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廿一1】「我又看見一個新天新地;因為先前的天地已經過去了,海也不再有了。」
- 二十一1-二十二7所描述的是「永世的教會——新耶路撒冷」,與本書開篇「今世的教會——七教會」(二1-三22)首尾呼應。整本聖經從神的創造開始(創一1),以神的新造結束(5節);從伊甸園開始(創二8),以「新耶路撒冷」(2節)結束。「新天新地」(1節)的榮耀畫面(1-8節),與可怕的火湖(二十11-15)形成了鮮明對比:
- 「新天新地」是神的新造(賽六十五17;六十六22;彼後三13),也是神的恢覆,神要把人和萬物恢覆到祂起初創造的心意里。
- 「新天新地」與希臘的二元論思想完全不同。二元論認為救贖乃是靈魂脫離短暫的、物質的世界,進入永恒的、屬靈的境界;但神的救贖卻是讓人帶著身體活在「新天新地」里,而不是靈魂飄在空中。
- 「新天新地」並不是舊天地的翻版。但在新天新地里,天上的「玻璃海」(四6)沒有了,不再有人與神之間的隔閡(3節);地上的「海也不再有了」(1節),不再有藏污納垢的地方和動蕩不安的來源。
- 「新天新地」並不是舊天地的重建。神「將一切都更新了」(5節),「先前的天地已經過去了」(1節;彼後三10、12節),不會再有隱藏在南極冰層里的古代病毒、或者埋在地底的古代遺跡。
- 「新天新地」里不再有七樣事物:「海」(1節)、「死亡、悲哀、哭號、疼痛」(4節)、「咒詛」(二十二3)和「黑夜」(二十二5)。對羅馬帝國的居民來說,「海」意味著最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也意味著動蕩不止、兇險無常,在舊約里象征惡和騷動不安的源頭:「惡人,好像翻騰的海,不得平靜;其中的水常湧出污穢和淤泥來」(賽五十七20)。許多希臘、羅馬、巴比倫神話里的假神都來自海,象征敵基督的「獸」正是由海而出(十三1)。在「新天新地」里,「海也不再有了」,意味著不再需要貿易和資本,不再需要人類的任何制度,也不再有罪惡和動蕩。
【啟廿一2】「我又看見聖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從天而降,預備好了,就如新婦妝飾整齊,等候丈夫。」
- 「聖城新耶路撒冷」(2節),象征歷世歷代聖徒的總合,代表永世的教會,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來十二22;加四26),亞伯拉罕所盼望的「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經營所建造的」(來十一10),信徒的公民權所屬之處(腓三20)。她是屬天的、出於神的,所以「由神那里從天而降」(2節)。新約時代的猶太人也普遍相信,新耶路撒冷要在彌賽亞降臨時顯現。
- 「預備好了」(2節;十九7),象征所有重生得救的信徒都已經完全「在基督里面同歸於一」(弗一10),帶著基督的榮耀(二10),「就如新婦裝飾整齊,等候丈夫」(2節;賽六十一10)。
- 約翰寫《啟示錄》的時候,地上的耶路撒冷已經於主後70年被羅馬軍隊摧毀。但信徒將來永遠的居所不是在地上的耶路撒冷,也不是在天上,而是「由神那里從天而降」的「聖城新耶路撒冷」。
- 那時,並不是「新天」是神的居所、「新地」是人間樂土,而是「聖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從天而降」,「新天」與「新地」之間不再有隔閡,「神的帳幕在人間。祂要與人同住」(3節)。
【啟廿一3】「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祂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祂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
【啟廿一4】「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
- 「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祂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祂的子民」(3節),這是宣告應驗了神對亞伯拉罕(創十七7)和摩西(出十九5)的應許:「我要在你們中間立我的帳幕;我的心也不厭惡你們。我要在你們中間行走;我要作你們的神,你們要作我的子民」(利二十六11-12),也應驗了眾先知的預言:「我的居所必在他們中間;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結三十七27;三十六28;耶三十一33;亞八8;來十一16)。亞當在伊甸園墮落以後,就開始「躲避耶和華神的面」(創三8),但神也從那一刻就開始呼喚人:「你在哪里」(創三9)。救贖的目的,就是要恢覆人與神親密無間的關系。現在神親自宣告:一切救贖的計劃已經成就,「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3節)。
- 希臘文「帳幕 σκηνή/skene」(3節)與希伯來文「居所 שכינה/shekinah」的發音和意義都相近。這個希伯來文並沒有出現在舊約里,但在主後70年聖殿被毀後經常出現於拉比文學中,用來描述神的居所。與「帳幕 σκηνή/skene」同源的動詞「支搭帳幕 σκηνόω/skenoo」,在新約中只有使徒約翰使用過(七15;十二12;十三6;二十一3;約一14),在本章被譯為「同住」(3節)。主耶穌「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一14),原文直譯就是「道成肉身,支搭帳幕在我們中間」。「帳幕」在舊約中象征神榮耀的同在(出二十五9),為了達到救贖的目的,神的工作計劃是:
- 首先,神啟示了會幕的樣式(出二十五8)和聖殿的樣式(代上二十八12),作為預表;
- 「及至時候滿足,神就差遣祂的兒子」(加四4),「道成肉身,支搭帳幕在我們中間」(約一14直譯);
- 主耶穌把教會建造成神與人同在的基督身體(弗四12)、屬靈聖殿(弗二21-22;彼前二5);
- 最後,神在永世的教會「聖城新耶路撒冷」里永遠與人同住:「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歸於一。我們也在祂里面得了基業」(弗一10-11)。
- 「死亡」(4節)是「罪的工價」(羅六23),是人在伊甸園墮落以後所陷入的咒詛(創二17)。現在罪已經被徹底對付,「死被得勝吞滅」(林前十五54),撒但、獸、假先知、海、死亡和陰間「都過去了」(1節;二十10、14),人已經被神完全恢覆,因著罪而來的「悲哀、哭號、疼痛」(4節)也將成為過去(賽二十五8;六十五16–19)。這正是先知以賽亞所預言的:「耶和華救贖的民必歸回,歌唱來到錫安;永樂必歸到他們的頭上;他們必得著歡喜快樂,憂愁嘆息盡都逃避」(賽三十五10;五十一11)。
【啟廿一5】「坐寶座的說:『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又說:『你要寫上;因這些話是可信的,是真實的。』」
【啟廿一6】「祂又對我說:『都成了!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終。我要將生命泉的水白白賜給那口渴的人喝。」
- 「坐寶座的」(5節),指神自己。
- 「我將一切都更新了」(5節),可譯為「我將一切都做成新的了」(英文ESV譯本),意思是「新造」。不是把外形裝修成新的,而是本質上也是新的。因此,神特地提醒「你要寫上;因這些話是可信的,是真實的」(5節),祂親自向當時受苦的信徒、也是向歷世歷代所有的信徒宣告:「看哪!我造新天新地;從前的事不再被記念,也不再追想」(賽六十五17),一切都將是神全新的創造,那時的美善是我們無法想象的。
- 神說「都成了」(6節),也就是「萬事都成了」、一切救贖的計劃都按部就班地成就了。不但舊天舊地的拆毀「成了」(十六17),而且新天新地的重建也「成了」。聖經記載了四次「成了」:
- 六日造物之工完成的時候,每次神都宣告「事就這樣成了」(創一7、9、11、15、24、30);
- 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成就救恩的時候,祂說「成了」(約十九30);
- 傾倒第七碗的時候,寶座上有聲音說「成了」(十六17);
- 天地一切都更新的時候,神說「都成了」(二十一6)。
- 「阿拉法」(6節)是希臘文的第一個字母(大寫Α,小寫α),「俄梅戛」(6節)是希臘文的最後一個字母(大寫Ω,小寫ω),兩者合在一起,代表一切事物的開始和終結,表明神是歷史的主宰。凡是神所開始的工作,祂必負責完成(一8;二十一6)。神的創造和救贖工作都是通過基督做成的,所以父神和基督都宣告「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一8;二十一6;二十二13)。
- 「我是初,我是終」,這正是神借著先知以賽亞所宣告的:「耶和華——以色列的君,以色列的救贖主——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除我以外再沒有真神」(賽四十四6)。唐朝大秦景教碑中用「先先」、「後後」來表達這個的意思。當受苦的信徒對將來充滿疑慮的時候,神堅定的話語卻使他們安心:神掌管一切,歷史已經證明,不管環境如何,萬事都必按著神的旨意成全。那時,先知以賽亞所預言的「生命泉的水」(6節;七17,二十二1、17;賽五十五1),將被「白白賜給那口渴的人喝」(6節)。而能得著這白白恩典的,都是認識到自己靈里饑渴、有屬靈需要的人(約四10、14;十37)。
【啟廿一7】「得勝的,必承受這些為業:我要作他的神,他要作我的兒子。」
【啟廿一8】「惟有膽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殺人的、淫亂的、行邪術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說謊話的,他們的分就在燒著硫磺的火湖里;這是第二次的死。』」
- 「得勝的,必承受這些為業」(7節),與主耶穌向地上七教會得勝者的呼召(二7、11、17、26;三5、12、21)首尾呼應。主耶穌自己指出,得勝者的特點包括:
- 重生得救(約三3、5);
- 遵行天父旨意(太七21);
- 公開承認基督(太十32-33);
- 背起十字架跟隨主(太十六24);
- 謹慎分辨、防備迷惑(太二十四4-42);
- 忠心有見識、履行職責(太二十四43-51);
- 警醒預備、等候主來(太二十五1-13);
- 良善忠心、善用恩賜(太二十五14-30)。
- 人是按著神的形象造的(創一26-27),所以說「亞當是神的兒子」(路三38),但卻因著犯罪失去了神兒子的名分。「得勝的」信徒因著里面有神兒子基督的生命,恢覆了神兒子的身分,「來到錫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來十二22),進入「有名錄在天上諸長子之會所共聚的總會」(來十二23),可以「承受這些為業」(7節)。
- 「我要作他的神,他要作我的兒子」(7節),表明得勝者個人與神之間有特殊的親密關系,因為神自稱「我」,又用單數的「他」,而不是說「他們」(3節)。神給得勝者的這個應許,綜合了對亞伯拉罕(創十七7)、所羅門(撒下七14)和彌賽亞的應許(詩八十九27),這對受苦的信徒是何等大的安慰(二至三章)!
- 「兒子」和「子民」(3節)可能都是指重生得救的信徒,也可能代表新天新地中有兩類不同的人:「兒子」是得勝者,他們有權繼承產業,將在新耶路撒冷「作王,直到永永遠遠」(二十二5);「子民」(3節)不是得勝者,他們不能繼承產業,可能住在城外的「列國」(24節)。但是,主耶穌把《啟示錄》賜給眾教會的目的,是為了鼓勵每個信徒都成為忠心的得勝者,而不是讓我們安於得救,以為既然已經被預定揀選,就一定穩拿天堂門票。神親自應許:「得勝的,必承受這些為業:我要作他的神,他要作我的兒子」(7節),人若不渴慕成為神的兒子、不追求承受產業,很可能根本就沒有被揀選、沒有重生得救。
- 那些「膽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殺人的、淫亂的、行邪術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說謊話的」(8節),就是「永遠沈淪」(帖後一9)者。這些沈淪者包括:
- 「膽怯的」,特指「那些有獸印記、拜獸像的人」(十六2)。剛強是重生得救者的特征,「因為神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提後一7)。人最怕的就是死,所以基督「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體,特要借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並要釋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為奴仆的人」(來二14-15)。因此,人只有敬畏當敬畏的,才能不怕不當怕的:「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惟有能把身體和靈魂都滅在地獄里的,正要怕祂」(太十28)。
- 「不信」(8節),原文又被譯為「不忠心」(路十二46)、「疑惑」(約二十27)、「不可信」(徒二十六8),意思包括「不相信、不忠心」(太十七17;林後六14)。「不信」和「不忠心」是孿生兄弟,人若「不信」神,在獸的淫威面前就無法「至死忠心」(二10)。而在屬靈爭戰中,「同著羔羊的,就是蒙召、被選、有忠心的,也必得勝」(十七14)。因此,信徒若不能「至死忠心」,很可能只是憑著理性、情感和意志來跟隨主,並非「蒙召、被選的」。但我們也不必因為一時的軟弱而論斷自己(林前四3)、更不可論斷別人(羅二1),因為我們的本相都是「膽怯的、不信的」(太八26;可四40;約二十27),所以基督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十二9)。信徒應當承認軟弱、「不住地禱告」(帖前五17),「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十二9),這樣才能靠主面對所懼怕的一切:「因為正在那時候,聖靈要指教你們當說的話」(路十二12)。
- 「可憎的」,在舊約中特指敬拜假神(羅二22;申二十九17;王下二十三24;代下十五8;耶七30;結二十7;但十二11),違反第一誡(出二十4-6)。
- 「殺人的」,包括殺人和仇恨(太五21-22),違反第六誡。
- 「淫亂的」,包括「動淫念」和「犯奸淫」(太五28),違反第七誡(出二十14)。
- 「行邪術的」,包括交鬼、占卜等等,違反第一、三誡(出二十3-7)。
- 「拜偶像的」,包括用金牛犢來代替神(王上十二28),違反第二誡(出二十4-6)。
- 「一切說謊話的」,包括一切白謊、黑謊和異端,違反第九誡(出二十16)。他們的結局就是跟隨「說謊之人的父」(約八44)被扔到「火湖」里去(二十10)。
- 這些沈淪者與撒但、敵基督和假先知的結局一樣,也是在「燒著硫磺的火湖里;這是第二次的死」(8節;十九20;二十10、14),表明他們就是那些「名字沒記在生命冊上」(二十15)的人。因此,我們若想知道自己的名字有沒有「記在生命冊上」,就應當反省自己今天的行為。
【啟廿一9】「拿著七個金碗、盛滿末後七災的七位天使中,有一位來對我說:『你到這里來,我要將新婦,就是羔羊的妻,指給你看。』」
- 「新婦」(9節)和「羔羊的妻」(9節)都代表教會(弗五27),也就是「新耶路撒冷」(10節)。「新婦」就是新娘,這稱呼只適用於「羔羊婚娶的時候」(十九7)。而「羔羊的妻」表明已經成婚,這個稱呼適用到永永遠遠。結婚象征教會與基督合而為一,在永世里永遠都是「羔羊的妻」。
- 古代以色列人結婚,必須先訂婚、再結婚,訂婚後雙方就被視為合法夫妻。正式結婚時男方到女方家迎娶,婚宴通常長達七天之久(創二十九22、27-28)。教會已經被「許配」給了基督(林後十一2),基督再來時將正式擺設婚筵。而「羔羊之婚筵」(十九9)可能長達一千年(二十3)、也就是整個千年國度,一直到新耶路撒冷從天而降,新婦才完全「妝飾整齊」(1-2節)。
- 介紹「大淫婦」(十七1)的天使,和介紹「新婦」的天使,都是「拿著七個金碗」(9節)的七位天使之一。這個特意的安排提醒我們:
- 七碗審判的目的,不但要傾倒「大巴比倫」(十七5),而且要降下「新耶路撒冷」(二十一2);不但要燒盡「大淫婦」(十七16),也要預備好「新婦」(十九7)。因此,在七碗結束的那一刻,「羔羊婚娶的時候到了」(十九7)。
- 我們只有看清「大淫婦」醜陋污穢的真面目(十七4)和「所要受的刑罰」(十七1),才會愛慕「新婦」的美麗和價值。
- 信徒在「大淫婦」和「新婦」、「大巴比倫」和「新耶路撒冷」、地上天國和神的國之間,只能有一個選擇:不可今天做「大淫婦」、明天做「新婦」,現在住在「大巴比倫」、將來住在「新耶路撒冷」,也不要幻想一面追求地上天國、一面盼望神的國降臨。凡是將來要進入「新耶路撒冷」的(二十一27;二十二14),今天就必須趕快從「大巴比倫」出來,「免得與她一同有罪,受她所受的災殃」(十八4;二十二15)。
【啟廿一10】「我被聖靈感動,天使就帶我到一座高大的山,將那由神那里、從天而降的聖城耶路撒冷指示我。」
- 「我被聖靈感動」(10節),原文直譯是「我在聖靈里」,是《啟示錄》的獨特用法(四2;十七3;二十一10),可能是指一種恍惚的狀態,先知的靈向聖靈完全敞開,準備好接受異象。
- 看「大淫婦」必須出到曠野(十七1-3),而看「新婦」(9節)則必須上到「一座高大的山」(申三十四1-4)。摩西與神會面(出十九)、以西結看到聖殿和聖地的恢覆(結四十1-2),都是在山上。
- 天使要將「新婦」(9節)指給約翰看,但約翰所看到的卻是「由神那里、從天而降的聖城耶路撒冷」(10節)。基督的「新婦」既是人,又是城。神所要得著的是人,也要把我們改變成「活石」(彼前二5),「靠祂同被建造,成為神借著聖靈居住的所在」(弗二22)。
【啟廿一11】「城中有神的榮耀;城的光輝如同極貴的寶石,好像碧玉,明如水晶。」
【啟廿一12】「有高大的墻,有十二個門,門上有十二位天使,門上又寫著以色列十二個支派的名字。」
【啟廿一13】「東邊有三門,北邊有三門,南邊有三門,西邊有三門。」
【啟廿一14】「城墻有十二根基,根基上有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
- 「城中有神的榮耀」(11節),象征神的榮耀在永世的教會里得著彰顯。
- 「城的光輝」(11節),是因為城內有「神的榮耀光照,又有羔羊為城的燈」(23節)。榮耀的神今天就借著聖靈住在我們的里面,「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神」(林前六19-20),使我們能「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腓二15),將來更要把整個教會改變到完全彰顯神榮耀的地步。
- 今天,我們並不能確定「碧玉、水晶」(11節)到底指哪些寶石,所以也不能根據寶石的特性來推論出屬靈的意義,只能確定這些都是「極貴的寶石」(11節),形容榮美。新耶路撒冷的美善是今天的人無法想象的,就像羅馬帝國的讀者無法想象網絡時代的生活一樣,所以聖靈用當時的人能理解的畫面來啟示這一異象。
- 在新天新地里不再有仇敵,「城門白晝總不關閉」(24節),所以城墻的功用不是保護(亞二5),而是分別(27節;二十二15)和見證(24節)。正如先知以賽亞所預言的:「我們有堅固的城。耶和華要將救恩定為城墻,為外郭」(賽二十六1)。「高大的墻」(12節)象征分別是明顯的,見證是眾目能睹的。
- 「門上有十二位天使」(12節),指每個門都有一位天使看守,正如看守伊甸園的天使(創三24),又如先知以賽亞所預言的:「耶路撒冷啊,我在你城上設立守望的,他們晝夜必不靜默。呼籲耶和華的,你們不要歇息」(賽六十二6)。
- 「門上又寫著以色列十二個支派的名字」(12節),這正是先知以西結所看見的異象(結四十八31-34),象征「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約四22),教會不但是神所揀選的「真猶太人」(羅二29;創三十二28),而且將來「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羅十一26)。
- 「東邊、北邊、南邊、西邊」(13節)是先知以西結在異象中丈量聖殿四圍的順序(結四十二16-19),可能暗示整個聖城就是聖殿。這正是先知以西結的預言:「從此以後,這城的名字,必稱為『耶和華的所在』」(結四十八35)。
- 「城墻有十二根基,根基上有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14節),象征教會「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弗二20)上。
- 聖城的門上寫著「以色列十二個支派的名字」,城墻的根基上有「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象征新舊約所有的聖徒一起組成了聖城新耶路撒冷,舊約的選民和新約的信徒在永世的教會里合而為一。
【啟廿一15】「對我說話的,拿著金葦子當尺,要量那城和城門城墻。」
【啟廿一16】「城是四方的,長寬一樣。天使用葦子量那城,共有四千里,長、寬、高都是一樣;」
【啟廿一17】「又量了城墻,按著人的尺寸,就是天使的尺寸,共有一百四十四肘。」
- 第十一章是約翰受命去丈量神的殿、壇,和那些在那里敬拜的人。但是,本章去丈量這聖城的乃是天使(9、15節)。
- 「四千里」(16節),原文是「十二個一千斯達第 στάδιον/stadion」,大約是二千四百公里。這麽巨大的城,正如但以理所預言的,「打碎這像的石頭變成一座大山,充滿天下」(但二35)。但這里的重點是「十二個一千」,即十二個十的三次方,象征完全的見證。
- 聖城是「四方的」(16節),「長、寬、高都是一樣」(16節),與「長二十肘,寬二十肘,高二十肘」(王上六20)的至聖所一樣是立方體。這象征整個聖城就是一個立方體至聖所,神在這巨型至聖所中「與人同住」(3節)。
- 「按著人的尺寸,就是天使的尺寸」(17節),可能表明雖然今天人「比天使微小一點」(詩八5),但到了永世里,人和天使的區別就沒有了(太二十二30),所以尺寸也一樣了。
- 「一百四十四肘」(17節),可能指城墻的厚度。「一百四十四」就是十二個十二,象征完全的見證。
【啟廿一18】「墻是碧玉造的;城是精金的,如同明凈的玻璃。」
【啟廿一19】「城墻的根基是用各樣寶石修飾的:第一根基是碧玉;第二是藍寶石;第三是綠瑪瑙;第四是綠寶石;」
【啟廿一20】「第五是紅瑪瑙;第六是紅寶石;第七是黃璧璽;第八是水蒼玉;第九是紅璧璽;第十是翡翠;第十一是紫瑪瑙;第十二是紫晶。」
【啟廿一21】「十二個門是十二顆珍珠,每門是一顆珍珠。城內的街道是精金,好像明透的玻璃。」
- 伊甸園里有「金子、珍珠和紅瑪瑙」(創二11-12),新耶路撒冷則由更豐富的「精金」(18、21節)、「珍珠」(21節)和各種寶石(19-20)建造而成。
- 「精金」指純金,在聖經中象征神的性情。
- 「如同明凈的玻璃」(18節)、「好像明透的玻璃」(21節),可能是比喻沒有雜質、貴重。第一世紀羅馬的玻璃制造技術進步迅速,但沒有雜質的透明玻璃還是非常難得。
- 19-20節的十二樣寶石與大祭司的胸牌上的寶石大部分相同(出二十八17-20;三十九10;結二十八13;賽五十四11),其中「綠瑪瑙、紅瑪瑙、黃璧璽、翡翠」的名稱有出入,但可能是約翰將舊約希伯來文意譯成希臘文時用字的不同。今天,我們並不能確定這些名字到底指哪些寶石,所以也不能根據寶石的特性來推論出屬靈的意義。
- 當時的「珍珠」價格昂貴(太七6;十三46),是羅馬人炫耀的方式(十八12;提前二9)。「每門是一顆珍珠」(21節),象征聖城的豐富。
- 聖城實際上就是一個巨大的立方體至聖所(16節),「城是精金的」(18節)、「城內的街道是精金」(21節),相當於在至聖所內部的「墻面都貼上精金」(王上六20)。得勝者永遠住在這至聖所中,正應驗了大衛所盼望的:「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詩二十三6)。
【啟廿一22】「我未見城內有殿,因主神——全能者和羔羊為城的殿。」
【啟廿一23】「那城內又不用日月光照;因有神的榮耀光照,又有羔羊為城的燈。」
【啟廿一24】「列國要在城的光里行走;地上的君王必將自己的榮耀歸與那城。」
【啟廿一25】「城門白晝總不關閉,在那里原沒有黑夜。」
- 「殿」(22節)是神居住的地方(撒下七5)。在新天新地里,神已經「與人同住」(3節),所以不需要特別的「殿」,也不需要「約櫃」(耶三16),因為祂不是只住在城中的一部分,而是充滿整個聖城。因此,整個新耶路撒冷就是一個至聖所(16節),「那時,人必稱耶路撒冷為耶和華的寶座」(耶三17)。
- 住在聖城里的「我們是永生神的殿」(林後六16),而「主神——全能者和羔羊為城的殿」(22節)。這正表明神和基督在我們里面(約十七23),我們又在神和基督里面(約十七21)。城里的所有居民都是「神和基督的祭司」(二十6),人與神之間不再有罪的隔閡,隨時可以與神親密交通。
- 「那城內又不用日月光照;因有神的榮耀光照」(23節),正是先知以賽亞的預言:「日頭不再作你白晝的光;月亮也不再發光照耀你。耶和華卻要作你永遠的光;你神要為你的榮耀」(賽六十19)。
- 「有羔羊為城的燈」(23節),象征「神就是光,在祂毫無黑暗」(約壹一5),而基督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來一3)。有神同在的地方不但不需要「殿」,連「日月光照」(23節)也是多余,因為「耶和華必作你永遠的光」(賽六十20),「在禰的光中,我們必得見光」(詩三十六9)。
- 「列國要在城的光里行走;地上的君王必將自己的榮耀歸與那城」(24節),這是先知以賽亞的預言:「萬國要來就你的光;君王要來就你發現的光輝」(賽六十3)。
- 「城門白晝總不關閉」(25節),這是先知以賽亞的預言:「你的城門必時常開放,晝夜不關;使人把列國的財物帶來歸你,並將他們的君王牽引而來」(賽六十11;二十六2)。
- 「在那里原沒有黑夜」(25節),這是先知以賽亞的預言:「你的日頭不再下落;你的月亮也不退縮;因為耶和華必作你永遠的光。你悲哀的日子也完畢了」(賽六十20)。當時地上各城的城門晚上都要關閉,聖城卻不需要關閉,因為「在那里原沒有黑夜」,也不必擔心仇敵。
【啟廿一26】「人必將列國的榮耀、尊貴歸與那城。」
【啟廿一27】「凡不潔凈的,並那行可憎與虛謊之事的,總不得進那城;只有名字寫在羔羊生命冊上的才得進去。」
- 「人必將列國的榮耀、尊貴歸與那城」(26節),可譯為「人要將列國的榮耀尊貴帶給那城」(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這是先知以賽亞的預言:「列國的財寶也必來歸你」(賽六十5;六十11)。當時的羅馬城積聚了天下各國的貨物,而聖城所聚集的卻是列國帶來的榮耀和尊貴。
- 「凡不潔凈的,並那行可憎與虛謊之事的,總不得進那城」(27節),並不是說在新天新地里還有「不潔凈的,並那行可憎與虛謊之事的」,而是強調聖城的全然聖潔。
- 「只有名字寫在羔羊生命冊上的才得進去」(27節),並不是說新天新地里還有名字沒「寫在羔羊生命冊上的」,而是強調聖城是重生得救者的居所。
- 有人猜測,住在聖城之外「列國」里的可能是沒有得勝的信徒、或是大災難中幸存的非信徒。城里的居民是直接活在神和羔羊的光中(23節),城外的居民則是間接「在城的光里行走」(24節)。但聖城象征永世的教會,既然那時教會已經「在基督里面同歸於一」(弗一10),怎麽會有住在城外的信徒?「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約三5),既然整個新天新地都是神的國,怎麽還會有沒有重生得救的信徒?因此,我們並不能確定地上的「列國」到底是誰,惟有神的應許是確定的:「得勝的,必承受這些為業:我要作他的神,他要作我的兒子」(7節)。每個信徒都可以作一個得勝者、也應當作一個得勝者,因為我們的得勝不是倚靠自己的敬虔、努力或勇氣,而是「因羔羊的血和自己所見證的道」(十二11)。「因為凡從神生的,就勝過世界;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勝過世界的是誰呢?不是那信耶穌是神兒子的嗎」(約壹五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