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二1】「『你要寫信給以弗所教會的使者,說:“那右手拿著七星、在七個金燈台中間行走的,說:」

【啟二2】「我知道你的行為、勞碌、忍耐,也知道你不能容忍惡人。你也曾試驗那自稱為使徒卻不是使徒的,看出他們是假的來。」

【啟二3】「你也能忍耐,曾為我的名勞苦,並不乏倦。」

  • 「以弗所」(1節)是亞細亞行省的七個城市中最重要的一個,位於地中海東部愛琴海東岸的考斯特(Cayster River)河口,是位居羅馬、亞歷山大、敘利亞的安提阿之後的羅馬帝國第四大城市。以弗所是羅馬的駐防城,也是允許保留原有法律的自由城,羅馬總督定期輪訪該城、審訊重大案件(徒十九38)。羅馬總督從羅馬坐船前往亞細亞省上任時,必須先在以弗所登陸,然後前往行政首府別迦摩,所以該城也被稱為登陸處(Landing Place)。以弗所是個商業重鎮,從地中海運來的商品必須經以弗所送到亞細亞省各地,從東方運來的商品也必須經過以弗所出海,從幼發拉底河和美索不達米亞通往地中海的路、從加拉太經撒狄通往地中海的路、從考斯特河谷和南方邁安德河谷(Maeander River)來的路都在以弗所匯合,所以這里被稱為「亞細亞的市場 The Market of Asia」(斯特拉波 Strabo,主前63-23年)。而亞細亞省的基督徒被押往羅馬受刑時,也必須在以弗所登船,所以初期教父安提阿的伊格那丟(Ignatius of Antioch,主後67-110年)稱以弗所為「殉道者的驛道 Highway of the Martyrs」。以弗所是異教的宗教中心,有號稱世界七奇觀之一的亞底米女神廟(徒十九27)和大劇場,買賣護身符、驅魔咒和行邪術的事情非常普遍(徒十九19),還有羅馬皇帝克勞第和尼祿的神廟。
  • 以弗所的居民成分覆雜,猶太人比較多,保羅曾在這里傳道兩年多(徒十九8-10),比任何地方都長。以弗所教會是保羅在第三次傳道旅程中建立的,提摩太是首任監督(提前一3)。由於以弗所是繁華都會,來往之人很多,教會更容易受到擾亂,所以保羅在與以弗所教會最後道別時,預言「必有兇暴的豺狼進入你們中間」(徒二十29),到提摩太時已經應驗(提前六21)。但以弗所教會忠心事奉,在真理上始終站立得穩,可被稱為初期教會的模範標竿。教會傳統認為,使徒約翰晚年居住在以弗所,主耶穌的肉身母親馬利亞終老於此
  • 主耶穌在對七教會說話之前,總是針對各教會的不同光景,先啟示祂自己是怎樣一位主,接著稱讚教會的優點、責備她的缺欠,最後是勸勉和對得勝者的呼召。除了給老底嘉教會的信,主耶穌的自稱都來自一14-18對覆活、榮耀基督的描述。
  • 主耶穌向以弗所教會的自稱引自一13、16,但「右手拿著七星」原文比一16的「拿著」用詞更加強烈,意思是「緊緊地抓住」。這提醒以弗所教會,教會是在主的掌管之中,沒有任何人可以把我們從祂手中奪走。一13只提到「燈台中間」,但在此特地強調「在七個金燈台中間行走」,表明主就是那位在祂的百姓中間行走的神(利二十六12),始終在看顧教會。
  • 這七封信的受信者是各教會的「使者」(二1、8、12、18;三1、7、14),而不是教會本身。「七個教會的使者」(一20)意義不能確定,可能指教會在天上的屬靈代表。
  • 主耶穌向每個教會都強調「我知道你」(二2、9、13、19;三1、8、15),使徒約翰用這個「知道 οἶδα/oida」來表達「無所不知」(約二十一17)。主是我們的大牧者,祂知道每個人的心思言行、也了解每個教會的難處壓力。因此,我們在任何環境和難處中都可以信靠祂,隨時隨地都應當注意在主面前行事為人。
  • 「行為、勞碌、忍耐」(2節),原文就是「因信心所做的工夫,因愛心所受的勞苦,因盼望我們主耶穌基督所存的忍耐」(帖前一3)中的「工夫、勞苦、忍耐」。「行為」主要指「做神的工」(約六29;四34)。「勞碌」主要指傳福音,這個詞幾乎是「宣教」的同義詞(林前三8「工夫」原文;十五58「勞苦」原文;林後十15;帖前三5「勞苦」原文)。
  • 「行為、勞碌、忍耐」,這句話會使以弗所信徒聯想到當地曠日持久的港口清淤工程。以弗所城的生命力在於海陸運輸的暢通,但以弗所港是考斯特河的出海口,當時泥沙淤塞已有二百年之久,多米田皇帝曾有意清除以弗所港,市政當局也一再耗財費力。但後來淤塞還是越來越嚴重,主後六百年左右,以弗所港已經淪為泥塘,最終變為內陸廢墟。
  • 「乏倦 κοπιάω/kopiao」(3節)原文與「勞碌 κόπος/kopos」(2節)諧音,「勞苦」(3節)原文與「容忍」(2節)是同一個詞。這些都是雙關語:以弗所教會雖然為主「勞碌」,但卻「並不乏倦」(3節);他們為主「勞苦」時可以「忍耐」一切,但在真理上卻「不能容忍惡人」(2節)。今天,教會的光景卻常常相反:我們為自己勞碌不覺得累,但一做神的工就會「乏倦」;我們可以包容謬誤和罪惡,但卻難以「容忍」說出真相的人。

【啟二4】「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

【啟二5】「所以,應當回想你是從哪里墜落的,並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臨到你那里,把你的燈台從原處挪去。」

  • 「起初的愛心」(4節),指愛主之心,也是因著愛神而愛弟兄、愛眾人之心(彼後一7)。愛心是重生的記號(約壹三14-15),但以弗所信徒可能在維護真道的過程中(2、6節),漸漸忘記了「起初的愛心」。信徒首先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太二十二37),然後才可能真實地「愛人如己」(太二十二39)、「彼此相愛」(約十三34);信徒若沒有真實的愛,一切事奉和擺上都是枉然(林前十三1-3)。
  • 要恢覆「起初的愛心」,必須有三個步驟:
    1. 「回想你是從哪里墜落的」(5節),找到愛心冷淡的原因。信徒愛心的冷淡,常常是自以為義的結果。主耶穌說:「她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她的愛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愛就少」(路七47)。我們越是認識自己的全然敗壞,越能體會神的恩典,也越能愛神、愛人。一個自以為義、驕傲自滿的人,總是用律法待人、用恩典待己,對別人的罪敏感、對自己的罪麻木。當人越來越不認識自己的時候,就越來越難以體會救恩,愛主的心也會越來越冷淡,對別人也越來越苛責。
    2. 「並要悔改」(5節),在態度上首先承認自己的全然敗壞,才能回轉到神面前。
    3. 「行起初所行的事」(5節),就像第一代的以弗所信徒焚燒價值「五萬塊錢」的邪書一樣(徒十九18-19),第二、三代的信徒也當付上代價、將屬靈的港口挖深,恢覆與主暢通、親密的生命交通,才能「信從主耶穌,親愛眾聖徒」(弗一15;徒二十37)。
  • 「把你的燈台從原處挪去」(5節),不一定指挪去教會,而是指失去為主見證發光的資格。金燈台是神性情的發表,教會要作為神的見證,真理和愛心一樣都不能少(約十三35;提前三15)。初期教父伊格那丟在《致以弗所人書》(Epistle to the Ephesians)中指出,以弗所教會已經領受了這一警告。
  • 今天,我們常常和以弗所教會一樣勞碌忍耐、為主勞苦、信仰純正,但久而久之,事奉會成為責任,肉體的熱心也會漸漸代替對主的「愛心」。當我們用「愛事奉」、「愛聚會」、「愛公義」、「愛憐憫」或「愛傳福音」代替了「愛主」的時候,就已經「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而貫穿信徒一生的大使命(太二十八18-20),並不只是向別人傳福音,更是不斷向自己宣講「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林前二2)。當我們每天都體會自己就是那個把基督釘上十字架的罪人的時候,才能恢覆和保持「起初的愛心」。

【啟二6】「然而你還有一件可取的事,就是你恨惡尼哥拉一黨人的行為,這也是我所恨惡的。」

  • 「尼哥拉一黨人的行為」(6節),具體內容無法確定。早期教父伊格那丟、愛任紐、亞歷山大的革利免等認為,「尼哥拉一黨人」打著「恩典、自由」的旗號,教導信徒繼續敬拜偶像、放縱肉體(14-15節)。今天,也有許多人標榜自己是反律法主義者,用一廂情願的「恩典、自由」來自欺欺人,引誘信徒體貼肉體、隨從世俗。
  • 恢覆「起初的愛心」(4節),並不是作老好人、與世界妥協,而要愛主所愛、恨主所恨。主恨惡「尼哥拉一黨人的行為」,信徒也應當恨惡惡行,因為「不憎惡惡事」(詩三十六4)就是犯罪。但信徒也當照著主的吩咐「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太五44),因為每個罪人都和我們一樣需要救恩。
  • 主在責備(5節)之後,再度稱讚以弗所教會「還有一件可取的事」(6節),免得我們矯枉過正、為了強調愛心而妥協真理。「彼此相愛的心」(約十三35)是門徒的標志,但教會也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三15);我們不能因為爭辯真理而離棄「起初的愛心」(4節),也不能為了標榜愛心而妥協真理。如果真理和愛心之間產生了矛盾,一定是出現了肉體的假冒,因為從神而來的愛是「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林前十三6)。

【啟二7】「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我必將神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吃。”』」

  • 「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二7、11、17、29;三6、13、22),就是主耶穌向眾教會所說的話。主耶穌向七教會所說的話,既針對每個教會的特點,也針對歷世歷代所有的教會。主耶穌對七教會的稱讚、責備和要求,都是祂對眾教會的心意,也是祂對每個信徒的要求。
  • 「凡有耳的,就應當聽」(7節),表明許多人有耳卻聽不見,聽見卻不明白(賽六9)。這句話在每封信中都出現(二7、11、17、29;三6、13、22),主耶穌傳福音時也常常這樣提醒人。但主耶穌說「有耳可聽的」(太十一15;可四9;路十四35)是覆數,是向著眾人說的;而這七封信中的「耳」卻是單數,是聖靈對歷世歷代每個信徒的個別提醒。
  • 保羅強調信心,而約翰指出,信心會帶來得勝,「因為凡從神生的,就勝過世界;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約壹五4)。「得勝」(7節)就是對主忠心,是重生生命的記號。聖靈呼召七個教會中「得勝的」(二7、11、17、26;三5、12、21),原文都是現在分詞,表明忠心的信徒應當持續得勝,而不是得勝幾次就夠了;即使偶有失敗、也當屢敗屢戰。
  • 「樂園 παράδεισος/paradeisos」(7節;路二十三43;林後十二4)原文來自波斯文,意思是「有圍墻的園子、遊樂的園子」,這里指伊甸園。英文「天堂 paradise」源於此字。
  • 主責備一個模範教會「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4節),並非「命上加命,令上加令」(賽二十八10)的苛求,而是提醒我們:神在教會中所要得著的,不是人的肉體表現,而是基督的生命彰顯。神兒子的生命里既有真理、也有愛心。無論是偏離真理的愛心,還是缺乏愛心的真理,都不是從神來的,只是肉體的假冒。亞當、夏娃因犯罪而失去了生命(創二17),被趕出伊甸園(創三22-24),不管肉體如何努力,都不再有資格享用「生命樹的果子」(7節)。但信徒的得勝並非倚靠「行為、勞碌、忍耐」(2節),而是根據出於神所賜的真實的生命,所以「樂園」和「生命樹的果子」這兩樣恩典都能重新得著(二十二2、14、19)。

【啟二8】「『你要寫信給士每拿教會的使者,說:“那首先的、末後的、死過又活的,說:」

【啟二9】「我知道你的患難,你的貧窮(你卻是富足的),也知道那自稱是猶太人所說的毀謗話,其實他們不是猶太人,乃是撒但一會的人。」

【啟二10】「你將要受的苦你不用怕。魔鬼要把你們中間幾個人下在監里,叫你們被試煉,你們必受患難十日。你務要至死忠心,我就賜給你那生命的冠冕。」

  • 「士每拿」(8節)是以弗所北方約70公里的一個港口城市,是富饒的赫耳墨斯(Hermus)河谷出海口,與以弗所共爭「亞細亞第一城市」的榮譽。士每拿在羅馬尚未崛起之前,就是羅馬的「歷史上最可靠和最悠久的盟友」(古羅馬史家西塞羅 Cicero)。這是一座允許保留原有法律的自由城,但也是第一個建造羅馬女神(Dea Roma)廟的城市,更是亞細亞省最早開始敬拜凱撒的城市。保羅在第三次傳道旅程中,曾在以弗所傳道兩年多(徒十九10),士每拿教會可能就是在那時建立的(徒十九26)。「士每拿」的意思是「沒藥」,象征受苦。該城是一個希臘殖民地,主前600年左右被呂底亞人摧毀,主前300年左右被希臘人重建,成為古代罕見的有規劃的城市,「街道極其美麗」(古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波 Strabo),被稱為「以哥念之冠」。今天,士每拿的海港仍然可以使用,教會仍然存在,但以弗所卻已成為廢墟。
  • 主耶穌向士每拿教會的自稱引自一18。士每拿商業發達、文化先進、市容美麗,在政治和宗教上都有重要的地位,但主卻宣告,榮耀的基督才是「那首先的、末後的」(8節),世人一切的驕傲成就,在祂面前都黯淡無光。士每拿是一個被毀重建、死而覆活的城市,但主卻宣告,覆活的基督才是「死過又活的」(8節)。因此,教會所受的患難都在主的允許和掌管之中,絕不能越過祂所劃定的界限。主是死過的,我們可以相信祂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來四15);主也是用覆活向死亡宣告得勝的,我們可以信靠祂能讓我們「至死忠心」(10節)。
  • 「患難」(9節)原文是單數,指逼迫所帶來的苦難。
  • 希臘文有兩個字表示「貧窮」,一般的「貧窮 πένης/penes」(林後九9)是指沒有多余,而這里的「貧窮 πτωχός/ptocheia」(9節;林後八2、9)卻是指一無所有。每拿城的經濟繁榮,但市民強烈效忠羅馬、猶太勢力強大,信徒受到主流社會的排擠,可能因此貧窮到一無所有的地步。
  • 士每拿信徒又經「患難」、又受「貧窮」,可謂雪上加霜,但主不但沒有深表同情,反而說:我「知道」(9節)!因為這些遭遇毫不奇怪,都是神的旨意。但主又說:「你卻是富足的」(9節),因為主「知道」,這些遭遇都會增加他們在天上的銀行余額。今天,持守真理的信徒也越來越容易在職場和商場上遇到難處,越來越可能遭遇「患難、貧窮」。但這一切也都在主的「知道」之中,祂讓我們放心:凡是經過主的手量給我們的,對我們永遠的「富足」都有益處的(羅八28)。
  • 「那自稱是猶太人」(9節),指逼迫信徒的猶太教徒,他們雖然生來就是猶太人,但卻算不得「真猶太人」(羅二28-29)。「撒但」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控告者、毀謗者,這些猶太教徒被撒但利用、「控告我們弟兄」(十二10),雖然自稱是「耶和華的會眾」(民二十4),實際上卻是「撒但一會的」(9節)。
  • 以弗所教會的麻煩來自假使徒(2節),士每拿教會的逼迫則來自猶太教。當地的猶太人口眾多,很有影響力,有一次為美化市容就捐出了一萬得拿利烏(Denarius),相當於一萬個工人一天的工資。這些人特別痛恨教會,主後155年,使徒約翰的門徒坡旅甲(Polycarp,主後69-155年)在士每拿殉道,當地猶太人竟在安息日撿拾木柴到刑場,參與燒死了坡旅甲。
  • 羅馬帝國並不長期關押犯人,通常是輕罪罰款、重罪流放,更嚴重的處以死刑。所以「下在監里」(10節),是指等候裁決、上訴或執刑,過一段時間就能知道結果。在教會被羅馬政府逼迫的時代,被關押的信徒很少能被無罪開釋,結局通常是被處死。但主卻提前告訴他們:「你將要受的苦你不用怕」(10節)!
  • 「十」在聖經里是個完全的數目,如拉班十次改了雅各的工價(創三十一7),埃及受了十次大災害(出七13至十一8),神賜下十誡(出二十1-17),約伯受到朋友十次羞辱(伯十九3)。「受患難十日」(10節),可能引自但以理的十天試驗(但一12-15),表明這「試煉」(10節)是完全的,但與「第二次的死」(11節)相比,時間是短暫的、程度是有限的。
  • 「務要至死忠心」(10節),指那幾位被「下在監里」的信徒必須在死亡和背道之間作出選擇。士每拿的世俗市民對羅馬帝國忠心,天國的國民也當對神盡忠。
  • 「冠冕 στέφανος/stephanos」(10節),原文指運動會中頒給得勝者的花冠,或者在筵席中給客人戴上的花冠,表示快樂之情。「生命的冠冕」(10節),指信徒經過「試煉」之後,最終能得著永生的喜樂和榮耀。「生命」原文前面有冠詞,特指「永生」。士每拿有亞細亞省最有名的運動會和競技場,用冠冕作比喻,令他們印象深刻。
  • 給士每拿教會的信是最短的一封,他們面臨「患難、貧窮」,但卻和非拉鐵非教會一樣,沒有內憂、只有外患,主耶穌只有稱讚、沒有責備。教會的歷史表明,患難是主潔凈教會的工具。對於活在地上的天上國民來說,苦難是必然的,因為「凡立志在基督耶穌里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提後三12);但神的權柄管理萬有,任何仇敵都無法越過祂的界限。當我們遭遇患難、忍受貧窮的時候,當我們看到所愛的人罹患重病、面臨死亡的時候,常常不理解神的旨意、不知道怎樣「凡事謝恩」(帖前五18)。但主耶穌清楚地告訴我們:祂「知道」一切,所以「你不用怕」,「務要至死忠心」!主量給我們的患難都有限的、也是有益的,世人所懼怕的「死」,會變成主所賜的「生命的冠冕」。因此,「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太十28),凡是只能「殺身體」的逼迫,總是使教會變得更強大;凡是「不能殺靈魂」的患難,必會讓我們變得更堅固!

【啟二11】「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

  • 「第二次的死」(11節),指火湖的永刑(二十14;二十一8),也就是與神永遠隔絕。與有限的「受患難十日」(10節)相比,「第二次的死」在時間和程度上都是無限的。
  • 「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來九27),神的旨意並非讓信徒免去一死(約二十一23),而是應許「得勝的,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11節)。因此,我們在軟弱中所需要祈求的恩典(林後十二9),不是讓我們病得醫治、化險為夷,而是使我們能靠主得勝。
  • 得勝的信徒即使殉道,但也「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因為即使在火窯之中,主也與我們同在(但三25):「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羅八38-39)。而不肯「至死忠心」(10節)的人並沒有重生的生命,雖然能暫時躲過有限的一死,但最終身體還會死亡,並且將與神永遠隔絕、遭受無限的「第二次死的害」。

【啟二12】「『你要寫信給別迦摩教會的使者,說:“那有兩刃利劍的,說:」

【啟二13】「我知道你的居所,就是有撒但座位之處;當我忠心的見證人安提帕在你們中間、撒但所住的地方被殺之時,你還堅守我的名,沒有棄絕我的道。」

  • 「別迦摩」(12節)位於內陸山區,原來是阿塔羅斯(Attalus)王國的首都。主前133年,阿塔羅斯的末代國王在遺囑中將王國贈予羅馬,別迦摩從此成為羅馬在亞細亞省的行政中心。別迦摩的文化發達,建有希臘醫神(Asclepius)、宙斯、酒神、雅典娜和凱撒的神廟,擁有可容納1萬人的大劇院,又有藏書20萬、僅次於亞歷山大圖書館的大圖書館。別迦摩人發明了羊皮紙,取代了埃及蒲草紙的地位,英語「羊皮書卷 Parchment」就是從「別迦摩 Pergamon」的名字演變而來的。保羅在第三次傳道旅程中,曾在以弗所傳道兩年多,別迦摩教會可能是在那時建立的(徒十九26)
  • 主耶穌向別迦摩教會的自稱引自一16。主是「那有兩刃利劍的」(12節),表明祂口中所出的話不但要對付仇敵(十九15),也將審判教會中的攙雜(16節)。別迦摩是亞細亞省的行政首府,「佩劍」(羅十三4)代表羅馬總督掌管生殺大權的權柄。所以主耶穌向別迦摩教會宣告:祂才是「那有兩刃利劍的」,只有基督才有權決定生死,祂的權柄超越了地上一切刀劍的權柄。
  • 別迦摩是行政首府,初期教會許多信徒都在別迦摩殉道,所以說這里是「有撒但座位之處」(13節)、「撒但所住的地方」(13節)。「撒但座位」可能指別迦摩山上的宙斯大祭壇,也可能因為這里是官方的凱撒敬拜中心,是亞細亞省第一個獲準為活著的羅馬皇帝建廟的城市。另外,被稱為「別迦摩之神」的希臘醫神(Asclepius)的記號是蛇,撒但的記號也是蛇(十二9;二十2)。加上基督「忠心的見證人安提帕」(13節)不久前在此城中被殺,這座城可謂不折不扣的「有撒但座位之處」、「撒但所住的地方」。但這樣的逼迫卻沒有使教會灰心退後,所以主耶穌稱讚他們「你還堅守我的名,沒有棄絕我的道」(13節)。英文「殉道者 martyr」就源於希臘文「見證人 μάρτυς/martus」。

【啟二14】「然而,有幾件事我要責備你:因為在你那里有人服從了巴蘭的教訓;這巴蘭曾教導巴勒將絆腳石放在以色列人面前,叫他們吃祭偶像之物,行奸淫的事。」

【啟二15】「你那里也有人照樣服從了尼哥拉一黨人的教訓。」

【啟二16】「所以,你當悔改;若不悔改,我就快臨到你那里,用我口中的劍攻擊他們。」

  • 「巴蘭的教訓」(14節),指巴蘭為了財利向摩押王巴勒獻計(民三十一16),引誘以色列人與摩押女子行淫(民二十五1)、拜偶像(民二十五2)。
  • 「尼哥拉一黨人的教訓」(15節),可能是打著「恩典、自由、反律法主義」的旗號,教導信徒繼續敬拜偶像、放縱肉體(14節)。
  • 「照樣」(15節)一詞,表明「尼哥拉一黨人的教訓」(15節)與「巴蘭的教訓」(14節)相似,就是想通過某些折衷、妥協的方法,一手抓緊天堂的門票、一手抓住世界的好處,結果都是與世界妥協、不再分別為聖。
  • 在以弗所教會,「尼哥拉一黨人」的行為是被「恨惡」(6節)的。但到了別迦摩教會,卻已經有人「服從了尼哥拉一黨人的教訓」(15節)。
  • 「你當悔改」(16節),就是要分別為聖。這句話原文的語氣緊迫,是一個沒有寬容余地的命令。
  • 「用我口中的劍攻擊他們」(16節),指主耶穌將根據祂的話語審判拒不悔改的信徒。今天,我們若不順服主的道,將來,主的道就會成為審判我們的根據(約十二48)。
  • 今天,教會所面臨的最大仇敵也和別迦摩教會一樣,不是來自外面的逼迫(13節),而是混進內部的假師傅(14-15節)。他們不會公開宣稱摧毀教會,而是自稱能提供一個更加合理、更有人情、更合時宜的信仰,結果都是使教會不再分別為聖、迅速敗壞。因為神的百姓若不成為「獨居的民」(民二十三9;彌七14),很快就會被世界同化,一切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都與世界毫無兩樣。如果我們容忍那些「巴蘭的教訓」在教會流行,主耶穌會來親自管教我們(16節)!

【啟二17】「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我必將那隱藏的嗎哪賜給他,並賜他一塊白石,石上寫著新名;除了那領受的以外,沒有人能認識。”』」

  • 「那隱藏的嗎哪」(17節),指藏於約櫃中的嗎哪(出十六32-34),猶太人傳說耶利米將約櫃、會幕和香壇藏在尼波山的巖洞里,要等到彌賽亞來臨時才會出現(次經《馬加比傳下》二4-8)。「隱藏的嗎哪」與「祭偶像之物」(14節)針鋒相對。正如以色列人沒有因為離開埃及、進入曠野就餓死,因為神親自降下嗎哪;信徒也不必擔心拒絕「祭偶像之物」、與世界分別,就會遭遇生活的難處,因為主將負責供應我們。
  • 「白石」(17節)的意義不能確定,可能指陪審員用白石代表無罪的投票,象征祝福的憑據。
  • 「新名」(17節)的意義不能確定,可能代表一個人新的位分。羅馬帝國第一位皇帝屋大維(Octavius)登基之後,就改名為奧古斯都(Augustus)。正如神將亞伯蘭改名為亞伯拉罕(創十七5)、雅各改名為以色列(創三十二28),神也要將「新名」贈給得勝的人,這「新名」是神與人之間的一個秘密,適合將來的新天新地,所以「除了那領受的以外,沒有人能認識」(17節)。

【啟二18】「『你要寫信給推雅推喇教會的使者,說:“那眼目如火焰、腳像光明銅的神之子說:」

【啟二19】「我知道你的行為、愛心、信心、勤勞、忍耐,又知道你末後所行的善事,比起初所行的更多。」

  • 「推雅推喇」(18節)以染羊毛馳名,在腓立比賣紫色布的呂底亞就來自推雅推喇(徒十六14)。推雅推喇城比亞細亞省的其他城市擁有更多的行業公會,當地出土的碑文提及了以下行業:羊毛工匠、亞麻工匠、外衣工匠、染色工匠、皮革工匠、陶器工匠、面包師、奴隸交易商和銅匠。保羅在第三次傳道旅程中,曾在以弗所事奉將近三年,推雅推喇教會可能在那時建立(徒十九10)
  • 主耶穌向推雅推喇教會的自稱引自一14-15。推雅推喇城有銅匠公會,所以主自稱「眼目如火焰、腳像光明銅」(18節),表明主一直在察看我們的存心和行為,祂的目光能把人的掩飾和矯揉造作清除得一幹二凈,並要審判、踐踏教會中的一切罪惡(22-23節)。推雅推喇城的守護神是宙斯之子太陽神阿波羅(即呂底亞版的Tyrimnos),當地人把羅馬皇帝當作阿波羅在地上的彰顯,將他們合並敬拜。所以主向推雅推喇教會宣告:祂才是真正的「神之子」(18節)。
  • 以弗所教會失去了「起初的愛心」(4節),推雅推喇教會卻擁有許多「愛心」(19節),但「愛心」並不能代替真理,更不等於屬靈的生命。如果「愛心」不是建立在真理的根基上(20節),人「所行的善事」(19節)再多,也只是神眼中的「惡行」(約貳11)。

【啟二20】「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容讓那自稱是先知的婦人耶洗別教導我的仆人,引誘他們行奸淫,吃祭偶像之物。」

【啟二21】「我曾給她悔改的機會,她卻不肯悔改她的淫行。」

【啟二22】「看哪,我要叫她病臥在床。那些與她行淫的人,若不悔改所行的,我也要叫他們同受大患難。」

【啟二23】「我又要殺死她的黨類(原文是兒女),叫眾教會知道,我是那察看人肺腑心腸的,並要照你們的行為報應你們各人。」

  • 在以弗所教會,異端是被「恨惡」(6節)的;在別迦摩教會,已經有人「服從」(15節)了異端的教訓。而在推雅推喇教會,甚至「容讓」(20節)假先知在教會里教導會眾、引誘信徒。新約的教會和舊約的以色列人一樣,神的百姓最大的仇敵從來都不是外面的逼迫,而是里面的摻雜。
  • 「那自稱是先知的」(20節),指假先知。
  • 「耶洗別」(20節)是以色列王亞哈的外邦妻子,引誘北國以色列敬拜偶像巴力(王上十六31-32), 在這里代表一位身分不詳的婦人,她對推雅推喇教會的影響就像耶洗別對北國以色列一樣巨大。正如耶洗別並不想毀滅消滅北國,只是想讓百姓接受她認為更能解決現實問題的巴力;這位婦人可能也沒有存心毀滅教會,只不過想幫信徒解決生計問題。但這兩位婦人對於北國和教會屬靈生命的傷害,同樣是致命的。
  • 「行奸淫」(20節),指敬拜偶像時的淫亂行為。「吃祭偶像之物」(20節),指參加敬拜偶像的筵席。推雅推喇的行業公會常在本行業守護神的神廟里聚會,獻祭和吃祭物是必有的環節,場面常常荒淫放蕩。信徒若不參與,就無法加入行業公會,結果將被社會孤立、難以生存。假先知可能鼓勵信徒放心參與這些聚會,不但能融入社會、廣傳福音,還能勤勞致富、多行更多的「善事」(19節)。
  • 「病臥在床」(22節),指假先知只能茍延殘喘。
  • 「與她行淫的人」(22節),指聽從假先知教訓、與世俗妥協的人。
  • 「若不悔改」(22節),暗示雖然已到這種地步,但若及時回頭,還是可以蒙神赦免。
  • 「黨類」(23節),指全心全意跟隨假先知的人。
  • 「肺腑心腸」(23節)原文是「腎和心」,猶太人以腎代表情感、以心代表理智(耶十一20)。基督是「那察看人肺腑心腸的」(23節),無論假先知的教導貌似多麽合情合理,主都能看穿人的一切掩飾和矯揉造作。祂的審判不但根據我們外面「所行的善事」(19節),也要根據我們里面的動機。因為,神眼中的行為包括我們心中的「惡行」(詩一百三十九24),祂必「照你們的行為報應你們各人」(23節)。
  • 今天,許多信徒也習慣於和世俗妥協,一面上教會、一面與世界聯合,「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太六24),如魚得水,似乎並沒有遭到神的管教。豈不知這是神給我們「悔改的機會」(21節),千萬不可「藐視祂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不曉得祂的恩慈是領你悔改」(羅二4)。

【啟二24】「至於你們推雅推喇其余的人,就是一切不從那教訓、不曉得他們素常所說撒但深奧之理的人,我告訴你們,我不將別的擔子放在你們身上。」

【啟二25】「但你們已經有的,總要持守,直等到我來。」

  • 「其余的人」(24節),指推雅推喇教會沒有跟隨假先知的信徒。
  • 「不將別的擔子放在你們身上」(24節),可能指除了使徒明明吩咐的「禁戒偶像的污穢和奸淫,並勒死的牲畜和血」(徒十五29),對外邦信徒不再加上別的要求(徒十五28-29)。表面上,若不聽從假先知的教導(20節),推雅推喇信徒的生計問題就難以解決;但實際上,主說「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十一30),祂不會讓我們所承受的難處超過祂所賜的恩典(林後十二9),「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林前十13)。
  • 「撒但深奧之理」(24節),具體內容已經不能確定。可能指假先知聲稱,必須先熟悉罪惡、才能充分體會神的恩典;或者必須先進入撒但的大本營,才能洞悉撒但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假先知是早期諾斯底主義的異端,也可能辯稱信徒只要保持心靈清潔無瑕,即使參加了異教公會的聚會,也能證明恩典會勝過行為,信徒的屬靈生命不會受到肉體軟弱的影響。
  • 「已經有的」(25節),指信徒已經領受的、聖經明明吩咐的真理。
  • 「直等到我來」(25節),表明信徒應當繼續在軟弱的教會中持守見證,直到基督親自幹預。

【啟二26】「那得勝又遵守我命令到底的,我要賜給他權柄制伏列國;」

【啟二27】「他必用鐵杖轄管(轄管:原文是牧)他們,將他們如同窯戶的瓦器打得粉碎,像我從我父領受的權柄一樣。」

【啟二28】「我又要把晨星賜給他。」

【啟二29】「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

  • 主耶穌給前三個教會的信,都是先吩咐教會應當聽(7a、11a、17a),然後呼召得勝者(7b、11b、17b)。但從推雅推喇開始的四個教會,則是先呼召得勝者(26-28節;三5、12、21),然後吩咐教會應當聽(29節;三6、13、22)。前三個教會是一組模式,後四個教會是另一組模式;前三個城市是沿著官道向北走,而後四個城市是沿著官道向南走;前三個城市越來越靠近「撒但座位」(13節),後四個城市越來越遠離「撒但座位」。
  • 主耶穌並沒有呼召信徒離開推雅推喇教會,卻呼召信徒在「容讓」(20節)異端教導的教會中「得勝又遵守我命令到底」(26節)。只要是基督的教會,雖然暫時出現異端,但最終主必親自管教、糾正。
  • 「我要賜給他權柄制伏列國」(26節),指在國度中與基督一同作王(二十4、6)。對於推雅推喇的信徒來說,這是一個特別的應許。推雅推喇城缺乏天然屏障、戰時無法堅守,當地人最多是盼望不要被列國制伏,從來不曾奢望「將他們如同窯戶的瓦器打得粉碎」(27節)。但主卻應許這些得勝者與基督一同作王(二十4、6),可能也將有分參加最後的決戰(十九14)。26-27節引自彌賽亞詩篇詩二8-9。
  • 基督自己就是那「明亮的晨星」(二十二16),主把「把晨星賜給他」(28節),可能指把自己賜給他們,讓信徒能「得著基督」(腓三8)、永遠不會失去基督的同在。
  • 推雅推喇在七城之中最不起眼,但主給推雅推喇教會的信卻最長。因為推雅推喇信徒所面臨的試探,也是今天的信徒最常遭遇的。推雅推喇的信徒若不參與敬拜偶像,就不能加入行業公會,似乎是自斷生路。這時假先知便乘虛而入,主張信徒不應該與社會隔絕,更不應該放棄加入公會的合法權利,立刻贏得了許多跟隨者。這就像今天的一些教會,表面上看,蓬勃興盛、節目豐富,「行為、愛心、信心、勤勞、忍耐、善事」(19節)一樣也不缺,但卻在真理上妥協。這樣的教會標榜「自由、平等、博愛」,熱衷於給世俗化找神學借口,致力於讓聖經為時代的需要服務,所以備受歡迎。但會眾所渴望的只是心靈的滿足、情緒的慰藉,並不是認罪悔改和接受救恩。主同樣會向這種教會的信徒發出呼召:「那得勝又遵守我命令到底的,我要賜給他權柄制伏列國」(26節);若不悔改,雖然能暫時回避難處,結果卻會「同受大患難」(22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