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二1】「天地萬物都造齊了。」

【創二2】「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祂一切的工,安息了。」

  • 世人需要「安息」,是因為疲倦。神「並不疲乏,也不困倦」(賽四十28),祂的安息是因為完成了創造的旨意和工作,因此心滿意足、「安息舒暢」(出三十一17)。神在第七日「歇了」的是創造之工,祂從此不再從無到有創造新的東西,直到第八日讓祂的兒子基督從死裡復活(可十六9),並帶出了基督裡「新造的人」(林後五17)和「新天新地」(賽六十五17;六十六22;啟二十一1)。但神從未停止護理之工,祂「做事直到如今」(約五17)。
  • 「七」在聖經中表示完全。在創造的過程中,神7次宣告「好」(一4、10、12、18、21、25、31),7次宣告「事就這樣成了」(一7、9、11、15、 24、30,一20七十士譯本),在「第七日」安息,並「賜福給第七日」(3節)。
  • 在希伯來原文中,神在前六日都是用7個詞宣告結束當日的創造之工(一5、8、13、19、23、31),而「第七日」則是先用7個詞宣告「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又用7個詞宣告「就在第七日歇了祂一切的工,安息了」,莊嚴而完全。

【創二3】「神賜福給第七日,定為聖日;因為在這日,神歇了祂一切創造的工,就安息了。」

  • 神「說有,就有;命立,就立」(詩三十三9),祂本可以在瞬間造出宇宙,但卻特地把創造的過程分成了七日,顯明祂是有秩序、有計劃的神。
  • 「神賜福給第七日,定為聖日」,是因為在這一日神創造的旨意完成了,做工的目的實現了;同樣,當神的旨意成就在我們身上,在我們身上做成祂所要做的工作的時候,祂的「賜福」也就臨到我們身上,我們「聖徒」的實際也就顯明了出來。
  • 神特別將「第七日」分別為聖,用來表明神創造的旨意:神一切工作的目的,都是要人和萬物因著祂的安息而進入安息(來四1-11),沒有勞苦、死亡的煩擾。摩西律法中關於安息日(出二十8-11)、安息年(利二十五4)和禧年(利二十五10)的定規,都是為了讓人在這些日子中不斷經歷神的信實、享用神的安息。基督的複活使教會首先進入了安息(來四3),而「新天新地」(啟二十一1)的永遠結局,完全實現了神在起初創造時要萬物進入「安息」的旨意。
  • 前六日都以「有晚上,有早晨」作結束(一31),但第七日卻沒有,表明這「安息」是不受時間限制的。

【創二4】「創造天地的來歷,在耶和華神造天地的日子,乃是這樣,」

  • 「造天地的日子」原文是「造地天的日子」(詩一百四十八13),側重在「地」的被造。
  • 「耶和華」的希伯來原文是「יהוה‎‎,YHWH」,意思是「我是」或「自有永有」(出三14),也就是說:神是自己存在的,祂是永恆的存在,既不是被造的,也不依靠任何別的存在而存在。「我是」和「自有永有」原文是同一個詞(אהיה)。神使用「耶和華」這個名字,向人啟示祂是「自有永有的」(出三14),表明神與人的立約關係。
  • 聖經從來不去證明神是存在的,因為那是在浪費時間,神一直在那裡、永遠在那裡,需要被證明的是各種被造物的存在。這與現代人的思路完全相反,現代人認為各種被造物一直都存在,需要被證明的是神。但在摩西寫創世記的時代,以色列人都知道神是確實存在的,因為他們經歷了神在埃及降下十災、分開紅海、賜下嗎哪。想要證明神的,都是沒有經歷過神的人,凡是經歷過神的人,是不需要證明神存在的:「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來十一6)。
  • 「神」的希伯來原文是「אלהים,Elohim」,是對神的普遍性稱呼,強調神的偉大和能力,顯明神是創造宇宙的全能者。古代巴比倫、埃及、荷馬史詩都有用多個名字稱呼同一位神的習慣。
  • 一1至二3是創造的概述,二4-25則是人受造的詳述,為第三章人的墮落作鋪墊。這種平行故事是希伯來文學中刻意使用的手法,古代中東的碑文展示了類似的文學風格:首先簡扼地稱揚統治者的英勇行為,繼而詳細記述特別的勝利。

【創二5】「野地還沒有草木,田間的菜蔬還沒有長起來;因為耶和華神還沒有降雨在地上,也沒有人耕地,」

【創二6】「但有霧氣從地上騰,滋潤遍地。」

【創二7】「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

  • 本節詳述一26神造人的情形。組成人體的所有元素,都是從土中來的,人的身體死後被分解,又重新歸於土,與動物並沒有不同。只有神的生命氣息,才能使人與動物區分出來,成為「有靈」的活人,有道德的觀念、靈性的需要和永生的渴望(傳三11),生來就有敬拜神的傾向。人與動物的不同乃是「靈」,死後「塵土仍歸於地,靈仍歸於賜靈的神」(傳十二7),要接受神的審判(來九27),所以我們應該注重靈命的長進,而不是只關心滿足身體的需要。
  • 「亞當(אָדָם,Adam)」字義是「人」,與「紅土(אָדַם,Adama)」發音相近,只有元音不同。
  • 神的創造不像各種異教神話中那樣複雜而離奇,而是非常簡潔:「祂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徒十七26),所有的人類都有共同的祖先;而撒但對神計劃的破壞,是「因一人的悖逆,眾人成為罪人」(羅五19);照樣,神的救法是「因一人的順從,眾人也成為義了」(羅五19)。

【創二8】「耶和華神在東方的伊甸立了一個園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裡。」

  • 「東方」是相對於摩西寫創世記時的迦南地,可能指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北部的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的發源地。
  • 神設立伊甸園的目的是為著「安置」人,祂不只是創造人,也負責妥善地「安置」人。今天每個重生信徒所面臨的環境,也都是神按著祂的美意所安排的(羅八28)。伊甸園是快樂的地方,人的受苦並不是神的本意,相反地,神要人「靠主常常喜樂」(腓四4)。

【創二9】「耶和華神使各樣的樹從地里長出來,可以悅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園子當中又有生命樹和分別善惡的樹。」

神在伊甸園中所預備的一切,目的都是為了讓人得著供應和滿足。神創造了人的「靈與魂與身子」(帖前五23),祂也同時預備了「悅人的眼目」的大自然來滿足人的「魂」,預備了「果子」來滿足人的「身子」,預備了「生命樹」來滿足人的「靈」。神不但讓人享用祂的所是和所作,也預備了「生命樹和分別善惡的樹」,讓人有機會運用自由意志,做出正確的選擇。這兩棵樹代表人與神的關係中只有兩種揀選,帶出兩條道路,導致兩樣結局:

  1. 吃「生命樹」的果子代表揀選神,接受神的生命,一生與神聯合、根據神的生命而活,結局是永遠與神同活(三22;啟二十一3-4)。人墮落以後,與神隔絕,一心靠自己滿足「魂」和「身子」,「靈」卻永遠得不著滿足。人若與神恢復了準確的關係,「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太六33),神起初的預備就會恢復在人的身上,「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3),並且能在新耶路撒冷重享生命樹(啟二十二2),得著「靈與魂與身子」的完全滿足,完全活出神的形象,恢復神造人的目的。
  2. 吃「分別善惡的樹」的果子代表揀選自己,拒絕神的生命,一生憑著人自己的知識和標準來決定善惡、解決問題,結局是「必定死」(17節)。「分別善惡的樹」原文是「樹、知識、善良的、邪惡的」,可以像蛇那樣解釋成這棵樹可以帶來「分別善惡的知識」(三5),也可以解釋成「這棵樹可以用來識別人的善惡」或「吃這棵樹的果子表示人要自己識別善惡」,也可能這幾種含意兼而有之。「善惡」包含品質、經驗與道德上的「好壞」。

【創二10】「有河從伊甸流出來,滋潤那園子,從那里分為四道:」

這四條河發源於伊甸園,到了園子邊緣分成四道。這四條河的順序可能是從東向西排列(14節),都在美索不達米亞附近。美索不達米亞即兩河流域,在於今天的伊拉克、伊朗、敘利亞、土耳其一帶,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

【創二11】「第一道名叫比遜,就是環繞哈腓拉全地的。在那裡有金子,」

「比遜」意思是噴出,「哈腓拉」意思是沙土地。「比遜」河和「哈腓拉」現在已經無法確定在何處。

【創二12】「並且那地的金子是好的;在那裡又有珍珠和紅瑪瑙。」

  • 今天已經不能確定翻譯為「珍珠」、「紅瑪瑙」的物質具體是什麼,只知道「金子、珍珠、紅瑪瑙」都是貴重之物,將來也出現在新耶路撒冷(啟二十一20-21 ),表明神起初的創造是豐富的,將來的重造也是豐富的。
  • 在人還沒有墮落以前,人的生活環境中有豐富的貴重之物,但人卻並不看重,因為時刻享用神的人是不會把物質的豐富放在心上的。只有遠離神、不能享用神的人,才會追求用物質的豐富來填滿自己的心。

【創二13】「第二道河名叫基訓,就是環繞古實全地的。」

「基訓」意思是飛濺,現在已經無法確定在何處。「古實」可能不是舊約其他地方所指的非洲埃塞俄比亞,而是阿卡德文,指「加瑟人(Kassite)」,位於美索不達米亞東部山上。

【創二14】「第三道河名叫底格里斯,流在亞述的東邊。第四道河就是幼發拉底河。」

「底格里斯」原文「希底結」。「亞述」就是古代亞述。「幼發拉底」原文是「伯拉」,是西亞最大、最長的河流,發源於亞美尼亞山區,流入波斯灣,在舊約中通稱「大河」。「底格里斯」和「幼發拉底」河所流過的地方就是兩河流域,即美索不達米亞。

【創二15】「耶和華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

  • 神在伊甸園供應人、滿足人(9節),但並沒有讓人好逸惡勞。神是創造的神,也是「做事直到如今」(約五17)的神,人既有神的形象,就不會甘心於無所事事。
  • 「修理」原文可譯成工作、服事、耕種,「看守」原文意思是照顧、守護。「修理、看守」是神給人的第一份工作,這工作不是為了糊口,而是運用神所賜給的智慧、能力和意志,執行神所託付的管理權柄。將來神的僕人在新耶路撒冷也要與基督一同「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啟二十二5),管理神的創造。
  • 15-17節是神與亞當所立的「工作之約」,神作為伊甸園的主人,把「修理、看守」的工作交給亞當自由負責,報酬是「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 16節),條件是不可吃「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17節),「吃的日子必定死」(17節)。

【創二16】「耶和華神吩咐他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

  • 「耶和華神吩咐他」表明從歷史的開始,人就有順服神的義務,因為神的話語就是絕對真理。
  • 「可以隨意吃」表明神給人充分的自由和供應。人是按照神的形象造的,被賦予了自由意志,神希望人善用自由意志,揀選生命樹的果子。凡事只要能榮神益人(林前十23)、又不轄制人(林前六12),我們就有充分的自由可以「隨意」去行。

【創二17】「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

聖經並沒有說人不吃「分別善惡樹」的果子就不能分辨善惡,也沒有說「分別善惡樹」的果子能給人「分別善惡」的能力,更沒有說神不想叫人學會「分別善惡」。實際上,「吃」的行為本身會「分別善惡」,「不吃」的後果就是「善」,「吃」的後果就是「惡」。因為:

  1. 「不可吃」是神的命令,「不吃」代表順服神,「吃」代表悖逆神。
  2. 「不可吃」的命令並非出於神的自私,因為所有其它樹上的果子都可以隨意吃(16節),甚至包括「生命樹」(9節)。如果人偏偏要吃那「不可吃」的果子,表明貪心、不知足和不感恩。
  3. 「不可吃」的命令並沒有帶著解釋,表明神要求人在沒有明確解釋的情況下,也能無條件地順服神。
  4. 「不可吃」的命令並沒有靠天使把守來執行(三24),表明這是神給人自由選擇的機會。沒有自由、沒有選擇的順服,並不是甘心樂意的真正順服。
  5. 「死」包括人靈性的死,也就是靈失去功用,與神隔絕;也包括人離開生命的源頭之後,肉身逐漸走向死亡(五5;來九27);最後包括將來第二次的死(啟二十一8),「就是永遠沉淪,離開主的面和祂權能的榮光」(帖後一9)。叫人「死」的並不是那果子本身,而是人背離神、離開生命的源頭。
  6. 「不可吃」的命令和「必定死」的警告,是從反面引導人去做正確的選擇。「死」是人不想要的,「生命」是人所想要的,因此人就應該知道當揀選「生命樹」(9節)。但神從一起初就不強迫人去作揀選,祂只是告訴人正確的揀選。人若願意體貼神的心意,自動自覺地揀選神,才是神所要得著的「兒子」(來二10)。

【創二18】「耶和華神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

  • 在人類發明一切文明製度之前,神首先設立了婚姻制度,是要用婚姻來成就祂榮耀的計劃。
  • 「那人獨居不好」是創世記中第一次出現的「不好」,不是因為神的創造不完美,以致亞當的能力不足,因為亞當一人就能為所有的動物起名(20節) ;不是因為伊甸園的工作繁重,所以需要「配偶幫助」,因為夏娃並沒能幫助亞當「修理、看守」(15節),反而陷入引誘、監守自盜(三6);也不是因為亞當一個人太孤單,因為亞當與神和眾天使同在,絕不會孤獨;更不是為了滿足人的生理需要,「生養眾多」(一28),因為神完全可以造出成千上萬的人來「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一28)。
  • 神要「造一個配偶來幫助他」,是因為一個人並不能成就神的旨意,成為神要得著的兒子。一個人閉門修煉出來的「柔和、謙卑、愛心」,是經不住婚姻試煉的,必須有「一個配偶幫助他」,才能真正「鐵磨鐵,磨出刃來」(箴二十七17 ),生命長成神兒子的身量。人只有在磕磕碰碰、不離不棄的婚姻生活中,才能真正學會捨己的愛、學會背起十架跟隨主。這十架不能想背就背,想扔就扔,因此婚姻是盟約而不是合約,神設立的婚姻是一生一世。而十架如果太多,我們背不動,因此「一個配偶」就夠了,神設立的婚姻是一夫一妻。
  • 離開了神的旨意,婚姻的目的只是為了滿足人在經濟、情感、生育、陪伴方面的需要,一旦人的經濟獨立、感情變化、不要孩子、或者精神足夠強大的時候,離婚就成了家常便飯。
  • 「造一個配偶幫助他」比較準確的譯法是「造一個幫助者做他的配偶」。

【創二19】「耶和華神用土所造成的野地各樣走獸和空中各樣飛鳥都帶到那人面前,看他叫什麼。那人怎樣叫各樣的活物,那就是它的名字。」

  • 「用土所造成」原文是完成時,意思是「用土已造成」。
  • 命名表示擁有主權(王下二十三34),神要亞當為動物起名,表示賦予他管理動物的權柄。亞當能稱呼各樣活物的名字,表明他被造時就有分辨動物種類、特性的智慧,不需要學習就已經有足夠的智慧與神同工。

【創二20】「那人便給一切牲畜和空中飛鳥、野地走獸都起了名;只是那人沒有遇見配偶幫助他。」

給動物「起名」必須認識它們的本性,才能有合適的動物分類。亞當有高度的智慧和知識,他可以使用幾個字來形容每一種動物,對於他所用過的名稱不但不會混淆或重複,也不會忘記。但是亞當的靈性讓他明白,這些動物都不是合適他的「配偶」,他需要的是另一個有同樣生命的「有靈的活人」(7節)。

【創二21】「耶和華神使他沉睡,他就睡了;於是取下他的一條肋骨,又把肉合起來。」

這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外科手術。亞當不會缺少一條肋骨,只要保留完整的骨膜,取出的肋骨會重新長出來的。肋骨是移植骨頭的最理想來源,因為如果骨膜及周圍的肋骨膜未發生損害,人類的肋骨可以再生。

【創二22】「耶和華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個女人,領她到那人跟前。」

  • 「肋骨」可以指胸前的肉或骨,是最接近心臟的部位,表明丈夫和妻子平等的地位,以及親密的程度。女人是用男人的「肋骨」造的,因此女人和男人有同樣的生命,是平等的。神就像新娘的父親,親自領女人到男人面前,祂是父親、介紹人,也是證婚人。
  • 亞當和夏娃被造時並不是嬰兒,已經成熟到可以結婚的年齡,但他們的實際年齡卻不到1秒鐘。同理,神也可以用24小時造出看起來像經過許多億年演化的宇宙,爭論七日的創造到底是7個24小時、還是7個漫長階段,在神的大能面前並沒有實際的意義。

【創二23】「那人說: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稱她為『女人』,因為她是從『男人』身上取出來的。」

  • 「女人(אשה,Ishshah)」希伯來原文是從「男人(איש,Iysh)」一詞衍生出來的,代表女人是「從男人身上取出來的」。人類的性別是由X、Y染色體決定,女性有兩條X染色體,男性X、Y染色體各有一條。所以,第一個女人的細胞必須從第一個男人身上取出來,第一個男人的細胞卻不能從第一個女人身上取出來。
  • 神「照著祂的形像造男造女」(一27),因此男人和女人都帶著神的形象,在神面前是平等的;但男女的性別差別也是神所造的,在神的計劃裡有不同的分工和角色,高舉男權主義或女權主義,都不符合神的心意。
  • 本節原文的形式是詩,是聖經中的第一首詩歌,也是人類的第一首情詩。

【創二24】「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 在神的旨意裡,「人要離開父母」。因此,聰明的父母應該幫助子女在心理、屬靈和經濟上獨立,自己直接與神建立關係,而不是總讓父母替他們做決定、負責任。不懂得讓子女「離開」自己的父母,常常成為子女婚姻的難處,給子女的家庭帶來紛爭。
  • 人必須先「離開父母」,才能長大成熟,與配偶「成為一體」,然後同心孝敬雙方的父母。夫妻之間要彼此溝通、了解,在靈裡有同樣的心思、意念,才能真正「連合」。「二人」表明神設立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的。「成為一體」表示靈、魂、體完全的聯合,不可分開。
  • 神所設立的婚姻乃是一夫一妻、一男一女、一生一世,藉著婚姻使人長成神兒子的成熟身量,並表明基督和教會的關係(弗五31-32),而不是用婚姻、家庭來捆綁人。多配偶(利十八18 ;申十七17 )、同性戀(利十八22 ;羅一26-27 )、離婚(太十九5 )和婚外戀都是神所不喜悅的。

【創二25】「當時夫妻二人赤身露體,並不羞恥。」

在人墮落之前,裡面是純淨的,所以「並不羞恥」。「羞恥」感是因著犯罪而來的,裡面不對了,外面就不對,人就產生了「羞恥」感。男女在神所設立的婚姻之內「二人成為一體」(24節),彼此同心、坦誠以待,沒有任何隱瞞掩藏,「並不羞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