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上九1】「有一個便雅憫人,名叫基士,是便雅憫人亞斐亞的玄孫,比歌拉的曾孫,洗羅的孫子,亞別的兒子,是個大能的勇士(或譯:大財主)。」
【撒上九2】「他有一個兒子,名叫掃羅,又健壯、又俊美,在以色列人中沒有一個能比他的;身體比眾民高過一頭。」
- 「大能的勇士」(1節)原文的意思可以是「大能的勇士、大財主、有地位的人」。
- 「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十六7),古代中東列國都很重視君王的身材和外貌,高大威猛的君王讓百姓引以為傲,並在浮雕、史料中流傳至今。掃羅的家世很好,「又健壯、又俊美」(2節),身材高大,而且孝順謙卑、彬彬有禮,照著列國的標準,沒有比掃羅更合適做王的了。因此,神先揀選掃羅作王,讓百姓看到,按人的標準最理想的君王,一旦掌握權力以後,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神要借著「合人心意」的掃羅王來預備百姓的心,讓他們甘心接受神親自造就的「合祂心意」(撒上十三14)的大衛王。
- 掃羅是「屬肉體」(羅八8)的人,按著人的肉體本相作王,大衛是「屬聖靈」(羅八9)的人,在肉體不斷被對付中作王。這兩位王將用自己一生的經歷,證明「屬肉體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歡」(羅八8),亞當的後裔無論多麽完美,在權力面前都會走向驕傲和敗壞。因此,人的肉體生命如果不接受神的對付,就不會甘心以神為王(出十五18),也就不能為神作王。每個新約信徒將來都要與基督「一同作王」(提後二12;啟二十二5),我們若不學習順著聖靈而行(加五16),讓神在自己身上作王掌權,將來也不能為神作王掌權。
【撒上九3】「掃羅的父親基士丟了幾頭驢,他就吩咐兒子掃羅說:『你帶一個仆人去尋找驢。』」
【撒上九4】「掃羅就走過以法蓮山地,又過沙利沙地,都沒有找著;又過沙琳地,驢也不在那里;又過便雅憫地,還沒有找著。」
【撒上九5】「到了蘇弗地,掃羅對跟隨他的仆人說:『我們不如回去,恐怕我父親不為驢掛心,反為我們擔憂。』」
- 「蘇弗地」(5節)就是撒母耳的家鄉「拉瑪·瑣非」(一1)。
- 掃羅一路辛苦尋找父親丟失的驢,表明他對父親孝敬、順服、忠心、體貼,這些品格完全符合百姓對領袖的理想。
【撒上九6】「仆人說:『這城里有一位神人,是眾人所尊重的,凡他所說的全都應驗。我們不如往他那里去,或者他能將我們當走的路指示我們。』」
【撒上九7】「掃羅對仆人說:『我們若去,有什麽可以送那人呢?我們囊中的食物都吃盡了,也沒有禮物可以送那神人,我們還有什麽沒有?』」
【撒上九8】「仆人回答掃羅說:『我手里有銀子一舍客勒的四分之一,可以送那神人,請他指示我們當走的路。』」
【撒上九9】「(從前以色列中,若有人去問神,就說:『我們問先見去吧!』現在稱為『先知』的,從前稱為『先見』。)」
【撒上九10】「掃羅對仆人說:『你說的是,我們可以去。』於是他們往神人所住的城里去了。」
- 「這城」(6節)就是「蘇弗地」(5節),也就是撒母耳的家鄉「拉瑪·瑣非」(一1)。
- 掃羅對撒母耳並不熟悉,表明他是一個不關心世事的單純農夫。
- 「一舍客勒的四分之一」(8節),大約是當時工人一個星期的工資。
【撒上九11】「他們上坡要進城,就遇見幾個少年女子出來打水,問她們說:『先見在這里沒有?』」
【撒上九12】「女子回答說:『在這里,他在你們前面。快去吧!他今日正到城里,因為今日百姓要在邱壇獻祭。」
【撒上九13】「在他還沒有上邱壇吃祭物之先,你們一進城必遇見他;因他未到,百姓不能吃,必等他先祝祭,然後請的客才吃。現在你們上去,這時候必遇見他。』」
【撒上九14】「二人就上去;將進城的時候,撒母耳正迎著他們來,要上邱壇去。」
- 古代以色列的城邑通常建於水源附近的高地,所以要「上坡」(11節)才能進城。城里的人每天都要出城打水。「打水」(11節)通常是婦女的工作,一般是在比較涼快的黃昏時分。他們「遇見幾個少年女子出來打水」(11節),表明此時已近黃昏。
- 「邱壇」(12節)原文是高處,指山丘上獻祭的地方。示羅被毀後,撒母耳在拉瑪築壇獻祭(七17)。
【撒上九15】「掃羅未到的前一日,耶和華已經指示撒母耳說:」
【撒上九16】「『明日這時候,我必使一個人從便雅憫地到你這里來,你要膏他作我民以色列的君。他必救我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因我民的哀聲上達於我,我就眷顧他們。』」
【撒上九17】「撒母耳看見掃羅的時候,耶和華對他說:『看哪,這人就是我對你所說的,他必治理我的民。』」
- 「已經指示撒母耳」(15節),原文是「已經打開撒母耳的耳朵」。神在萬有之上掌管一切,借著一系列的瑣事、巧合,把掃羅帶到撒母耳面前。
- 「君」(16節;十1)原文是「領袖、統治者、王子」。以色列人是神的子民,不是君王的子民;是神的「產業」(出三十四9),不是君王的私有財產。「我民以色列的君」(16節)、「祂產業的君」(十1),表明掃羅不是外邦人的集權君王,而是管理神的「民」、神的「產業」的管家,必須按照神的旨意來做王。
- 「膏他」(16節),是將膏油倒在人的頭上(十1),代表將此人分別為聖歸與神,奉神差遣執行特殊的任務。在舊約中只有三種職分需要受膏:祭司、君王和先知。
- 掃羅受膏,是被神揀選執行兩大任務:1、「救我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16節);2、「治理我的民」(17節)。這兩項任務是為了解決當時百姓認為最重要的兩大問題:1、安全的保障;2、穩定的政府。既然百姓一意孤行地要把屬靈的問題當作政治的問題來解決(八19),神就「依從他們的話」(八22),允許他們用政治的方法來解決屬靈的問題,好讓他們從自己的揀選里學到功課:「那時,你們必因所選的王哀求耶和華,耶和華卻不應允你們」(八18)。
【撒上九18】「掃羅在城門里走到撒母耳跟前,說:『請告訴我,先見的寓所在哪里?』」
【撒上九19】「撒母耳回答說:『我就是先見。你在我前面上邱壇去,因為你們今日必與我同席;明日早晨我送你去,將你心里的事都告訴你。」
【撒上九20】「至於你前三日所丟的那幾頭驢,你心里不必掛念,已經找著了。以色列眾人所仰慕的是誰呢?不是仰慕你和你父的全家嗎?』」
【撒上九21】「掃羅說:『我不是以色列支派中至小的便雅憫人嗎?我家不是便雅憫支派中至小的家嗎?你為何對我說這樣的話呢?』」
- 神掌管一切,讓掃羅直接「走到撒母耳跟前」(18節)。而撒母耳請掃羅在自己前面登上邱壇,是表示對神的尊重。
- 「以色列眾人所仰慕的是誰呢?不是仰慕你和你父的全家嗎」(20節),意思是把掃羅所關心的驢子與眾人所關心的君王作對比。
- 便雅憫是雅各最小的兒子,便雅憫支派曾經因為內戰差點滅族,人口稀少(士二十46;二十一6),所以掃羅自稱是「以色列支派中至小的便雅憫人」(21節)。掃羅的家鄉是基比亞(十26),基比亞人曾經行惡引發過內戰,名聲不好(士二十5),所以掃羅自稱是「便雅憫支派中至小的家」(21節)。
- 掃羅的回答非常謙卑,因為他認識自己的身分。但是,亞當的後裔「肉體之中,沒有良善」(羅七18),掃羅此時的謙卑,只是因為還沒有驕傲的機會。人只要還活在肉體里面,一旦身分、地位、成就變了,謙卑會變成驕傲,溫柔會變成剛硬。因此,我們永遠也不可以對自己有把握,需要時時接受十字架的對付。
【撒上九22】「撒母耳領掃羅和他仆人進了客堂,使他們在請來的客中坐首位;客約有三十個人。」
【撒上九23】「撒母耳對廚役說:『我交給你收存的那一分祭肉現在可以拿來。』」
【撒上九24】「廚役就把收存的腿拿來,擺在掃羅面前,撒母耳說:『這是所留下的,放在你面前。吃吧!因我請百姓的時候,特意為你存留這肉到此時。』當日,掃羅就與撒母耳同席。」
- 這個宴席可能是當地長老們參加的平安祭宴席。
- 「收存的腿」(24節),是最好的肉。平安祭的「右腿」是歸給祭司的分(利七32-34),只有祭司能吃。這條可能是左腿,撒母耳把它讓給掃羅,表示待掃羅如上賓。
【撒上九25】「眾人從邱壇下來進城,撒母耳和掃羅在房頂上說話。」
【撒上九26】「次日清早起來,黎明的時候,掃羅在房頂上。撒母耳呼叫他說:『起來吧,我好送你回去。』掃羅就起來,和撒母耳一同出去。」
【撒上九27】「二人下到城角,撒母耳對掃羅說:『要吩咐仆人先走(仆人就先走了);你且站在這里,等我將神的話傳與你聽。』」
- 古代以色列的建築,屋頂平坦,可以用來招待客人睡覺,所以撒母耳讓掃羅住在房頂上。而「撒母耳和掃羅在房頂上說話」(25節),可能是為了讓城里的人都看在眼里(賽十五3;路十二3),好在眾人面前擡舉掃羅。
- 「城角」(27節)原文是「城的邊緣、城的盡頭」。撒母耳私下膏抹掃羅,可能是為了避免嫉妒和紛爭。當時各支派可能都有人想當王,而最不可能服眾的,就是便雅憫支派的基比亞人。
- 掃羅出門是為了尋找他父親失去的驢子,並不是出去爭取名譽或權力,卻找到了王位;撒母耳正在為百姓尋找一位合適的王,卻找到一個完全不關心政治、被人「藐視」(十27)的基比亞農夫。這一切後面,都是神的安排,因為神「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林前一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