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七1】「此後,我看見四位天使站在地的四角,執掌地上四方的風,叫風不吹在地上、海上,和樹上。」

【啟七2】「我又看見另有一位天使,從日出之地上來,拿著永生神的印。他就向那得著權柄能傷害地和海的四位天使大聲喊著說:」

【啟七3】「『地與海並樹木,你們不可傷害,等我們印了我們神眾仆人的額。』」

  • 本章是在第六、七印之間插入的兩個異象,分別用「此後」(1、9節)開始,正好回答了第六印中世人提出的問題:「誰能站得住呢」(六17)。這些異象很可能是與前六印中的災難同時發生的,顯明神在災難中對自己百姓的保守。前六印(六2-17)所帶出的只是「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饑荒、地震。這都是災難的起頭」(太二十四7-8),而第七印帶出的七號(八1-2),才是真正的災難:「那時,人要把你們陷在患難里,也要殺害你們;你們又要為我的名被萬民恨惡」(太二十四9)。因此,聖靈在揭開第七印(八1)之前,插入了兩個異象(1-17節),好讓受苦的信徒看到:神在施行審判的同時,始終不會撇下屬祂的百姓。
  • 在第六、七號之間,也插入了其他的異象(十1-十一14)。而到了傾倒七碗的時候(十六1-21),地上已經不再有信徒,所以也不再有這樣的安排了。
  • 「執掌地上四方的風」(1節),意思是緊緊捉住地上四方的風,目的是「叫風不吹在地上、海上,和樹上」(1節),免得「傷害地和海」(2節)。「風」在舊約中常常代表審判和毀滅的力量(耶四11-12;四十九36;五十一1)。
  • 「日出之地」(2節),指東方,可能代表祝福的源頭。伊甸園在東方(創二8),神的榮光從東方而來(結四十三2),朝見基督的博士們也來自東方(太二1-2)。
  • 不可傷害「地與海並樹木」(3節),指不可危及人類生存的生活環境。宇宙的一切勢力都是神的差役,「四方的風」並沒有隨意怒吼的權柄,只有神吩咐了,它們才能發作,目的是成就神的旨意。
  • 「永生神的印」(2節),原文是「活神的印」。古代的「印」用來標識所屬的物主,受「永生神的印」的人,就是被分別出來事奉神的「我們神眾仆人」(3節),包括信主的以色列人(4節)和外邦人(9節)。當世人遭受大災難時,事奉神的人將免受傷害(出十二23;結九4)。
  • 每個重生的信徒都受了聖靈的「印記」(弗一13;四30),都應當是事奉神的人(羅十二1),所以神認識我們(提後二19)、保護我們。今天,有些信徒害怕公開承認自己的信徒身分會招來麻煩,其實越怕越有麻煩,不怕反而沒有麻煩。因為不管我們承不承認,撒但都認識屬主的人(九4;徒十九15)、也會控告屬主的人(十二10),而主只應允保護在人面前認祂的人:「凡在人面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認他;凡在人面前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認他」(太十32-33)

【啟七4】「我聽見以色列人各支派中受印的數目有十四萬四千。」

【啟七5】「猶大支派中受印的有一萬二千;流便支派中有一萬二千;迦得支派中有一萬二千;」

【啟七6】「亞設支派中有一萬二千;拿弗他利支派中有一萬二千;瑪拿西支派中有一萬二千;」

【啟七7】「西緬支派中有一萬二千;利未支派中有一萬二千;以薩迦支派中有一萬二千;」

【啟七8】「西布倫支派中有一萬二千;約瑟支派中有一萬二千;便雅憫支派中受印的有一萬二千。

  • 「以色列人各支派」(4節),指雅各十二個兒子的後裔(創四十九21),可能是在大災難期間信主的以色列人。
  • 「十四萬四千」(4節),原文是「十二個十二千」,象征完整的見證。
  • 這里指出「以色列人各支派中受印的數目」(4節),並不是說沒有外邦人「受印」,而是強調神將來對以色列的恢覆計劃。有人把這些人解釋為教會,即屬靈的「真猶太人」(羅二29),但依據並不充分。既然「猶大支派中的獅子」(五5)應該按字面理解,這里列出的「猶大支派」(5節)也沒有理由不按字面來理解。耶和華見證人和安息日會都是按靈意解釋,分別認為只有他們才是這「十四萬四千」人。
  • 在這里所列出的十二支派中,「猶大支派中的獅子」(五5)彌賽亞出自王族「猶大支派」,所以猶大排序領先(5節)。「流便」是長子,但因污穢父親的床而失去了長子的名分(創四十九3-4)。這十二支派的排名先後曾引起很多猜測,但是我們沒有必要太鉆牛角尖,因為聖經中共有20次列出十二支派,其中就有18個不同的次序。
  • 十二支派各有「十二千」(5節)人受印,唯獨沒有「但」支派,而是由「瑪拿西」(6節)支派代替。但支派中沒有「受印」的,可能因為「但」支派帶頭拜偶像(士十八30-31;王上十二29),傳統認為敵基督將出於但支派(初期教父希坡律陀的《駁異端》50.30.2,以及猶太拉比對創四十九17、耶八16的解釋)。但將來在千年國度中,仍會有但支派的產業(結四十八1)。
  • 「約瑟」(8節)得了長子雙倍的產業,瑪拿西和以法蓮支派都是「約瑟」的後代。如果列出瑪拿西支派,照理也應列出以法蓮支派。但可能因為以法蓮支派帶頭拜偶像(何四17;十四8),所以用「約瑟」代替。

 【啟七9】「此後,我觀看,見有許多的人,沒有人能數過來,是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來的,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樹枝,」

【啟七10】「大聲喊著說:『願救恩歸與坐在寶座上我們的神,也歸與羔羊!』」

  • 「此後」(9節),開始了第二個插入的異象。
  • 當時的信徒人數不多,但約翰卻「見有許多的人,沒有人能數過來」(9節),這是給受苦的信徒極大的鼓舞。
  • 「各國、各族、各民、各方」(9節),可能包括外邦信徒和受印的以色列人(4-8節),他們來自世界各地,都是「從大患難中出來的」(14節)得勝者,很可能是殉道者(16節)。當世人在大災難中站立不住的時候(六17),得勝的聖徒卻得以「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9節)。
  • 「白衣」(六11;七9、13、14),原文是「白色長袍」,象征尊貴,在此代表稱義、得勝(14節)。在世人看來,殉道者是卑賤、失敗的,但神卻用「白衣」宣告:他們才是尊貴的得勝者。
  • 「棕樹枝」(9節),是勝利的標記(約十二13),在住棚節的慶典中(利二十三40)用來慶賀出埃及的勝利(利二十三43)。
  • 第10節是《啟示錄》中的第七個頌讚。本書一共出現了十四個頌讚(四8、11;五9-10、12、13;七10、12;十一16-18;十五3-4;十六5-6、7;十九1-3、4、6-8),原文的形式都是可以頌唱的詩歌。
  • 「救恩」(10節)是這些人讚美的惟一主題,在「救恩」的計劃里,神和羔羊缺一不可(10節)。惟有蒙恩的人才知道「救恩」的寶貴,天使雖然也稱頌神和羔羊(12節),但他們卻不像信徒能親嘗救恩的大愛。
  • 羅馬將軍在凱旋時身穿白衣進城,猶太人在馬加比收覆耶路撒冷時手拿棕樹枝進城(馬加比二書十7)。而這個天上的異象卻顯明,忍耐、受逼迫的軟弱信徒才是最後的得勝者,他們將「身穿白衣,手拿棕樹枝」(9節),來到寶座前。又如撒迦利亞先知所預言的,「所有來攻擊耶路撒冷列國中剩下的人,必年年上來敬拜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並守住棚節」(亞十四16),外邦人中被神所得著的聖徒,將要和以色列人一起來守天上的住棚節。

【啟七11】「眾天使都站在寶座和眾長老並四活物的周圍,在寶座前,面伏於地,敬拜神,」

【啟七12】「說:阿們!頌讚、榮耀、智慧、感謝、尊貴、權柄、大力都歸與我們的神,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 第12節是《啟示錄》中的第八個頌讚,原文是詩歌。「頌讚、榮耀、智慧、感謝、尊貴、權柄、大力」(12節),是用七重完全的頌詞來稱頌神。
  • 五12的七重頌詞以羔羊為頌讚對象,本節卻是以神為頌讚對象,表明基督與父神的地位同等。

【啟七13】「長老中有一位問我說:『這些穿白衣的是誰?是從哪里來的?』」

【啟七14】「我對他說:『我主,你知道。』他向我說:『這些人是從大患難中出來的,曾用羔羊的血把衣裳洗白凈了。」

  • 「我主」(14節),是當時對有地位者的尊稱。
  • 「大患難」(14節)原文有冠詞,指特定的患難(三10;但十二1;可十三19;太二十四21),即末日的大災難,可能也包括信徒為進神國所受的苦難(約十六33;徒十四22)。
  • 「出來」(14節),原文是現在分詞,表示他們還在持續不斷地出來,可能指不斷地殉道(16節)。
  • 「曾用羔羊的血把衣裳洗白凈了」(14節),「洗」和「白浄」原文都是用簡單過去式,表明這兩個過去一次的動作具有永遠的效果。這些得勝者無論是稱義、還是得勝,都是憑著「羔羊的血」,而不是倚靠自己的行為(加三3)。

【啟七15】「所以,他們在神寶座前,晝夜在祂殿中事奉祂。坐寶座的要用帳幕覆庇他們。」

【啟七16】「他們不再饑,不再渴;日頭和炎熱也必不傷害他們。」

【啟七17】「因為寶座中的羔羊必牧養他們,領他們到生命水的泉源;神也必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

  • 「所以」(15節),表明蒙救贖的信徒被「洗白凈」(14節)的目的,是為了作祭司(一6;五10;二十6)、「在神寶座前」(15節)晝夜事奉神(代上九33)。神救恩的最終目的,是叫我們永遠事奉祂(二十二3)。今天我們在地上的事奉,不過是學習和操練,預備將來在天上的事奉。如果我們今天不甘心樂意事奉神(羅十二1)、不渴慕神的同在,將來在天上「晝夜在祂殿中事奉祂」(15節)、與神永遠同在,豈不成了一種可怕的煎熬?
  • 「坐寶座的要用帳幕覆庇他們」(15節),意思是神將與他們同住。「要用帳幕覆庇 σκηνόω/skenoo」原文就是「住在」(十二12;十三6;約一14)、「同住」(二十一3)。主耶穌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一14),原文就是「支搭帳幕在我們中間」,這正是住棚節所預表的(利二十三40-43)。
  • 「不再饑,不再渴」(16節),指靈里完全得著滿足。主耶穌曾在住棚節的最後一天宣布:「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里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約七37-38)。
  • 在天上的住棚節,神「要用帳幕覆庇他們」,所以「日頭和炎熱也必不傷害他們」(16節),所有的苦難都已經成為過去(詩一百二十一6)。當我們借著世上的苦難、學完了有益的功課(來十二10),就再也沒有任何地上的事物能傷害我們了。16-17節引自賽四十九10。
  • 主耶穌是「好牧人」(約十11;詩二十三1;結三十四23),只有祂的「牧養」(17節),才能使我們「不再饑」;只有「生命水的泉源」(17節;賽四十九10;耶二13),才能使我們「不再渴」,使我們的心靈對神的渴慕得著飽足(約四14;七38)。
  • 「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17節),是引自先知以賽亞的預言(賽二十五8),象征從苦難中得安慰、蒙釋放。
  • 在前六印驚天動地的災難之中(六1-17),神借著兩個異象(七1-17)顯明了祂的信實和保守,就像暴風雨中的一個堅固、溫暖、明亮的避難所。今天,有人認為舊約的神公義、新約的神慈愛,既然「神就是愛」(約壹四8),祂必然大人有大量,不會介意人的那點小錯,更不會用災難和地獄來審判世界。但「耶穌基督的啟示」(一1)卻讓這些臆想不攻自破:神永遠是慈愛的,也永遠是公義的,但祂的公義和慈愛都不是遷就人的標準,而是按照祂自己所啟示的「聖潔真實」(六10)。祂的公義必要追討一切恨祂的人(出二十5),祂的慈愛也向著愛祂、守祂誡命的人永遠長存(出二十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