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八1】「那時,又有許多人聚集,並沒有什麽吃的。耶穌叫門徒來,說:」

【可八2】「『我憐憫這眾人;因為他們同我在這里已經三天,也沒有吃的了。」

【可八3】「我若打發他們餓著回家,就必在路上困乏,因為其中有從遠處來的。』」

  • 「那時」(1節)指他們還在外邦人居住的低加坡里境內的時候(七31),這許多人中可能大部分是許多外邦人。
  • 第二次喂飽眾人的神跡,對象是剛剛「歸榮耀給以色列的神」(太十五31)的外邦人,顯明神的兒子同樣「憐憫」(2節)外邦人。這次與上次喂飽五千人時不同(六34-35),是主耶穌主動提議給眾人弄些吃的。

【可八4】「門徒回答說:『在這野地,從哪里能得餅,叫這些人吃飽呢?』」

盡管門徒們已有了上次的經驗(六30-44),但還是只從提供食物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可能他們沒有指望主耶穌會為這群外邦人行使權柄。

【可八5】「耶穌問他們說:『你們有多少餅?』他們說:『七個。』」

「你們有多少餅」主不是用我們沒有的,乃是用我們有的來祝福人。無論我們多麽幼稚、貧窮,總還有一點東西可以獻給主,讓祂用來喂飽四千人!

【可八6】「祂吩咐眾人坐在地上,就拿著這七個餅,祝謝了,擘開,遞給門徒,叫他們擺開,門徒就擺在眾人面前。」

【可八7】「又有幾條小魚;耶穌祝了福,就吩咐也擺在眾人面前。」

【可八8】「眾人都吃,並且吃飽了,收拾剩下的零碎,有七筐子。」

  • 「遞給門徒叫他們擺開,門徒就擺在眾人面前」(6節),門徒是傳遞主豐富恩典的管道,先從主有所領受,然後就有東西可以傳遞給別人。「祝謝了」(6節)一詞,進一步預示主的晚餐。
  • 外邦人常用的「筐子」(8節)是用燈芯草和藤條混織而成的貯物器具,比猶太人常用的「籃子」大(六43)。把保羅從城墻上縋下去的也是這種筐(徒九25)。

【可八9】「人數約有四千。耶穌打發他們走了,」

【可八10】「隨即同門徒上船,來到大瑪努他境內。」

  • 與之前五餅二魚所喂飽的五千人不同(六44),這四千人中可能大部分是外邦人(太十五31)。
  • 「大瑪努他」(10節)可能在加利利海西岸,又名「馬加丹」(太十五39)。

【可八11】「法利賽人出來盤問耶穌,求祂從天上顯個神跡給他們看,想要試探祂。」

主耶穌已經「在地上」顯出無數次的神跡,包括剛剛喂飽四千人的神跡,但法利賽人還是不信,反而認為祂是靠鬼王的力量趕鬼(三22),所以要求主耶穌「從天上顯個神跡給他們看」,借此以證明祂的確是從神來的。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誠心認識主,而是為了「試探祂」。

【可八12】「耶穌心里深深地嘆息,說:『這世代為什麽求神跡呢?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神跡給這世代看。』」

對於根本不打算信的人,更多的神跡奇事也無濟於事,所以主耶穌「心里深深地嘆息」。這可能是彼得注意到的感情細節。

【可八13】「祂就離開他們,又上船往海那邊去了。」

「往海那邊去」可能是從馬加丹渡到彼得的故鄉伯賽大(22節),然後從伯賽大向北上行到凱撒利亞腓立比(27節)。「離開」意思是「放棄,撇棄,拂袖而去」。

【可八14】「門徒忘了帶餅;在船上除了一個餅,沒有別的食物。」

【可八15】「耶穌囑咐他們說:『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

「酵」在這里指錯誤的教訓(太十六12)。「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教訓」(太十六12)大部分都是彼此針鋒相對的,希律也從未以「教訓」聞名。但這三類人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不相信主耶穌是神的兒子,對主耶穌持抵擋的態度,這使他們無法從主耶穌的教訓和神跡中明白神的旨意,這就是他們的「酵」。

【可八16】「他們彼此議論說:『這是因為我們沒有餅吧。』」

門徒忘了帶餅,主耶穌並沒有責備他們,但他們可能因此很自責,注意力都集中在「餅」上,以致誤解了主耶穌的意思。他們可能以為主耶穌是說沒餅也別接受法利賽人和希律的救濟。屬地的牽掛常常是我們屬靈認識的障礙。

【可八17】「耶穌看出來,就說:『你們為什麽因為沒有餅就議論呢?你們還不省悟,還不明白嗎?你們的心還是愚頑麽?」

【可八18】「你們有眼睛,看不見嗎?有耳朵,聽不見嗎?也不記得嗎?」

【可八19】「我擘開那五個餅分給五千人,你們收拾的零碎裝滿了多少籃子呢?』他們說:『十二個。』」

【可八20】「『又擘開那七個餅分給四千人,你們收拾的零碎裝滿了多少筐子呢?』他們說:『七個。』」

【可八21】「耶穌說:『你們還是不明白嗎?』」

  • 「愚頑」(17節)指門徒們做事只憑眼見,不憑信心。在聖靈降臨之前,人因為太定睛在「餅」(17節)上,所以不能領悟主耶穌隱喻的教訓;即使單從「餅」的角度看,也沒能從主耶穌喂飽眾人的神跡中學到教訓。
  • 19節的神跡詳見六34-44。
  • 20節的神跡詳見本章1-9節。

【可八22】「他們來到伯賽大,有人帶一個瞎子來,求耶穌摸他。」

門徒們心靈的「愚頑」(17節),就和這個瞎子一樣。而主耶穌使彼得故鄉伯賽大的瞎子的眼睛被開啟,也正如神使彼得的眼睛被開啟一樣(29節)。

【可八23】「耶穌拉著瞎子的手,領他到村外,就吐唾沫在他眼睛上,按手在他身上,問他說:『你看見什麽了?』」

【可八24】「他就擡頭一看,說:『我看見人了;他們好像樹木,並且行走。』」

【可八25】「隨後又按手在他眼睛上,他定睛一看,就覆了原,樣樣都看得清楚了。」

  • 這是主耶穌第二次帶領病人離開群眾,用「吐唾沫」(23節)的方式來醫治(七32-35)。「吐唾沫、按手」(23節)都是為了吸引人注意主耶穌所要做的事,正如第二次喂飽四千人一樣,這是主耶穌對門徒的再三啟發、教導。本章主耶穌所做的事情,主要目的都是訓練門徒。
  • 這瞎子經主耶穌兩次「按手」(23節),才逐漸恢覆視力,並不說明他第一次沒有得著醫治,而是因為他不敢相信自己已經恢覆視力了。主耶穌「按手在他身上」(23節)之後,知道這個瞎子缺乏信心,所以問他是否「看見什麽了」(23節),接著體諒他的軟弱和小信,「又按手在他眼睛上」(25節)。祂對其他的人不需要問這樣的問題,因為祂的話語一出,人就已經完全得著醫治。

【可八26】「耶穌打發他回家,說:『連這村子你也不要進去。』」

主耶穌此時的目標是去「凱撒利亞腓立比」(27節),可能因此不要這人去張揚,免得耽誤最主要的目標。 伯賽大是抵擋主耶穌而受到咒詛的村莊之一(太十一21)。

【可八27】「耶穌和門徒出去,往凱撒利亞·腓立比的村莊去;在路上問門徒說:『人說我是誰?』」

「凱撒利亞·腓立比」位於加利利以北的黑門山麓,當地人崇拜各種外邦偶像。主耶穌特意帶領門徒們從加利利海跋涉60多公里山路來到這里,遠離猶太群眾,在外邦眾偶像之間問了兩個問題,為要讓門徒們正確地認識祂是誰。

【可八28】「他們說:『有人說是施洗的約翰;有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先知里的一位。』」

施洗約翰、以利亞、耶利米等先知都是被神重用的仆人,他們在某些方面像基督,卻不是基督。猶太人只看見神跡,卻沒有留心聽主耶穌自己說的話,所以他們還是不能認識主、不能跳出「先知」的認識。從前的人是這樣,現在許多追求神跡奇事的人也是一樣。

【可八29】「又問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

主耶穌不能讓祂的門徒和別人一樣糊塗,他們必須有確切的把握知道祂是誰,才能跟主走十字架的道路,建立神國。所以主耶穌直接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對主耶穌的二手認識(「有人說」)不算數,親身的認識(「你們說」)才算數。彼得一語道破「你是基督」,主耶穌在加利利公開傳道至此發展到了高潮。

【可八30】「耶穌就禁戒他們,不要告訴人。」

主耶穌囑咐門徒「不要告訴人」,因為此時連彼得都還沒徹底明白基督使命的實質(32-33節),其他猶太人更是認定彌賽亞是他們民族的救星,要來率領猶太人反抗異族的統治。如果現在把「祂是基督」宣揚出去了,會影響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救贖使命。主耶穌要借著十字架來顯明祂就是基督,顯明祂所要成就的救贖。

【可八31】「從此,祂教訓他們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過三天覆活。』」

因為門徒有了基督的啟示,祂就可以進一步向門徒啟示十字架的道路。這是主耶穌第一次宣布自己將受難,這是彼得還不能明白的地方。「長老、祭司長、文士」是猶太人的最高統治機構猶太公會的主要成員。「從此」主耶穌的傳道工作進入新的階段,祂的講道方式由公開講道轉為單獨教訓門徒,講道內容轉為啟示十字架的道路。門徒們可能並不完全明白「過三天覆活」的意思,以為「覆活」是像何六2-3里說的象征以色列民族的再生。主耶穌三次向十二門徒詳細解釋基督的使命要經過十字架的道路,這是頭一次(八31,九31,十33)。

【可八32】「耶穌明明的說這話,彼得就拉著祂,勸祂。」

【可八33】「耶穌轉過來,看著門徒,就責備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

  • 彼得實在不能理解十字架竟是成就神永遠旨意的唯一道路,因為天然的人不可能認識十字架,也不肯接受十字架。他好像沒有聽進去「過三天覆活」(31節),只聽到「受許多的苦」(31節)和「被殺」(31節),他所注意到的只是人的感覺,而沒有留心神的目的。「勸」(32節)原文有「嚴厲告誡」的意思。
  • 彼得剛剛承認基督,但一旦他用人的心思來思想,就會拒絕十字架、阻攔建立天國的路,成為「撒但」(33節)試探主的工具,連滿有愛心的話也是來自「撒但」的。任何法利賽人所受到的責備,也沒有比彼得所受的更嚴厲。「撒但」就是「敵對者,控告者」的意思。
  • 「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33節)原文直譯「不思念神,只思念人」,這是彼得被「撒但」利用的原因。因此我們不但要認識基督,也要認識十字架,「體貼神的意思」。

【可八34】「於是叫眾人和門徒來,對他們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十字架是神國顯現的道路,十字架顯明了基督,十字架也預備了配得神國的人。所以主耶穌必須揀選十字架的道路,跟從祂的人也必須像祂一樣揀選十字架的道路。當時被羅馬判釘十字架處死的犯人,要「背起他的十字架」走向刑場,一路受盡淩辱。因此「背十字架」的意思就是「舍己」,否認、棄絕「自己」。主耶穌建立神國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阻擋不是來自撒但,而是來自人的「自己」,不管是「好的自己」還是「壞的自己」,結果都是阻擋神國的權柄施行在「自己」身上。只有十字架能除掉人的「自己」,在跟從主的路上,沒有一個人可以憑著「自己」走下去,必須舍去「自己」,接受十字架來除去「自己」。

【可八35】「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或譯:靈魂;下同)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和福音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可八36】「人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麽益處呢?」

【可八37】「人還能拿什麽換生命呢?」

【可八38】「凡在這淫亂罪惡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人子在祂父的榮耀里,同聖天使降臨的時候,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

  • 背十字架一定會叫人感覺痛苦。凡不能叫人感覺痛苦的,還算不得十字架。背十字架在人看是接受難處,在主看是借著難處來拆毀人的「自己」(35節),然後再把祂的成分加進來。人的「自己」被拆毀得越多,基督的成分在人身上就顯明得越多。人若不願意接受十字架的對付,一直活在「自己」里面,聖靈就不能在他里面自由運行,基督的生命就不能在他里面成長。人必須棄絕「自己」,才能讓聖靈自由運行在他里面,主才能完全地住在他里面,基督的生命才能成為他的生命。
  • 只有馬可福音里有「和福音」(35節)這幾個字,清楚說明為主耶穌「喪掉生命」(35節)的人,目的是要事奉祂,廣傳福音,因為基督與祂的福音、祂的服事是一體的。
  • 人里面若是滿了世界,里面再也沒有地位給主,就得不著主,得不著永生的生命。因此,主要我們借著接受十字架來除掉人的「自己」,為要叫我們得著主、得著永生。「賺、賠、益處」(36節)都是生意人熟悉的術語,主耶穌用這些通俗的語言,要這些加利利的漁夫、稅吏、可能還有生意人明白,神國是世界上最好的事業、最好的買賣,值得付上任何代價。
  • 人若把任何地上的人、事、物看作比基督和福音更寶貴,就是把主耶穌和祂的道「當作可恥的」(38節),將來主耶穌再來的時候,「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38節)。

讀經有感:還不醒悟(17節)

醒悟對人生而言,是再重要不過的事;對基督徒而言,更是如此。人人都有眼看,有耳聽,也有頭腦做聯想、做思考,或問問題、或說看法、或提意見。在耶穌對門徒的提示里,顯然有一種聯想和思考是出於醒悟,另一種是出於不醒悟。門徒從耶穌所說法利賽人和希律的酵,聯想到他們除了一個餅,沒有別的食物,思考到餅的苦惱和供應的問題。耶穌認為他們都應該做有醒悟的聯想和思考,就算還沒有足夠的知識和慧心,可以直接聯想思考到法利賽人和希律的酵到底指何而言,但至少也不應該與只有今生視野和盼望的人一樣,什麽都聯想思考到當前當下的衣食住行、吃喝嫁娶、買賣蓋造之事而已!人若棄置與生俱來的屬靈意識,就是把自己降到禽畜的位次那里去。基督的門徒若不懂得把生活中一切所見、所聞、所歷,聯想思考到已知、已懂、已明的屬靈位次上去,就是心里愚頑、靈里沈睡,還處在沒有醒悟的狀態里!

默然自問:我作為耶穌所分別為聖的信徒,在怎樣的情況下,言行思想才會被撒但拉著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