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一1】「大流士王第二年六月初一日,耶和華的話借先知哈該向猶大省長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和約撒答的兒子大祭司約書亞說:」

【該一2】「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這百姓說,建造耶和華殿的時候尚未來到。』」

  • 「哈該」(1節)的原文是「節慶」,意思是「在節慶中誕生」。先知哈該與先知撒迦利亞同時事奉,神借著他四次向代表君王的猶大省長所羅巴伯和大祭司約書亞說話,發表神重建聖殿的心意。為了重建聖殿,神同時使用了三個職事:先知、君王和祭司。
  • 「大流士王」(1節),又譯為「大利烏王」,指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Achaemenid Empire,主前550-330年)的大流士一世(Darius I,主前522年9月-486年10月在位)。
  • 「六月」(1節)在猶太歷中被稱為「以祿月 Elul」,是夏末農忙的季節。在猶太傳統中,以祿月是認罪悔改、為七月初一吹角節和七月初十贖罪日做準備的時間。猶太傳統認為,「六月初一」(1節)是摩西登上西奈山上、第三次度過四十天的日子(申十10)。
  • 「大流士王第二年六月初一」(1節),大約是陽歷主前520年8月底。這天是月朔、即農歷新月的第一天,是獻祭的日子(民十10;二十八11)。
  • 「省長」(1節)指波斯行省的行政首長。主前586年聖殿被毀之後,猶大淪為巴比倫的行省,受巴比倫帝國任命的省長管理(王下二十五22)。猶大被擄回歸之後,所羅巴伯被任命為猶大省長,可能隸屬於河西行省(拉四9-10;五6)。
  • 「所羅巴伯」(1節)是一個巴比倫名字,意思是「在巴比倫播種」,他的波斯名字可能是「設巴薩」(拉一8;五14-16)。所羅巴伯是主耶穌的養父約瑟的祖先(太一12),大衛王的後裔,被擄巴比倫的猶大王約雅斤(即耶哥尼雅)的孫子(代上三17)。所羅巴伯是約雅斤三子毗大雅(代上三17-19)的兒子,可能長子撒拉鐵早逝,其妻按照律法改嫁其弟毗大雅,毗大雅的長子就歸於亡兄名下(申二十五5-6),所以所羅巴伯被稱為「撒拉鐵的兒子」(1節)。
  • 根據猶太史學家約瑟夫的記載(《猶太古史記》卷11第3章), 大流士原是平民,他向神立約,登基後要歸還巴比倫境內所有的聖殿器皿。所羅巴伯原來就認識大流士,後來成為大流士王的三個隨身侍衛之一,在王面前應對得當,蒙王批準資助重建聖殿。
  • 「大祭司約書亞」(1節)是約撒答的兒子、西萊雅的孫子(代上六14)、文士以斯拉的侄子(拉七1)。西萊雅是聖殿被毀時的大祭司,被巴比倫王處死(王下二十五18-21)。約書亞繼承了祖父大祭司的職分,是猶大被擄回歸以後的第一位大祭司。希伯來文「約書亞」的亞蘭文是「耶書亞」(拉二2;尼七7),希臘文是「耶穌」,意思是「耶和華拯救」。
  • 神把自己的百姓稱為「這百姓」(2節),而不是「我的百姓」(賽三15),這是責備的口吻。
  • 此時第一批百姓回歸已經過了19年,聖殿奠基已經過了18年,但卻仍未建成。面臨各種難處,百姓認為重建的「時候尚未來到」(2節)。他們可能認為聖殿的重建應該從耶路撒冷被毀那年(主前586年)算起70年後,即主前516年才開始。但神提醒百姓,祂是「萬軍之耶和華」(2節),眼見的難處在祂那里都是虛空。百姓能夠回到耶路撒冷,聖殿的器皿能夠被帶回,就證明不是神的時間沒到,而是人不肯完全信靠。

【該一3】「那時耶和華的話臨到先知哈該說:」

【該一4】「『這殿仍然荒涼,你們自己還住天花板的房屋嗎?」

【該一5】「現在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省察自己的行為。」

【該一6】「你們撒的種多,收的卻少;你們吃,卻不得飽;喝,卻不得足;穿衣服,卻不得暖;得工錢的,將工錢裝在破漏的囊中。』」

  • 「天花板的房屋」(4節),指用木料遮蓋墻壁的房子,表明已經完工了。哈該並不是批評百姓住在「天花板的房屋」里,而是說他們的家已經完工了,但「這殿仍然荒涼」(4節),證明百姓體貼自己過於尊重神。聖殿是神的見證,聖殿至今「仍然荒涼」(4節),但百姓住宅的重建卻沒有耽誤,顯明神的見證在百姓中也「仍然荒涼」,以致生活中的優先次序完全顛倒。
  • 「工錢裝在破漏的囊中」(6節)可能指入不敷出,也可能指物質無法滿足人的需要,因為「人饑餓非因無餅,幹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摩八11)。
  • 當時的百姓有許多既合理、又「屬靈」的理由來拖延建殿:
    1. 花費龐大搞「形象工程」值得嗎?
    2. 神看重的是人,而不是物質的殿,為什麽不用建殿的錢先解決窮人的溫飽急需呢?
    3. 重建聖殿是出於古列王的人意(拉一2-3),還是神的旨意呢?
    4. 讓波斯王包辦重建聖殿的材料費用(拉六3-5),豈不是把榮耀歸給人了嗎?
    5. 波斯王關於重建的新詔書還沒有下來(拉四21),神還沒有開路,人為什麽要走在神的前面呢?
    6. 新殿的規模大不如前,能榮耀神嗎(拉三12)?
    7. 從主前586年聖殿被毀到主前520年只有66年,耶利米預言的70年到了嗎?
    8. 先知以西結所描述的聖殿,是神跡性地顯給他看的(結四十1-2),人為什麽要伸出肉體的手來幫神的忙呢?
  • 當人體貼自己、落在眼見里的時候,里面的黑暗就開始了。這九年來,百姓用各種理由把神的旨意撇在一邊,先解決自己生活的需要,結果卻什麽都做不成;不管怎麽殷勤努力,總是落到缺乏里(6節;何四10;彌六15)。神並沒有應許人心想事成,但與神立約的以色列人若是長期落在缺乏里,必定是與神的關系出了問題(申二十八11-12、30、33、38-40)。因此,現在神命令:不要找理由了!「你們要省察自己的行為」(5節),「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太六19);而要省察自己是否準確地活在神面前,是否切實地讓神「在凡事上居首位」(西一18)?

【該一7】「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省察自己的行為。」

【該一8】「你們要上山取木料,建造這殿,我就因此喜樂,且得榮耀。這是耶和華說的。」

【該一9】「你們盼望多得,所得的卻少,你們收到家中,我就吹去。這是為什麽呢?因為我的殿荒涼,你們各人卻顧(原文是奔)自己的房屋。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 神在聖殿停工的九年中,一直沒有說話,而是讓百姓在這九年中經歷缺乏,反省落到缺乏里的原因。神並不看重物質的殿,所以祂允許聖殿兩次被毀;神所看重的是這殿所表明的屬靈見證,所以神兩次命令「你們要省察自己的行為」(5、7節),讓建造者省察自己是否活出了屬靈建造的目的。
  • 「我就因此喜樂」(8節),原文是「我就因此悅納」。神所悅納的不是聖殿,而是人的信靠、順服。人手的工作並不能使神「得榮耀」(8節),使神「得榮耀」的是祂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六10)。我們若沒有里面的信靠和順服,無論奉獻、事奉和敬拜有多麽光鮮亮麗,都不能榮耀神。
  • 神並沒有要求百姓使用所羅門聖殿所使用的貴重材料(王上六14-七51),而是吩咐百姓「上山取木料」(8節)。可能百姓之前從黎巴嫩購得的香柏樹(拉三7),已被挪作建造他們自己的房屋。
  • 「顧」(9節)原文是「奔跑」,形容百姓對建造自己房子的熱誠。百姓一心為自己的生活奔忙,卻任由神的見證「荒涼」(9節)。今天,許多信徒也是整天為事業奔忙,把自己的需要和追求放在神的旨意之上,結果也是「你們盼望多得,所得的卻少,你們收到家中,我就吹去」(9節)。因為神不允許百姓的心思長久地停留在地上,必然會興起各種環境來對付他們,讓祂所揀選的人體會到:「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 詩一百二十七1)。
  • 「省察」(5、7節)原文也譯為「追想」(二15、18),在短短的哈該書中一共出現了五次。今天,我們也常常因為體貼自己的肉體,不肯讓基督「在凡事上居首位」(西一18),所以找出種種貌似合理、屬靈的理由來推脫,神也照樣命令我們:不要再找借口了!「你們要省察自己的行為」(7節),「因為你的財寶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太六21);因此,「我們當深深考察自己的行為,再歸向耶和華」(哀三40)。

【該一10】「所以為你們的緣故,天就不降甘露,地也不出土產。」

【該一11】「我命幹旱臨到地土、山岡、五谷、新酒,和油,並地上的出產、人民、牲畜,以及人手一切勞碌得來的。』」

  • 「天就不降甘露」(10節),是律法對悖逆百姓的咒詛(利二十六19;申二十八23),阿摩司在被擄前也提醒過他們(摩四7),但百姓竟然過了九年還沒有蘇醒過來,白白受苦。
  • 第11節的「幹旱 חֹרֶב」原文與第4、9節的「荒涼 חָרֵב」的字根相同、發音相近,是雙關語。
  • 百姓在困苦缺乏中糊里糊塗地過了九年,現在神清清楚楚地告訴百姓,這些「幹旱」都是祂的作為,而且是「為你們的緣故」(10節)。百姓若用任何人、事、物來取代神,神必然會擊打偶像;百姓若把神的賜福放在神的見證和心意之上,神必然會挪去祝福(利二十六19;申二十八23)。
  • 今天,許多信徒也以為神總是賜福、施恩,「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弗三20)。豈不知為了我們的緣故,神也會讓「幹旱」臨到我們「一切勞碌得來的」(11節),也是「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好讓我們從屬靈的昏暗中醒轉。

【該一12】「那時,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和約撒答的兒子大祭司約書亞,並剩下的百姓,都聽從耶和華——他們神的話和先知哈該奉耶和華——他們神差來所說的話;百姓也在耶和華面前存敬畏的心。」

【該一13】「耶和華的使者哈該奉耶和華差遣對百姓說:『耶和華說:我與你們同在。』」

【該一14】「耶和華激動猶大省長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和約撒答的兒子大祭司約書亞,並剩下之百姓的心,他們就來為萬軍之耶和華——他們神的殿做工。」

【該一15】「這是在大流士王第二年六月二十四日。」

  • 「六月二十四日」(15節),就是以祿月二十四日。猶太傳統認為,以祿月二十三日,是鴿子叼著橄欖葉回到挪亞方舟的日子(創八11);而以祿月二十五日,是神創造世界的第一日(創一5),也是尼希米完成重建耶路撒冷城墻的日子(尼六15)。
  • 省長所羅巴伯是大衛的後裔,大祭司約書亞是亞倫的後裔,分別代表君王和祭司。「剩下的百姓」(12節)指被擄回歸的百姓(賽六11-13)。神在百姓中間開始的恢覆工作,首先借著先知喚醒君王和祭司(1節),然後再喚醒眾百姓「敬畏的心」(12節)。
  • 神「激動」(14節)百姓的方法非常簡單,就是一句「我與你們同在」(13節);正如主耶穌吩咐門徒履行大使命,也就是一句「我就常與你們同在」(太二十八20)。但創造天地、掌管宇宙的神與我們同在,人還需要再求什麽呢?神的心意不只是把百姓帶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更是要「與你們同在」。將來進入新天新地的時候,「神的帳幕在人間。祂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祂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啟二十一3)。重建聖殿的屬靈目的,就是要恢覆神在地上的見證,恢覆神與人同在的途徑。
  • 此時正是農忙季節,但百姓卻沒有以工作忙為理由來推脫,而是立刻以行動來悔改(14-15節)。以賽亞、耶利米講了幾十年(賽六9-11;耶二十五3),百姓卻仍不悔改;哈該講道之後23天,重建工程就恢覆了。這並不是因為哈該講道的水平更高,而是因為神重建百姓的時候已經到了,所以「耶和華激動」(14節)人心。神改變人心的工作可以等70年,也可以只等23天,都是在祂的時間、按祂的方式、為祂自己的目的。神的仆人所注意的應該是忠心地獻上自己(羅十二1)、「與神同工」(林前三9),而要把工作的果效完全交給神;不必因為沒有看見果效而自怨自艾,也不可因為看見果效而自高自大。
  • 從「六月二十四日」開始,人還是同一批人,環境還是同一個環境,但重建工程卻再也沒有中斷過,因為有神與他們「同在」(13節)。神不要我們注意人的重建工程,而要我們注意神的恢覆工作。整本聖經都叫我們注意一個事實:神在地上做工,所要得著的不是那些眼見的事物,而是借著那些眼見的事物來得著人。神允許重建工程中斷九年(《猶太古史記》卷11第2章第30節),正是為了顯明人的肉體本相,讓百姓不再定睛自己的需要、不再倚靠自己的所有和所能、也不再仰仗君王的權勢。過去,百姓以為「是照波斯王古列所吩咐的」(拉四3),就不再有困難,結果耽誤了九年。這九年的耽誤,讓百姓認識到重建工程乃是屬靈的爭戰,出於神的工作,只能倚靠神自己來成就;這九年的缺乏,把百姓催逼到神面前,憑信心全然倚靠神、支取神,見證了「萬有都是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羅十一36)。

《哈該書》背景

  《哈該書》的希伯來名是「哈該 חגי / Khagai」,是《十二先知書》(תרי עשר‎ / Trei Asar)中的第十篇。在希伯來文聖經《塔納赫》(תנ״ך‎‎ / Tanakh)中,《十二先知書》是一整卷書,《哈該書》被放在《西番雅書》之後。神借著《西番雅書》宣告了將來真正的覆興(番三15),又借著《哈該書》宣告重建聖殿的時間已到(一2),百姓應當憑信心恢覆重建工程,跟上神覆興的計劃。

  「哈該」的意思是「在節慶中誕生」。這個書名非常貼切,因為本書的信息,就是哈該在「六月初一」(1節)的月朔到「七月二十一日」(二1)的住棚節期間,宣告神將「震動天地」(二6);在神的親自幹預之下,一群滿有信心的百姓「在節慶中誕生」了。

  在《十二先知書》中,何西阿、約珥、阿摩司、俄巴底亞、約拿和彌迦生活在北國即將滅亡之前,那鴻、哈巴谷和西番雅生活在南國即將滅亡之前,哈該、撒迦利亞和瑪拉基生活在猶大被擄回歸以後。神在這三個多事之秋,密集地差派先知發表信息,啟示祂永遠的救贖計劃。

  傳統認為,《哈該書》的作者是先知哈該,他是猶大被擄回歸之後第一位發表預言的先知。時間是主前520年,對應於中國春秋末年、伍子胥投奔吳國的時代。

  主前597年,猶大王約雅斤被擄到巴比倫( 王下二十四15)。主前586年,巴比倫軍隊攻陷耶路撒冷,聖城和聖殿被毀,百姓被擄巴比倫,猶大淪為新巴比倫帝國的行省。約雅斤被囚三十七年後獲釋,終身享受巴比倫王的供應( 王下二十五27-30),讓被擄的百姓看到了希望。

  又過了二十二年,主前539年,巴比倫城被瑪代-波斯聯軍攻陷。波斯王古列、即居魯士二世(Cyrus II,主前539-530年在位)建立了疆土空前廣大的波斯帝國,猶大又成為波斯帝國的行省。古列王采取宗教寬容政策,允許被擄巴比倫的各民族回歸故土,並下令資助猶太人重建聖殿(拉一1-4)。古列元年七月,約雅斤的孫子所羅巴伯帶領四萬多被擄百姓的後裔回到耶路撒冷(拉二1-三1),第二年二月聖殿奠基(拉三8-13)。回歸的百姓一時信心滿滿、熱情高漲,但心中所倚仗的,實際上是古列王的勢力(拉四3)。

  神允許波斯王出資重建聖殿,但卻不允許把榮耀歸給人。因此,祂允許重建工程不斷地受到周圍敵對民族的幹擾(拉四1-5)。主前530年,古列王戰死,亞達薛西王、即岡比西斯二世(Combyses II,主前530-522年在位)繼位。聖殿的重建工程因仇敵控告,被下令停工(拉四7-22)、等候調查(拉四21)。但岡比西斯二世先是忙著征服塞浦路斯、埃及和古實,後來又面臨內亂,此事就被擱置起來。聖殿停工了九年多時間(《猶太古史記》卷11第2章第30節),百姓起初的信心和熱心也逐漸消退和冷淡。

  主前522年,岡比西斯二世在從埃及回國平叛的途中去世,王室遠親大流士一世(Darius I,主前522-486年在位)、即大利烏王通過政變登基。主前520年,大流士一世平定了各地的反叛勢力,波斯帝國進入三十多年的政治穩定時期。此時聖殿已經奠基18年,竣工卻遙遙無期。百姓倚靠勢力和熱心所開始的建造,眼看就要成為屬靈的爛尾工程。

  當百姓經歷了各種挫折,暴露了真實的屬靈光景,對所倚靠的勢力完全絕望以後,神才借著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向百姓說話(拉五1),勸勉百姓剛強壯膽、恢覆重建。百姓被先知們的信息所激勵,繼續重建工程,但周圍的仇敵卻再次告狀。這一次,神親自幹預環境,大流士一世恢覆了古列王的宗教寬容政策,繼續資助猶太人重建聖殿(拉六6-12)。四年半後,聖殿重建完成(拉六15),向我們顯明:雖然神可以使用外邦君王的金銀來重建聖殿,但神所定意的建造「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亞四6)。

  在哈該發表的四個信息中,原文有33次提到「耶和華」的名,其中14次把神稱為「萬軍之耶和華」,清楚地向百姓宣告:大能的神是歷史的主宰,當祂定意建造的時候,不管眼見的環境有多麽艱難、抵擋的力量有多麽強大,神必會「震動天地」(二6、21)、也負責「激動」祂百姓的心(一14),用祂的親自「同在」(一13;二4),來成就祂所要的建造。因此,百姓應當「省察自己的行為」(一5、7),重新調整生活的優先次序,憑信心跟上神建造的步伐,才能保守自己活在神的祝福之中(二19)。

  今天,正是神建造教會這個屬靈聖殿的時候,主耶穌也用祂的「同在」(太二十八20)來成就大使命。因此,每個信徒都應當省察自己的生活,讓基督「在凡事上居首位」(西一18):「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