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九1】「耶和華的默示應驗在哈得拉地大馬士革——世人和以色列各支派的眼目都仰望耶和華——」

【亞九2】「和靠近的哈馬,並推羅、西頓;因為這二城的人大有智慧。」

【亞九3】「推羅為自己修築保障,積蓄銀子如塵沙,堆起精金如街上的泥土。」

【亞九4】「主必趕出她,打敗她海上的權利;她必被火燒滅。」

  • 從本章開始的預言,可能是在「大流士王第六年,亞達月初三日」(拉六15)聖殿重建完成之後、撒迦利亞晚年發表的。在此期間,波斯帝國和希臘城邦之間爆發了希波戰爭(Greco-Persian Wars,主前499-449年),希臘文明開始崛起。
  • 主前547年,古列王征服了小亞細亞的愛奧尼亞(Ionia),但愛奧尼亞的希臘城邦一直在尋求獨立。主前515年,聖殿重建完成。十六年後,愛奧尼亞的希臘城邦開始反抗波斯。主前492年,大流士一世入侵希臘,但在主前490年的馬拉松戰役中被雅典打敗,最後於主前486年去世。希波戰爭持續到主前449年的卡里阿斯和約(Peace of Callias),最終希臘城邦獲勝。從此,波斯帝國逐漸走向衰落,歷史和文明的重心逐漸從美索不達米亞轉移到地中海地區;而雅典則進入黃金時期,希臘文明發揚光大,成為現代西方文明的基礎。在這個時候,神宣告了地上的歷史將要怎樣成就祂的救贖計劃,祂將怎樣帶領人類進入彌賽亞千年國度。
  • 「世人和以色列各支派的眼目都仰望耶和華」(1節),原文更可譯為「因為耶和華的眼目定睛在世人和以色列各支派」(英文ESV、NASB譯本),意思是神要開始審判全地。
  • 「哈得拉地」(1節)位於亞蘭境內、哈馬的北邊,是1-7節所提到的地名中最北邊的一個。亞述的楔形文字碑文中出現過這個地名(Hatarikka)。
  • 「大馬士革」(1節)是亞蘭的首都。
  • 「哈馬」(2節)是應許之地的北界( 民十三21;書十三5;士三3)。
  • 「推羅、西頓」(2節)(2節)是古代地中海東岸最重要的腓尼基港口城邦,這二城常被視為一體,所以後面的「智慧」(2節)用單數。
  • 「推羅為自己修築保障」(3節),指堅固的推羅城墻。推羅位於地中海東岸,岸上的舊城已廢棄,新城位於離岸約800米的小島上,擁有兩個天然港口,並有石墻環繞全島,面向大陸的一側高出海平面46米,極難攻打。亞述王撒縵以色五世和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二世都無法攻陷推羅。
  • 撒迦利亞發出預言之後大約一百五十多年,希臘馬其頓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在伊蘇斯戰役(Battle of Issus)中打敗了波斯帝國,接著南下征服了腓尼基和埃及,1-7節正是亞歷山大從小亞細亞到埃及的行軍路線。主前332年1月,亞歷山大圍攻推羅,因無法從海上進攻,就從大陸修建長堤延伸到城下。但由於長堤前的城墻太堅固,最後還是倚靠盟邦的艦隊,從海上用投石機轟破了南面的城墻,整整用了7個月時間。
  • 「海上的權利」(4節),原文是「海上的能力、財富」。推羅城曾經控制地中海的貿易將近一千年,但被亞歷山大攻陷以後,再也沒有恢覆昔日的地中海貿易霸主地位。
  • 「推羅 צֹר/tsōre」與「保障 מָצוֹר/mä·tsōre’」、「積聚 צָבַר/tsä·var’」與「塵沙 עָפָר/ä·fär’ 」、「街上 חוּץ/khüts」與「精金 חָרוּץ/khä·rüts’」原文都是諧音,這是諷刺推羅人所依仗的財富和勢力在審判面前毫無用處。
  • 九1-十一3原文都是詩歌,應當作為一篇完整的信息聯系在一起,才能準確地領會神的心意。

【亞九5】「亞實基倫看見必懼怕;迦薩看見甚痛苦;以革倫因失了盼望蒙羞。迦薩必不再有君王;亞實基倫也不再有居民。」

【亞九6】「私生子(或譯:外族人)必住在亞實突;我必除滅非利士人的驕傲。」

【亞九7】「我必除去他口中帶血之肉和牙齒內可憎之物。他必作為余剩的人歸與我們的神,必在猶大像族長;以革倫人必如耶布斯人。」

【亞九8】「我必在我家的四圍安營,使敵軍不得任意往來,暴虐的人也不再經過,因為我親眼看顧我的家。」

  • 「亞實基倫、迦薩、以革倫」(5節)和「亞實突」(6節)都是非利士人的沿海城市。此處沒有提到非利士五城之一的迦特,可能在烏西雅王以後已經與猶大合並(代下二十六6)。
  • 「私生子」(6節)可譯為「混雜的民」。亞述和巴比倫都曾先後多次攻陷非利士地,擄走非利士居民和首領。猶大被擄歸回時,非利士地已經失去了政治上的獨立,居民十分混雜(尼十三24)。
  • 「帶血之肉」(7節)與「可憎之物」(7節),都是律法禁止的不潔凈的食物。除去這些不潔凈的食物,表明非利士人將被神的百姓同化,「必作為余剩的人歸與我們的神」(7節),正如耶路撒冷的原住民耶布斯人與神的百姓同居一樣(撒下二十四18)。「亞實突」(6節)就是新約時代的腓立傳過福音的「亞鎖都」(徒八40)。
  • 「必在猶大像族長」(7節),意思是「像猶大一樣成為神百姓中的一族」。神第三次重申了「必有許多國歸附耶和華,作祂的子民」的宣告(二11;八23)。
  • 「我家」(8節)可能指聖殿、耶路撒冷或猶大地。
  • 在波斯帝國的時代,「迦薩」(5節)是波斯統治下的埃及的門戶。主前332年7月,亞歷山大攻陷推羅,9月圍攻迦薩,沿途經過以革倫、亞實突和亞實基倫,使這些非利士城市大為恐慌(結二十五15-17)。迦薩位於高崗之上,城墻堅固,由波斯指揮官帶領阿拉伯雇傭軍駐守。亞歷山大堆起土崗圍城,從推羅海運投石機到迦薩,兩個月後轟塌城墻,幸存者被賣為奴隸,附近的民族被招入城內居住。之後亞歷山大繼續朝埃及進軍,波斯埃及總督再無可用之兵,便向亞歷山大投降。
  • 亞歷山大攻陷迦薩以後,正如第8節所預言的,並沒有攻打耶路撒冷。據猶太史學家約瑟夫記載,亞歷山大因為猶太大祭司不願背誓、配合他進攻波斯,攻下迦薩後,就立刻前往耶路撒冷。大祭司在夢中蒙神指示,盛裝出城迎接亞歷山大。亞力歷大因為曾在夢中見過大祭司穿戴的人幫助他,所以不但沒有發怒,反而向神獻祭。之後,大祭司將《但以理書》中關於希臘王將毀滅波斯帝國的預言指給他看,從此猶太人就得著了亞歷山大的善待和保護(《猶太古史記》卷11第8章第317-337節)。

【亞九9】「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里!祂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地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

【亞九10】「我必除滅以法蓮的戰車和耶路撒冷的戰馬;爭戰的弓也必除滅。祂必向列國講和平;祂的權柄必從這海管到那海,從大河管到地極。」

  • 1-8節的預言在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地中海東岸時應驗,而9-17節則是展望彌賽亞來臨到進入千年國度的光景。
  • 「你的王」(9節),就是新約百姓所盼望的彌賽亞(太二十一9)。當時的波斯王是騎馬的(斯六8),亞歷山大也騎著威風淩淩的戰馬,但這位千年國度的君王卻「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地騎著驢」(9節)。主耶穌基督在上十字架之前,騎著和平的驢駒進入了耶路撒冷(約十二15;太二十一2-5),應驗了第9節的預言。
  • 「以法蓮、耶路撒冷」(10節)分別代表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從這海到那海」(10節),指從地中海到死海,代表從西至東。「大河」(10節)特指幼發拉底河。「地極」(10節)原文是「地的盡頭」。「從這海管到那海,從大河管到地極」(10節)引自詩七十二8,預言彌賽亞在全地的統治。
  • 「除滅以法蓮的戰車和耶路撒冷的戰馬;爭戰的弓也必除滅」(10節),指彌賽亞的統治不是依靠武力,而是「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賽九7;十一4-5)。第10節的預言將在千年國度里得著完全的應驗。

【亞九11】「錫安哪,我因與你立約的血,將你中間被擄而囚的人從無水的坑中釋放出來。」

【亞九12】「你們被囚而有指望的人都要轉回保障。我今日說明,我必加倍賜福給你們。」

【亞九13】「我拿猶大作上弦的弓;我拿以法蓮為張弓的箭。錫安哪,我要激發你的眾子,攻擊希臘(原文是雅完)的眾子,使你如勇士的刀。」

  • 「立約的血」(11節),指百姓在西奈山與神立約時,以祭牲的血為憑據(出二十四8),預表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流的「立約的血」(太二十六28;可十四24)
  • 「無水的坑」(11節),指古人在雨季儲藏雨水的地洞,有2到7米深,旱季無水,常被用來囚禁犯人(創三十七24;耶三十八6)。
  • 「保障」(12節),指安全的耶路撒冷和猶大地。
  • 「被囚而有指望的人」(12節),指那些盼望那位神所應許的王(9節)、但卻被環境困住的人。
  • 「加倍賜福」(12節)是長子的特權(申二十一17)。在神的救贖計劃中,以色列是神的長子(出四22),要作為地上萬民的榜樣,所以受到的管教最多,但將來所受的祝福也最多,「必得加倍的好處」(賽六十一7)。
  • 「猶大、以法蓮」(13節)分別代表南國和北國,「上弦的弓、張弓的箭」(13節)比喻兩者互補、不可或缺。神在進入千年國度之前,要使用以色列人作為攻擊列國的工具,使南北兩國如「弓」與「箭」合二為一、不可分割。
  • 「希臘」(13節)原文是「雅完」,在舊約書卷中泛指遠方的未知之民(創十2、4)和化外之人(賽六十六19;結二十七13、19),並不一定指當時的希臘,也可以是希臘文明的國家。從亞歷山大征服波斯至今,逼迫以色列的仇敵大都是希臘文明的後裔。

【亞九14】「耶和華必顯現在他們以上;祂的箭必射出像閃電。主耶和華必吹角,乘南方的旋風而行。」

【亞九15】「萬軍之耶和華必保護他們;他們必吞滅仇敵,踐踏彈石。他們必喝血吶喊,猶如飲酒;他們必像盛滿血的碗,又像壇的四角滿了血。」

  • 「吹角」(14節)指雷聲,比喻攻擊敵人的信號。
  • 「南方的旋風」(14節),指從南方的西奈山刮來的旋風。出埃及時,神在西奈山向百姓顯現(出十九18),所以舊約的詩中常常描繪神從南方出來(士五4、5;哈三3)。
  • 「彈石」(15節),指敵人用機弦射出的石頭(撒上十七40;代下二十六14)。「他們必吞滅仇敵,踐踏彈石」(15節),原文是「他們將吞滅、踐踏彈石」。
  • 律法並不允許「喝血」(15節),第15節原文並沒有提到「血」。「他們必喝血吶喊,猶如飲酒」(15節),原文是「他們必又喝又吶喊,猶如飲酒」(英文ESV、NASB譯本)。「他們必像盛滿血的碗,又像壇的四角滿了血」(15節),原文是「他們必充滿如碗,浸透如壇的四角」(英文ESV、NASB譯本)。
  • 14-15節用詩的語言,預言神將彰顯大能,保護和拯救以色列人(啟十四17-20),可能將應驗在末日哈米吉多頓大戰的時候。

【亞九16】「當那日,耶和華——他們的神必看祂的民如群羊,拯救他們;因為他們必像冠冕上的寶石,高舉在祂的地以上(或譯:在祂的地上發光輝)。」

【亞九17】「他的恩慈何等大!他的榮美何其盛!五谷健壯少男;新酒培養處女。」

  • 「冠冕」(16節)原文是「王冠、成聖」,在聖經中用來指君王的「冠冕」(撒下一10;王下十一12)和大祭司的「聖冠」(出二十九6;利八9)。「冠冕上的寶石」(16節),象征以色列將恢覆蒙揀選的榮耀地位,歸神「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出十九6)。
  • 「他的恩慈何等大!他的榮美何其盛」(17節),原文是「他的美善何等大!他的榮美何其盛」,這個「他」很可能是指以色列,而不是神。
  • 壯觀激烈的戰爭場面(13-15節),突然變成了寧靜安詳的田園風光(16-17節),這正是哈米吉多頓大戰以後、進入千年國度的光景,神的百姓將在彌賽亞的國度里得安息、得榮耀、得供應。今天,許多信徒的爭戰,是越爭戰,血氣越旺;越爭戰,生命越不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里面」(西三3),失去了柔和謙卑的見證。但神所帶領的一切屬靈爭戰,目的都是為了進入基督里的安息,而不是停留在政治、社會等任何今世的訴求。凡不能使我們安息在基督里的爭戰,都不是神所帶領的爭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