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下三十三1】「瑪拿西登基的時候年十二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五十五年。」

【代下三十三2】「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趕出的外邦人那可憎的事,」

【代下三十三3】「重新建築他父希西家所拆毀的邱壇,又為巴力築壇,做木偶,且敬拜事奉天上的萬象,」

【代下三十三4】「在耶和華的殿宇中築壇——耶和華曾指著這殿說:『我的名必永遠在耶路撒冷。』」

  • 瑪拿西十二歲登基,可能先與父親希西家共同執政十年,希西家死後獨立執政四十五年。瑪拿西獨立執政的四十五年(主前687-643年),正是亞述最強盛的時期。亞述王以撒哈頓(Esarhaddon,主前681-669年在位)和亞斯那巴(Ashurbanipal,主前668-627年在位)的勢力遠達上埃及。在瑪拿西執政期間,猶大國淪為亞述的藩屬國。亞述的棱形石碑記載,猶大王瑪拿西是亞述王以撒哈頓的22個忠實附庸之一,並追隨亞述王亞斯那巴對抗埃及法老「特哈加」(王下十九9)
  • 瑪拿西是南國猶大歷史上最壞的一個王,他變本加利,不但敬拜巴力,而且引進巴比倫、亞述的星象崇拜(3節)。亞哈斯還只是關閉聖殿(二十八24),瑪拿西卻在聖殿里為偶像築了許多「壇(4節,原文是覆數)。信徒的身體就是「聖靈的殿」(林前六19),教會就是「神的殿(林前三16)。過去的瑪拿西固然愚昧,但今天的我們是否也在神的殿里敬拜神所憎惡的偶像呢?

【代下三十三5】「他在耶和華殿的兩院中為天上的萬象築壇,」

【代下三十三6】「並在欣嫩子谷使他的兒女經火,又觀兆,用法術,行邪術,立交鬼的和行巫術的,多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惹動祂的怒氣,」

【代下三十三7】「又在神殿內立雕刻的偶像。神曾對大衛和他兒子所羅門說:『我在以色列各支派中所選擇的耶路撒冷和這殿,必立我的名直到永遠。」

【代下三十三8】「以色列人若謹守遵行我借摩西所吩咐他們的一切法度、律例、典章,我就不再使他們挪移離開我所賜給他們列祖之地。』」

【代下三十三9】「瑪拿西引誘猶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以致他們行惡比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所滅的列國更甚。」

  • 「天上的萬象」(5節)指亞述人所拜的星象。瑪拿西不但恢覆了迦南地原有的偶像,還引進亞述的偶像。
  • 「使他的兒女經火」(6節),指把兒女焚燒獻給偶像為祭。在猶大諸王中,只有亞哈斯和瑪拿西悖逆到這樣可怕的地步(二十八3;三十三6)。
  • 表面上,是瑪拿西「引誘」(9節)百姓行惡。實際上,百姓本來就沒有「謹守遵行」(8節)神的話,瑪拿西引誘他們行惡,只不過是把人肉體里的「惡念」引誘出來變成了「惡行」。
  • 「他們行惡比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所滅的列國更甚」(9節),暗示南國也將和列國一樣滅亡,悖逆的百姓已經沒有資格繼續住在神「賜給他們列祖之地」(8節)。許多外邦人對自己的偶像已經失望,而悖逆的百姓卻對外邦偶像充滿了憧憬,結果「行惡」更甚。這個諷刺的對比提醒我們,如果信徒對世界的經歷不深,一旦得著機會「行惡」,很可能比那些對偶像已經失望、對罪惡深有體會的世人「更甚」,甚至不覺得自己在「行惡」。
  • 亞述帝國並不強迫藩屬國改變宗教政策,但瑪拿西的行為卻與他父親希西家背道而馳(王下十八3-5),重蹈祖父亞哈斯的覆轍(王下十六3、13),無視北國滅亡的教訓(王下十七7-23),成為猶大諸王中最悖逆的一個王。但瑪拿西在位的時間卻長達「五十五年」(1節),是南、北國諸王中最長的。這不是神的祝福,而是要讓百姓在神的審判(王下二十一11-15)面前無可推諉。過去,神在瑪土撒拉的時代給了地上的人九百六十九年悔改的時間(創五25-26),好叫他們在大洪水的審判面前無可推諉;現在,神也在瑪拿西的時代給了百姓五十五年回轉的時間,好叫他們在被擄巴比倫的時候無可推諉。
  • 瑪拿西如此悖逆、剛硬地離棄神,是家教不嚴嗎?他的父親希西家可是最蒙神稱許的王之一。是和北國學的嗎?此時北國已經亡國了。也許是因為國家的強盛使他變得狂妄而自以為是,也許是想效法外邦強國的潮流,聖經並沒有說明,但卻讓我們看到:離棄神是人的天然傾向、肉體一有機會就會出頭;因此,我們不能不對自己的肉體本相保持警惕。

【代下三十三10】「耶和華警戒瑪拿西和他的百姓,他們卻是不聽。」

【代下三十三11】「所以耶和華使亞述王的將帥來攻擊他們,用鐃鉤鉤住瑪拿西,用銅鏈鎖住他,帶到巴比倫去。」

【代下三十三12】「他在急難的時候,就懇求耶和華——他的神,且在他列祖的神面前極其自卑。」

【代下三十三13】「他祈禱耶和華,耶和華就允準他的祈求,垂聽他的禱告,使他歸回耶路撒冷,仍坐國位。瑪拿西這才知道惟獨耶和華是神。」

  • 神借著眾先知向南國猶大發出嚴肅的警告(王下二十一10-15),但「耶和華警戒瑪拿西和他的百姓,他們卻是不聽」(10節),所以神就使用亞述作為管教的器皿。當時亞述王亞斯那巴的弟弟、巴比倫王沙馬什·舒姆·烏金(Shamash-shum-ukin,主前668-648年在位)發動叛亂,結果被平定。瑪拿西可能涉嫌其中,所以被「帶到巴比倫」(11節)受審,後來查明無辜、釋放回國。神好好說話,瑪拿西不聽(10節),非要被惡人「用鐃鉤鉤住、用銅鏈鎖住」(11節),才發現在急難時各種偶像、假神都沒有用,「惟獨耶和華是神」(13節)。但在今天,許多人卻是被「鐃鉤鉤住」也不肯聽、被「銅鏈鎖住」也不醒悟,反而責怪神沒有保佑他們、懷疑神不夠公義慈愛。
  • 神從埃及選召以色列人「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出十九6),是要在地上作祂的見證;不但見證神的慈愛、憐憫,也見證神的公義、聖潔。因此,百姓順服的時候,神就用祝福來維持見證;百姓悖逆的時候,神就用管教來維持見證。現在神用「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羅二4)來等待悖逆的瑪拿西,並不是為了包容罪惡,而是要用祂的恩慈領人悔改(羅二4;代下三十三12-16)。「神是輕慢不得的」(加六7),當神的百姓任著自己剛硬不悔改的心(代下三十三17),「為自己積蓄忿怒,以致神震怒,顯祂公義審判的日子來到」(羅二4),神就會「用人的杖責打他,用人的鞭責罰他」(撒下七14)。今天,我們傳福音如果只傳「神就是愛」(約壹四16),卻不傳「我們的神乃是烈火」(來十二29),就是「勾引一個人入教,既入了教,卻使他作地獄之子」(太二十三15)了。

【代下三十三14】「此後,瑪拿西在大衛城外,從谷內基訓西邊直到魚門口,建築城墻,環繞俄斐勒,這墻築得甚高;又在猶大各堅固城內設立勇敢的軍長;」

【代下三十三15】「並除掉外邦人的神像與耶和華殿中的偶像,又將他在耶和華殿的山上和耶路撒冷所築的各壇都拆毀拋在城外;」

【代下三十三16】「重修耶和華的祭壇,在壇上獻平安祭、感謝祭,吩咐猶大人事奉耶和華——以色列的神。」

【代下三十三17】「百姓卻仍在邱壇上獻祭,只獻給耶和華——他們的神。」

  • 瑪拿西重整軍備(14節),可能是因為當時埃及在森美忒庫一世的領導下興起,所以亞述帝國協助猶大加強防御設施,使猶大成為緩沖國。
  • 瑪拿西幾十年來已經把猶大帶往邪路,到了晚年才悔改、「吩咐猶大人事奉耶和華——以色列的神」(16節);但下坡容易上坡難,他連自己的兒子都不能改變(22節),更改變不了百姓。
  • 罪大惡極的瑪拿西因著神的鞭打,被擄到巴比倫,此後認罪悔改,「歸回耶路撒冷,仍坐國位」(13節)。但瑪拿西雖然悔改了,「百姓卻仍在邱壇上獻祭」(17節),用神不喜悅的方法來敬拜神(申十二13-14),外面的敬拜已經失去了里面的真實。正如瑪拿西需要經歷被擄巴比倫才能悔改,百姓也需要經歷被擄巴比倫才能歸正」(賽一27)。而新約的信徒只有「與基督同死」(提後二11),才能「與祂同活」(提後二11)。

【代下三十三18】「瑪拿西其余的事和禱告他神的話,並先見奉耶和華——以色列神的名警戒他的言語,都寫在以色列諸王記上。」

【代下三十三19】「他的禱告,與神怎樣應允他,他未自卑以前的罪愆過犯,並在何處建築邱壇,設立亞舍拉和雕刻的偶像,都寫在何賽的書上。」

【代下三十三20】「瑪拿西與他列祖同睡,葬在自己的宮院里。他兒子亞們接續他作王。」

  • 瑪拿西殺害了許多先知。猶太傳統認為,先知以賽亞就是被瑪拿西下令鋸死的(《塔木德 Talmud》Yevamot 49b)。由於一生過多於功,死後沒有葬在以色列諸王的墳墓中,而是「葬在自己的宮院里」(20節)。
  • 瑪拿西晚年雖然悔改,但他的惡行已經給下一代帶來深遠的惡劣影響,直接導致了猶大的亡國(王下二十三26;二十四3)。而瑪拿西被擄巴比倫(11節),又因自卑悔改而得回歸(13節),也預示著南國猶大的命運。百姓不經過被擄,已經無法擺脫拜偶像的惡行;但瑪拿西的結局,也向墮落的百姓顯明了盼望:連瑪拿西這樣罪大惡極的人,只要「懇求耶和華——他的神,且在他列祖的神面前極其自卑」(12節),也有得救的機會;因為祂是信實守約的神,祂必親手成就國度的計劃。

【代下三十三21】「亞們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二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二年。」

【代下三十三22】「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他父瑪拿西所行的,祭祀事奉他父瑪拿西所雕刻的偶像,」

【代下三十三23】「不在耶和華面前像他父瑪拿西自卑。這亞們所犯的罪越犯越大。」

【代下三十三24】「他的臣仆背叛,在宮里殺了他。」

【代下三十三25】「但國民殺了那些背叛亞們王的人,立他兒子約西亞接續他作王。」

  • 瑪拿西晚年認罪悔改,除掉了外邦的偶像和祭壇(15節),但他的兒子亞們卻只學父親的壞樣(22節)、不學父親的好樣(23節),又恢覆了偶像敬拜(22節)。
  • 「他的臣仆背叛,在宮里殺了他」(24節),可能因為朝中發生親亞述和親埃及的黨派之爭,亞們被親埃及的一派所殺。雖然亞們和約阿施(24節;二十四25)這兩位猶大王都是被臣仆所殺,但南國卻沒有像北國那樣發生纂位,百姓繼續擁立大衛的子孫作王(25節;二十四27)。這都是神在背後的管理,因為神負責實現大衛之約,「照祂所應許的,永遠賜燈光與大衛和他的子孫」(二十一7)。
  • 神允許瑪拿西父子倒行逆施,暴露了亞當後裔「全然敗壞」(申三十一29)的光景:
    1. 跟著屬靈的希西家覆興的百姓,也跟著悖逆的瑪拿西學壞,卻不肯跟著悔改的瑪拿西學好(17節)。這表明,百姓「行」(9節)不是別人教的,而是人里面惡行」(詩一百三十九24)的暴露,所以墮落容易歸正難。因此,一個人屬靈、敬虔,並不表明他沒有全然敗壞,只是還沒有機會暴露肉體的本相。信徒若真正認識了自己的全然敗壞,就不敢自以為義,而會更多地以公義、聖潔來鑒察自己,用慈愛、憐憫去對待別人。
    2. 瑪拿西的悔改並沒有帶動百姓的屬靈覆興(17節),甚至連自己的兒子都不能改變;而約沙法「你我不分彼此」(十八3)的大愛無疆,也沒能改變亞哈和約蘭。信徒的愛心、見證、教導、榜樣,也不能讓所有的人都「悔改歸正」(徒三19),唯有「預定得永生的人」(徒十三48)才能相信。因此,傳福音的人都應當「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不要用「屬靈的功利心」來代替愛人如己」(太二十二39),因為「栽種的,算不得什麽,澆灌的,也算不得什麽;只在那叫他生長的神」(林前三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