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下二十三1】「王差遣人招聚猶大和耶路撒冷的眾長老來。」
【王下二十三2】「王和猶大眾人與耶路撒冷的居民,並祭司、先知,和所有的百姓,無論大小,都一同上到耶和華的殿;王就把耶和華殿里所得的約書念給他們聽。」
【王下二十三3】「王站在柱旁,在耶和華面前立約,要盡心盡性地順從耶和華,遵守祂的誡命、法度、律例,成就這書上所記的約言。眾民都服從這約。」
- 「站在柱旁」(3節),可能是猶大君王與神立約時所站的位置(十一14、17)。
- 雖然約西亞個人得著了神「平平安安」(二十二20)的應許,但他卻不滿足於個人在神面前蒙恩、個人在神面前準確,而是帶領全體百姓重新與神立約,立志順服在神話語的權柄下,恢覆團體的見證。他是一個真正敬畏神的人,所以體貼神的心意、以神的喜樂為滿足,這個心思在神眼中看為寶貴。
- 約西亞是「要盡心盡性順從耶和華」(3節),但「眾民都服從這約」(3節),只是表面跟隨王,並不是出於真實的悔改。因此,危機一來,就暴露出他們虛假的信心,正如神所宣告的:「我的百姓做了兩件惡事,就是離棄我這活水的泉源,為自己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耶二13)。
【王下二十三4】「王吩咐大祭司希勒家和副祭司,並把門的,將那為巴力和亞舍拉,並天上萬象所造的器皿,都從耶和華殿里搬出來,在耶路撒冷外汲淪溪旁的田間燒了,把灰拿到伯特利去。」
【王下二十三5】「從前猶大列王所立拜偶像的祭司,在猶大城邑的邱壇和耶路撒冷的周圍燒香,現在王都廢去,又廢去向巴力和日、月、行星(或譯:十二宮),並天上萬象燒香的人;」
- 第4節是潔凈聖殿,第5節是潔凈南國猶大的城邑。4-14節記錄約西亞潔凈猶大的模式,都是先記錄潔凈聖殿,再記錄潔凈猶大的城邑。表明猶大百姓陷於偶像崇拜如此之深,約西亞要根除偶像痕跡,必須從聖殿開始,直到全地。
- 「把灰拿到伯特利去」(4節),可能為了污穢伯特利的祭壇(15-16節)。「伯特利」位於北國以法蓮支派境內,一百年前就已淪為亞述行省。但現在亞述帝國疲於應對東方的反叛,已經無力控制北國,所以約西亞的覆興行動可以遍及南北兩國。
【王下二十三6】「又從耶和華殿里將亞舍拉搬到耶路撒冷外汲淪溪邊焚燒,打碎成灰,將灰撒在平民的墳上;」
【王下二十三7】「又拆毀耶和華殿里孌童的屋子,就是婦女為亞舍拉織帳子的屋子,」
【王下二十三8】「並且從猶大的城邑帶眾祭司來,污穢祭司燒香的邱壇,從迦巴直到別是巴,又拆毀城門旁的邱壇,這邱壇在邑宰約書亞門前,進城門的左邊。」
【王下二十三9】「但是邱壇的祭司不登耶路撒冷耶和華的壇,只在他們弟兄中間吃無酵餅。」
【王下二十三10】「又污穢欣嫩子谷的陀斐特,不許人在那里使兒女經火獻給摩洛;」
- 6-7節是潔凈聖殿,8-10節是潔凈南國猶大的城邑。
- 「迦巴」(8節)位於耶路撒冷東北,是亞撒王修建的北方邊界要塞(王上十五22),代表猶大國的北界。「別是巴」(8節)是猶大最南端的城市,代表猶大國的南界。「從迦巴直到別是巴」(8節),代表猶大全國。
- 「城門旁的邱壇」(8節),指耶路撒冷城門旁的邱壇。這是百姓集會、交易的熱鬧地方。在熱鬧的城門旁設立邱壇,表明拜偶像的現象已經非常嚴重。
- 南國猶大「邱壇的祭司」(9節)也是利未支派的祭司,但卻帶頭違背律法,在各地的邱壇燒香,靈里已經有了殘疾。約西亞將這些祭司集中到耶路撒冷,按著律法對待殘疾祭司的規定,養活他們、但不再允許他們參與事奉(利二十一17-23),免得褻瀆聖所(利二十一23;結四十四10-14)。
- 「欣嫩子」(10節)原文是「欣嫩之子」,意思是「悲嘆之子」。「欣嫩子谷」是耶路撒冷城南面的山谷(10節),亞哈斯王在此焚燒兒女獻祭(代下二十八3 ),後來變成耶路撒冷的垃圾場。到新約的時代,欣嫩子谷成為地獄的象征,希臘文「地獄 Gehenna」一詞源於希伯來文「欣嫩谷 Gehinnom」。
- 「陀斐特」(10節)的意思是「焚燒之處」,是獻兒童為祭給摩洛神的場所,可能位於欣嫩子谷的邊緣、尚未與汲淪溪谷會合之處。
【王下二十三11】「又將猶大列王在耶和華殿門旁、太監拿單·米勒靠近遊廊的屋子、向日頭所獻的馬廢去,且用火焚燒日車。」
【王下二十三12】「猶大列王在亞哈斯樓頂上所築的壇和瑪拿西在耶和華殿兩院中所築的壇,王都拆毀打碎了,就把灰倒在汲淪溪中。」
【王下二十三13】「從前以色列王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前、邪僻山右邊為西頓人可憎的神亞斯她錄、摩押人可憎的神基抹、亞捫人可憎的神米勒公所築的邱壇,王都污穢了,」
【王下二十三14】「又打碎柱像,砍下木偶,將人的骨頭充滿了那地方。」
- 11-12節是潔凈聖殿,13-14節是潔凈南國猶大的城邑。
- 「日車」(11節)原文是「太陽的戰車」。瑪拿西和亞們引進了許多外邦的偶像崇拜,包括太陽崇拜(結八16)。馬車是獻給太陽神的坐騎。
- 「猶大列王」(12節),特指瑪拿西王和亞們王。
- 「樓頂上所築的壇」(12節),是為拜星象而設的祭壇。
- 「邪僻山」(13節)原文是「毀壞山」,指耶路撒冷東面的橄欖山。所羅門曾經在此為他諸多的外邦嬪妃建造偶像的邱壇(王上十一7)。這些邱壇很可能是天然石頭構成的,所以拆不掉,只能使其污穢。
【王下二十三15】「他將伯特利的壇,就是叫以色列人陷在罪里、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所築的那壇,都拆毀焚燒,打碎成灰,並焚燒了亞舍拉。」
【王下二十三16】「約西亞回頭,看見山上的墳墓,就打發人將墳墓里的骸骨取出來,燒在壇上,污穢了壇,正如從前神人宣傳耶和華的話。」
【王下二十三17】「約西亞問說:『我所看見的是什麽碑?』那城里的人回答說:『先前有神人從猶大來,預先說王現在向伯特利壇所行的事,這就是他的墓碑。』」
【王下二十三18】「約西亞說:『由他吧!不要挪移他的骸骨。』他們就不動他的骸骨,也不動從撒馬利亞來那先知的骸骨。」
- 15-18節是潔凈北國敬拜偶像的中心伯特利。
- 約西亞的大掃除不單限於南國猶大,也包括早已淪為亞述行省的北國以色列。伯特利的金牛犢(王上十二32)可能一百年前就被亞述擄走了(何十5-6),但亞述王曾經派一個被擄的祭司回到伯特利教導百姓敬拜神(王下十七28),所以耶羅波安所築的祭壇又成了敬拜偶像的中心(15節)。
- 三百多年前,神早已派一位神人向耶羅波安所築的壇宣告:「大衛家里必生一個兒子,名叫約西亞,他必將邱壇的祭司,就是在你上面燒香的,殺在你上面,人的骨頭也必燒在你上面」(王上十三2)。
- 「撒馬利亞來那先知」(18節),就是當年住在伯特利、哄騙神人的老先知(王上十三11)。
【王下二十三19】「從前以色列諸王在撒馬利亞的城邑建築邱壇的殿,惹動耶和華的怒氣,現在約西亞都廢去了,就如他在伯特利所行的一般;」
【王下二十三20】「又將邱壇的祭司都殺在壇上,並在壇上燒人的骨頭,就回耶路撒冷去了。」
- 19-20節是潔凈北國撒馬利亞的城邑。
- 約西亞潔凈「撒馬利亞的城邑」(19節),最遠到達「拿弗他利各城」(代下三十四6)。撒馬利亞早已淪為亞述的行省,但此時的亞述已經無力阻止約西亞了。
- 約西亞殺了北國「邱壇的祭司」(20節),卻沒有殺掉猶大「邱壇的祭司」(9節),可能因為北國的祭司並不是利未人,根本沒有資格作祭司獻祭,律法規定這些人要被治死(民三10)。
【王下二十三21】「王吩咐眾民說:『你們當照這約書上所寫的,向耶和華——你們的神守逾越節。』」
【王下二十三22】「自從士師治理以色列人和以色列王、猶大王的時候,直到如今,實在沒有守過這樣的逾越節;」
【王下二十三23】「只有約西亞王十八年在耶路撒冷向耶和華守這逾越節。」
- 自從撒母耳之後,以色列人就沒有如此合一、嚴謹、盛大地守過逾越節。
- 希西家王曾召集以色列人守逾越節,但在時間和潔凈的條例上都來不及完全遵守律法的要求(代下三十2-3、17-19)。
【王下二十三24】「凡猶大國和耶路撒冷所有交鬼的、行巫術的,與家中的神像和偶像,並一切可憎之物,約西亞盡都除掉,成就了祭司希勒家在耶和華殿里所得律法書上所寫的話。」
【王下二十三25】「在約西亞以前沒有王像他盡心、盡性、盡力地歸向耶和華,遵行摩西的一切律法;在他以後也沒有興起一個王像他。」
- 「家中的神像」(24節)原文是「家神 Teraphim」,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和迦南人都有許多「家中的神像」,代表祖先或家族的守護神,可以用來占卜,也可以作為遺產繼承權的憑證(創三十一19)。「家中的神像和偶像」(24節)都不是公開的,而是家庭的隱私,不能只靠國家的力量來除掉,所以約西亞在全國守完逾越節之後才進行,以激發百姓敬畏神的心。
- 約西亞「盡心、盡性、盡力地歸向耶和華」(25節),是對律法的回應(申六5);不但在形式上遵守摩西律法的教導,里面也順從律法的精意。雖然約西亞回轉得如此徹底、影響力如此之大,卻仍然不能帶起百姓真實的覆興,所以「在他以後也沒有興起一個王像他」(25節)。今天,我們若想倚靠人的努力來領人歸主、改革社會,最多也超不過約西亞的程度。
【王下二十三26】「然而,耶和華向猶大所發猛烈的怒氣仍不止息,是因瑪拿西諸事惹動祂。」
【王下二十三27】「耶和華說:『我必將猶大人從我面前趕出,如同趕出以色列人一般;我必棄掉我從前所選擇的這城——耶路撒冷和我所說立我名的殿。』」
- 約西亞的回轉是徹底的,但百姓的心卻仍然不肯離開瑪拿西敗壞的諸事(耶三6-11),所以「耶和華向猶大所發猛烈的怒氣仍不止息」(26節)。鑒察人心的神宣告:「猶大還不一心歸向我,不過是假意歸我」(耶三10)。百姓的心若不肯轉回,外表的覆興就成了形式,聖城和聖殿也失去了屬靈的意義。物質的聖殿並不能保證神的同在、悅納和保護,所以神借著先知耶利米宣告:「你們改正行動作為,我就使你們在這地方仍然居住。你們不要倚靠虛謊的話,說:『這些是耶和華的殿,是耶和華的殿,是耶和華的殿!』」(耶七3-4)
- 雖然約西亞「盡心、盡性、盡力地歸向耶和華」(25節),但神並不滿足於個別人的屬靈,因為祂所要的是整體的見證,過去是合一的十二支派(結三十七22)、「祭司的國度」(出十九6),今天是合一的教會(約十七23;弗四3)、「基督的身體」(西一24)。因此,神既不會因為約西亞的敬虔而取消對百姓的管教,也不會為了保存聖城和聖殿而免除對百姓的刑罰。同樣,在教會里,沒有一個信徒可以滿足於個人的屬靈,應當「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來十24),「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四13),才能讓神「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里,得著榮耀」(弗三21)。
【王下二十三28】「約西亞其余的事,凡他所行的都寫在猶大列王記上。」
【王下二十三29】「約西亞年間,埃及王法老尼哥上到幼發拉底河攻擊亞述王;約西亞王去抵擋他。埃及王遇見約西亞在米吉多,就殺了他。」
【王下二十三30】「他的臣仆用車將他的屍首從米吉多送到耶路撒冷,葬在他自己的墳墓里。國民膏約西亞的兒子約哈斯接續他父親作王。」
- 「埃及王法老尼哥」(29節),指埃及第二十六王朝法老尼哥二世(Necho II,主前610-595年在位)。
- 「上到幼發拉底河攻擊亞述王」(29節),原文是「上到幼發拉底河,到亞述王那里」。尼哥是去援助亞述王,而不是攻擊亞述王。主前612年,巴比倫和瑪代聯軍摧毀了亞述首都尼尼微,亞述遷都哈蘭。主前610年,巴比倫圍攻哈蘭一年。主前609年春天,埃及法老尼哥二世率軍北上援助末代亞述王,但哈蘭仍被攻陷。主前605年,尼布甲尼撒二世率領巴比倫和瑪代聯軍在迦基米施戰役(Battle of Carchemish)中打敗亞述和埃及聯軍,亞述帝國滅亡,猶大和周圍國家落入巴比倫的勢力範圍。
- 埃及王經過沿海大道北上援助亞述,必須借道米吉多平原,並沒有打算侵略猶大。但約西亞可能擔心埃及幫助宿敵亞述,會對猶大造成不利,所以勇敢地在米吉多平原攔阻埃及大軍。雖然約西亞戰死沙場(代下三十五23),但很可能因著約西亞的阻擋,埃及援軍沒有及時增援亞述,哈蘭淪陷。埃及於四年後兵敗迦基米施(耶四十六2),從此亞述滅亡、埃及衰落。
- 約西亞戰死沙場,並不是「不得善終」,而是「平平安安地歸到墳墓」(二十二20),被神在「這地變為荒場、民受咒詛」(二十二19)之前平安接走。今天,信徒「離世與基督同在」(腓一23),也是息了地上的勞苦,「好得無比」(腓一23)。我們所當求的不是盡量延年益壽,而是不要虛度光陰,好在交賬的時候聽到主說:「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太二十五21)。
- 約西亞的犧牲,使猶大的覆興嘎然而止,並不是意外的「出師未捷身先死」,而是神結束了他的使命。因為約西亞的使命並不是覆興以色列,而是要拿掉百姓的借口。從前百姓的敗壞,可以借口瑪拿西、亞們上梁不正,也可以借口亞述的逼迫,但現在神賜下屬靈的好榜樣、好領袖約西亞,又挪走了環境的壓力,但百姓仍然不肯一心歸向神、只是假意歸祂(耶三10)。因此,百姓在審判面前已經無可推諉,約西亞的使命已經完成了。
- 今天,我們也常常抱怨教會節目太少、牧師教導不夠、同工缺乏愛心、環境壓力太大,似乎只要外面的條件滿足了,自己就會變得屬靈、長進。神也把約西亞的見證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省察自己的內心:是像約西亞,「要盡心盡性順從耶和華」(3節);還是像百姓,不過是假意歸祂(耶三10)。不要找到了一個約西亞,結果卻是定罪自己。
【王下二十三31】「約哈斯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三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三個月。他母親名叫哈慕她,是立拿人耶利米的女兒。」
【王下二十三32】「約哈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他列祖一切所行的。」
【王下二十三33】「法老尼哥將約哈斯鎖禁在哈馬地的利比拉,不許他在耶路撒冷作王,又罰猶大國銀子一百他連得,金子一他連得。」
【王下二十三34】「法老尼哥立約西亞的兒子以利亞敬接續他父親約西亞作王,給他改名叫約雅敬,卻將約哈斯帶到埃及,他就死在那里。」
- 「利比拉」(33節)位於大馬士革和迦基米施中間,是亞蘭境內奧朗底河(Orentes River)上的要沖,也是從埃及通往美索不達米亞的大路岔口。在迦基米施戰役之前,埃及法老尼哥二世的指揮部設在這里;迦基米施戰役之後,巴比倫尼布甲尼撒也把這里當作大本營(二十五6)。尼哥此時要繼續北上援助亞述,所以將約哈斯帶到在北邊的「利比拉」,迦基米施戰役結束之後,再「將約哈斯帶到埃及」(34節),囚禁在那里當作人質。
- 「約雅敬」(34節)的意思是「耶和華興起」,「以利亞敬」(34節)的意思是「神舉起」,兩個名字的意思差不多。法老替「以利亞敬」改名為「約雅敬」,只是替換了前面兩個希伯來字母,可能是表示對猶大王行使主權,從此猶大成為埃及的藩屬國。
- 「約哈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32節),不肯施行公平和公義(耶二十二1-12),結果「作王三個月」(31節)就被埃及擄去;神的國度成了埃及的附庸,神百姓的王也變成了法老的傀儡。因此,在屬靈的實際中,猶大已經被擄了,所以在主耶穌基督的家譜里,把約西亞算作被擄巴比倫之前的最後一個王(太一11)。
【王下二十三35】「約雅敬將金銀給法老,遵著法老的命向國民征取金銀,按著各人的力量派定,索要金銀,好給法老尼哥。」
【王下二十三36】「約雅敬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五歲,在耶路撒冷作王十一年。他母親名叫西布大,是魯瑪人毗大雅的女兒。」
【王下二十三37】「約雅敬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他列祖一切所行的。」
- 猶大百姓在「約西亞在世的日子,就跟從耶和華——他們列祖的神,總不離開」(代下三十四33) ,但是他們不是跟從神,而是跟從人。所以神說:「猶大還不一心歸向我,不過是假意歸我」(耶三10)。
- 果然,約西亞一死,百姓就暴露了本相,連他自己的兩個兒子都「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他列祖一切所行的」(32、37節)。約雅敬一面「遵著法老的命向國民征取金銀」(35節),一面為自己大興土木興建樓房(耶二十二13-19),還殺死了先知烏利亞(耶二十六20-23);而百姓中間的各樣可憎的惡事也紛紛從隱藏變成公開(結八5-18)。本書的第一批讀者、被擄的百姓讀到此處,心里就清楚地知道:猶大的罪已經定了。《列王紀》的最後兩章,全部都是神的審判。
- 北國以色列被擄之後,南國猶大到了最後的日子,神興起了最敬畏神的兩個王,卻沒有扭轉百姓敗壞的趨勢。因為在神的救贖計劃里,覆興以色列的時候還沒有到。這兩個王的一生,都是要讓我們承認人的敗壞、信服神的救恩:
- 神讓我們看到,希西家敬虔愛主,但卻不能在凡事上都順服神,最終體貼肉體、揀選了自己所愛的「次好」,埋下了被擄巴比倫的根源(二十17-18;二十一1-2;二十三26;二十四3)。希西家的一生向我們證明,亞當的後裔縱然敬虔如希西家,也不可能靠自己作出正確的揀選、維持神百姓的地位。
- 神也讓我們看到,約西亞徹底潔凈了應許之地,卻無法潔凈百姓的內心。「背道的以色列行淫」(耶三8),結果被擄亞述,但「她奸詐的妹妹猶大,還不懼怕,也去行淫」(耶三8)。所以神宣判:「背道的以色列比奸詐的猶大還顯為義」(耶三11)。約西亞的一生向我們證明,亞當的後裔即使表面敬虔,內心也會存著「奸詐」(耶三7),已經「全然敗壞」(申三十一29)。
- 連猶大諸王中最敬虔的希西家王和約西亞王,都不能帶起百姓真正的覆興,因為亞當的後裔已經「死在過犯罪惡之中」(弗二1),完全喪失了倚靠改革、改良而覆興的能力。但神是拯救的神,祂必要覆興以色列(結三十七21-28)。祂讓我們看清這一切,是要讓我們對自己徹底絕望,轉而信服、接受祂的救贖之路。所以神在猶大國最黑暗的時候宣告:「日子將到,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里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耶三十一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