶領以色列全家歸向神,把神的百姓建立起來事奉神。
- 大衛沒有因著個人的恩怨把掃羅踩到腳底下,而是述說掃羅父子的英勇(22節)和情深(23節),思想他被神建立、使用的地方。掃羅雖然是屬肉體的王,但他作為神的受膏者,也曾經是神賜福百姓的管道(24節)。他雖然失敗了,但神在他身上所顯出的工作卻不會失敗。
- 沒有人有資格去論斷掃羅,只有神自己可以審判祂的受膏者。聖經所記錄的神百姓的軟弱,「都是我們的鑒戒」(林前十6),卻不是我們批評、論斷的對象。因為我們並沒有比他們更剛強,只是比他們更蒙恩,因為有聖靈常與我們同在(約十四16-17)。
【撒下一25】「英雄何竟在陣上仆倒!約拿單何竟在山上被殺!」
【撒下一26】「我兄約拿單哪,我為你悲傷!我甚喜悅你!你向我發的愛情奇妙非常,過於婦女的愛情。」
- 「我甚喜悅你」(26節)原文是「你甚喜悅我」。「你向我發的愛情」(26節),原文是「你向我發的愛」。「婦女的愛情」(26節),原文是「女人的愛」。
- 真正的「愛」就是「舍己」(加二20)。約拿單對大衛的愛正是從神而來的「舍己」的愛,超越了「婦女的愛情」。
【撒下一27】「英雄何竟仆倒!戰具何竟滅沒!」
雖然神說:「我在怒氣中將王賜你,又在烈怒中將王廢去」(何十三11)。但掃羅死了,被掃羅追殺了十多年的大衛卻沒有高興,也沒有抹黑、揭短,而是為著掃羅的死而痛哭;正如耶路撒冷的人即將把主耶穌釘上十字架,主耶穌卻為耶路撒冷而哀哭(路十九41)。當大衛完全忘記了自己的恩怨,也完全忘記了自己,心中所想的只有神的榮耀的時候,他的生命就成熟到可以坐上寶座了。
《撒母耳記》背景
在希伯來文聖經中,《撒母耳記上、下》是一卷書,緊接著《士師記》,之後是《列王紀》。七十士譯本為了方便,將《撒母耳記》和《列王紀》各分為上下兩冊。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把《撒母耳記上、下》和《列王紀上、下》合稱為《王國記一、二、三、四卷》,拉丁文武加大譯本稱之為《列王紀一、二、三、四卷》。《撒母耳記》記錄了主前11世紀初葉到10世紀早期撒母耳、掃羅和大衛的歷史,敘述神怎樣照著祂對列祖的應許,在百姓中興起君王(創十七6;三十五11;四十九10),用大衛的寶座來預表基督永恒的王權,用大衛的王國來預表基督永恒的國度(撒下七16)。
《撒母耳記》是在聖靈的管理下,由多部文獻編撰而成的。先知撒母耳可能是《撒母耳記上》前二十四章的作者 ,而先知拿單與迦得的書(代上二十九29)、詩歌《雅煞珥書》(撒下一18)也被編輯在內。撒母耳是書中的三位主角之一,他是最後一位士師,也是祭司和先知。神借著他帶領百姓回轉歸向神,拯救以色列人脫離了「各人任意而行」(士二十一25)的混亂與黑暗,也脫離了非利士人的轄制;神又借著他膏立了另外兩位主角掃羅(撒上十1)和大衛(撒上十六13)為王,使以色列從士師時代進入了王國時代。而「撒母耳」這個名字的意思是「祂的名是神」,也是「求」神(撒上一27)、「歸於」神(撒上一28)的諧音,因此,以「撒母耳」為書名,能貼切地表明神是歷史的主宰。
《撒母耳記》不但是歷史的記錄,也是先知的話語,所以在希伯來聖經《塔納赫》(תנ״ך / Tanakh)中被列為《早期先知書》(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列王紀)的第三卷。先知的作品從來都不是為了寫歷史而記錄歷史,他們更關心的是神借著歷史所顯明的心意,好作為後人的鑒戒。因此,《撒母耳記》中人物、事件所占的篇幅,並不是按其政治地位、執政時間或治國成就,也沒有羅列所有的歷史資料,而是按照屬靈的意義加以取舍、整理。例如:以利當士師四十年,但他的政績卻從未被提及;掃羅作王四十年,除了早期的爭戰以外,其他的事跡也鮮有記述。相反,聖靈卻借著三對人物,讓我們看到:同樣是神的百姓,里面卻有兩種不同的生命,因此向神就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態度,人生也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結局:
- 兩種生活:屬肉體的毗尼拿和屬聖靈的哈拿(撒上一1-二11);
- 兩種事奉:屬肉體的以利和屬聖靈的撒母耳(撒上二12-七17);
- 兩種君王:屬肉體的掃羅王(撒上八1-十五35)和屬聖靈的大衛王(撒上十六1-撒下二十四25)。
聖靈要我們在《撒母耳記》里看清這兩種生命的結局,也認識神對付我們的肉體,破碎舊人、造就新人的過程:「體貼肉體的,就是死;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原來體貼肉體的,就是與神為仇;因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而且屬肉體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歡。如果神的靈住在你們心里,你們就不屬肉體,乃屬聖靈了」(羅八6-9)。因此,每一位信徒都「當順著聖靈而行」(加五16),「不放縱肉體的情欲」(加五16),而是甘心接受十字架的對付。這樣,神的手就能把我們模造成「合祂心意的人」(十三14),好讓我們能成為「合乎主用」的「貴重的器皿」(提後二21)。
《撒母耳記》的最後成書時間可能是在所羅門死後、北國滅亡之前(撒上二十七6),目的是為了向南北分裂後陷入失敗的以色列人說明,神的選民為什麽會淪落到當時可憐的光景,神對大衛寶座的應許到底有沒有前途?先知所要傳達的信息是:神是歷史的掌管者,百姓在應許之地的生存、國家的興亡,完全取決於他們是否忠於聖約、遵守神的律法(申二十八)。雖然以色列的失敗可以追溯到所羅門的敗壞,甚至遠至大衛的犯罪、士師時代的敗壞,但在失敗中的百姓也可以盼望:不管人怎樣軟弱、失敗,神都有辦法挽回自己的百姓,把「屬肉體」(羅八8)的生命改變成「屬聖靈」(羅八9)的生命,把全然敗壞的亞當後裔造就成合神心意的君王(徒十三22),將來在榮耀的國度里「與基督一同作王」(啟二十6),「直到永永遠遠」(啟二十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