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九1】「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里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要看見神的國大有能力臨到。』」
「在沒嘗死味以前」即離世以前。「神的國大有能力臨到」指主耶穌在祂的國度里掌權,這以2-8節的登山變像作為預表,而應驗在主耶穌覆活後掌握了「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之時(太二十八18)。
【可九2】「過了六天,耶穌帶著彼得、雅各、約翰暗暗地上了高山,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象,」
【可九3】「衣服放光,極其潔白,地上漂布的,沒有一個能漂得那樣白。」
- 從彼得承認主耶穌是基督之日(八29),也就是主耶穌說有人「必要看見神的國大有能力臨到」之日(1節),到上高山的那一天,中間「過了六天」(2節)。路加福音將頭尾兩天也算在內,所以說「約有八天」(路九28)。傳統認為這「高山」(2節)是耶斯列平原的他泊山,「六天」正好足夠從凱撒利亞腓立比走到此地,而且山下有猶太人的村莊(14節)。
- 「暗暗地」(2節)是因為登山變像是在覆活里的榮耀的啟示,但「人子還沒有從死里覆活,你們不要將所看見的告訴人」(9節)。主耶穌在與神單獨交通時往往帶「彼得、雅各、約翰」與祂作伴(太二十六37,可五37),摩西在山上也有三個同伴(出二十四9)。
- 「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象」(2節)指門徒們在清醒狀態下看見主改變形象。
- 第3節是神國的小影,是神的兒子在榮耀中顯明祂本來的面目。門徒平時所看見的主,「祂的面貌比別人憔悴,祂的形容比世人枯槁」(賽五十二14),「祂無佳形美容,我們看見祂的時候,也無美貌使我們羨慕祂」(賽五十三2)。這樣一位隱藏在憔悴的人里面的主,竟是神的兒子,祂原是聖潔光明無比!
【可九4】「忽然,有以利亞同摩西向他們顯現,並且和耶穌說話。」
「摩西」代表律法,「以利亞」代表先知,這兩個人在猶太人眼中都是偉人,但在主的榮耀顯明的時候,他們都成了陪襯。因為律法和先知都是為基督作見證的(約五39),律法和先知所指向的就是基督,基督正是按著律法和先知的預言顯現在人的眼前。「向他們顯現」表明摩西和以利亞的顯現是為了讓門徒們能認識神的兒子基督。「和耶穌說話」是談論關於主耶穌將要在耶路撒冷受死的事(路九31)。摩西曾死在摩押地(申三十四5-6),可以代表死而覆活的人,以利亞未曾經過死而被提升天(王下二11),可以代表活著被提的人。有人認為他們很可能是千年國度來臨之前,被神使用的「那兩個見證人」(啟十一3-12)。
【可九5】「彼得對耶穌說:『拉比(拉比就是夫子),我們在這里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為禰,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
「搭三座棚」表示不但要留住基督,也要留住摩西和以利亞,把與基督有關的人、事、物提高到與基督同等的地位上。「搭三座棚」也表示只願停留在山上榮耀、享受的光景中,而不願下山去面對苦難、背十字架,忘了十字架是神國在地上顯明的道路(八31,34)。這兩樣都是基督徒常犯的毛病。「棚」是用樹枝搭起的臨時遮蔽處所,就像住棚節的棚一樣。
【可九6】「彼得不知道說什麽才好,因為他們甚是懼怕。」
門徒們聽到主耶穌正式承認自己就是基督,一時興奮不已,主耶穌卻立刻告訴他們祂和門徒都要背十字架受難(八31,34),這個打擊非同小可。緊接著主耶穌又登山變像,讓三位門徒親身經歷神國的榮耀顯現,顯明祂確確實實是神的兒子基督,這使他們又如釋重負。在十字架的道路上,苦難和榮耀總是緊密相連、缺一不可的。彼得以後雖然多經軟弱,但這次經歷照亮了他的一生(彼後一16-19),使他軟弱了但不灰心,跌倒了就爬起來。
【可九7】「有一朵雲彩來遮蓋他們;也有聲音從雲彩里出來,說:『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祂。』」
「有聲音從雲彩里出來」神不讓彼得糊塗下去,親自出聲打斷彼得的話,向門徒肯定了只有祂的兒子能帶進神國的榮耀。「我的愛子」當主耶穌受洗時,天父也說過同樣的話(一11),表明祂三十年來的「為人」,滿足了父神的心意;此處是表明祂三年來的「事工」,也滿足了天父的心意。天父喜悅祂愛子的兩個樣式:一個是卑微順服,一個是尊貴榮耀;一面是被殺的羔羊,一面是猶大支派的獅子(啟五5-6)。「你們要聽祂」神的宣告應驗了摩西的預言:「耶和華你的神要從你們弟兄中間給你興起一位先知像我,你們要聽從祂」(申十八15),主耶穌就是那位新摩西。
【可九8】「門徒忽然周圍一看,不再見一人,只見耶穌同他們在那里。」
2-8節正是神國的小影,神的兒子是神國里唯一的權柄,眾人都要聽從祂。主耶穌是唯一配得高舉的,活在祂的同在中,就能享用祂作喜樂與安慰。生命成熟的人,眼目會逐漸從主之外的人事物轉向基督自己,「不再見一人,只見耶穌」。一切屬靈的人事物,只不過是為了幫助我們尋見基督。
【可九9】「下山的時候,耶穌囑咐他們說:『人子還沒有從死里覆活,你們不要將所看見的告訴人。』」
主耶穌要經歷十字架的道路,用十字架來顯明祂的所是和所作。在祂「從死里覆活」之前的張揚,並不能幫助猶太人正確地認識彌賽亞,也會讓未經歷十字架的門徒們驕傲自滿。只有在主耶穌覆活之後,登山變像的意義才能完全顯明出來。
【可九10】「門徒將這話存記在心,彼此議論『從死里覆活』是什麽意思。」
門徒並非不知道「從死里覆活」的字面意思,他們所感到困惑的,乃是這位大能的基督,為何須要先經過受苦和受死,然後才要覆活。
【可九11】「他們就問耶穌說:『文士為什麽說以利亞必須先來?』」
「文士」熟悉舊約聖經,他們根據舊約聖經認為,基督未到之前,以利亞必須先來(瑪四5)。門徒所以問此問題,可能是因為剛見過主耶穌登山形象,認定祂就是那要來的基督。他們剛才既然已經看見以利亞來了,為什麽還不能宣布主耶穌就是基督呢?
【可九12】「耶穌說:『以利亞固然先來覆興萬事;經上不是指著人子說,祂要受許多的苦被人輕慢呢?」
【可九13】「我告訴你們,以利亞已經來了,他們也任意待他,正如經上所指著他的話。』」
- 主耶穌肯定了文士的聖經知識,「覆興萬事」(12節)指為彌賽亞的來臨預先鋪路(瑪四5-6)。
- 「經上不是指著人子說,祂要受許多的苦,被人輕慢呢」(12節)意思是說,舊約聖經不單講到以利亞要再來的事,也提到「人子」彌賽亞的事(但七13),施洗約翰和主耶穌將受苦的事都在聖經上預言了。正如施洗約翰來了,猶太人因為不認識他而「任意待他」(13節);猶太人也因為不認識主耶穌,而輕慢祂、棄絕祂,並且迫害祂,叫祂受許多的苦(賽五十三)。
- 「以利亞已經來了」(13節)指施洗約翰就是那位為基督開路的以利亞(太十一14;路一17)。
- 「正如經上所指著他的話」(13節)指舊約所記以利亞被亞哈王和耶洗別迫害(王上十九1-10),是預表施洗約翰也將被希律王和希羅底「任意對待」(六14-28)。
【可九14】「耶穌到了門徒那里,看見有許多人圍著他們,又有文士和他們辯論。」
「又有文士和他們辯論」可能因為其他九位門徒趕鬼失敗,文士們趁機質問門徒和他們拉比的神學資格。這些文士一心想給門徒難堪,卻不親自動手趕鬼來證明他們的正統神學。摩西下山後,便立即面對以色列人的背叛(出三十二17-19),主耶穌下山後,也立即面對眾人的不信(19節)和門徒的小信(29節)。
【可九15】「眾人一見耶穌,都甚希奇,就跑上去問祂的安。」
「都甚希奇」大概是希奇正說到祂的時候,祂就來了。
【可九16】「耶穌問他們說:『你們和他們辯論的是什麽?』」
主耶穌的問題不是表明祂不知道所發生的事,而是要轉移眾人的注意力,將眾人的眼目轉到祂自己身上。
【可九17】「眾人中間有一個人回答說:『夫子,我帶了我的兒子到禰這里來,他被啞巴鬼附著。」
【可九18】「無論在哪里,鬼捉弄他,把他摔倒,他就口中流沫,咬牙切齒,身體枯幹。我請過禰的門徒把鬼趕出去,他們卻是不能。』」
門徒們應該是有權柄去醫治這個病人的(三15)。他們的失敗表明,他們雖然具有主耶穌所給的權柄,卻缺乏行使權柄所應有的信心。
【可九19】「耶穌說:『噯!不信的世代啊,我在你們這里要到幾時呢?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把他帶到我這里來吧。』」
「不信」指對於主耶穌的權柄沒有信心,不能在信心里支取主的權柄。這些人對主耶穌的權柄的「不信」,正代表了主耶穌那世代的人的典型態度。主耶穌的回應部分引自詩九十五10。
【可九20】「他們就帶了他來。他一見耶穌,鬼便叫他重重地抽風,倒在地上,翻來覆去,口中流沫。」
這個鬼與之前其他的污鬼不同,很難被趕出去。
【可九21】「耶穌問他父親說:『他得這病有多少日子呢?』回答說:『從小的時候。」
【可九22】「鬼屢次把他扔在火里、水里,要滅他。禰若能做什麽,求禰憐憫我們,幫助我們。』」
- 主耶穌把正在受鬼折磨的孩子放在一邊,卻與這位父親談孩子的病史,用意是在幫助這位父親承認他的需要是多麽迫切、多麽無助,要把他帶到有信心的地步(23-24節)。
- 「禰若能做什麽」(22節)這話表明他對主的「能」(22節)還抱著懷疑的態度。他一面懷疑主,一面求主,正代表了許多人禱告求主時的態度,我們常常好像是相信祂,卻又不能肯定祂「能」(22節)為我們做什麽。
【可九23】「耶穌對他說:『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你若能信」許多古卷並無「信」字,而只有「你若能」,這在希臘文是不完整的語法,可能是主在引述那個父親在22節的話,責備他怎麽可以說「禰若能」(22節),意思是「問題不是主能不能,乃是人信不信」。信心不是「自信」,不是人的主觀願望,乃是對神所要做的事有把握的看見,看見了主的權柄、主的計劃,相信神的旨意必要如此。真信心讓人與主合而為一,照著主的心意去做事,所以「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可九24】「孩子的父親立時喊著說(有古卷作立時流淚的喊著說):『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
信心不在乎大小,乃在乎有無(太十七20)。「信不足」不是真信,而是願意信,但承認自己還信不來,需要「求主幫助」,因為信心「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弗二8)。
【可九25】「耶穌看見眾人都跑上來,就斥責那污鬼,說:『你這聾啞的鬼,我吩咐你從他里頭出來,再不要進去!』」
主耶穌不想給那些人看熱鬧。
【可九26】「那鬼喊叫,使孩子大大地抽了一陣風,就出來了。孩子好像死了一般,以致眾人多半說:『他是死了。』」
【可九27】「但耶穌拉著他的手,扶他起來,他就站起來了。」
【可九28】「耶穌進了屋子,門徒就暗暗的問祂說:『我們為什麽不能趕出牠去呢?』」
【可九29】「耶穌說:『非用禱告(有古卷在此有禁食二字),這一類的鬼總不能出來(或作不能趕他出來)。』」
趕鬼不是人的所有所能做得到的,必須在信心中支取神的權柄去對付鬼。「禱告禁食」就是認識自己的欠缺,因而舍棄自己合理合法的權利,付上代價,在神面前承認自己的「沒有」和「不能」,專一地尋求主的「有」和「能」,讓主的「有」和「能」來蓋過我們的「沒有」和「不能」。「禁食」的功效並不是因為其行為,乃是因為其存心和態度。「這一類的鬼」指很難被趕出去的污鬼(20,26節)。
【可九30】「他們離開那地方,經過加利利;耶穌不願意人知道。」
「經過加利利」指在他們即將跟隨主踏上往耶路撒冷最後一段旅程(十1,32)之前的時候。主耶穌「不願意人知道」這次加利利之旅,因為祂要單獨教導門徒十字架的道路。
【可九31】「於是教訓門徒,說:『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里,他們要殺害祂;被殺以後,過三天祂要覆活。』」
這是主耶穌第二次預言自己在十字架上的死(八31,九31,十33),祂自己望定十字架,也不讓門徒忘記十字架,每次提到十字架,都有新的功課給門徒去學習。
【可九32】「門徒卻不明白這話,又不敢問祂。」
門徒聽得懂「他們要殺害祂」,卻聽不懂「過三天祂要覆活」。主每次說到十字架的時候,必定提到覆活的事,但門徒們還不能領會覆活的啟示(10節),所以還不能歡喜快樂地接受十字架。
【可九33】「他們來到迦百農。耶穌在屋里問門徒說:『你們在路上議論的是什麽?』」
【可九34】「門徒不作聲,因為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誰為大。」
- 門徒們一路爭辯不休。主耶穌並沒有當眾責備門徒,卻是私下教導他們。
- 「門徒不作聲」(34節)表明他們所議論的題目讓他們很尷尬。當主耶穌準備走向十字架的時候,人的天然生命卻走向與主相反的方向。
- 門徒「彼此爭論誰為大」(34節),表明他們在登山變像看見了神國的榮耀以後,一直思想的是自己在這榮耀中能占有多少,卻不是思想主耶穌關於十字架的教導。
【可九35】「耶穌坐下,叫十二個門徒來,說:『若有人願意作首先的,他必作眾人末後的,作眾人的用人。』」
神的兒子降卑自己來服事人,這就是十字架的道路,祂的門徒也照樣要走降卑自己服事人的道路。
【可九36】「於是領過一個小孩來,叫他站在門徒中間,又抱起他來,對他們說:」
【可九37】「『凡為我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來的。』」
- 「小孩子」(36節)在猶太社會里是極微小的,不受人重視和尊敬。
- 「為我的名」(37節)指為著榮耀歸主,因為對方是「屬基督」的(41節)。「接待」(37節)指歡迎、關心、樂意接納。「小孩子」(37節)指任何一個謙卑追求主的神國子民,他們都是與基督聯合在一起的,主耶穌看重這樣單純向著祂的人。在神眼中,人的價值高低,不在乎他的年紀大小、地位尊卑、學識高低、財富多寡,只要那人謙卑單純地尋求神,與基督聯合,他在神國中就是最大的。
【可九38】「約翰對耶穌說:『夫子,我們看見一個人奉禰的名趕鬼,我們就禁止他,因為他不跟從我們。』」
與太十八5-6比較,38-41節是在主耶穌完整的教導中插進去的一段話。這段插話可能是因為約翰聽了主耶穌關於「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的教導(37節),立刻明白自己禁止別人趕鬼是不對的,也可能他們「在路上議論的」(33節)就包括這件事。無論哪種原因,主耶穌都把話題帶回到「彼此爭論誰為大」(34節)上。約翰此時是性格急躁的「雷子」(三17),將來卻要被稱為愛的使徒。
【可九39】「耶穌說:『不要禁止他;因為沒有人奉我名行異能,反倒輕易毀謗我。」
【可九40】「不敵擋我們的,就是幫助我們的。」
- 既然那人奉主耶穌的名行異能,就必須在眾人面前承認主耶穌的名,福音就被傳開了,所以主說「不敵擋我們的,就是幫助我們的」(40節)。但這並不代表那人一定能得救,因為不是奉主的名傳道、趕鬼、行異能就能進神國,惟獨遵行天父旨意的才能進去(太七21-23)。只傳福音、卻不行道的人,恐怕「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林前九27)。
- 神國的工人在事奉上的做法可以有所不同,應該用愛彼此包容,在事奉的工作上「不敵擋我們的,就是幫助我們的」,「有的傳基督是出於嫉妒紛爭,也有的是出於好意。這一等是出於愛心……那一等傳基督是出於結黨,並不誠實……這有何妨呢?或是假意,或是真心,無論怎樣,基督究竟被傳開了」 (腓一15-18)。但在主耶穌的身份、祂的能力是來自神還是鬼王的基本真理立場上,不可以有不同,在基本的真理立場上「不與我相合的,就是敵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太十二30)。
【可九41】「凡因你們是屬基督,給你們一杯水喝的,我實在告訴你們,他不能不得賞賜。」
被賞賜的原因不是因為「一杯水」,而是「因你們是屬基督,給你們一杯水喝」。人因為看到門徒與基督聯合的實際而給他們「一杯水喝」,就「不能不得賞賜」,可見與基督聯合有多麽重要。主耶穌以這句話為過渡,繼續把話題帶回「彼此爭論誰為大」(34節),教導門徒不能妨礙人與基督聯合。
【可九42】「凡使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扔在海里。」
「小子」就是「小孩子」。根據上文,這里「跌倒」的原因可能指門徒「彼此爭論誰為大」(34節),以致輕視、藐視看起來最不起眼的門徒,妨礙了他與基督聯合。「大磨石」原文直譯是「驢子推轉的磨石」,比一般家用的磨石(太二十四41)大得多,非常沈重。「扔在海里」比喻妨礙人與基督聯合的後果非常嚴重,必須盡快除去這種行為,並非使人「跌倒」會失去永生。
【可九43】「倘若你一只手叫你跌倒,就把它砍下來;」
人之所以會被別人絆倒,固然有外面環境的原因,但首先是因為自己有容易「跌倒」的「手、腳、眼」,實際上許多人是自己絆倒了自己。如果一個人不想被絆倒,首先不是把責任推給別人,而要付出代價,接受主對付並除去自己身上任何會使自己「跌倒」的「手、腳、眼」,竭力維持自己在神面前的謙卑和單純。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有過類似的比喻(太五29-30),但這里的教導重點是指不要因為「彼此爭論誰為大」(34節)而跌倒。
【可九44】「你缺了肢體進入永生,強如有兩只手落到地獄,入那不滅的火里去。」
神國可以接受外面有殘缺的人,但不能接受里面悖逆的生命。所有的亞當後裔都是殘缺的,但神可以用基督來醫治人的殘缺。人里面的悖逆卻會拒絕神的生命,所以神國里容不下亞當的生命。「地獄」一詞原為耶路撒冷城外一處深谷的地名,又叫「欣嫩子谷」(書十八16)。那里曾經是拜偶像摩洛的人焚燒兒女的地方(耶七31),後來猶太人改用來焚燒犯罪者的屍首和一切不潔的垃圾,所以該處的火常年不止息,比喻地獄里永遠的刑罰,也表明拒絕創造主的人,就像垃圾一樣失去了被造的用途。
【可九45】「倘若你一只腳叫你跌倒,就把它砍下來;」
【可九46】「你瘸腿進入永生,強如有兩只腳被丟在地獄里。」
【可九47】「倘若你一只眼叫你跌倒,就去掉它;你只有一只眼進入神的國,強如有兩只眼被丟在地獄里。」
【可九48】「在那里,蟲是不死的,火是不滅的。」
地獄就是與神隔絕的地方。人若離開神,只能和魔鬼、邪靈和罪人一起在與神隔絕的地方直到永永遠遠。神是公義、是慈愛、是光明,與神隔絕的地方就沒有愛、沒有公義、沒有光明,所以聖經用「蟲是不死的,火是不滅的」(48節)、「不滅的火」(44節)用來描述這種刑罰給靈魂帶來的痛苦感受。至於這些靈魂經過刑罰以後會不會被消滅,從此「一了百了」、「人死如燈滅」,聖經並沒有明確說明,實際上,如果神不允許,靈魂當然是不滅的。本節引自賽六十六24。
【可九49】「因為必用火當鹽腌各人(有古卷在此有凡祭物必用鹽腌)。」
「凡祭物必用鹽腌」鹽是神和百姓立約的象征,「凡獻為素祭的供物都要用鹽調和,在素祭上不可缺了你神立約的鹽,一切的供物都要配鹽而獻」(利二13)。舊約也預言基督將「如煉金之人的火,如漂布之人的堿。祂必坐下如煉凈銀子的,必潔凈利未人,熬煉他們像金銀一樣,他們就憑公義獻供物給耶和華」(瑪三2)。 我們要逃避地獄「不滅的火」(44節),就要經歷「煉金之人的火」(瑪三2),接受主耶穌「用火當鹽」,「煉凈、潔凈、熬煉」我們,讓我們因著潔凈的屬天生命而蒙神悅納。被主潔凈的屬天生命必然能活出屬天的智慧,所以又引出下一節的「鹽」所代表的另一個含義。
【可九50】「鹽本是好的,若失了味,可用什麽叫它再鹹呢?你們里頭應當有鹽,彼此和睦。』」
猶太拉比常用「鹽」來比喻智慧(西四6),「失了味」的希臘原文又有「成為愚笨」的意思,主耶穌很可能用的是同時有這兩個意思的亞蘭語 「tapel」。「你們里頭應當有鹽」指門徒若有屬天的生命,就「應當」有屬天的智慧,這智慧在門徒的生活里能帶出和睦、潔凈、防腐的效用,因此能「彼此和睦」,而不是「彼此爭論誰為大」(34節)。與基督聯合的人不是靠著自己的努力在外面「做鹽」,而是因為有被主潔凈的屬天生命而「里頭應當有鹽」。「若失了味」古代以色列和中東的鹽大多是「礦鹽」或「井鹽」,等鹹味完全消失以後,原先的鹽塊就成為石頭,很可能象征沒有屬天智慧的門徒就和世人無異。49-50節是新約中最難解的經文之一,許多人對「火」、「鹽」比喻什麽有不同的見解,但都應該放在主耶穌教導的上下文背景里來理解。
讀經有感:聽神愛子(6-7節)
彼得是很被主特別器重的門徒,不但有特殊的造詣,還有特殊的經歷。他在山上親眼目睹耶穌榮耀形象的機遇,不但令人羨慕,甚至連他自己也感覺懼怕,不知說什麽才好。在榮耀之主面前,人本來就應該非常崇敬,腳步謹慎、言語寡少,不冒失開口、心急發言(傳5: 2)。可惜彼得在當時那種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至榮幸至光彩時刻,雖不知所言,卻還冒失發言。人最大的智慧就是確知自己在無限智慧之主面前一無所知的窘相,就是明白與其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麽,還按自己的意思和感覺開口建議,倒不如接受上帝從雲彩中所發出來很及時「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祂」的鄭重宣告,老老實實按主的指示和心意說話行事!
默然自問:我是否有意無意間,竟為當前花花世界及個人世界賣命埋命?(36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