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上十1】「示巴女王聽見所羅門因耶和華之名所得的名聲,就來要用難解的話試問所羅門。」

【王上十2】「跟隨她到耶路撒冷的人甚多,又有駱駝馱著香料、寶石,和許多金子。她來見了所羅門王,就把心里所有的對所羅門都說出來。」

【王上十3】「所羅門王將她所問的都答上了,沒有一句不明白、不能答的。」

  • 「示巴」(1節)可能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南角的也門,也可能是與也門隔著紅海相望的埃塞俄比亞,距離耶路撒冷大約兩千公里。示巴商人的駝隊經過阿拉伯沙漠商道,以經營黃金、寶石和香料著稱(賽六十6;耶六20;結二十七22)。
  • 所羅門的紅海船隊與示巴駱駝商隊產生了競爭。示巴女王帶著龐大的駝隊遠道而來,可能是前來談判貿易合作,所出的難題是為了試驗未來的貿易夥伴。

【王上十4】「示巴女王見所羅門大有智慧,和他所建造的宮室,」

【王上十5】「席上的珍饈美味,群臣分列而坐,仆人兩旁侍立,以及他們的衣服裝飾和酒政的衣服裝飾,又見他上耶和華殿的台階(或譯:他在耶和華殿里所獻的燔祭),就詫異得神不守舍;」

【王上十6】「對王說:『我在本國里所聽見論到你的事和你的智慧實在是真的!」

【王上十7】「我先不信那些話,及至我來親眼見了才知道人所告訴我的還不到一半。你的智慧和你的福分越過我所聽見的風聲。」

【王上十8】「你的臣子、你的仆人常侍立在你面前聽你智慧的話是有福的!」

【王上十9】「耶和華——你的神是應當稱頌的!祂喜悅你,使你坐以色列的國位;因為祂永遠愛以色列,所以立你作王,使你秉公行義。』」

【王上十10】「於是,示巴女王將一百二十他連得金子和寶石,與極多的香料,送給所羅門王。她送給王的香料,以後奉來的不再有這樣多。」

  • 「詫異得神不守舍」(5節),原文是「她里頭不再有氣息」,指所羅門豪華的排場(4-5節)折服了示巴女王,所以她認定所羅門所擁有的智慧和福分都是從神而來(9節)。
  • 「一他連得」折合3000舍客勒(出三十八25-26),每舍客勒11.4克,「一百二十他連得金子」(10節)大約是4104公斤金子。
  • 「以後奉來的不再有這樣多」(10節),可能指以後其他國家送的香料都沒有這麽多,也暗示這個時期是所羅門榮耀的頂峰,以後整個以色列都要走下坡路。
  • 示巴女王所看到的外面的排場,並不代表所羅門里面真實的屬靈光景。但神卻借著示巴女王溢美之詞(9節),提醒所羅門這一切都是來自神。如果所羅門真的效法大衛(九4),就應當趕快回轉,在神面前降卑自己,把一切榮耀歸給神。

【王上十11】「希蘭的船只從俄斐運了金子來,又從俄斐運了許多檀香木(或譯:烏木;下同)和寶石來。」

【王上十12】「王用檀香木為耶和華殿和王宮作欄桿,又為歌唱的人作琴瑟。以後再沒有這樣的檀香木進國來,也沒有人看見過,直到如今。」

「以後再沒有這樣的檀香木進國來,也沒有人看見過,直到如今」(12節),再次表明此後整個以色列都要開始走下坡路。

【王上十13】「示巴女王一切所要所求的,所羅門王都送給她,另外照自己的厚意饋送她。於是女王和她臣仆轉回本國去了。」

  • 所羅門可能與示巴女王簽訂了貿易協定。
  • 「自己的厚意」(13節),原文是「君王的權勢」。所羅門的慷慨饋贈,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排場。

【王上十14】「所羅門每年所得的金子共有六百六十六他連得。」

【王上十15】「另外還有商人和雜族(雜族在歷代志下九章十四節是阿拉伯)的諸王,與國中的省長所進的金子。 」

  • 所羅門每年的收入「六百六十六他連得」(14節),大約是22.8噸金子。
  • 「雜族的諸王」(15節),就是阿拉伯的眾酋長(代下九14)。
  • 「國中的省長」(15節),原文是「當地的省長」,可能是指阿拉伯的省長。
  • 所羅門的收入不僅包括本國的稅收和屬國的進貢,還包括國際貿易的收益。

【王上十16】「所羅門王用錘出來的金子打成擋牌二百面,每面用金子六百舍客勒;」

【王上十17】「又用錘出來的金子打成盾牌三百面,每面用金子三彌那,都放在黎巴嫩林宮里。」

  • 「擋牌」(16節)指遮蓋全身的盾牌,每個重「六百舍客勒」(16節),約6.8公斤。
  • 「盾牌」(17節)比較小,重三「彌那」,折合一百八十舍客勒(結四十五12),約2公斤。
  • 所羅門的五百面擋牌和盾牌耗費金子約兩噸,用昂貴的金盾牌來顯示他的富足。但這些昂貴的金盾牌只是用來炫耀的擺設,華而不實、毫無用處,最後被埃及王示撒奪去(十四25-26)。

【王上十18】「王用象牙制造一個寶座,用精金包裹。」

【王上十19】「寶座有六層台階,座的後背是圓的,兩旁有扶手,靠近扶手有兩個獅子站立。」

【王上十20】「六層台階上有十二個獅子站立,每層有兩個:左邊一個,右邊一個;在列國中沒有這樣做的。」

  • 所羅門的「寶座有六層台階」(19節),把自己高高舉起,用豪華的寶座來顯示他的榮耀。
  • 所羅門外面升高、里面下落,雖然到了世上榮耀和富足的頂峰,但得到的卻不是滿足,而是「絕望」(傳二20),在神面前也變得一無所有(十一9)。因為「倚仗自己財物的,必跌倒」(箴言十一28),「必有萬軍耶和華降罰的一個日子,要臨到驕傲狂妄的;一切自高的都必降為卑」(賽二12)。

【王上十21】「所羅門王一切的飲器都是金子的。黎巴嫩林宮里的一切器皿都是精金的。所羅門年間,銀子算不了什麽。」

【王上十22】「因為王有他施船只與希蘭的船只一同航海,三年一次,裝載金銀、象牙、猿猴、孔雀回來。」

  • 「他施」(22節)可能位於地中海最西邊的西班牙,以出產金屬礦物聞名(結二十七12)。「他施船只」(22節),可能泛指可以遠洋航行的大型船只。
  • 「所羅門年間,銀子算不了什麽」(21節),表明所羅門的時代銀子太多,甚至引發了通貨膨脹。但這些財富並沒有惠及百姓,因為百姓還需要「負重軛,做苦工」(十二4)。
  • 所羅門個人的富足,不等於國度的豐富;個別肢體的屬靈,也不等於教會的興旺。神所要的是國度的見證、基督的身體,使神「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里,得著榮耀」(弗三21),因此,肢體之間應當「彼此相顧」(來十24)、「彼此勸勉」(來十25),不可獨善其身,只顧自己屬靈。

【王上十23】「所羅門王的財寶與智慧勝過天下的列王。」

【王上十24】「普天下的王都求見所羅門,要聽神賜給他智慧的話。」

【王上十25】「他們各帶貢物,就是金器、銀器、衣服、軍械、香料、騾馬,每年有一定之例。」

「每年有一定之例」(25節),原文是「年年有這些事」,指各地君王帶禮物來聽智慧的事情年年都有發生。

【王上十26】「所羅門聚集戰車馬兵,有戰車一千四百輛,馬兵一萬二千名,安置在屯車的城邑和耶路撒冷,就是王那里。」

【王上十27】「王在耶路撒冷使銀子多如石頭,香柏木多如高原的桑樹。」

【王上十28】「所羅門的馬是從埃及帶來的,是王的商人一群一群按著定價買來的。」

【王上十29】「從埃及買來的車,每輛價銀六百舍客勒,馬每匹一百五十舍客勒。赫人諸王和亞蘭諸王所買的車馬,也是按這價值經他們手買來的。」

  • 所羅門有「戰車一千四百輛,馬兵一萬二千名」(26節),但這些戰車和馬兵並沒有什麽實際的作用。當時以色列周圍的列國都陷入青銅時代崩潰時期(Bronze Age Collapse,主前1200-900年),神已經使所羅門「四圍平安,沒有仇敵,沒有災禍」(五4),並且早已應許「必堅定他的國」(撒下七12)。既然所羅門執意要建立龐大的軍隊,神後來就興起以東的哈達和亞蘭的利遜與所羅門為敵(十一25),證明這些「戰車馬兵」(26節)只是擺設,毫無用處。
  • 「馬兵」(26節)原文是「馬」或「騎馬者」。當時的戰車常常每輛配置三匹馬,兩匹拉車,一匹後備。
  • 「耶路撒冷」(26節)位於猶大山地,並不適合戰車馬兵的行動。因此,安置在「耶路撒冷」的戰車馬兵,完全是用來炫耀排場的。
  • 「帶來」和「一群一群」(28節)原文是同一個詞,既可以理解為「聚集」,也可以理解為「古厄」。「古厄 Kue」位於小亞細亞的基利家。因此,「所羅門的馬是從埃及帶來的,是王的商人一群一群按著定價買來的」(28節),更可譯為「所羅門的馬是從埃及和古厄來的,是王的商人從古厄按著定價買來的」(英文ESV、NASB譯本)。當時最好的車是南方的埃及制造的,最好的馬是北方的基利家繁殖的。所羅門控制了當時世界的十字路口,掌握了從埃及通往西北小亞細亞、東北美索不達米亞的商道,所以能進口最好的車和馬,然後出口給西北的「赫人諸王」和東北的「亞蘭諸王」,從中獲利。
  • 作者並沒有對所羅門的財富做出任何評價,但本書的第一批讀者、也就是被擄的百姓卻越讀越驚心,因為他們都知道神的律法:「王不可為自己加添馬匹,也不可使百姓回埃及去,為要加添他的馬匹,因耶和華曾吩咐你們說:『不可再回那條路去。』(申十七16),但所羅門不但自己為自己加添了大量馬匹(26節),也派人回埃及去做馬匹生意(28節);律法又規定王「也不可為自己多積金銀(申十七17),但所羅門卻「在耶路撒冷使銀子多如石頭」(27節),一切的器皿都是金的(21節)。這些財富只能滿足所羅門眼目的情欲和今生的驕傲,實際上毫無用處,反而「因為你的財寶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太六21),使所羅門的心越來越偏離神,最後國被神奪回(十一11),「王宮里的寶物」(十四26)也被埃及王示撒奪走。
  • 「所羅門王的財寶與智慧勝過天下的列王」(23節),也知道自己的結局,所以說「我轉想我在日光之下所勞碌的一切工作,心便絕望。因為人用智慧、知識、靈巧所勞碌得來的,卻要留給未曾勞碌的人為分。這也是虛空,也是大患」(傳二20-21)。但有智慧的所羅門,卻不能照著智慧去行;只有被聖靈所掌管的人,才能行出智慧,甘心「積攢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銹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太六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