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上八1】「撒母耳年紀老邁,就立他兒子作以色列的士師。」
【撒上八2】「長子名叫約珥,次子名叫亞比亞;他們在別是巴作士師。」
【撒上八3】「他兒子不行他的道,貪圖財利,收受賄賂,屈枉正直。」
- 士師不是世襲的,從來沒有一個士師立自己的兒子作士師,每一位士師都是神自己興起的。撒母耳「立他兒子作以色列的士師」(1節),可能是讓他們作審判案件的助手。撒母耳平時巡行的範圍,是迦南地中部的「伯特利、吉甲、米斯巴、拉瑪」(七16-17),而「別是巴」(2節)是猶大最南部的城邑,靠近南地,撒母耳平時不會去那里。
- 「約珥」(2節)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耶和華是神」,「亞比亞」(2節)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耶和華是父親」,這兩個名字代表了撒母耳對他們的屬靈寄望。撒母耳能讓他們當助手,表明他們的能力和表現應該不錯。但是,屬聖靈的人也會生出屬肉體的兒子,人若沒有建立起自己與神的關系,一旦有了合適的機會,必然會顯出敗壞的肉體本相。所以這兩位父親面前的好兒子,一旦獨立工作,就「不行他的道」(3節),「收受賄賂」(3節),違反律法(出二十三8;申十六19)。
- 神並沒有阻擋撒母耳兩個兒子的敗壞,也沒有興起新的士師。因為神使用撒母耳,就像使用新約的拿細耳人施洗約翰一樣,是要讓他成為國度君王的開路先鋒,引進合神心意的大衛王。
【撒上八4】「以色列的長老都聚集,來到拉瑪見撒母耳,」
【撒上八5】「對他說:『你年紀老邁了,你兒子不行你的道。現在求你為我們立一個王治理我們,像列國一樣。』」
- 「別是巴」(2節)是以色列南方最偏遠的城邑,撒母耳的兩個兒子在那里的實權和影響都很有限,他們的腐敗只是百姓立王的借口(5節)。因為「以色列的長老」(4節)並不是擔心撒母耳「年紀老邁」(5節),也不是想反對腐敗,而是不肯以神為王(出十五18)、不敢信靠神的保護,所以想「像列國一樣」(5節),建立中央集權和常備軍隊,滿足自己的安全感(20節)。
- 「像列國一樣」,就是以人為王。古代中東各國的君王被認為是神明在地上的代表,集立法、執法、行政、軍事和宗教的權力於一身:埃及法老被認為是太陽神之子,亞捫人的「摩洛、米勒公」和摩押的「基抹」原文也都與「王」有關。
- 神沒有阻擋以利和撒母耳的兒子們的敗壞,是要讓百姓看到:祭司的兒子未必敬虔,士師的兒子未必正直,好王的兒子也不一定是好王。但百姓的靈里昏暗,反而把士師的腐敗當成了立王的理由,這理由明顯站不住腳:因為王是世襲的,王的兒子即使邪惡無能,也會繼位為王,那時的後果將比一個腐敗的士師更加可怕。
【撒上八6】「撒母耳不喜悅他們說『立一個王治理我們』,他就禱告耶和華。」
- 撒母耳「不喜悅」百姓立王,因為神在以便以謝賜下的得勝(七13)已經證明:百姓得救和蒙福的唯一途徑,就是除掉外邦神,「專心歸向耶和華,單單地事奉祂」(七3),而不是建立一個更好的制度。人若棄絕神的安排,不管建立怎樣一個人以為對的制度,所帶來的結果都是偏離神。百姓當求的是求神把自己帶回神的權柄底下,而不是去改變神的安排。
- 但撒母耳並沒有立刻反對,而是先「禱告耶和華」(6節),以神的決定為決定。因為他知道,神的意念總是高過人的意念。
【撒上八7】「耶和華對撒母耳說:『百姓向你說的一切話,你只管依從;因為他們不是厭棄你,乃是厭棄我,不要我作他們的王。」
【撒上八8】「自從我領他們出埃及到如今,他們常常離棄我,事奉別神。現在他們向你所行的,是照他們素來所行的。」
【撒上八9】「故此你要依從他們的話,只是當警戒他們,告訴他們將來那王怎樣管轄他們。』」
- 神的百姓應當永遠以神為王(出十五18)。神制定律法,把管理百姓的權柄分賜給不同的領袖:摩西是先知,亞倫是祭司,約書亞是統帥,每個支派有族長、每個宗族有長老;當百姓需要拯救的時候,神又興起士師,賜下得勝。現在,百姓要求「立一個王治理我們,像列國一樣」(5節),實際上是認為列國的君王比神更加稱職,棄絕在西奈山與神所立的約(出十九6)。因此,神說:「他們不是厭棄你,乃是厭棄我,不要我作他們的王」(7節)。
- 整卷士師記都告訴我們,因為百姓離棄神、敬拜偶像,所以才被神興起仇敵管教。但百姓卻不肯順服神的管理,所以也就不敢信靠神的保護,只能靠自己來想辦法。當人企圖靠自己來解決問題的時候,不但會看錯問題,也會找錯答案。他們無視歷史的教訓,把屬靈的問題看作政治的問題,斷定支派的松散聯盟不如穩定的集權政府,認為臨時召集的民兵不如訓練有素的常備軍;因此,百姓從一百一十年前的基甸時代開始(士八22),就認定解決問題的答案就是「立一個王治理我們」,用政治的方法來解決屬靈的問題,把制度當作「別神」(8節)來事奉。亞比米勒是以色列人立王的第一次嘗試(士九6),而耶弗他「作領袖、作元帥」(士十一11),權柄已經接近於王。
- 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制度可以完美地解決人類所有的問題。神指出,百姓的問題是「常常離棄我,事奉別神」(8節);神也一再指出,百姓蒙福的途徑,就是除掉外邦神,「專心歸向耶和華,單單地事奉祂」(七3;書二十四23)。只要我們以神為王,不管教會、家庭和社會里有多少不完全,我們的生命都能被神煉凈,最終進入神完全的國度里。如果我們逃避屬靈的真相,倚靠政治、能力、技巧、資源來解決屬靈的問題,結果也會陷入「事奉別神」的網羅里。
- 神並不是不允許立王。在百姓進入迦南之前,神已經宣告將設立「審判官」(申十六18-十七13)、「君王」(申十七14-20)、「祭司」(申十八1-8)和「先知」(申十八9-22)四種權柄。神要借著這四種權柄,顯明神才是一切權柄的源頭;而只有神的權柄通行的地方,才是神的國度。神也借著這種「權力分立 Separation of Powers」的模式提醒我們,得救的罪人也還是罪人,人若把權力集中在一起,固然可能一時非常高效;但一旦偏離神,就可能徹底敗壞。現在百姓卻要求效仿列國,立一個中央集權的王,並不是神要建立國度的道路。
- 雖然百姓要求立王的動機和時間都不對,但神卻能借著這事來成就祂的計劃。因此,既然百姓帶著「最後通諜」來到神面前,神就任憑他們,讓撒母耳「只管依從」(7節),並且「警戒他們,告訴他們將來那王怎樣管轄他們」(9節)。「那王」(9節)原文是單數,特指百姓想立的那種王。掃羅並不是神所揀選的,而是神所指出的最符合百姓心意的王。
【撒上八10】「撒母耳將耶和華的話都傳給求他立王的百姓,說:」
【撒上八11】「『管轄你們的王必這樣行:他必派你們的兒子為他趕車、跟馬,奔走在車前;」
【撒上八12】「又派他們作千夫長、五十夫長,為他耕種田地,收割莊稼,打造軍器和車上的器械;」
【撒上八13】「必取你們的女兒為他制造香膏,做飯烤餅;」
【撒上八14】「也必取你們最好的田地、葡萄園、橄欖園賜給他的臣仆。」
【撒上八15】「你們的糧食和葡萄園所出的,他必取十分之一給他的太監和臣仆;」
【撒上八16】「又必取你們的仆人婢女,健壯的少年人和你們的驢,供他的差役。」
【撒上八17】「你們的羊群他必取十分之一,你們也必作他的仆人。」
【撒上八18】「那時你們必因所選的王哀求耶和華,耶和華卻不應允你們。』」
- 「趕車、奔走在車前」(11節),原文都是指「戰車」,指服兵役。「跟馬」(11節)原文是「做馬兵」。以色列人原來並沒有常備軍,所以無法制造戰車、訓練騎兵。只有立了王、建立了正規軍隊以後,才能提供戰車和騎兵所需的制造、訓練和維護。
- 「千夫長、五十夫長」(12節)指訓練有素的職業軍官。原來以色列人只是在戰時臨時召集民兵,軍官都沒有受過訓練。
- 君王的稅收和百姓向神的奉獻一樣多,都是「十分之一」(15、17節),用來維持王室、官僚體系和常備軍的開支。
- 神通過撒母耳警告百姓,以人為王,結果將是兵役、勞役、納稅、剝奪財產、喪失自由(11-17節)。「那時你們必因所選的王哀求耶和華,耶和華卻不應允你們」(18節),因為「人種的是什麽,收的也是什麽」(加六7),百姓必須自食其果,才能學到教訓。
- 在給百姓立王之前,神先告訴百姓:以神為王,作神的「仆人」(17節),是叫人得著自由、享用豐富;以人為王,作人的「仆人」(17節),只會叫人喪失自由、失去豐富。神從來不勉強人,祂過去讓人在伊甸園選擇生命樹,在西奈山選擇律法,現在也讓人在拉瑪選擇王;神每次都先清楚地把選擇的結果擺在人面前,讓人學習為自己「所選的」(18節)負責。
【撒上八19】「百姓竟不肯聽撒母耳的話,說:『不然!我們定要一個王治理我們,」
【撒上八20】「使我們像列國一樣,有王治理我們,統領我們,為我們爭戰。』」
- 「治理我們,統領我們,為我們爭戰」(20節),這本是神的工作(申二十1-4),現在百姓卻希望由王來執行。此時以色列人可能正面臨亞捫人的威脅(十二12),又不肯信靠神的保護,所以明知後果,也情願飲鴆止渴,堅持「定要一個王治理我們」(19節),以為這樣就可以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必每次都回轉呼求神的拯救。
- 11-17節所描述的君王,與周圍「列國」(20節)的王毫無區別。神揀選百姓,是要他們「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 (出十九5),成為「獨居的民,不列在萬民中」(民二十三9)。但現在,百姓卻要求「像列國一樣」(20節),用人所立的王來代替以神為王。今天,信徒若不肯順服神,只追求解決自己眼前的問題,也會「像列國一樣」,用追隨人來代替跟從神,用追隨敵基督來代替跟從基督。
【撒上八21】「撒母耳聽見百姓這一切話,就將這話陳明在耶和華面前。」
【撒上八22】「耶和華對撒母耳說:『你只管依從他們的話,為他們立王。』撒母耳對以色列人說:『你們各歸各城去吧!』」
- 既然百姓一意孤行,神就任憑他們,「只管依從他們的話」(22節),這實際上是對百姓的管教(羅一24)。但神的目標不只是為了管教,更是為了成就祂榮耀的計劃,照著祂的時間,將祂的國度和祂所揀選的王顯出來(創四十九10;民二十四17)。所以神先讓百姓「像列國一樣」(20節)經歷「合人心意」的掃羅王,也「像列國一樣」體驗君王壓迫的痛苦;當百姓徹底失敗以後(三十一7),百姓才能認清自己的錯誤,轉而跟從神所造就的「合神心意」的大衛王,進而仰望那位完美的彌賽亞君王和祂的國度。
- 今天,我們也常常對許多地上的事物存著幻想,而神也會像對待當年的以色列人一樣,任憑我們努力追尋自己的夢想,然後又允許這些夢想逐一幻滅。到那時候,我們才能深刻體會主耶穌所說的:「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