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下三十四1】「約西亞登基的時候年八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三十一年。」
【代下三十四2】「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效法他祖大衛所行的,不偏左右。」
- 「約西亞」(1節)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耶和華所醫治的」,這個名字可能是他祖父瑪拿西悔改時起的。他「作王三十一年」(1節),大約是主前639-609年,正是中國春秋五霸的時代。約西亞年間,先知耶利米和西番雅在南國事奉(耶一2;番一1)。
- 約西亞登基的時候只比約阿施大一歲(二十四1),他不象約阿施那樣還有耶何耶大扶持他(二十四2),卻勇於從祖父和父親的背道中回轉,「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效法他祖大衛所行的」(2節),與當時整個時代的趨勢截然相反。並不是人的工作把他帶起來的,而是神自己把他帶起來,因為在他出生前三百多年,已經有神人預言了他的來臨(王上十三2)。
- 「效法他祖大衛所行的」,這是聖靈對國度君王的最高評價;在猶大諸王中,只有希西家和約西亞得到了這一好評(二十九2;三十四2)。
- 約西亞王十三年,耶利米蒙召作先知(耶一2),亞述王亞斯那巴(Ashurbanipal,主前668-627年在位)去世,亞述陷入內亂。到了約西亞王十八年的時候,東方的新巴比倫和瑪代聯合對抗亞述,亞述對西方的黎凡特地區已經失去了控制力,所以約西亞的影響力甚至可以到達北方的撒馬利亞(王下二十三15-20)。
【代下三十四3】「他作王第八年,尚且年幼,就尋求他祖大衛的神。到了十二年才潔凈猶大和耶路撒冷,除掉邱壇、木偶、雕刻的像,和鑄造的像。」
【代下三十四4】「眾人在他面前拆毀巴力的壇,砍斷壇上高高的日像,又把木偶和雕刻的像,並鑄造的像打碎成灰,撒在祭偶像人的墳上,」
【代下三十四5】「將他們祭司的骸骨燒在壇上,潔凈了猶大和耶路撒冷;」
【代下三十四6】「又在瑪拿西、以法蓮、西緬、拿弗他利各城,和四圍破壞之處,都這樣行;」
【代下三十四7】「又拆毀祭壇,把木偶和雕刻的像打碎成灰,砍斷以色列遍地所有的日像,就回耶路撒冷去了。」
- 雖然此時背道之風流行全國,但約西亞登基第八年就「尋求他祖大衛的神」(3節),第十二年開始「潔凈猶大和耶路撒冷」(3節),第十八年修理聖殿(8節),在猶大諸王中回轉得最徹底。
- 此時北國已經亡國將近一百年,北方已經淪為亞述的行省。但此時亞述已經衰落,正忙著應付巴比倫的崛起,無暇南顧,所以約西亞清除偶像的行動可以遠及北方十支派(6節)。
【代下三十四8】「約西亞王十八年,凈地凈殿之後,就差遣亞薩利雅的兒子沙番、邑宰瑪西雅、約哈斯的兒子史官約亞去修理耶和華——他神的殿。」
【代下三十四9】「他們就去見大祭司希勒家,將奉到神殿的銀子交給他;這銀子是看守殿門的利未人從瑪拿西、以法蓮,和一切以色列剩下的人,以及猶大、便雅憫眾人,並耶路撒冷的居民收來的。」
【代下三十四10】「又將這銀子交給耶和華殿里督工的,轉交修理耶和華殿的工匠,」
【代下三十四11】「就是交給木匠、石匠,買鑿成的石頭和架木與棟梁,修猶大王所毀壞的殿。 」
【代下三十四12】「這些人辦事誠實,督工的是利未人米拉利的子孫雅哈、俄巴底;督催的是哥轄的子孫撒迦利亞、米書蘭;還有善於作樂的利未人。 」
【代下三十四13】「他們又監管扛擡的人,督催一切做工的。利未人中也有作書記、作司事、作守門的。」
- 瑪拿西、亞們王背道的時期,聖殿已經被荒廢、破壞了五十多年,所以需要修理(8節)。
- 「大祭司希勒家」(9節)是文士以斯拉的祖先(拉七1)。
- 「書記」(13節)負責管理外交公文,相當於外交部長。耶利米書中經常提到「書記沙番」(15節),他的三個兒子、兩個孫子都是敬畏神的人:一個兒子亞希甘保護了耶利米(耶二十六24),一個兒子以利亞薩替耶利米送信給被擄巴比倫的百姓(耶二十九3),一個兒子基瑪利雅勸約雅敬不要焚燒耶利米書卷(耶三十六25),一個孫子基大利被尼布甲尼撒立為猶大的省長(耶四十5),一個孫子米該亞向首領們報告耶利米書卷的內容(耶三十六11)。但後來也有一個兒子雅撒尼亞是參與拜偶像的「以色列家的七十個長老」(結八11)之一。
- 「守門的」(13節)指守聖殿門的利未人。修殿的銀子,是「看守殿門的利未人從瑪拿西、以法蓮,和一切以色列剩下的人,以及猶大、便雅憫眾人,並耶路撒冷的居民收來的」(9節)。此時亞述帝國疲於應付東方的敵人,無力控制西方的行省,所以北國的余民也奉獻金錢修理聖殿,整個以色列十二支派都有回轉的百姓。
【代下三十四14】「他們將奉到耶和華殿的銀子運出來的時候,祭司希勒家偶然得了摩西所傳耶和華的律法書。」
【代下三十四15】「希勒家對書記沙番說:『我在耶和華殿里得了律法書。』遂將書遞給沙番。」
【代下三十四16】「沙番把書拿到王那里,回覆王說:『凡交給仆人們辦的都辦理了。」
【代下三十四17】「耶和華殿里的銀子倒出來,交給督工的和匠人的手里了。』」
【代下三十四18】「書記沙番又對王說:『祭司希勒家遞給我一卷書。』沙番就在王面前讀那書。」
- 「律法書」(14節)原文是「妥拉卷軸」,指摩西五經。「偶然得了」(14節)原文是「發現了」。古代的「妥拉卷軸」是一整卷的羊皮卷,後來才分成五卷摩西五經。因此,大祭司希勒家所發現的「妥拉卷軸」,很可能是整卷的摩西五經。
- 希西家王的時候還提到過「神人摩西的律法」(三十16)。因此,很可能是瑪拿西時代銷毀了大部分的「律法書」,到此時已經五十多年沒有讀過了。但無論人怎樣倒行逆施,神都會負責讓祂的話語存到永遠,絕不會讓祂的百姓失去「律法書」。大祭司希勒家所發現的「律法書」,很可能是所羅門建殿時埋在基石中,或是瑪拿西時代的忠心祭司藏在聖殿里的。
- 沙番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讀完整卷「律法書」,他所讀的,很可能是申命記中陳明福禍的部分(申二十八-三十)。約西亞的覆興,正是以申命記為根據的。
- 神是用話語做工的神,「諸世界是借神的話造成的」(來十一3),人心也是借著神的話「蘇醒」(詩十九7;二十三3)的。神的百姓偏離神,是因為失去了神的話;而失去了神的話,必然會更加偏離。今天,許多信徒的聖經只是擺設,既不研讀、也不遵行,他們的罪與瑪拿西銷毀聖經沒有兩樣。
【代下三十四19】「王聽見律法上的話,就撕裂衣服,」
【代下三十四20】「吩咐希勒家與沙番的兒子亞希甘、米迦的兒子亞比頓、書記沙番,和王的臣仆亞撒雅說:」
【代下三十四21】「『你們去為我、為以色列和猶大剩下的人,以這書上的話求問耶和華;因我們列祖沒有遵守耶和華的言語,沒有照這書上所記的去行,耶和華的烈怒就倒在我們身上。』」
- 「撕裂衣服」(19節),是古代中東人表示懺悔、謙卑或痛苦的方法。約西亞王的痛悔是覆興的開始。面對神的光照,人的天性總能給自己的罪找到合理的解釋,原諒自己、怨怪別人、淡化罪的後果。但神要我們像約西亞一樣,「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至得救」(林後七10)。
- 約西亞在神話語的光照中看到了人的虧欠,所以沒有把國家遭難的責任推給神,也沒有為祖先遮掩罪過,而是立刻承認了猶大的悖逆(21節),回轉尋求神的憐憫。他是牧養神百姓的君王,心里裝著神百姓團體的見證;所以「聽見律法上的話」(19節),不是只顧自己悔改,而是立志帶領全體百姓回轉,不但帶領自己的國家悔改,也要帶領北方的弟兄悔改,要「為我、為以色列和猶大剩下的人」(21節)求問神。這才是神喜悅的合一。
- 約西亞8歲登基,15歲開始尋求神、19歲開始潔凈猶大(3節),表明他從小就接受了屬靈的教導,但一直到25歲親耳「聽見律法上的話」,才「撕裂衣服」。「因為,出於神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路一37)。即使人的教導都符合真理,也只有神自己的話才有能力刺入約西亞的心,「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來四12)。今天,我們若用人的說教來代替聖經的講解,即使句句四平八穩、符合聖經,也沒有紮心的能力;常常把講道變成煽情的演講,或者淪為蒼白的嘮叨。也有人認為不同的人可以對聖經有不同的看法,但神的話用不著別人用解釋來給它作見證,神的話本身就可以見證自己。真正的屬靈覆興,就是回到神話語的權柄下。
【代下三十四22】「於是,希勒家和王所派的眾人都去見女先知戶勒大。戶勒大是掌管禮服沙龍的妻,沙龍是哈斯拉的孫子、特瓦的兒子。戶勒大住在耶路撒冷第二區;他們請問於她。」
- 「耶路撒冷第二區」(22節)位於耶路撒冷西北第一道與第二道城墻之間,最靠近王宮。
- 當瑪拿西和亞們王悖逆神的時候,神的話並不遙遠,就藏在王宮北邊的聖殿;神的仆人也不遙遠,就住在王宮西邊的「耶路撒冷第二區」。當君王把律法書燒毀的時候,神就自己興起先知,繼續持守神的話語。
【代下三十四23】「她對他們說:『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你們可以回覆那差遣你們來見我的人說,」
【代下三十四24】「耶和華如此說:我必照著在猶大王面前所讀那書上的一切咒詛,降禍與這地和其上的居民;」
【代下三十四25】「因為他們離棄我,向別神燒香,用他們手所做的惹我發怒,所以我的忿怒如火倒在這地上,總不息滅。”」
- 「在猶大王面前所讀那書上的一切咒詛」(24節),可能指申命記或利未記中所預言的咒詛(申二十八15-68;利二十六14-39)。
- 女先知戶勒大的第一部分信息是關於百姓的(23-25節)。神是公義的,即使敬虔的約西亞王為百姓代求,該執行的管教也要執行,神「必照著在猶大王面前所讀那書上的一切咒詛,降禍與這地和其上的居民」(24節)。因為百姓雖然表面跟隨約西亞的覆興,但心里還是繼續離棄神、得罪神(25節)。此時猶大百姓真實的屬靈光景,記錄在耶利米書二至六章。
- 今天,有些信徒以為只要懺悔認錯,一切管教都會免除。但這只是自欺欺人,真正的認罪是承認自己肉體的可怕,求神對付自己的肉體,而不是躲避管教。「因為主所愛的,祂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納的兒子」(來十二6) ;即使是結果子的枝子,祂也要「修理幹凈,使枝子結果子更多」(約十五2)。
【代下三十四26】「然而差遣你們來求問耶和華的猶大王,你們要這樣回覆他說:“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至於你所聽見的話,」
【代下三十四27】「就是聽見我指著這地和其上居民所說的話,你便心里敬服,在我面前自卑,撕裂衣服,向我哭泣,因此我應允了你。這是我——耶和華說的。」
【代下三十四28】「我必使你平平安安地歸到墳墓,到你列祖那里,我要降與這地和其上居民的一切災禍,你也不至親眼看見。”』他們就回覆王去了。」
- 「你便心里敬服」(27節)原文是「你便心里柔軟」。「以色列全家是額堅心硬的人」(結三7),但約西亞卻在神的話語面前心里「柔軟」,這是聖靈做工的結果。
- 女先知戶勒大的第二部分信息是關於約西亞王的(26-28節)。他將「平平安安地歸到墳墓」(28節),不會看見「降與這地和其上居民的一切災禍」(28節)。神接走約西亞的時間,正是神使用巴比倫審判猶大的前夕;約西亞死後四年,尼布甲尼撒就開始進攻猶大(王下二十四1)。
- 神樂意賜給人一條脫離咒詛的道路,甚至在猶大被擄的前夕,神還在向百姓發恩言:「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你們改正行動作為,我就使你們在這地方仍然居住 」(耶七3),但以色列全家卻仍然「額堅心硬」(結三7)。因此,神主動使約西亞「心里柔軟」,並且應允他「平平安安」,向我們啟示了祂最終成就救恩的方法:日子將到,神「要賜給你們一個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里面,又從你們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你們肉心」(結三十六26)。雖然約西亞和少數人有了蘇醒,但猶大百姓還是離棄神,瑪拿西種下的惡果已經根深蒂固,因此神不能撤去管教(王下二十三26-27)。
【代下三十四29】「王差遣人招聚猶大和耶路撒冷的眾長老來。」
【代下三十四30】「王和猶大眾人,與耶路撒冷的居民,並祭司利未人,以及所有的百姓,無論大小,都一同上到耶和華的殿;王就把殿里所得的約書念給他們聽。」
【代下三十四31】「王站在他的地位上,在耶和華面前立約,要盡心盡性地順從耶和華,遵守祂的誡命、法度、律例,成就這書上所記的約言;」
【代下三十四32】「又使住耶路撒冷和便雅憫的人都服從這約。於是耶路撒冷的居民都遵行他們列祖之神的約。」
【代下三十四33】「約西亞從以色列各處將一切可憎之物盡都除掉,使以色列境內的人都事奉耶和華——他們的神。約西亞在世的日子,就跟從耶和華——他們列祖的神,總不離開。」
- 「王站在他的地位上」(31節),指站在君王與神立約時所站的柱子旁(二十三13;王下二十三3)。
- 約西亞站在立約的地位上,「把殿里所得的約書念給他們聽」(30節)。聖經是神「活潑而有功效」的道(來四12),可以改變我們生命。但如果我們不去讀,或者讀了而不當作「約書」照著去行,都不能發生功效。聖經藏在聖殿里,和藏在書架上沒有什麽區別;沒有人讀的聖經,和遺失的聖經一樣。
- 雖然約西亞個人得著了神「平平安安」(28節)的應許,但他卻不滿足於個人在神面前蒙恩、個人在神面前準確,而是帶領全體百姓重新與神立約,立志順服在神話語的權柄下,恢覆團體的見證。他是一個真正敬畏神的人,所以體貼神的心意、以神的喜樂為滿足,這個心思在神眼中看為寶貴。
- 約西亞是「要盡心盡性順從耶和華」(31節),但百姓「都遵行他們列祖之神的約」(32節),只是表面跟隨王,並不是出於真實的悔改。因此,危機一來,就暴露出他們虛假的信心,正如神所宣告的:「我的百姓做了兩件惡事,就是離棄我這活水的泉源,為自己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耶二13)。
- 約西亞的覆興不只在南國猶大,而且遍及「以色列各處」和「以色列境內的人」(33節),潔凈了南北兩國(王下二十三4-20)。「約西亞在世的日子」(33節),因著君王的榜樣,百姓表面上跟從神,「總不離開」(33節)。但罪惡在百姓的生活中已經根深蒂固。約西亞第十三年,耶利米開始工作(耶一2),呼籲百姓隨從神,因為他們不過是假意歸向神(耶三10)。這就讓本書最初的讀者、被擄回歸的百姓看到:一方面,約西亞再盡心盡性地「成就這書上所記的約言」(31節),也無法扭轉百姓墮落的趨勢;另一方面,即使如此全然敗壞的百姓,最後也能被神帶回應許之地。因此,我們不能不承認,大衛之約實在是神「親口應許,親手成就」(六15);即使在我們的靈性最低落、教會最黑暗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憑信心仰望神成就祂在自己身上的旨意!